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作品首次走進西班牙 美女翻譯家說是三毛鼓勵了她

2020-12-25 浙江在線

2018-04-24 15:43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李月紅

三毛說,我有一個家,「有我深愛的海洋,有荒野,有大風,撒哈拉就在對岸,荷西的墳在鄰島。」

這個家,就是西班牙的加納利群島

三毛說,我有一個故鄉,「我最不該觸碰的,最柔弱的那一莖葉脈——我的故鄉,我的根。」

這個故鄉,就是舟山定海

今年是三毛逝世27周年,也同樣是29年前三毛回到定海的那個日子。4月20日,由省作家協會、定海區舉辦第二屆「三毛散文獎」新聞發布會。

新聞發布會上,來自西班牙巴塞隆納自治大學的漢語教授、翻譯家董琳娜吸引了記者的注意。2016年的秋天,將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翻譯成西班牙語後,她和Sara rovira教授又將此書翻譯了加泰隆尼亞語版;2017年的秋天,她又將三毛《夢中的橄欖樹》翻譯為西班牙語;今天的秋天,她翻譯的第三部三毛作品即將在西班牙出版。這是三毛的作品首次陸續走進西語國家。

從舟山出發,三毛將西班牙的美麗故事帶給中國讀者;再次從舟山出發,董琳娜將中國的美麗故事帶來西班牙讀者。4月23日,記者獨家專訪了這位美麗的西班牙翻譯家,董琳娜說:「三毛鼓勵了我,給我帶來了全新的生活,遺憾的是,我沒有機會和當面她聊聊了。」 

一個提問

開始結識三毛作品

董琳娜出生於西班牙,西語名字是IRENE TOR CARROGGIO。她向記者解釋,後兩個單詞分別為父親和母親的姓。說完,她又會好奇地問記者,在中國,孩子會不會跟母親姓? 顯然,她一直在努力學習中國文化。

17歲時,董琳娜已經掌握英、法兩種外語,這時她開始學習中文。董琳娜說,當時在西班牙包括歐洲,有這樣一種說法,中文是一種未來的語言,學好它就意味以後會找到很好的工作。董琳娜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學習中文。

有一次,董琳娜的中文老師布置了一項作業,要求每個學生去採訪一個中國人,以鍛鍊她們的中文表達能力。董琳娜找到一位中國留學生,問他的第一個問題是,你為什麼要學習西班牙語。沒想到這位留學生的答案是:是因為三毛。

三毛。這是董琳娜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為了弄清三毛是誰,董琳娜查閱了大量的資料。

她找到了三毛著作《撒哈拉沙漠》。在這裡面,她找到了這位女作家這樣形容西班牙加納利群島,「這兒有我深愛的海洋,有荒野,有大風,撒哈拉就在對岸,荷西的墳在鄰島,小鎮已是熟悉,大城五光十色,家裡滿滿的書籍和盆景,雖是一個人,其實它仍是我的家。」

在加納利群島,三毛將自己與丈夫荷西的故事寫進書裡,為中國讀者熟知嚮往。董琳娜很感動,在一個陌生的國家,竟然有一位外國女作家這樣熱愛西班牙,而自己作為西班牙人竟然一無所知,甚至連網絡上幾乎也沒有關於三毛的任何信息。

五六年前,董琳娜來到中國哈爾濱就讀黑龍江大學,學習翻譯。在這裡,她第一次讀到三毛的中文作品,並開始嘗試將書中的三四個故事翻譯成西語,試著寄給西班牙的一些出版社。然而,進展並不順利,在接下來的三年裡,沒有一家出版社給她回音。

2015年的一天,已在上海讀研究生的董琳娜突然接到來自西班牙RATA出版社的電話。這是一家新出版社,致力於發掘那些「由心寫作的作家」。出版社的一位工作人員helena向社長約蘭達·巴塔耶推薦了三毛。

「為什麼沒人將她的作品帶到西方?」讀完三毛的作品,約蘭達·巴塔耶驚訝地發問。「我看到她的純淨和心無旁騖,那正是我在尋找的。」約蘭達說。她決定將《撒哈拉的故事》作為出版社的第一部作品出版。

