![]() |
1945年夏,中山大學醫學院第19屆學生在梅城的畢業紀念照。資料圖片 |
![]() |
中山日報有關中大法學院遷設至梅縣灣下(現梅江區三角鎮灣下村)安國學校的報導。資料圖片 |
![]() |
1945年中山大學東遷辦學的校址分布圖。資料圖片 |
![]() |
建國前東較場背後的學藝中學校舍。資料圖片 |
![]() |
位於梅江區城北鎮曾龍岃覺堂自然村的守成居是中山大學文學院舊址。受訪者供圖 |
●南方日報記者 張柳青
梅州老城區裡,標誌性的建築有許多,但若問起哪裡是童年回憶,那麼大部分人會告訴你是金山頂。金山頂曾是縣立圖書館,1945年,中山大學遷往梅州辦學時,把這裡作為臨時辦事處,為來梅州的師生接洽住宿地點。
金山頂、東較場、曾龍岃守成居、張七凹……這些地方都曾留下中山大學遷校梅州辦學的印記。
1944年秋,第三次粵北戰役爆發,日軍先後攻佔韶關,在坪石辦學的國立中山大學再度被戰火波及,被迫進行抗戰以來第三次遷校。次年3月,中大校本部遷到梅城,暫借公共體育場附近的私立學藝中學辦公。
中山大學在梅州辦學期間,得到政府和民眾的支持,協助解決師生衣食住行問題。「中山大學遷到梅州辦學,既是因為當時戰火未波及梅州,相對安全,也是因為梅州有眾多中大的校友,遷校受到熱烈支持和歡迎。」梅縣區博物館原館長、副研究館員朱迪光認為,挖掘中大遷校梅州這段歷史,對於梅州振興教育,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推進文旅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戰火蔓延
中大擇居文化之鄉
深夏時節步入金山頂,眼前一棟綠瓦紅窗的歇山式兩層仿古建築獨具風味。四周大樹蒼翠挺拔,蟲鳴鳥叫聲聲入耳。這裡曾發生過的故事都記錄在這建築斑駁的牆體和大樹的年輪中。
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在中國領土長驅南下。1938年10月,廣州淪陷,中山大學開始了漫長而艱難的播遷歷程。中大先後遷往雲南澄江和韶關坪石,在烽火硝煙中弦歌不輟、堅持辦學,教學、科研成果對國家維繫戰時生產、發展大後方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944年4月,日軍發動以打通大陸交通線為目的的「一號作戰」。6月長沙失守,8月衡陽淪敵,粵漢鐵路全線告急。廣東省政府發出緊急疏散的命令,各機關、團體紛紛遷至韶關坪石,多暫借當時在坪石辦學的中山大學的校舍辦公。
6月初,鑑於形勢不明,中山大學為安全計,決定提前考試,於6月7日結束該學期,停課疏散,並派員在湖南臨武,廣東連縣、樂昌和仁化一帶考察,遷運公物,準備疏散。
中山大學遷校一事,得到梅州各縣政界和梅州籍中大校友的高度關注。衡陽淪陷後,東江各縣市的中大同學會呼籲中大東遷。而梅縣參議會聯合東江十五縣參議會,也電請地方政府及中大當局,將中大遷來東江,並表明搬遷費用方面,如政府撥款不足,東江地方人士願籌措輔助。
然而此時,中大卻因捲入國民政府的黨派之爭,就遷校地點產生了極大的分歧。另一方面,由於坪石銀行無法兌付教育部匯來的3000萬元匯票,因此直至韶關淪陷前,中大校本部仍無遷校的決策。各個學院只能各自籌劃疏散事宜,如文學院、農學院和師範學院就分別到梅縣、平遠、南雄勘察校址。
1945年1月16日,日軍侵佔中山大學農學院所在的湖南章宜慄源堡,並派兵南下侵擾管埠、梅花等地,坪石陷於被敵包圍之勢。在此萬分緊急情況下,中山大學通告緊急疏散,被迫進行抗戰以來第三次遷校。
此次遷校,事出倉促,缺乏交通運輸工具,中大的圖書、儀器和公物損失巨大至「無法計算」。
當時的汕報是這樣描述中大疏散慘況的:「敵兵臨境消息傳到時,教授學生,倉皇逃命,衣服行李,多不能顧及攜帶,狼狽情形,不堪言狀。」而親身經歷了此次遷校的楊宗浩校友,也回憶道:「有教授以籮筐挑兒帶女者,有背負老人者。逃亡線上,男的女的老的幼的,襤褸悽涼,搶呼哀吼,足為逃亡圖之實景寫照。」
