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中的三毛: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2020-12-12 滿滿的時光錄

日復一日,我這隻原本不是生長在沙漠的「黑羊」,是如何在努力有聲有色地打發著漫長而苦悶的悠悠歲月。——三毛

對於作家三毛而言,在撒哈拉的生活是她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經歷,那裡有她和摯愛荷西的記憶。他們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被三毛筆下的文字詮釋的生動而又具體,讓人忍不住也要想深入大漠體驗一把。

01 天生自由愛浪漫

很多人以為三毛為了愛情去了撒哈拉,其實當初要去撒哈拉沙漠的人是她,而不是荷西。為了她,荷西願意陪著她一起去。

結婚前三毛就宣誓女性主權,強調婚後自己仍要我行我素,因為她不願意失去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內心的自由自在化。

荷西告訴她:「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了你的個性和作風,我何必娶你呢?」

做了粉絲煮雞湯,荷西很好奇。不知道為何物。三毛告訴他,這個是春天下的第一場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根凍住了。雖然荷西並不太明白,但他已經愛上了這種食物。

三毛會把豬肉乾,剪成小小的方塊兒放在瓶子裡。藏起來之後被荷西發現了,他嘗了一口,三毛趕緊告訴他這個是中藥。

生活裡的小浪漫,讓他們在沙漠裡的生活充滿了溫情。

02 煙火氣的鄰裡社交

撒哈拉的生活對三毛而言是非常接地氣的,周邊的鄰居經常會來她家借東西,小到燈泡、洋蔥、汽油、棉花、吹風機、電線等等。基本上是有借無還,他們也不會自己去買。

有個小女孩竟然把一頭小駱駝的屍體拉到她家門口,要放在她家的冰箱裡。還有一個愛借刀叉的小男孩,每天來借刀叉又歸還。反反覆覆三毛很煩,於是買了一套送給他,誰知第二天小男孩又來借了,三毛板著臉質問怎麼又來了?小男孩的答案讓人哭笑不得,因為他媽媽說那刀叉是新的要收起來,所以他爸爸吃飯的時候還是沒有刀叉。

有一次三毛開車看見一個老人拉著一個大山羊,因為風很大,所以走起路來很慢,於是善良的三毛就要求他上車。老頭看著羊很為難,三毛表示羊也可以上車。於是一路上羊拱著她的頭髮,她別無選擇只能儘快開到目的地。

三毛在書裡談到,感謝這些鄰居,讓她的沙漠生活變得五光十色,再也不知道寂寞的滋味了。

每一粒沙地裡的石子,我尚且知道珍愛它,每一次日出和日落,我都捨不得忘懷,更何況,這一張張活生生的臉孔,我又如何能在回憶裡抹去他們。

03 發自內心對生活的熱愛

撒哈拉的生活很簡樸,沒有城市的繁華,沒有燈紅酒綠和車水馬龍。有時候天氣還非常惡劣,只能呆在家裡。有時候為了多賺一些錢荷西出門去加班,三毛都會難過地流淚。可是她堅持了下來,也慢慢地適應那裡的生活,她把家打造成了一個藝術的宮殿。

廢舊的汽車輪胎做成墊子;深色的大水瓶放上怒放的野地荊棘;不同的汽水瓶用小罐的油漆塗上印第安銀飾的圖案和色彩;牆上掛著龍飛鳳舞的中國書法;還有撿來的很多奇形怪狀的石頭。

生活不在遠方而在當下。三毛內心的豐富,天馬行空的想法,全都把它呈現在生活中。

王朔在《致女兒書》裡寫道:「你必須只有內心豐富,才能擺脫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的確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只有內心足夠豐富才能抵禦那些來自外界的叨擾。有所愛之人,內心熾熱,眼裡有光,才會在平凡的日子裡體味出幸福的味道。

