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撒哈拉的故事》:除了沙漠和愛情,這種風俗讓人深惡痛絕

2021-01-10 為文尚滿天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寫的,原名陳懋平,後來她自己改名為陳平

一說三毛,不熟悉她的人都會想起《三毛流浪記》中的那個三毛,其實不是,但也這兩個「三毛」還有些聯繫

三毛這個筆名的由來,她曾解釋過,因為敬仰漫畫家張樂平,尤其喜歡他的《三毛流浪記》,所以三毛在遊歷大陸時曾專門去拜訪過張樂平,並認他做了義父。

她曾寫信給張樂平說:「在我三歲時,看了您的大作《三毛流浪記》。後來等我長大了也開始寫書,就以三毛為筆名,作為對您創造的那個三毛的紀念」

《撒哈拉的故事》我是初中讀的,一開始是覺得她的故事情感很真實,後來逐漸被她描寫的沙漠風情所吸引,還有她和荷西的浪漫愛情所感動

它打破了我們對沙漠固有的印象,不再是黃沙漫天,原來沙漠中也是有人的生存的,也有溫暖、有悲傷,裡面特有的人類文明風俗習慣都讓人為之動容

相信只要讀過這部作品,便再難忘記三毛與荷西的浪漫愛情和生死考驗,再難忘記溫暖的黃沙那特有的「萬種風情」,再難忘記那些遠離現代文明,生存在大沙漠中的人們生活的悲歡。

說實話,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很難想像會有這樣勇敢地女子,在她最美好的年紀能夠那麼毫不猶豫地走進沙漠,並在那裡生活那麼久

雖然三毛經歷了很多次失敗的戀情,最後兜兜轉轉還是和那個小了她8歲的大男孩結了婚,之後這本書就體現了他們在沙漠中的浪漫愛情

兩人的愛情是這部作品的一個標籤。然而除了愛情外,字裡行間都能看到三毛身上散發出的人性的光輝——正義和善良。

三毛願意幫助別人,她教人識字,為鄰居們治病行醫,卻不被他們封建、落後的思想和行為所同化。那是她在自由奔放、無羈無絆的性情下,藏著的一顆對貧窮、弱小者的悲憫之心。

其中有一篇《娃娃新娘》,講述的是一個小女孩被嫁人的悲傷故事

姑卡是三毛的鄰居,是一名只有10歲的快樂的小女孩。然而按照當地沙哈拉威的風俗,姑卡要與當地的一名男子結婚了。而這個消息姑卡本人並不知情,也不知道她要嫁的男人是誰。

原本三毛是期待著看一看沙哈拉威的婚禮風俗,然而當天的情景卻讓三毛非常失望。屋子裡男人吸菸的烏煙瘴氣,新郎不像新郎的樣子;黑得像炭的女人奴隸打著鼓,口中的尖聲呼嘯;三個老年女人唱起沒有起伏,調子如哭泣一般的歌;男人隨著歌調拍起手來,而女人只能在窗外看著。

他們在講究「拚命打才是好女子」、「入洞房還得哭叫,有趣得很」這種風俗的時候,三毛旗幟鮮明地表現出「我實在不喜歡這種有趣的方式」,表達她對於野蠻禮俗的不可容忍的態度。

最後不知過了幾世紀,她聽見姑卡「啊——」一聲如哭泣似地叫聲,然後就沒有聲息了。雖然風俗要她叫,但是那聲音叫得那麼地痛,那麼地真,那麼地無助而幽長,我靜靜地坐著,眼眶開始潤溼起來。」

然而三毛對這種原始落後、粗魯殘暴的婚禮風俗即使已是深惡痛絕,對姑卡的遭遇和命運深深地感到悲哀和同情,但她無力改變這種風俗,只能悄悄地為姑卡做點什麼,將不能生小孩的藥給了姑卡

