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 旭 民
芸芸眾生,千人千面,而各人具有各人的性格、特點,各人具有各人的優點、不足。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乃是指人和人不能相互攀比,事實上也不可能一一相比。人與人之間總是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理想,不同的幻想……。但有一點應是一樣,那就是人必須自信。自信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肯定與相信;自信是人際交往,事業成功、工作順利的重要法寶。
英國著名詩人塞繆爾·詹森曾經說過:「自我信心是偉大行動的首要條件」;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告訴人們:「應該相信,自己是生活的戰勝者」;我們的毛澤東主席說的更加通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自我信心」、「應該相信」、「我們的勇氣」,連接起來就是人的自信。
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自信是一個人立足社會、闖蕩社會、創造社會、回報社會的的基本條件。失去自信,一個人就會頹廢墮落,就將一事無成。
自信是一種對自己有所肯定的信念,是一種堅強意志和堅韌毅力的體現,更是一種激勵自己不甘失敗的浩然勇氣;它不同於自以為是或自以為了不起的自負,也不是狂妄的洋洋自得;它是自卑、自餒的反面,來源於自立、自理、自重、自尊。
在大千世界之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同是一代人,有的成為國家機構的管理者,有的成為平平常常的勞動者;同是一個學校畢業,有的事業輝煌、名聲遠揚,有的勤勤懇懇、默默無聞;同在一個地方出生,有的聚財有道、發家致富,有的艱難折騰,還是普普通通……。
仔細分析起來,上述現象除了人的基礎、德才和機會之外,就是取決於人的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萬不要低估了自信的作用。
對於在順境中成功的人士,我們表示敬仰;對於在逆境中成功的人士,我們更加敬仰。
大家知道,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海倫·凱勒,幼年因病又聾又瞎。但她自信自強,14歲攻克幾門外語,通曉德、法、古羅馬、希臘文學,20歲考入著名的哈佛大學。
德國著名天文學家約翰尼斯·克卜勒是個早產兒,自小體質虛弱,4歲出天花,留下一險麻子,後又患猩紅熱,高燒引起高度近視。終身受盡疾病折磨的他從未失去自信,在貧病交加中建立了行星運動「三定律」,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打下基礎。其重要著作有《宇宙的神秘》,《哥白尼天文學概要》,《宇宙諧和論》等。
還有埃及作家、文學評論家塔哈·候賽因,三歲雙目失明,他沒有灰心,留學法國,成為埃及歷史上第一位博士。其作品有小說《鷓鴣的叫聲》、《不幸的樹》、《失去的愛情》和自傳性的小說《日子》等,還有大量的文學評論作品,被譽為「阿拉伯文學支柱」。
在我國古代,屈原遭流放寫成《離騷》;孫子遭臏刑寫作《孫臏兵法》;司馬遷遭宮刑寫出《史記》……。
現代科技「鐵人」高士其,全身癱瘓,失去了講話能力,但還能堅持創作60多萬字的科學小品和科普論文,創作了兩千多行詩歌;全國青聯副主席張海迪幼年因病高位截癱,她自強不息,發奮努力,終於成為一名作家、翻譯家……。還有在歷屆帕運會上奪冠的殘疾人運動員及活躍在舞臺上優秀的殘疾人演員們,都是自信自強的英雄、明星!
無數事例雄辯地證明:成就一番事業,就得具有自信,有了自信才能產生勇氣,產生強大的力量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具備了這些條件,任何困難都可戰勝,崇高目標才能達到。
最後,我用前蘇聯著名作家、教育家馬卡連柯的一段話勉勵大家:「一個人向前瞻望的時候,如果看不到一點快樂的遠景,他在世界上就不能活下去」。
寫於二〇〇九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