同年3月,中山大學決定將校本部設於梅城,暫借公共體育場附近的私立學藝中學辦公。梅城有所謂「三堂、四橫、一弄」的圍龍屋,一棟就可供當時人數不多的一個學院之用。研究院、文學院、理學院、醫學院、先修班以及師範學院附中的部分師生則自覓「客家大屋」上課。其他學院暫駐梅城周圍,法學院在蕉嶺路亭,農學院在五華岐嶺,工學院在興寧東壩朱屋,師範學院在龍川龍母。
當時的中山大學代理校長金曾澄接受中山日報(梅縣版)記者採訪時說:「此次東遷複課,蒙各界人士關懷協助,當地政府極力解決困難,使遷校諸大問題,於短期內獲得圓滿解決,至為感慰。梅縣(現梅州)教育發達,環境優美,人民刻苦耐勞,風氣純樸,民力豐富,尤適於中大之複課與發展。」可見遷到梅州辦學,對於當時的中山大學來說,是適時、恰當的選擇。
經費短缺
獲熱情客家人支援
中山大學在梅州的校本部舊址原屬私立學藝中學校舍,對面東較場是當時的縣民較武競技場地。民國以後,東較場改為刑場、公共體育場,場地甚為寬廣。1965年私立學藝中學校舍被轉手給廣東漢劇院後全部拆除。除了一段疑似學藝中學的圍牆外,現在已很難找到從前中山大學辦學的蹤跡。
據1945年9月編的《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現狀》記載,「本年春,粵贛轉進,本院在粵北坪石鐵嶺院址陷入敵手,輾轉東遷,擇定梅縣北郊曾龍岃村之守成居為院址,並於附近賃屋為教職員及學生宿舍,添置家私校具。雖甚簡陋,尚勉足敷用。」文中所提及的守成居就是如今位於梅江區城北鎮曾龍岃覺堂自然村的守成居。
1945年1月底,隨著省府政治重心東遷,廣東的經濟、文化中心轉到梅城。大批「難民」疏散到梅州一帶,梅城街頭出現了不少陌生的臉孔,梅州一時間人口驟增,加之各處商旅群集梅城,市場變得繁華熱鬧,尤其是酒樓茶館的生意空前興盛,一派都市的繁榮景象。
而梅城的物價,也在農曆新年之後,逐步升高。當時的汕報在新年後的《梅州春訊》描繪了這一「繁榮」背後的代價:「魚呀,肉呀,蔬菜呀,洋什呀……都按著極高的百分率而高漲。如果我們到洋什鋪裡,要一二件日用品,則前後廿餘日,物價的懸殊,準教你會大吃一驚!物價上漲的原因,據說,一來是受戰事影響,貨物來源中斷,物以稀為貴,價格便扶搖直上了;二來呢,各地『難民』集中嶺東一隅,日用消耗激增,供求已失調,物價自然上漲……」
中山大學遷往梅州之初,人員離散,中央經費一時難以接濟,處境十分窘迫。在廣東省政府的協調及梅州地方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學校才得以繼續復學。
在縣財政也緊張的情況下,縣政府立即決定向疏散到梅城的中大文學院、醫學院、先修班借出共250名學生三個月的食谷計375市石,及副食費37.5萬元;興寧縣府向工學院借出三個月米糧及副食費,員生定額170名,每月每人借到副食費500元,公糧谷5市鬥,並規定原籍淪陷區接濟斷絕的學生,才能享受此項待遇;法學院遷往蕉嶺路亭複課的學生約有150人,蕉嶺縣政府每月借出食米稻穀75市石,副食費國幣7.5萬元;五華縣政府每月籌借農學院學生谷糧和副食費,名額50名,後因前來五華縣複課的農學院學生日漸增多,又將籌借名額增至100名。
兩個月後,梅縣縣府奉廣東省政府令,續借在梅中大員生糧食穀物125市石,副食費國幣5.6萬元。
據1945年8月的統計,中山大學在粵東辦學的規模為7個學院23個學系,加上研究院、先修班和附中,共計學生3968人。教授、講師共218人,助教131人,先修班專任教員6人,附中教員19人,基本上維持了抗戰全面爆發前的辦學規模。
淵源深厚
首任校長鄒魯為梅州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停戰詔書》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大師生無不歡欣鼓舞,他們和梅州人民一起,共同慶祝勝利。
