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藻
作家三毛出生於1943年,戰爭和貧困是那個年代的標籤。而三毛就是在一個亂世和物質生活貧瘠的年代,開始了她的人生之旅。
天災與人禍,時刻侵襲著那個年代的人們。人們顛沛流離、人心惶惶,渴望找到心靈的安身之處。
可是,世界之大,哪裡有那麼一片淨土呢?
唯有書籍。
幾乎所有的作家,都是從大量閱讀開始的,當然,三毛也不例外。
三毛自幼便喜歡讀書。五年級下學期第一次翻開了《紅樓夢》;到了初中階段,幾乎將市面上的所有世界名著看了個遍。
《你是我不及的夢》作品中包含26篇散佚作品。從遙遠的撒哈拉到敦煌戈壁,貫穿作家三毛二十餘年的寫作生涯。
讀這些文章,我們可以從三毛的字裡行間中感受到一個生命的鮮活、熱情、勇敢,當然也有孤獨、悲情,更有追尋和守望。
三毛用自己特立獨行的生活方式和敏感細膩的筆觸告訴世界:她來過這裡,並且活出了自己。
這不正是我們萬千普通人的夢想嗎?
行萬裡路,讀萬卷書,讓我們一同感受三毛文字,所帶給我們的溫度與熱情吧。
玉蓮,你就是我所得不到的夢。——節選自三毛散文《你是我不及的夢》
這篇文章載於一九九零年六月的《講義》,隔年的一月,三毛選擇自殺離開了這個她曾經深愛的世界。
在文章中的最後,三毛髮表感慨說,玉蓮的生活是她得不到的夢。
那麼,玉蓮的生活是怎樣的呢?
一天攢個十來塊人民幣;
一家三口,攢的錢省省地花;
丈夫不會拖客人,所以在家帶娃……
玉蓮不是一個有錢,或者是能力超強,再或者有完美愛情的女人,她只是中國千千萬萬普通勞動婦女的一員。
就是這樣的「普通」生活,讓作家三毛非常羨慕。
原來,我們曾不屑於顧的普通生活,對於一些人已經是「天堂」。
能夠做一個平凡的人,是一件偉大的事情,這是生活在歲月長河中告訴我們的。
除此之外,生活還告訴我們:
珍惜平凡的每一天,對他人抱有善意和慈悲。
我現在喜歡一種比較明亮的顏色,這種改變是一個人的生命裡,一旦缺少這種顏色的時候,你就會去找一個代表那欠缺的東西的顏色,來填補你潛意識上的空虛。——節選自三毛散文《歡喜》
人們都是缺什麼,便嚮往什麼。
年少時,不希望別人看到自己的稚嫩,所以拼命裝成熟,喜歡穿黑、灰、白顏色的衣服,覺得「酷斃了」。而那時,卻是「少年不識愁滋味」。
等真的老了,卻更喜歡色彩明豔的服裝。這時,因為知道了人生底色大抵是蒼涼的,所以,就更嚮往陽光一樣的顏色。
原來,色彩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就像三毛說的那樣:「不論怎樣,色是我們生命的東西,連佛家講到人生的問題時,都說色在前,相在後,相是色造成的,人沒有膚色,花沒有色來襯託,形象就出不來。所以色實在太重要了,是代表喜歡,代表生命的層次。」
如果人生硬要給它分割,那麼誰的半生,也是一座七寶樓臺,拆來拆去便成碎片,所見的無非只是一些難以拼湊的顏色和斑紋而已。——節選自三毛散文《讀書與戀愛》
人生最初是完整的,因無欲也無求。後來長大了,有了一些經歷,心中便有了分別。從此,愛、恨、情、仇,紛至沓來,人生便開始變得支離破碎。
多年後,當我們再回首。忽然發現人生只剩下一片片的回憶,或清晰,或模糊。
到最後,就連這片片回憶,也消失在歲月的長河中。
《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
人生雖很虛幻,但我們都曾熱切的活過。
這,就足夠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