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寫的,原名陳懋平,後來她自己改名為陳平
一說三毛,不熟悉她的人都會想起《三毛流浪記》中的那個三毛,其實不是,但也這兩個「三毛」還有些聯繫
三毛這個筆名的由來,她曾解釋過,因為敬仰漫畫家張樂平,尤其喜歡他的《三毛流浪記》,所以三毛在遊歷大陸時曾專門去拜訪過張樂平,並認他做了義父。
她曾寫信給張樂平說:「在我三歲時,看了您的大作《三毛流浪記》。後來等我長大了也開始寫書,就以三毛為筆名,作為對您創造的那個三毛的紀念」
《撒哈拉的故事》我是初中讀的,一開始是覺得她的故事情感很真實,後來逐漸被她描寫的沙漠風情所吸引,還有她和荷西的浪漫愛情所感動
它打破了我們對沙漠固有的印象,不再是黃沙漫天,原來沙漠中也是有人的生存的,也有溫暖、有悲傷,裡面特有的人類文明風俗習慣都讓人為之動容
相信只要讀過這部作品,便再難忘記三毛與荷西的浪漫愛情和生死考驗,再難忘記溫暖的黃沙那特有的「萬種風情」,再難忘記那些遠離現代文明,生存在大沙漠中的人們生活的悲歡。
說實話,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很難想像會有這樣勇敢地女子,在她最美好的年紀能夠那麼毫不猶豫地走進沙漠,並在那裡生活那麼久
雖然三毛經歷了很多次失敗的戀情,最後兜兜轉轉還是和那個小了她8歲的大男孩結了婚,之後這本書就體現了他們在沙漠中的浪漫愛情
兩人的愛情是這部作品的一個標籤。然而除了愛情外,字裡行間都能看到三毛身上散發出的人性的光輝——正義和善良。
三毛願意幫助別人,她教人識字,為鄰居們治病行醫,卻不被他們封建、落後的思想和行為所同化。那是她在自由奔放、無羈無絆的性情下,藏著的一顆對貧窮、弱小者的悲憫之心。
其中有一篇《娃娃新娘》,講述的是一個小女孩被嫁人的悲傷故事
姑卡是三毛的鄰居,是一名只有10歲的快樂的小女孩。然而按照當地沙哈拉威的風俗,姑卡要與當地的一名男子結婚了。而這個消息姑卡本人並不知情,也不知道她要嫁的男人是誰。
原本三毛是期待著看一看沙哈拉威的婚禮風俗,然而當天的情景卻讓三毛非常失望。屋子裡男人吸菸的烏煙瘴氣,新郎不像新郎的樣子;黑得像炭的女人奴隸打著鼓,口中的尖聲呼嘯;三個老年女人唱起沒有起伏,調子如哭泣一般的歌;男人隨著歌調拍起手來,而女人只能在窗外看著。
他們在講究「拚命打才是好女子」、「入洞房還得哭叫,有趣得很」這種風俗的時候,三毛旗幟鮮明地表現出「我實在不喜歡這種有趣的方式」,表達她對於野蠻禮俗的不可容忍的態度。
最後不知過了幾世紀,她聽見姑卡「啊——」一聲如哭泣似地叫聲,然後就沒有聲息了。雖然風俗要她叫,但是那聲音叫得那麼地痛,那麼地真,那麼地無助而幽長,我靜靜地坐著,眼眶開始潤溼起來。」
然而三毛對這種原始落後、粗魯殘暴的婚禮風俗即使已是深惡痛絕,對姑卡的遭遇和命運深深地感到悲哀和同情,但她無力改變這種風俗,只能悄悄地為姑卡做點什麼,將不能生小孩的藥給了姑卡
三毛選擇這樣的善良,是想讓小女孩多享受一點人間的快樂,體驗生命的美麗。
善良是人性光輝中最溫暖、最美麗、最讓人感動的一縷。善良的人,就象一盞明燈,既照亮了周圍的人,也溫暖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