三毛選擇這樣的善良,是想讓小女孩多享受一點人間的快樂,體驗生命的美麗。

善良是人性光輝中最溫暖、最美麗、最讓人感動的一縷。善良的人,就象一盞明燈,既照亮了周圍的人,也溫暖了自己。

相關焦點

  • 文周周丨三毛與荷西:撒哈拉沙漠的愛情
    冬天的一個清晨,荷西與三毛坐在馬德裡的公園裡,荷西問起她明年的計劃,三毛斬釘截鐵地表示,過完復活節準備去撒哈拉沙漠,荷西雖然震驚,但仍然支持她的決定。他不聲不響地申請到一個撒哈拉的工作,卷卷行李,竟先比三毛先到非洲去了。三毛寫信給他:「你實在不必為了我去沙漠裡受苦,況且我就是去了,大半時間也會在何處旅行,無法常常見到你……」
  • 三毛:人,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文字中滿滿的都是小女生的愛意,確實,三毛和荷西很相愛,雖然沙漠條件異常艱苦,但倆人還是把生活過出了花,三毛把自己和荷西的生活寫成《撒哈拉的故事》,送到國內發表,果然,這本書一經發表便迅速引發了轟動。東方有火紅的希望,南方有溫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殘陽,向北喚醒芬芳……」在三毛的作品裡,很多人都喜歡《送你一匹馬》,但是我就偏愛《撒哈拉的故事》,因為普通人的生活都是平淡但是帶著煙火氣的,三毛在撒哈拉也是這樣。
  • 閱讀|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在三毛的內心深處,撒哈拉沙漠是夢中情人,是不能解釋的,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莫名其妙,她毫無保留地把自己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每一粒沙地裡的石子,尚且知道珍愛,每一次日出和日落,都捨不得忘懷,更何況,這一張張活生生的臉孔,又如何能在回憶裡抹去他們。第一次讀《撒哈拉的故事》時我17歲。
  • 揭秘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真實生活:像乞丐一樣,日用品全靠撿,只有愛情
    「望你珍攝,吻你萬千」, 「情長紙短,還吻你萬千」,還有錢鍾書和楊絳,「第一次見你的時候,我的心裡已經炸成了煙花,需要用一生來打掃灰爐」…… 在文藝青年看來,三毛擁有著世界上最浪漫的愛情,她有彼此都深愛的人,所以才能說出「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沙漠;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落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的動人情話」。
  • 三毛:來生願做撒哈拉沙漠中的一棵樹
    這把愛情的火燒的很快,三毛和他在一起玩得很開心。荷西開始向三毛求婚,他說,等我六年,四年大學,兩年兵役,我就娶你。但是,三毛拒絕了。「荷西,你才十八歲,我比你大得多。不要再來找我,因為六年的時間太長了,我不知道我會去哪裡。」
  • 走進沙漠,走近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
    走進沙漠,走近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背景描述】教學分析: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學習任務群1「整本書閱讀與研討」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整本書,拓展閱讀視野,建構閱讀整本書的經驗,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提升閱讀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 三毛一生痴迷的遠方——撒哈拉沙漠,流浪者的天堂
    撒哈拉,上世紀曾是西班牙殖民地。與傳統的歐美帝國一樣,上世紀西班牙在本土之外尤其是非洲地區有著面積廣闊的殖民地,包括撒哈拉、摩洛哥、幾內亞。著名臺灣作家三毛一生漂泊,最起初嚮往的地方便是人煙稀少的撒哈拉沙漠。
  • 三毛:沙漠怎能成為夢想開花的地方
    但是有一個人,他叫荷西,六年前三毛初次來到西班牙的時候,還在讀大三的他就戀上了她,並向她求婚;六年之後,當三毛懷著滿心創傷再次到來,荷西長大了,但是他對三毛的愛戀卻絲毫沒變。荷西的執著和真誠感動了三毛。三毛答應跟荷西結婚,但是要在她實現去撒哈拉沙漠的願望之後。當時,荷西本打算去航海,而三毛也想去,但她更想去沙漠。經過反覆權衡,三毛選擇去撒哈拉。而荷西選擇了三毛。
  • 撒哈拉沙漠中的三毛: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日復一日,我這隻原本不是生長在沙漠的「黑羊」,是如何在努力有聲有色地打發著漫長而苦悶的悠悠歲月。——三毛對於作家三毛而言,在撒哈拉的生活是她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經歷,那裡有她和摯愛荷西的記憶。他們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被三毛筆下的文字詮釋的生動而又具體,讓人忍不住也要想深入大漠體驗一把。01 天生自由愛浪漫很多人以為三毛為了愛情去了撒哈拉,其實當初要去撒哈拉沙漠的人是她,而不是荷西。為了她,荷西願意陪著她一起去。
  • 豆瓣9.3分《撒哈拉的故事》:看三毛如何把沙漠生活過成一首詩
