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暨南大學114歲了。
17年前,若瑜住在真如苑。
推開窗,從二樓看出去,就能看到暨大的「明湖」。
說起這個「絕佳」位置,學生人人稱讚。尤其,深得若瑜的心,「它在暨南大學的正中央,去哪裡都是15分鐘的距離。」
如今明湖背後的真如苑,是暨大校內能看到最美景色的宿舍了。圖/微博@肥肥的湯圓
當時,若瑜她們系,只有她一個臺灣人,整個學校外招研究生也不過二十人。
哪像17年後的今天,暨大在校港澳臺僑學生人數居內地高校首位,暨南大學也漸漸被稱為「中國第一僑校」。暨大是內地招收港澳臺僑學生最多的高校,如今,30多萬暨南學子、110個校友會,已經遍布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
可即便當年看似孤單,卻是若瑜甚是溫暖的一段時光。
「當時的樓還挺舊,紅磚牆上爬滿蕨類植物。」
有一年臺灣省總統選舉形勢緊張,她甚是緊慌亂,問研究生同學如何辦才好,同學說,「怕甚麼,在這裡我們保護你。」
這是若瑜第一次在暨大感到溫暖和庇護。
若瑜在暨大的生活剪影。圖/若瑜
而和徐老先生的相遇,則更讓大家感受到了暨大的包容。
徐持慶,馬來西亞華裔,六十二歲來暨大讀研,被稱為暨大年齡最大的畢業生。
要知道,徐老先生之前的學歷只是初中,他申請的是本科,但教授說他的造詣很深, 念本科可能會太多雜課幹擾他, 直接破格錄取他念研究生。
65歲畢業的徐持慶,成為了暨大史上年齡最大的畢業生。圖/授權自徐持慶
暨大的先進思潮可見一斑。
這種海納百川和兼容並蓄的先進,亦可回溯至1906年暨南學堂剛開始創辦。
「百年暨南」紀念碑。圖/暨南大學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時任兩江總督端方大人上書光緒帝,設立暨南學堂 「宏教澤而系僑情」。
當時,暨南的大部分學生由海外回來,思想先進,正逢革命時期,同學們激動地剪去那代表著封建落後的辮子。
於是暨南,迅速成為全國唯一一間全是「西裝頭」,「全國唯一一所沒有辮子的大學」。
在那個年代,不僅暨大學子是沒有辮子的新青年,暨大還把學士服引入了中國。圖/暨南大學校友會
114年過去,先進思潮依舊,暨大名人輩出。
今年的畢業季,廣州暴雨後,出現雙彩虹。
有人拍下來,標上校名,與暨大的拱門一樣啊,閃閃發光。
在你眼中的雙彩虹,在暨南人眼裡,那就是校門呀。圖/微博@愛吃草莓夢想嘉
01
請回答,百年校園!
百年暨南園,孕育了許多令人神往的美麗景色,也見證了無數暨南人熾熱的青春。
彩虹門,是暨大最具特色的地標之一。
每年的開學季,多少新生拖著行李來到暨大都是從這拱門底下走過。
仿佛只要走過這門,就會被蓋上「暨南人」的身份印章,儀式感油然而生。
暨大校本部(石牌校區)的彩虹門。圖/慢活廣州
這份儀式感,其他校區同樣享有。
珠海校區的彩虹門。圖/微博@暨南大學,攝影/趙友斌
南校區(番禺校區)的彩虹門。圖/微博@Lucas李開心
那些年,我們在富力大樓上課、自習,畢業時它又成了我們畢業照的最佳拍攝地。
彩虹門和富力大樓同框,就是暨大最美的風景之一。圖/微博@慕雪城主
閃耀著太陽餘暉的暨大,分明就是理想校園的模樣。圖/暨南大學,攝影/慕雪城主
富力大樓背後的萬國牆,是來自五湖四海的我們,在暨大共同的心聲。
萬國牆上的那些國家,就是暨南學子共同的「家」。圖/暨南大學
四年的大學生活,是青春裡最美好的時光。
在「情侶樹」下,我們遇見了那個「對的人」。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開花。圖/微博@姜雨南南
花開之時,這裡就是情侶們最愛來的地方。圖/慕雪城主
在圖書館裡,我們複習備考,一呆就是一整天,那幾首閉館音樂熟到都能哼出來。
每年的複習周,就是圖書館最熱鬧的日子。圖一/微博@慕雪城主,圖二/微博@——桶漿糊
南校區的圖書館,亮起燈來就是愛心呀。圖/微博@Lucas李開心
在旭日運動場上,我們拼到無怨無悔。
還記得「混跡」社團的那段日子裡,時不時和朋友到興安買上幾瓶小酒,坐在運動場中間的草地上,賞月聊天。
絕無僅有的暨南藍,誰家的跑道能這麼酷炫。圖一二/暨南大學
忙完了,累了,宿舍就是那一方小小的避風港,充滿著溫暖笑容和依靠。
圖/微博@慕雪城主
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紫薇嗎?