就這樣,出版社找到了董琳娜。這部作品很快以西班牙語和加泰隆尼亞語面市,此前它還從未被譯成任何一種西方語言。

為了推廣三毛的作品,出版社也花了不少心思。「哪兒哪都能看到三毛的廣告」,董琳娜說,報紙上,電視上,甚至連社交媒體都有了三毛的話題標籤。

那一年,《撒哈拉的故事》成為當年出版社賣得最好的書之一。 

荷西真的存在

三毛的作品鼓勵了我

「我儘可能不去緬懷往事/因為來時的路不可能回頭。」——三毛

這是荷西死後的第三年,三毛從加納利群島返回臺灣後在《送你一匹馬》一書中寫下的。1979年9月30日,正逢中秋,荷西在加那利群島的拉帕爾馬島的海中潛水時意外喪生。

因為三毛的作品,她和丈夫荷西的愛情故事直到今天仍讓無數人為之感動,那如童話般純粹、真誠、熱烈的情感,讓太多人在俗世當中心嚮往之。

近年來,有些媒體認為荷西這個人並不存在。比如《撒哈拉沙漠》裡荒山之夜的這段情節:

「好,不救也沒法勉強,算了。我預備轉身就走,荒山野地裡碰到瘋子了。說時遲那時快,我正要走,這三個沙哈拉威人其中的一個突然一揚頭,另外一個就跳到我背後,右手抱住我的腰,左手摸到我的胸口來。」

很多網友就認為,這段描述以三毛機智地開車甩開他們並拆了車裡的座位成功地救了荷西,這件事是不太有真實性的。

甚至在2007年的時候,有個中國女孩去拉帕瑪島,只是為了證實荷西的存在。去了當地的市政府,查詢28年前去世的荷西。

也有人說,荷西是一定存在的,只是三毛在描述故事的時候把情節藝術化了。

「荷西一定是存在。」董琳娜說。出版社的社長曾去臺灣拜訪過三毛和荷西的家人,她自己也曾多次就作品翻譯問題請教過荷西的家人,他們都友善地給予了幫助。

「他們對作品中的一些內容會感到吃驚,但他們也表示理解。」董琳娜說,荷西的家人通過三毛的作品了解了看待自己家事的不同角度,雖然會有不同,但他們也表示理解,畢竟是文學作品,接受這樣的文學處理方式。

「三毛鼓勵了我。」董琳娜說。在剛開始翻譯的時候,她會覺得三毛的作品很淺顯,但隨著翻譯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典故出現,她不得不一次次請教周邊的中國朋友。常常是,一工作起來就是五六個小時——這還是得等到每天下課後。

「三毛的表達很幽默」,在翻譯過程中,董琳娜會常常不由自主地哈哈大笑起來。因為三毛,越來越多的讀者給她發郵件,感謝她帶來這樣一位美妙的中國女作家。

這樣的成就感令董琳娜幸福得不知所措。她說,有時候自己起床時,會突然發呆,「我真的翻譯了三毛嗎?」

「真的嗎?」面對著記者,董琳娜依然會流露出幸福從天而降的神情。

三毛的所有作品中,她最喜歡的是《沙巴軍曹》。這個故事講述了那些戰爭中活下來的人,將要面對的可能是比戰爭更殘酷的生活。董琳娜說,這是個很有深度的故事,讓她大哭了一場,「這才是文學。」

董琳娜說,西班牙國內也有很多中國作家的作品,比如《論語》《紅樓夢》。「都是些老先生的作品」,她開玩笑地說。她則希望能向國內作家多推薦一些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尤其是女性作家。」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她喜歡餘華的《活著》,也喜歡張愛玲的《傾城之戀》,還有嚴歌苓。新晉的女作家中,她喜歡四川的80後女作家顏歌,曾寫過《平樂鎮傷心故事集》。

不過,眼下最緊迫的事情,是將第三部三毛作品翻譯出來,今年7月要交稿了。與前兩部不同,這一部裡,她選擇做一個自己喜歡的合集作品,大概由八九個故事組成,講述三毛生命中不同階段的故事,「故事很平實,但是很動人。」

舟山浙江很美

遺憾無法與三毛當面聊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一首《橄欖樹》,是三毛一生愛與哀愁的寫照。縱使萬水千山踏遍,她始終惦念故鄉定海小沙,「我最不該觸碰的,最柔弱的那一莖葉脈——我的故鄉,我的根。」