    只有荷西,她後來的丈夫,沒有笑話她,而是默默先搬去沙漠探路,找好工作安定下來,等著她來。兩人便這樣在非洲的撒哈拉定居了下來。在沙漠生活的這幾年,成了三毛創作的黃金時期,而《撒哈拉的故事》就是她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這本書在豆瓣上得到了17萬多人的評價,評分高達9.3。
  • 神秘國度摩洛哥之行(七)三毛流浪的遠方,夢中的撒哈拉
    當時間轉到20世紀,一位名叫三毛的女作家,窮其一生流浪著並且用女性特有的浪漫筆觸和豐富情感將旅行、流浪、遠方和愛情串成詩辭賦頌一般的人生華章時,她和愛人荷西的愛情歸宿——撒哈拉,也理所當然地成為無數文藝青年朝聖的殿堂。可以說正是因為三毛和她的愛情故事,才有了這次北非摩洛哥之行。雖說自己早已過了浪漫的年紀,但是年少時種下的那棵草,依然還吐著嫩芽。於是,心懷惴惴、風塵僕僕地走向了夢中的撒哈拉!
  • 那個給我撒哈拉夢的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從一本《撒哈拉的故事》的開始,便徹底地喜歡上了三毛的文字,她故事的豐富性,情感的滲透人心的文字,在每件作品上平凡而具有塵土氣息的人物在紙上出演。三毛和父親的合影因為一張撒哈拉沙漠的圖片,三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鄉愁,那份勇敢的心是三毛讓那麼多人愛她的原由,敢愛敢恨,怎能不愛。從此三毛荷西都踏上了去撒哈拉夢的路上。
  • 三毛與荷西:好的愛情,都具備這三個特徵
    好的愛情有標準嗎?很遺憾,它沒有!究竟什麼是好的愛情呢?愛情的模樣有千萬種,如果你留心觀察就會發現,不好的愛情各有各的不幸,但好的愛情一定是「共通」的。讀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讀者就能真切地感受到愛的力量,以及能夠判斷出三毛和荷西的愛情就是好的愛情。
  •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愛是一雙翅膀,可以帶她穿越憂傷
    說到三毛,雖然被冠以著名女作家、才女等稱號,但是不管從她的生平和作品來看,大多帶著淡淡的憂傷,唯獨《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最明朗的作品,在這部作品集中,三毛難得的輕快風格,和丈夫荷西在沙漠過著清貧但是幸福的生活。
  • 追尋三毛的腳步,去體驗摩洛哥撒哈拉沙漠的生活,去遇見藍色童話
    在摩洛哥,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沙漠;在這裡,誕生了奇妙的《一千零一夜》;在這裡,B612星球上的小王子遇上了他的好朋友飛行員。在這裡,見到了藍色童話鎮-舍夫沙萬,見到有著三毛荷西故事的撒哈拉沙漠。在這裡,你又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呢?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告訴你生活可以詩與夢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才敢拿起《撒哈拉的故事》,才敢去神交三毛,因為拿起來卻放不下,因為放不下,所以有那麼多的牽掛,內心有許多言語想說,說與三毛聽:三毛,你將生活過成了夢。「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了一粒沙,然後就有了撒哈拉」——《撒哈拉的故事》因為一本《國家地理》,三毛被撒哈拉所吸引,就這樣她背起自己的行囊,告別西班牙,來到了撒哈拉,一個漫天黃沙,有一個文明極度不發達的地區。去過她的生活,去相會她的愛人荷西,也帶給了我們一本書。
  • 三毛與荷西的愛情告訴我們:最好的愛情是互相懂得
    在這個世界上恐怕再難找到第二個比荷西更愛三毛的人了,他愛三毛勝過愛自己。在荷西苦戀三毛六年之後,終於等到了三毛重回西班牙。受盡情傷的三毛,面對荷西幾年不變的深沉而堅定的愛戀,終於融化在愛裡,與荷西相戀了。但是三毛還有一個夢想沒有完成,那就是去尋找前世的情人:撒哈拉沙漠。
  • 閱讀三毛:關於撒哈拉沙漠的記憶
    其實,當初堅持要去撒哈拉沙漠的人是我,而不是荷西。後來長期留了下來,又是為了荷西,不是為了我。我的半生,飄流過很多國家。高度文明的社會,我住過,看透,也嘗夠了,我的感動不是沒有,我的生活方式,多多少少也受到它們的影響。但是我始終沒有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將我的心也留下來給我居住的城市。
  • 三毛與荷西的甜蜜愛情,李敖質疑,作家馬中欣重走三毛路:是騙局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 ——三毛年少讀三毛,在敬佩三毛的同時, 最羨慕的是她與荷西之間的愛情,兩人一同浪跡天涯,生活的一點一滴都帶著驚喜和刺激。
  • 閱讀積累 ▏《撒哈拉的故事》內容簡介+精彩片段+讀後感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系列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因為一本地理雜誌的吸引,三毛背著行囊走進了荒涼單調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尋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書中每個故事都充溢著一種浪漫、濃情的異域情調,字裡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