大明湖在山東,而暨大有「皇阿瑪」,有明湖,還有明湖樓。
「皇阿瑪」張鐵林所在的藝術學院,是暨大出了名的「小白樓」。圖/暨南大學
明湖,早已根植在每一個暨南學子的心中。圖/微博@_ELE-VEN
每天上課從明湖樓邊上路過,總要在外賣窗口打包一份早點帶走。圖/食妞廣州
百年暨南,又怎麼少得了華文學院和深圳旅遊學院呢!
每一年華文學院的東南亞潑水節,就是暨南人最「浪」的日子,跨校區飛奔過去參加不在話下。
「溼身」?完全沒在怕!這才夠過癮!圖/微博@_ydogdog_XD
深圳旅遊學院雖小,但暨大的深旅人用他們的公益和創意,在深圳各個角落發光發熱。
深旅的志願小分隊在為周邊居民宣傳「地球一小時」。圖/微博@暨南大學深旅學院青協
最特別的是,這個只有深旅人才知道的暨大「小食堂」——好來屋。
好來屋由深旅學習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們經營管理,既有黑椒牛肉飯等常規菜品,也有珍珠奶茶飯等網紅食物,還能貼心地送餐上門,實名慕了!圖/暨南大學深旅學院團委
02
請回答,百年記憶
在很多人看來,暨大和其他任何一所普通高校別無二致。
他們不了解暨大在港澳臺僑研究上付出過怎樣的努力,也不知道港澳臺僑學生在暨大的生活是怎樣的。城君這就為你一一揭開謎團。
故事,得從1978年說起。
那一年,國內恢復高考不久,暨大也才剛剛復辦,招生事務百廢待興,港澳臺生源對國內的情況並不太了解。
據暨南大學檔案館報導,當時暨大原副校長黃旭輝正負責招生工作,主持採取了很多措施。
暨大原副校長黃旭輝(左)在講述70年代暨大港澳招生的往事,暨大檔案館館長林文興(右)主持採訪。圖/暨南大學檔案館
比方說,請港澳中學校長和記者來暨大參觀、到各家港澳學校宣傳、開記者招待會、在報紙登招生簡章、在香港教育展覽介紹暨大的情況等等。
為了給港澳學生提供便利,他們在深圳羅湖橋頭設置了報名點,這樣學生們不用入境就能辦報名手續了。當時,就有兩三千名港澳學生報名。
那一屆的港澳僑生都是參加全國統考,他們先到華僑補校,補習一個月然後再參加考試。
廣州華僑補校,全稱為廣州歸國華僑學生中等補習學校,是為了迎接新中國成立以後湧現的海外華僑子弟「回國升學熱潮」而專門成立的學校。
廣州華僑補校的老照片。圖/廣州華苑
實際上,華僑補校是回國升學僑生進入國內中學、大學的過渡性的橋梁。
1956年,原設於西關的廣州港澳學生補習學校併入。
廣州華僑補校的校址原在石牌,後因創辦暨南大學,於1965年遷到瘦狗嶺,正式更名為「廣州華僑學生補習學校」。圖/網絡
補校的實際存在時間,前後不過40年。
1993年,華僑補校併入暨南大學,暨南大學華文學院正式成立。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老照片。圖/廣州華苑
1978年10月16日,暨大舉行了復辦首屆開學典禮,800多名新生之中,海外僑生佔了一半比例。
暨大復辦後的首屆開學典禮,熱鬧非凡。圖/暨南大學
有著「臺灣現代舞藝術大師」之稱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舞蹈學系系主任張曉雄,正是暨大在廣州復辦後的第一屆學生。
出生於柬埔寨的他,1971年來到中國,中學畢業後在中學裡當老師,1978年考上了暨南大學歷史系。
由於歷史因素,在那屆總共700多人的學生裡,既有「老三屆」,也有不到16歲的年輕人。年齡的差異導致學生的觀念差異很大,多元思想的碰撞之下,讓大學課堂變得極富趣味。
在暨大的四年生活裡,張曉雄重燃了對舞蹈的熱愛。畢業之後,張曉雄進入南澳大利亞阿德雷德市表演藝術中心主修現代舞,從此開始專業表演生涯。
張曉雄。圖/南方日報
80年代的廣州,是改革開放重要的窗口。
也是一片迸發著勃勃生機和無限活力的熱土。
作為「廣東媒體後花園」,暨大早在那個時期就已經開始輸出最優秀的媒體人。甚至即便不是新聞系的學生,依然在媒體行業中幹得風生水起。
1988級的暨大校友黃永軒,就是從中文系跳到了媒體領域。如今,成為了微信運營隊伍中的一位大牛,是「微果醬」平臺的創始人,也是易簡集團的副董事長。
黃永軒。圖/中國新媒體千人峰會
在黃永軒的講述裡,城君跟著他一起回到了80年代的暨大。
在那個時候,國內高校還沒有985、211一說,只分重點大學和普通大學兩類。
1978年,國務院確定了88所全國性重點大學,在1979年到1981年又陸續追加11所全國重點高等學校。
在這99所重點大學中,廣東只有4所: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併入)、華南工學院(廣東化工學院併入,現華南理工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現南方醫科大學)和華南農學院(現華南農業大學)。
