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給我撒哈拉夢的三毛

2021-01-17 撒哈拉的流浪者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

從一本《撒哈拉的故事》的開始,便徹底地喜歡上了三毛的文字,她故事的豐富性,情感的滲透人心的文字,在每件作品上平凡而具有塵土氣息的人物在紙上出演。讀者像在三毛的身旁看著書中的人物上演著人間的戲劇,而三毛則是那個能夠讓自己眼中的世界與讀者無文學障礙進行交流的人。

三毛 原名陳懋(mào)平(後改名為陳平 ),出生於重慶的黃桷埡老街,中國現代作家,1948年,隨父母遷居臺灣。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後去德國、美國等。

三毛西班牙留學時的照片

無論是小時候對文學作品的熱情,在墳地看書的三毛和留學的三毛,都無一例外地展現出她對學習的熱愛,1967年,三毛從臺灣前往馬德裡(Madrid),擴展自己的學業,入讀西班牙馬德裡康普頓斯大學(Universidad Complutense,簡稱 UCM )學習哲學。在西班牙馬德裡,三毛認識了荷西,他們相遇、相愛、相知,這座城市留下了他們太多的生活印記,康普頓斯大學就是其中之一,三毛曾用一個月來瘋狂地學習留學國家的語言,那對學習狠勁的三毛,在她的作品中都有體現,讓人驚嘆她的對自己要求而行動的能力,她每一篇文章,每本作品,都有她深夜俯案提筆和一盞燈的相伴下對生活的記錄和述說,無過多的繁文,只有散發光芒點滴。

很溫柔的三毛姐姐
扎二條辮子的三毛

一個人最大的魅力莫於在愛自己的同時能夠有餘力和真誠去愛別人,而三毛的愛都化為文字,在時間的流逝中仍有自己的光芒,引領讀者未曾忘記的夢想,作品的感染力不分年代,無論那時候多少人喜歡三毛,現在依舊愛不變。

在演講中的三毛

在三毛可數的戀人中,荷西最終成為了那個陪她去實現撒哈拉夢(鄉愁)的伴侶,也是三毛的愛人---(中文譯名:荷西·馬利安·葛羅 外文名:Jose Maria Quero Y Ruiz)

荷西簡單文字介紹

三毛和荷西的愛情:你等我六年,六年一過,我來娶你。

三毛在西班牙留學與荷西相識,那時候因為荷西還有學業,和三毛心情有一些情感痛苦(困擾),讓三毛遲遲不敢接受這個男孩真誠的愛,可能情感對了,而時間終還不夠讓在那時候真正的攜手相伴一生。

過了六年,時間對了點,三毛進入荷花準備驚喜的房間內,看到了牆上貼著她你圖,背後有等她多年的荷西馬利安葛羅。她開心地擁抱著她也等待著再次進入她生活,給她快樂的那個男孩。

從此三毛不再一個人流浪,她帶上了她的荷西馬利安葛羅。

荷西對三毛的愛是真誠的,三毛的夢在哪荷西就在那。

在《親愛的三毛》中,面對讀者的來信中,三毛看到了無數平凡人生活上的痛苦,喜樂,看到底層人民的掙扎,面對現實生活的失意,他們一一來信說明,三毛你作品讓他們在痛苦中看到了欣慰和方向,而三毛能做的只能在繁忙中盡力去讀信,儘自己最大的可能去撫慰那些在苦苦掙扎的靈魂,站在他們角度去分析和答覆關於自己的看法,三毛回覆中有句話,能幫助你的,只有你自己。

三毛心中也有很多傷痕,而她卻能在自己獨自舔傷的夜晚,仍能去愛別人,這就是我愛三毛的原因。

交談中的三毛

每個成功的背後,離不開親人的理解,和支持,而這一切的都源於愛。

(1)

荷西和三毛父母的合影
荷西和三毛父母的合影
荷西和三毛父母一起的合影
三毛荷西大家庭餐桌前合影

三毛母親是個全職家庭主婦,父親是個律師。

在三毛印象中(作品中)寫到:很少看見母親有過什麼表情,她的臉色一向安詳,在那安詳的背後,總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母親的腿上,好似綁著一條無形的帶子,那一條帶子的長度,只夠她在廚房和家中走來走去。大門雖沒有上鎖,她心裡的愛,卻使她心甘情願把自己鎖了一輩子。這是三毛對母親的理解,