就像三毛自己所言,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平凡簡單,安於平凡,真不簡單。

相關焦點

  • 名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到底應該怎麼理解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看似文藝風爆棚,讓人難以理解,實則卻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在無數人奮勇向前的時候,這一句話,更是成為了無數年輕人不怕苦不怕累的根本。懂得其中真正要表達的意思,那麼也就懂得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事情,但是這背後就是反應理想和現實的本質。我們如果把精力全部用來處理現實問題,那麼我們就像是不知道目的地在何方地行走,雖然每個路口都是最優的選擇,但是我們也不可能到達目的地;我們如果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確定目的地,無休止的選擇最優路線上,那麼我們終會因為沒有落地執行而不能到達,即使我們的路線再優秀。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但詩和遠方很貴,努力是最好的選擇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想對很多人都聽過吧,很多人都用這句話來描述生活的美好,也有很多人聽了這句話之後,選擇辭職奔赴遠方,尋找自己心中的天堂,這樣的做法確實沒錯,可是這樣的做法並不可取,因為你只聽過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可你知道嗎?
  • 暑假夏令營活動: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通過夏令營活動可以感知: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親近自然,感受世界多姿多彩。03、思維方式多元化,學會隨機應變真人CS遊戲是一項考驗孩子思維方式和隨機應變能力的項目,在這個遊戲中講究思維方式要敏捷、靈活多變,這就跟打仗一樣,要具備靈活的作戰能力。
  • 三毛:一個把旅行過成詩和遠方的人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1943年3月的一天,在美麗的魔都--重慶,作家三毛出生。這位一直灑脫自由的傳奇女子,用盡半生在流浪和旅行,更用一生在追求詩和遠方。百度百科上對三毛是這樣定義的:三毛,臺灣女作家、旅行家。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公司樓下的詩與遠方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公司樓下的詩與遠方永華晴天蔣老師在和業主充分溝通後,將本案設計定位現代風格,在設計中加實用性與美觀性兼具的風雨長廊、蛋糕盒外形元素,設計方案一稿就得到了業主的肯定。設計理念設計靈感源於食品包裝盒的外形,包裝盒的線條與藝術美感相結合,從審美的角度出發,以實用功能為目的再創造。
  • 豆瓣9.3分《撒哈拉的故事》:看三毛如何把沙漠生活過成一首詩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即使你沒有讀過三毛,你也一定聽過這首《橄欖樹》。這首由臺灣作家三毛填詞的歌曲,不僅唯美動聽,更是凝聚了三毛對自由奔放的流浪生活的一種懷念。三毛說,自己的半生,漂流過很多國家。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眼前的狗屎!
    雖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遠方的詩歌和田野」,但眼前的苟且無窮無盡,遠方的詩歌和田野遙不可及——真是件令人痛苦的事。好比跟一個心儀的姑娘說「我愛你」,姑娘說「但我不愛你啊」,而後頭也不回,揚長而去。
  • 畢業了,除了詩與遠方,還有眼前的「苟且」
    中新社記者 王剛 攝畢業了,除了詩與遠方,還有眼前的「苟且」◎地瓜趙小方又回到了學校,到處都是青春的面龐,到處都是穿著學士服笑容洋溢的畢業學子,小方卻與三年前的自己不一樣了。今年六月,小方畢業整三年。所以當某知名人士提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時候,小方頗為不屑,騙騙大學裡的孩子就算了,真正的生活裡,哪裡有時間和精力去想這麼多的「詩和遠方」啊。大學裡,小方是標準的文藝青年,和女朋友聽民謠、看話劇,有時「窮遊」,與青年旅社裡的陌生人喝酒聊天。現在呢,女朋友在讀研究生,前途未定,北京房價這麼高,小方也開始憂慮起了車子房子和票子。
  • 讀四首古詩,感悟生活中眼前的苟且,期待心中嚮往的詩和遠方