在梅城分教處,據當時的中大校友廖國驥回憶:「8月14日下午晚飯時分,收音機聽到中央廣播電臺播出勝利消息,我們終於獲得最後勝利,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一時,街頭上匯集了高興得手舞足蹈的人群,祝捷的鞭炮聲,震耳欲聾的歡呼聲,酒樓上飲酒猜拳的吆喝聲,人們都給突來的勝利,熱望已久的勝利,弄得個個都成狂人。」
10月下旬,分散在粵東各地的中大師生員工,齊集龍川老隆,乘坐船隊,集體乘船返穗,回到闊別七年之久的校園。
去年11月18日至20日,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曹天忠、副教授李欣榮率領中大抗戰校史考察團一行9人赴梅州進行田野調查、史料搜集與口述訪談,力圖從田野和文獻中尋找中山大學與梅州的淵源,挖掘出許多令人驚喜的線索和材料。
事實上,除了遷到梅州辦學外,中山大學還與梅州有著多重緣分,許多梅州人與中大關係匪淺。
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是梅州人。鄒魯曾兩度掌校,在創辦國立廣東大學及建設國立中山大學石牌校區期間,皆有突出貢獻。他力主龐大建校計劃,一度為石牌校舍及林場爭取到4萬餘畝的佔地,面積之大,有「中山大學校,半座廣州城」之稱。抗戰全面爆發前的中大,建築宏偉,學科完備,不僅是國內辦學規模最大的高校之一,在國際上也頗具影響力。
此外,中山大學許多知名教授亦是梅州人,如:曾任國立廣東大學法科學長的梁龍、教務長蕭冠英,師範學院院長蕭雋英,工學院院長羅雄才,醫學院院長梁伯強、代院長楊簡,附屬第一醫院院長姚碧澄、細菌研究所主任李挺,文學院院長吳康、範錡和代院長古直,農學院院長侯過、黃枯桐,理學院地理系主任孫宕越,廣東省通志館總纂兼編纂溫丹銘,中國文學系主任吳三立和教授李滄萍、黃海章、胡毓寰,史學系教授姚寶猷、羅香林,地質學教授丘念臺,教育系主任王越,教育研究所教授鍾魯齋,國立中山大學籌備人、革命烈士熊銳教授等。
中山大學檔案館老師李敏玲、陸煒斌發表在《僑鄉月報》的文章《中山大學在梅州辦學的日子》中寫到:「中山大學遷粵東辦學,是其內遷史上最為慘烈的一次。而梅州籍客家人在中大東遷復學過程中,起到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在中華民族最危難之際,梅州人民對國家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持和無私奉獻精神,以及中山大學師生在抗戰烽火中不懼危難,堅持立德樹人、賡續學脈的歷史和艱苦奮鬥精神,值得後人永遠銘記和深入挖掘研究。」
梅縣區博物館原館長、副研究館員朱迪光認為,梅州是「文化之鄉」。梅州粵北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舊址承載著厚重的光榮歷史,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保護和活化利用價值,這段「文化抗戰」的歷史,對於梅州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推進文旅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時過境遷,那段「烽火歲月」文化之鄉弦歌不輟的歷史已遠去,但卻真真切切留下了梅州與中山大學的情誼,記錄著華南師生克服艱難困苦、冒著生命危險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精神,承載著梅州客家人對文化的尊崇和信仰。
■參考文獻
《抗戰烽火中的中山大學》 呂雅璐主編 姚明基、許存芝、劉一凡副主編
《中山大學在梅州辦學的日子》 李敏玲、陸煒斌/文
(感謝中山大學檔案館老師李敏玲、梅江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幹部侯立對此文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