而父親向來是個嚴肅的形象,但三毛對父親的愛在她出國留學時,只敢拼勁去努力學習,不敢多花錢,只想用學有所成來回報父親,因為她想到的都是深夜俯案工作的父親,那是父親幸苦爬格子的錢,她只能努力,拼勁。

三毛和父親的合影

因為一張撒哈拉沙漠的圖片,三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鄉愁,那份勇敢的心是三毛讓那麼多人愛她的原由,敢愛敢恨,怎能不愛。從此三毛荷西都踏上了去撒哈拉夢的路上。

在沙漠的房子合影的三毛荷西
靠著「白馬」合影的三毛荷西
在撒哈拉沙漠登記結婚的三毛荷西
那時候靠海的房子

三毛的神奇故事,和荷西的愛情,真的讓人感覺很美好,也讓失去荷西的三毛讓人感到很心疼。

荷西的離世在《夢裡花落知多少》有講述,那時候的三毛心也可能碎了,

哭泣的三毛
荷西睡著的墓園
很少再看到三毛的笑容
最後的三毛荷西
沙漠中光腳的三毛

有人說,三毛的一生相當於別人的幾世,而三毛留給世界的是她不可能再創造的作品,留下的是更多帶給看她作品讀者一份又一份感動和懷念。愛三毛的人都是心心懷愛的人。願我們懷著對三毛的愛,一直去追逐我們心中的撒哈拉夢。(文章中的圖片多致來於網絡,百度)