哪怕是算上普通高校,在廣東省內的也是屈指可數。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結果,就是升學率不高,要考上大學那都是「神人」,也是幸運兒。
歷屆高考錄取率。圖/網絡
黃永軒說,當時整個暨大只有四個學院,約6000名學生,每個班上20多人,一半都是港澳僑生。
當年的暨大,也和現在很不一樣。只有石牌一個校區,校內也沒有那麼多密密麻麻的高樓,學校最有特色的還是那四個用作學生飯堂的「蒙古包」。
後因學校擴建需要,蒙古包於1989年被拆除。在原址上,興建了現在的邵逸夫體育館。
黃永軒記憶深處的「蒙古包」。圖/暨南大學校友會
03
請回答,暨南學子
張曉雄在接受媒體的採訪中說道,「暨大的開放、包容精神,為他從事舞蹈藝術積澱了紮實的美學和哲學基礎。」
多元文化碰撞下的暨大,打破了一代又一代暨南學子所謂的條條框框,讓他們更敢於思考、敢於表達非常規的另一面。
也正因為暨大的這種特性,暨南學子中出過不少風雲人物。
張曉雄、黃永軒固然在其列,在新生代的新媒體隊伍之中, 又走出了炙手可熱的黎貝卡、深夜發媸徐老師,還有「我要WhatYouNeed」的陳裕明。
暨南人,更永遠忘不了那位為暨大帶來了詩情畫意的汪國真。
年輕時的汪國真。圖/暨南大學校友會
1979年4月,還在上大一的汪國真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了他的處女作《學校一天》,第一次獲得社會的認可讓汪國真備受鼓舞。從那以後,他就更專心地投身於詩歌創作之中。
在汪國真的筆下,不乏暨大的身影,百年校慶之時,他還親自為暨大圖冊配了詩歌。
寫暨大標誌性的拱門,他說:
宛如一道彩虹 在藍天下
宛如一彎月亮 在夜色下
寫暨南人無法忘懷的明湖,他說:
昨日的一鍬一土
建成了景色宜人的明湖
事實上,明湖確實由暨大63、64屆的同學頂烈日、披星月,一鋤一鏟挖出來的。圖/暨南大學
暨大,能文,也能武。
暨南體育之星的光芒實在太過閃耀,都閃到奧運賽場上了,為此暨大還一度被認為是體校。
這當中的佼佼者就有,「暨大短跑雙星」蘇炳添和莫有雪。
蘇炳添:男子60米、100米亞洲紀錄保持者,首位進入9秒大關的亞洲本土選手。暨南大學2013級經濟學院國際貿易專業研究生。圖/網絡
蘇炳添現擔任暨南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圖為蘇炳添第一次給師弟師妹們上體育課。我也想試一下,偶像教自己短跑的滋味。圖/微博@蘇炳添
莫有雪:首位奪得世界少年田徑錦標賽男子百米冠軍的中國運動員。暨南大學2014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圖/微博@莫有雪
還有,「暨大跳水雙傑」陳艾森和謝思埸。
陳艾森:史上首位在同一屆奧運會上奪得男子跳水單、雙人十米臺「雙料冠軍」的選手。暨南大學2014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2018年繼續在暨大攻讀研究生。圖/陳艾森微博
謝思埸。世錦賽、世界盃、亞運會、全運會男子3米板金牌的大滿貫選手。暨南大學2014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2019年繼續在暨大攻讀研究生。圖/謝思埸微博
那些年,走在暨大校內都有一種榮耀加身的感覺,能不能邂逅到偶像校友就看你的運氣了。
和奧運明星校友的合影牆,是必備的打卡點。圖/微博@蘇炳添
——
城君還記得,當問到若瑜如果有機會的話,會讓她的孩子報讀暨大嗎?
她毫不猶豫:「當然,(暨大)比較熟悉親切」。
在採訪後的第二天,若瑜還跟城君說,「昨天翻出照片出來,午夜夢回竟然回到研究生時期,妙哉。」
晚霞下奮鬥的暨南人。圖/微博@33是幸運符喔
一日暨南人,一世暨南魂。
這,就是身穿「中國第一僑校」華服的暨南大學,最獨特的魔力。
最後的最後,衷心祝願暨大,114歲生日快樂!
參考資料:
文中有關「暨南大學的歷史資料」,均參考自公眾號「暨南大學檔案館」「暨南大學校友會」的相關報導
版權聲明:
文中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其餘出自公眾號「暨南大學」「暨南大學檔案館」「暨南大學校友會」及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作者 / 城君
· END ·
原標題:《@暨南大學,請回答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