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本《撒哈拉的故事》的開始,便徹底地喜歡上了三毛的文字,她故事的豐富性,情感的滲透人心的文字,在每件作品上平凡而具有塵土氣息的人物在紙上出演。讀者像在三毛的身旁看著書中的人物上演著人間的戲劇,而三毛則是那個能夠讓自己眼中的世界與讀者無文學障礙進行交流的人。
三毛 原名陳懋(mào)平(後改名為陳平 ),出生於重慶的黃桷埡老街,中國現代作家,1948年,隨父母遷居臺灣。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後去德國、美國等。
無論是小時候對文學作品的熱情,在墳地看書的三毛和留學的三毛,都無一例外地展現出她對學習的熱愛,1967年,三毛從臺灣前往馬德裡(Madrid),擴展自己的學業,入讀西班牙馬德裡康普頓斯大學(Universidad Complutense,簡稱 UCM )學習哲學。在西班牙馬德裡,三毛認識了荷西,他們相遇、相愛、相知,這座城市留下了他們太多的生活印記,康普頓斯大學就是其中之一,三毛曾用一個月來瘋狂地學習留學國家的語言,那對學習狠勁的三毛,在她的作品中都有體現,讓人驚嘆她的對自己要求而行動的能力,她每一篇文章,每本作品,都有她深夜俯案提筆和一盞燈的相伴下對生活的記錄和述說,無過多的繁文,只有散發光芒點滴。
一個人最大的魅力莫於在愛自己的同時能夠有餘力和真誠去愛別人,而三毛的愛都化為文字,在時間的流逝中仍有自己的光芒,引領讀者未曾忘記的夢想,作品的感染力不分年代,無論那時候多少人喜歡三毛,現在依舊愛不變。
在三毛可數的戀人中,荷西最終成為了那個陪她去實現撒哈拉夢(鄉愁)的伴侶,也是三毛的愛人---(中文譯名:荷西·馬利安·葛羅 外文名:Jose Maria Quero Y Ruiz)
三毛和荷西的愛情:你等我六年,六年一過,我來娶你。
三毛在西班牙留學與荷西相識,那時候因為荷西還有學業,和三毛心情有一些情感痛苦(困擾),讓三毛遲遲不敢接受這個男孩真誠的愛,可能情感對了,而時間終還不夠讓在那時候真正的攜手相伴一生。
過了六年,時間對了點,三毛進入荷花準備驚喜的房間內,看到了牆上貼著她你圖,背後有等她多年的荷西馬利安葛羅。她開心地擁抱著她也等待著再次進入她生活,給她快樂的那個男孩。
從此三毛不再一個人流浪,她帶上了她的荷西馬利安葛羅。
荷西對三毛的愛是真誠的,三毛的夢在哪荷西就在那。
在《親愛的三毛》中,面對讀者的來信中,三毛看到了無數平凡人生活上的痛苦,喜樂,看到底層人民的掙扎,面對現實生活的失意,他們一一來信說明,三毛你作品讓他們在痛苦中看到了欣慰和方向,而三毛能做的只能在繁忙中盡力去讀信,儘自己最大的可能去撫慰那些在苦苦掙扎的靈魂,站在他們角度去分析和答覆關於自己的看法,三毛回覆中有句話,能幫助你的,只有你自己。
三毛心中也有很多傷痕,而她卻能在自己獨自舔傷的夜晚,仍能去愛別人,這就是我愛三毛的原因。
每個成功的背後,離不開親人的理解,和支持,而這一切的都源於愛。
(1)
三毛母親是個全職家庭主婦,父親是個律師。
在三毛印象中(作品中)寫到:很少看見母親有過什麼表情,她的臉色一向安詳,在那安詳的背後,總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母親的腿上,好似綁著一條無形的帶子,那一條帶子的長度,只夠她在廚房和家中走來走去。大門雖沒有上鎖,她心裡的愛,卻使她心甘情願把自己鎖了一輩子。這是三毛對母親的理解,
而父親向來是個嚴肅的形象,但三毛對父親的愛在她出國留學時,只敢拼勁去努力學習,不敢多花錢,只想用學有所成來回報父親,因為她想到的都是深夜俯案工作的父親,那是父親幸苦爬格子的錢,她只能努力,拼勁。
因為一張撒哈拉沙漠的圖片,三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鄉愁,那份勇敢的心是三毛讓那麼多人愛她的原由,敢愛敢恨,怎能不愛。從此三毛荷西都踏上了去撒哈拉夢的路上。
三毛的神奇故事,和荷西的愛情,真的讓人感覺很美好,也讓失去荷西的三毛讓人感到很心疼。
荷西的離世在《夢裡花落知多少》有講述,那時候的三毛心也可能碎了,
有人說,三毛的一生相當於別人的幾世,而三毛留給世界的是她不可能再創造的作品,留下的是更多帶給看她作品讀者一份又一份感動和懷念。愛三毛的人都是心心懷愛的人。願我們懷著對三毛的愛,一直去追逐我們心中的撒哈拉夢。(文章中的圖片多致來於網絡,百度)
致 還在流浪的三毛和荷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