致 還在流浪的三毛和荷西。

相關焦點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告訴你生活可以詩與夢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才敢拿起《撒哈拉的故事》,才敢去神交三毛,因為拿起來卻放不下,因為放不下,所以有那麼多的牽掛,內心有許多言語想說,說與三毛聽:三毛,你將生活過成了夢。「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了一粒沙,然後就有了撒哈拉」——《撒哈拉的故事》因為一本《國家地理》,三毛被撒哈拉所吸引,就這樣她背起自己的行囊,告別西班牙,來到了撒哈拉,一個漫天黃沙,有一個文明極度不發達的地區。去過她的生活,去相會她的愛人荷西,也帶給了我們一本書。
  • 三毛的夢,都在撒哈拉裡。你是我不及的夢(上)
    《你是我不及的夢》沒打開書的第一頁時記得,我對書的幻想它是一本愛情故事,覺得寫的應該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愛。當我一個人坐在教學樓下的草坪上,陽光照射下,我打開了第一頁書,我竟然驚奇的發現這並不是我所想像的那樣,而我這個小心思竟然想錯了情節,不過換句話說我想的愛情是一小部分,而你是寫愛的,但你的愛不是針對某個人,而是你愛撒哈拉,愛撒哈拉遇到的每個人,忘不掉旅途中經歷的事。
  • 閱讀|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初中時總是聽老師誇獎同班一個女生的作文,說她的文筆很有三毛的味道,那是我第一次認識「三毛」這個名字。後來,偶然在書店看見《撒哈拉的故事》,作者三毛,鬼使神差地買了回來,也是從此喜歡上了三毛的文字。可能很多人對這本書的印象是始於三毛在書中為丈夫荷西寫的一段情話:「每想你一次,天上掉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
  • 三毛首度曝光手稿:撒哈拉之心
    [摘要]剛上市不久的《你是我不及的夢》收錄了三毛26篇散佚作品,以及2篇首度曝光的珍貴手稿。今天,為大家選讀其中一篇首度曝光的三毛手稿——《撒哈拉之心》。 三毛全新散文集:《你是我不及的夢》曾經這麼想過,如果有一天,有一個女兒,她必要被稱為:撒哈拉?阿非利加?葛羅?陳。SAHARA AFRICA QUEROCHEN。
  • 你可有像「三毛的撒哈拉」一樣嚮往過一個地方?
    本篇文章轉載至微信公眾號「雲荒夢敘」,微信號:zulswxhn,搜索微信公眾號名稱或者搜索微信號進行添加。你有沒有過一見鍾情的地方,看到的第一眼就不想再離開?「不記得哪一年,我無意間翻到一本美國《國家地理雜誌》,那期書裡,正好介紹撒哈拉沙漠。
  • 三毛:你是我不及的夢,夢裡有我希冀的美景
    文\一藻作家三毛出生於1943年,戰爭和貧困是那個年代的標籤。而三毛就是在一個亂世和物質生活貧瘠的年代,開始了她的人生之旅。天災與人禍,時刻侵襲著那個年代的人們。幾乎所有的作家,都是從大量閱讀開始的,當然,三毛也不例外。三毛自幼便喜歡讀書。五年級下學期第一次翻開了《紅樓夢》;到了初中階段,幾乎將市面上的所有世界名著看了個遍。《你是我不及的夢》作品中包含26篇散佚作品。
  • 那個叫三毛的女人 | 三毛逝世27周年
    人生中第一次看三毛是我七歲的時候。那時我幾乎已經把世面上所有童書和作文選閱遍,突然感到了生命中第一次「閱讀孤寂」。於是我爬上我媽的書架,一眼看到叢書封面上那個長髮披肩、透露著呼之欲出的灑脫氣息的女人。萬一他們很討厭那個過度赤裸的靈魂該怎麼辦?縱向看三毛的作品,她前期的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記》等,是剝得不那麼徹底的洋蔥,也是讀者最初愛上她的原因;後期的一些作品,《溫柔的夜》、《背影》、《夢裡花落知多少》等,是剝得比較狠的洋蔥。然而,近距離接觸了她的靈魂後,我們依舊愛她。
  • 你是我不及的夢——三毛
    三毛畢業院校為臺北文化學院哲學系,主要成就:臺灣最受讀者喜愛的作家之一,金馬獎最佳編劇提名。代表作品:《夢裡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來》、《撒哈拉的故事》。三毛每去一個國家留學都要學會當地的語言。 1970年回國,受張其昀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學系任教。因未婚夫不幸猝逝後(三毛的感情路非常坎坷,好幾個未婚夫因為各種緣由去世),三毛再到西班牙,與分開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於西屬撒哈拉沙漠的當地法院,三毛與荷西公證結婚,定居於撒哈拉沙漠。
  • 文周周丨三毛與荷西:撒哈拉沙漠的愛情
    「我一生的嚮往就是有一個很小的公寓,裡面有一個像你這樣的太太,然後我去賺錢養活你,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夢想。」可三毛那段時間,是一直把荷西當做一個孩子來看的。「我們都還年輕,你也才高三,怎麼就想結婚了呢? 」「我是碰到你之後才想結婚的。」最終,三毛還是拒絕了荷西。
  • 浮生若夢,一夢千尋,我願在這夢裡尋著三毛的萬水千山