    現在很多朋友都愛說一句話: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非常流行的話,出自高曉松,最初的版本是這樣的:從小媽媽告訴我們的許多話裡,迄今最真切的一句就是: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其實詩就是你心靈的最遠處。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2021與徽洲學堂攜手擁抱大自然!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工作上不僅僅局限於公司到家的兩點一線,當然還有同事間攜手前進的團建活動!所以,同日,開業盛典結束後,來自徽洲學堂各個大區的優秀小夥伴們在巢湖來了一場為期半天,說走就走的環湖自駕遊!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讓你感悟人生的一道玉米濃湯
    平凡的生活,變幻莫測。平凡的生活,纏繞你我。儘管生活它不是詩,但我們每天卻可以詩意地活著。無論我們是否願意,朝陽每天還是要從東方升起,唱到繁星滿天。生活不會因為我們心中的遺憾,抱怨而對我們憐惜。或許只是我們的欲望太多,盲目追求,才會忽視身邊的快樂和感動,忽視生活的甜蜜和幸福。
  • 職場不僅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生活不會辜負每一份努力,跨過去是遠方,跨不過去,是苟且。前兩天的羅胖的跨年演講,講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 苟且紅利,意思是雖然看起來所有人都在做事,但是其中有大量的苟且者。別人的苟且,成就了我們的努力。所以苟且紅利準確來說,應該是不苟且紅利。那麼選擇苟且還是出眾,不在於現實本身,而是取決於自己面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未來的要求,對我來說,要麼出眾,要麼出局,不過苟且人生。
  • 種桃種李種春風,去聽聽三毛的詩和遠方
    原本三毛的詞寫的是「小毛驢和我」,她最初的第二段詩是「為了小毛驢,為了西班牙的姑娘,為了西班牙的眼睛」。那麼,這個可能就和整個歌曲的氛圍不是很搭,最後三毛就把詞改成了「橄欖樹」,於是便有了這首經典歌曲。有些人可能終此一生,也不過數十年如一日,而三毛卻用她很短的人生閱盡千帆,嘗盡酸甜苦辣。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告訴你生活可以詩與夢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才敢拿起《撒哈拉的故事》,才敢去神交三毛,因為拿起來卻放不下,因為放不下,所以有那麼多的牽掛,內心有許多言語想說,說與三毛聽:三毛,你將生活過成了夢。「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了一粒沙,然後就有了撒哈拉」——《撒哈拉的故事》因為一本《國家地理》,三毛被撒哈拉所吸引,就這樣她背起自己的行囊,告別西班牙,來到了撒哈拉,一個漫天黃沙,有一個文明極度不發達的地區。去過她的生活,去相會她的愛人荷西,也帶給了我們一本書。
  • 三毛一生痴迷的遠方——撒哈拉沙漠,流浪者的天堂
    撒哈拉,上世紀曾是西班牙殖民地。與傳統的歐美帝國一樣,上世紀西班牙在本土之外尤其是非洲地區有著面積廣闊的殖民地,包括撒哈拉、摩洛哥、幾內亞。著名臺灣作家三毛一生漂泊,最起初嚮往的地方便是人煙稀少的撒哈拉沙漠。
  •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婚戀情感中的始亂終棄與善始善終戴浩然 2020年12月5日一般而言,苟且就是得過且過,只管眼前,走哪算哪;詩是人生理想,遠方是指未來漫長的歲月。就男女關係來講,苟且就是不道德和沒節操的男女搞在一起,尤其滾床單和啪啪啪;詩是指情調和浪漫,遠方指白頭到老;加起來就是找到自己愛的和愛自己的人,好好過,瞻前顧後,從一而終。「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就是在教化大家,人生要看長遠,要有追求。
  • 三毛:來生願做撒哈拉沙漠中的一棵樹
    三毛的雨季文學時期來臨,這時的作品多是她內心世界的投影,青春的迷茫和憂鬱,感情世界的懵懂和荒蕪,對自由和遠方的嚮往,生活經歷了什麼,三毛就寫什麼。「我的文章幾乎全是傳記文學式的,就是發表的東西不一定是假的。」——三毛以前貼吧看過這樣一個問題,說怎樣可以成為一個大家喜歡的作家。
  • 九首看開詩詞: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也許你當下生活困頓不堪,可也請不要放棄對遠方對夢想的追尋。也許你總是懷緬過去,可也請不要忘記眼前這些觸手可及的美好。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也有詩與遠方,還有眼前的美好。只有有心,在柴米油鹽的生活中也可煎炒蒸燉出誘人的香味。於繁華塵世裡,享受家常的溫暖,憧憬平實的夢想,這樣的生活,最是自由自在,真實坦然。
  • 神秘國度摩洛哥之行(七)三毛流浪的遠方,夢中的撒哈拉
    當時間轉到20世紀,一位名叫三毛的女作家,窮其一生流浪著並且用女性特有的浪漫筆觸和豐富情感將旅行、流浪、遠方和愛情串成詩辭賦頌一般的人生華章時,她和愛人荷西的愛情歸宿——撒哈拉,也理所當然地成為無數文藝青年朝聖的殿堂。可以說正是因為三毛和她的愛情故事,才有了這次北非摩洛哥之行。雖說自己早已過了浪漫的年紀,但是年少時種下的那棵草,依然還吐著嫩芽。於是,心懷惴惴、風塵僕僕地走向了夢中的撒哈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