三毛的一生永遠在行走,西班牙、撒哈拉、太平洋、中南美……無論是滾滾紅塵、還是萬水千山,她都曾一一走遍。但直到1989年4月20日,她才趁著兩岸開放探親的時機,來故鄉定海尋根。

故鄉的人們說,小沙女回來了。當踏上故土的那一刻,三毛流著淚對自己說:「人們常說夢回故鄉,我可是夢中也不知道故鄉是什麼模樣呀!」

那次尋根訪祖,她帶走了祖父墳頭一把土,又在祖父五十年前挖的井裡,吊起一桶水,灌了一小瓶。回到臺灣後,她鄭重地在深夜裡雙手捧著一杯土一瓶水交給父親陳嗣慶,帶著哭腔說,「這可是我今生唯一可以對你陳家的報答了,別的都談不上。」

此後,三毛與故鄉文化界人士一直保持著頻繁的書信往來,直至她辭世前。

近年來,舟山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永遠的小沙女,陸續建成三毛祖居、三毛紀念館,成立三毛研究會,設立三毛散文獎。而此次,董琳娜正是受邀來參加第二屆「三毛散文獎」的新聞發布會。

就在24小時前,她和愛人還在西班牙,此刻,他們來到了三毛的故鄉舟山。在下午進行完簡短的分享會後,記者在晚宴上見到了董琳娜和她的愛人。

很顯然,這是一對十分登對的情侶。董琳娜目前正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自治大學就讀影視翻譯專業的研究生,她的愛人則在上海工作。接下來,她將再次回到上海繼續讀書,今後將從事中西影視翻譯工作。

兩人的中文水平十分了得,通曉中國的風土人情。有可愛的嘉賓聊起中國年輕人的婚姻觀,比如「招商銀行」、「建設銀行」,董琳娜眨眨美麗的睫毛,表示秒懂。

此次來舟山,除了參加新聞發布會,接下來她會帶著愛人去三毛祖居參觀。對於董琳娜而言,這已經是她第二次來舟山了。兩次來這裡,都是為了瞻仰三毛的故居。

「在那裡,我看到了很多作品的手稿,太令人感動了。」董琳娜說,這是人生的一種意外收穫。穿越時空,萬裡之遙的心靈感應,在這一刻點燃火花。

董琳娜說,舟山很美,以後也會與舟山保持聯繫,為三毛作品的推廣做更多努力。「感謝三毛,感謝三毛的故鄉舟山定海,令我有了新的人生。好遺憾,我沒有辦法認識三毛了。」董琳娜說。

 