    有人說,她是一粒飄忽的塵沙,散落在那個叫撒哈拉的沙漠,無影無蹤。也有人說,她是歲月的拾荒者,走過萬水千山,看盡塵世濤浪,滄涼滿目。已記不清,第一次接觸到三毛的文字是什麼時候的事情了,卻依稀的可以記得從文字中,讀到了一個美麗的女子,喜歡流浪。浮生若夢,一夢千尋。
  • 三毛,一個神奇的女子,夢裡花落知多少,我愛你可好?
    第一次接觸三毛已經不記得是什麼時候了,只知道那時有一部名叫《三毛流浪記》的動畫片特別火熱,看著只有三撮頭髮的三毛在撒哈拉沙中歷險,金黃的沙子,燦爛的陽光耀出一抹一抹的光芒,讓我心中嚮往。接下來的幾篇文章寫了三毛獨自在臺灣與歐洲之間來回旅行。直到《夢裡花落知多少》,讓我們再一次地感受到了荷西與三毛之間的悽涼,感受到了三毛內心深處的孤獨絕望。三毛回到了與荷西的家,她是甜蜜與悲傷共存的,她終於可以再一次與荷西近距離接觸。
  • 三毛:來生願做撒哈拉沙漠中的一棵樹
    三毛遇到了荷西,這個西班牙土生土長的男孩,後來是一位潛水工程師。他在中國家喻戶曉,誠實淳樸,粗獷溫和,三毛眾多文學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深情不過荷西,看完《三毛傳》,他成了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個人。這把愛情的火燒的很快,三毛和他在一起玩得很開心。荷西開始向三毛求婚,他說,等我六年,四年大學,兩年兵役,我就娶你。
  • 訪三毛「夢屋」
    「夢屋」,便想去尋訪。經過兩個多小時的顛簸,這才在五峰鄉的青泉部落找到一塊標牌:三毛的「夢屋」朝前。  沿著山路上行,那坡有點陡,我走了十來步,便覺得兩腿沉重,雙膝酸痛,小腿繃緊,歇了一會,繼續上行,又走過一條十幾級臺階的小路,這才在一處懸崖上見到一座紅磚小屋,上有四個大字:三毛的家。
  • 神秘國度摩洛哥之行(七)三毛流浪的遠方,夢中的撒哈拉
    來不及休息,女士們已是按奈不住,迫不及待請黑小夥幫忙紮起柏柏爾頭巾,從未曾想過,世俗眼中鄙夷的流浪,經過三毛的詮釋竟然變得如此的清麗脫俗和浪漫美好——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為了夢中的橄欖樹,為了夢中的撒哈拉!
  • 「可夢讀書」《一個人的撒哈拉:三毛傳》原書精華
    ——摘自《一個人的撒哈拉:三毛傳》點頭像關注@Jane可夢,一起讀好書,取精華,共學習,共成長。書名:《一個人的撒哈拉:三毛傳》作者:墨傾城「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提到三毛,最耳熟能詳的就是齊豫的這首《橄欖樹》,這幾乎是三毛一生的真實寫照。
  • 我與作家三毛的邂逅
    歷史證明一般轉機都在這時候,我愛上了讀人物傳記尤其是女性的,先是讀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規中規矩的文字,清新的文筆,讀後喜溢於面,可惜楊絳先生太鍾情於錢鍾書,自己出書不多,晚年淨是整理其夫的字了。直到一次偶遇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讓我回想起了高中課本上 來生願做一棵樹的三毛。
  • 朱家角數字報-三毛,你是我不及的夢
    那撒哈拉的朋友,月牙泉的女子,那奈及利亞的森林,記憶中的關渡,清泉的山間小屋,那塵世間許多不滅的情緣,那一草一木和許多的歡樂哀怨,那對生命的愛,燃燒著靈魂,那最真的心,感動著我。三毛,你是我不及的夢。  你啊,原是異鄉的流浪客,踏光陰而行,直到遇見那片薄綠的田野,那泓戈壁中的清泉,遇見你那畝小小的心田,種著往昔,夢想和滿滿的快樂我聽到有人悄悄說:這是你動了凡心的地方了。
  • 三毛: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以後成了撒哈拉
    他們在撒哈拉,譜寫了愛的華麗篇章。《撒哈拉的故事》成就了三毛,為她帶來了數以萬計的粉絲。只是,這些功成名就的身外之物,從不是她在意的,她在意的自始至終都是荷西一人。三毛,原名陳懋平,後來因為「懋」字,實在太難寫,變更名為陳平。但是我們能記住的是「三毛」。1943年1月4日,三毛出生於重慶。那個時期,每個人都在承受顛沛流離。
  •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除了沙漠和愛情,這種風俗讓人深惡痛絕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寫的,原名陳懋平,後來她自己改名為陳平一說三毛,不熟悉她的人都會想起《三毛流浪記》中的那個三毛,其實不是,但也這兩個「三毛」還有些聯繫三毛這個筆名的由來,她曾解釋過,因為敬仰漫畫家張樂平,尤其喜歡他的《三毛流浪記》,所以三毛在遊歷大陸時曾專門去拜訪過張樂平,並認他做了義父。
  • 三毛,你是我觸及不到的夢
    三毛的傳奇世界我第一次知道三毛是我初中的時候,因為初中的時候我的頭髮特別少,所以大家自然而然的也就叫我三毛,偶爾有一天我看到了一句話,每愛你一次天上上就掉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當時就覺得這句話的意境好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