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在中國並非一個陌生的詞,隨著歷史的演進和國家的發展,它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豐富和完善。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標定了中國「現代化」最新的歷史方位,包括具體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這次全會的主題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內含中共對於現代化的最新理解。
從歷史看,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便提出「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四個現代化」。到了中共十八大,「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新四化」被提出。在此基礎上,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被外界視為新時代豐富「現代化」意涵的必要之舉。此後,中共再次將「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寫入十九大報告。
而時至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這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了更明確的總體目標。全會以公報的形式明確:「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
「三個時間點不是孤立的,它有據可循,顯示出我們黨在政策上的『一脈相承』。」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戴焰軍說。
上述總體目標的第一階段被認為與鄧小平當年的講話相呼應。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說:「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從1992年當年算起,「再有三十年」,即是「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的2021年。
「總體目標」的第二、第三階段,則與中共十九大報告相呼應。展望2035年,十九大報告提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展望本世紀中葉,報告提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通過「三個階段」的劃分,總體目標給出了明確的「時間表」。
全會公報同時提出了13個方面的「堅持和完善」,可以被視作是總體目標的「路線圖」。包括:領導制度體系、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制度、「一國兩制」制度體系、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黨和國家監督體系。
其中既有國家運行發展的枝幹問題,如「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也有涉及民眾生活精細的「小事」,如必須健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體現出中共對於現代化構建的宏觀視野和民生關照。其背後的邏輯即是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專家同時注意到,上述13方面的「堅持和完善」,既是對未來的方向指引,也是對已有經驗進行體系化的總結。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意識下,中共十八大以來,已有幾十次中央深改組、深改委會議聚焦制度與治理體系改革、治理能力提升。
這些會議致力於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不斷構建新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和日趨成熟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這都為十九屆四中全會奠定了基礎。」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希賢說,中國已然在現代化的軌道上,走出了一條自信的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