1524555781000

相關焦點

  • 《我的姑姑三毛》⑨ | 西班牙尋親,她回到荷西從小生活的地方
    三毛在歌詞裡寫道:「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 這當然是她自己的心聲。 三毛出生在重慶,從小隨父母多地輾轉,後來移居臺灣。成年後,她又漂洋過海,去過西班牙、撒哈拉、加納利群島、印度等國家,數十年都在追尋詩與遠方。
  • 回顧 | 西葡講座:阿根廷漫畫《瑪法達》和她的中文譯者三毛
    Marinaro老師首先提及本次講座的緣起:《瑪法達》的圖文作者季諾兩個月前去世,引起普遍的懷念,但是,正如文藝界發出的宣告,「瑪法達並沒有變成孤兒,全世界一起收養了她」,因此他的講座主要分為兩部分:該作品在阿根廷的創作和發表,及其如何被翻譯成多種外語得到廣泛的接受。
  • 你是我不及的夢——三毛
    之後,三毛任教文化大學文藝組,教小說創作,散文習作兩門課程,深受學生喜愛。 1984年,因健康關係,辭卸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生活重心。 1989年4月,首次回大陸家鄉,發現自己的作品在大陸也擁有許多的讀者。並專程拜訪以漫畫《三毛流浪記》馳名的張樂平先生,了卻夙願。
  • 西班牙最古老的大學,作家三毛曾在此求學,並留下了感人愛情故事
    喜歡作家三毛的人,也許會知道西班牙馬德裡康普頓斯大學(Universidad Complutense,簡稱 UCM ),因為三毛曾在這裡上學。1967年,三毛從臺灣前往馬德裡(Madrid),擴展自己的學業,入讀康普頓斯大學讀哲學。
  • 親愛的,「三毛」
    她,初中時幾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她,兩次休學,隻身遠赴西班牙;她,1970年回國後受邀在文大德文系、哲學系任教。同年,未婚夫猝逝,她再度遠赴西班牙,與她摯愛的人重逢。她,1973年與摯愛的人結婚於撒哈拉沙漠。沙漠時期的生活激發了她潛藏的寫作才華;她,1976年5月出版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
  • 三毛:最滿意的作品是沒有文字的人生
    三毛是一個悲情作家,在大家的心裡,她是一個屬於荒漠的女子,她的一生悲壯、豐富,她的死撲碩、迷離。三毛說: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這個人的出現,改變了陳平的命運,打開了她自我封閉的心態,鼓勵她向文學方向發展,並主動找好友將陳平的作品交給她,幫助陳平發表文章,他,就是顧福生,是三毛的恩師,在顧福生的身上,三毛第一次體會到了一見鍾情的感覺,那時,三毛所有的感受只願意與顧福生交流,顧福生也幫助三毛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除了向三毛引介雜誌外
  • 有一種愛情叫做「三毛與荷西」,相遇於西班牙馬德裡!
    ——三毛 為何稱西班牙是她的第二祖國?西班牙有怎樣的風情讓三毛不顧一切的奔赴?是什麼讓這位與荷西有曠世愛情,和撒哈拉有不解之緣,滿懷才情一生傳奇的女子一生掛懷?
  • 三毛經典作品推薦,《三毛典藏全集》最受讀者歡迎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女,原名陳懋(mào)平(後改名為陳平),中國現代作家,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區)人。1943年出生於重慶,1948年,隨父母遷居臺灣。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後去德國、美國等。1973年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結婚。
  • 流浪一生的三毛 最令她留戀的旅行地居然是這裡
    今天是3月26日,75年前的這一日,一個名為陳懋平的傳奇旅人出生於重慶,她便是人們熟知的三毛。梁羽生曾這樣評價三毛:「對於三毛,更合適的形容是奇女子——特立獨行,志行高潔,不肯隨波逐流。」的確,生於重慶、留學西班牙、安家撒哈拉……三毛一生的足跡遍布世界,旅途中集結而成的文字更讓無數讀者心動。
  • 《我的姑姑三毛》⑧ | 走出國門,她竟淪為同學的女傭
    說起來三毛又是非常理性的女人,她決定嫁給這個小自己八歲的男孩時,提醒對方,兩人國籍不同、個性不同、從小接受的文化不同,婚後可能會吵架甚至打架。她讓他考慮清楚。  這種對文化差異的認知,並非三毛的無端顧慮,而是來自她留學期間的親身體悟。 1967年,24歲的三毛念完哲學系的大三課程,她不想繼續念下去了,決定留學西班牙。用她自己話說,「遊學四海,半玩半讀」。 父母並不贊同,但是看她去意堅定,最終提供了機票錢。
