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復一日,我這隻原本不是生長在沙漠的「黑羊」,是如何在努力有聲有色地打發著漫長而苦悶的悠悠歲月。——三毛
對於作家三毛而言,在撒哈拉的生活是她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經歷,那裡有她和摯愛荷西的記憶。他們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被三毛筆下的文字詮釋的生動而又具體,讓人忍不住也要想深入大漠體驗一把。
01 天生自由愛浪漫
很多人以為三毛為了愛情去了撒哈拉,其實當初要去撒哈拉沙漠的人是她,而不是荷西。為了她,荷西願意陪著她一起去。
結婚前三毛就宣誓女性主權,強調婚後自己仍要我行我素,因為她不願意失去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內心的自由自在化。
荷西告訴她:「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了你的個性和作風,我何必娶你呢?」
做了粉絲煮雞湯,荷西很好奇。不知道為何物。三毛告訴他,這個是春天下的第一場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根凍住了。雖然荷西並不太明白,但他已經愛上了這種食物。
三毛會把豬肉乾,剪成小小的方塊兒放在瓶子裡。藏起來之後被荷西發現了,他嘗了一口,三毛趕緊告訴他這個是中藥。
生活裡的小浪漫,讓他們在沙漠裡的生活充滿了溫情。
02 煙火氣的鄰裡社交
撒哈拉的生活對三毛而言是非常接地氣的,周邊的鄰居經常會來她家借東西,小到燈泡、洋蔥、汽油、棉花、吹風機、電線等等。基本上是有借無還,他們也不會自己去買。
有個小女孩竟然把一頭小駱駝的屍體拉到她家門口,要放在她家的冰箱裡。還有一個愛借刀叉的小男孩,每天來借刀叉又歸還。反反覆覆三毛很煩,於是買了一套送給他,誰知第二天小男孩又來借了,三毛板著臉質問怎麼又來了?小男孩的答案讓人哭笑不得,因為他媽媽說那刀叉是新的要收起來,所以他爸爸吃飯的時候還是沒有刀叉。
有一次三毛開車看見一個老人拉著一個大山羊,因為風很大,所以走起路來很慢,於是善良的三毛就要求他上車。老頭看著羊很為難,三毛表示羊也可以上車。於是一路上羊拱著她的頭髮,她別無選擇只能儘快開到目的地。
三毛在書裡談到,感謝這些鄰居,讓她的沙漠生活變得五光十色,再也不知道寂寞的滋味了。
每一粒沙地裡的石子,我尚且知道珍愛它,每一次日出和日落,我都捨不得忘懷,更何況,這一張張活生生的臉孔,我又如何能在回憶裡抹去他們。
03 發自內心對生活的熱愛
撒哈拉的生活很簡樸,沒有城市的繁華,沒有燈紅酒綠和車水馬龍。有時候天氣還非常惡劣,只能呆在家裡。有時候為了多賺一些錢荷西出門去加班,三毛都會難過地流淚。可是她堅持了下來,也慢慢地適應那裡的生活,她把家打造成了一個藝術的宮殿。
廢舊的汽車輪胎做成墊子;深色的大水瓶放上怒放的野地荊棘;不同的汽水瓶用小罐的油漆塗上印第安銀飾的圖案和色彩;牆上掛著龍飛鳳舞的中國書法;還有撿來的很多奇形怪狀的石頭。
生活不在遠方而在當下。三毛內心的豐富,天馬行空的想法,全都把它呈現在生活中。
王朔在《致女兒書》裡寫道:「你必須只有內心豐富,才能擺脫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的確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只有內心足夠豐富才能抵禦那些來自外界的叨擾。有所愛之人,內心熾熱,眼裡有光,才會在平凡的日子裡體味出幸福的味道。
就像三毛自己所言,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平凡簡單,安於平凡,真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