  • 三毛:沙漠怎能成為夢想開花的地方
    「流浪」可以說是早年三毛的標籤。三毛的流浪之路始於初戀的失敗。三毛在中國文華學院上大學的時候,與一個名叫梁光明的男生戀愛了。到了梁光明即將畢業的時候,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三毛讓男友給她一個愛情保證,希望可以結婚,否則她就到西班牙去留學。結果梁光明在重壓之下選擇了放棄愛情。隨後,三毛在她24歲的時候飛往西班牙,並對旅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三毛與荷西感情並不好?只是三毛自己的一廂情願?真相已不重要了
    美女作家三毛也憧憬自己的愛情,她熱情、文藝、熱愛自由,她把在沙漠裡的生活過成了一首詩,一首遠方的詩。自小隨父母從內地遷臺的三毛,自幼兒聰慧喜好讀書,飽讀名著。然而三毛的童年,卻是一直飽受自閉症困擾,蜷縮在一個黑暗的角落裡,喜愛讀書,實質上是讓她躲進一個安全的世界。
  • 荷西揮揮他的法國帽,倒退著跟三毛說:ECHO,再見
    而荷西卻照樣逃課來看她,直到有一天,荷西一臉認真地說,ECHO(三毛英文名就是回聲的意思),你等我結婚好嗎?六年!四年大學,二年服兵役!好不好?三毛覺察他的異常,便故意氣他,對他下最後通牒:再也不要來找我了,我有男朋友的!荷西也不生氣,只是揮揮他的法國帽,倒退著跟三毛說:ECHO,再見。
  • 三毛經典《橄欖樹》原名「小毛驢」
    昨晚,島城DJ林非在方所書店舉辦的新書《把耳朵叫醒》分享會上,講述了這首歌曲誕生的來龍去脈,以及其他華語經典作品的幕後故事,十分有趣。三毛:詞作被改表達不滿    據林非透露,這首歌的誕生要從臺灣省著名曲作者李泰祥說起。上世紀70年代,李泰祥想要邀請一些優秀的詩人撰寫歌詞,他來譜曲。
  • 留學實拍:在西班牙坐火車 美女如雲(圖)
    留學生在西班牙坐火車看到了沿途的美景,也看到了車站的美女,一起來看看吧! 滴答網訊 馬拉加是去西班牙南部以及地中海島嶼的飛機中轉站。從這裡,也可以坐火車到安達盧西亞那些美得極致的古城。我們是乘坐火車到塞維亞,沿路上看到驕陽下貧瘠的土地,以及倔犟的橄欖樹。
  • 重溫三毛經典 對話三毛家人:看她的書,要看得深
    2018年,是作家三毛離開我們的第27個年頭。但是,她又仿佛從未離開。   7月4日,《三毛典藏全集》首次以電子書形式發售,在掌閱實現全球首發,上架首月即在掌閱平臺獲總計得超200萬人氣,熱情的讀者給三毛的作品留下了10000多條評論。目前,《三毛典藏全集》在「傳世經典」分類的下載量及好評數仍穩居第一名。
  • 三毛的夢屋
    如果說20世紀除了戰爭之外還曾留下玫瑰的話,那麼「少帥」張學良與「趙四小姐」趙一荻無疑是其中最絢麗的一對。在這座名為故居、實為幽禁地的房子裡,掛滿了兩人的照片,趙四洗盡鉛華,親自縫衣、種菜、養雞。有張照片是她穿著臺灣少數民族婦女的衣服,赤腳站在泥地鋪整的場院裡,羞澀地笑。對面應當站著她的那個他。
  • 楊絳把西班牙成語翻譯成「腿上長毛」,說她是大家真是不敢恭維!
    楊絳把西班牙成語翻譯成「腿上長毛」,說她是大家真是不敢恭維!今天繼續聊一下中國文藝那些事啦。要說到一本書,叫做《堂吉訶德》。小編讀這本書還是因為之前去荷蘭旅遊,看到了當地的風車,導遊就告訴我們曾經有一部偉大的小說裡面的主人公把風車當作敵人,後來謎底揭曉了,就是《堂吉訶德》畢竟《堂吉訶德》是西班牙語的文章,所以需要翻譯過來才能讀。許多老一輩的文學家和翻譯家也都嘗試了這個工作,包括著名的楊絳先生。
  • 三毛的作品很多,感受這位奇女子,強烈推薦讀這三本書
    ——三毛 《雨季不再來》《雨季不再來》 這本書是她早年的作品,當三毛還是二毛的時候,以三毛的生命歷程為主題,記錄了她17歲到22歲的成長過程,真實呈現出三毛少女時代的成長經歷與感受,反映了她如何從輟學、自閉、叛逆,到遊學西班牙、德國、美國後,漸漸成長為獨立自信的青年的過程。
  • 那個給我撒哈拉夢的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從一本《撒哈拉的故事》的開始,便徹底地喜歡上了三毛的文字,她故事的豐富性,情感的滲透人心的文字,在每件作品上平凡而具有塵土氣息的人物在紙上出演。三毛西班牙留學時的照片無論是小時候對文學作品的熱情,在墳地看書的三毛和留學的三毛,都無一例外地展現出她對學習的熱愛,1967年,三毛從臺灣前往馬德裡(Madrid),擴展自己的學業,入讀西班牙馬德裡康普頓斯大學(Universid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