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進博象鼻子」成功「展品變商品」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昨天表示,已有300多家企業報名參展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展覽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
第三屆進博會籌備正在有序推進,第二屆進博會的溢出效應也在不斷顯現。第二屆進博會上的網紅展品——一臺長著「象鼻子」的德國挖掘車,在進博會後暫住漕河涇綜合保稅區,但不到2個月即覓到中國買家。今天,它將正式出區,投奔新主人。進區時是展品,出區時已是商品,「象鼻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象鼻子」來了「不想走」
「象鼻子」名為無損抽吸挖掘車,是一臺應急特種車輛,來自德國RSP公司,重達67噸。第二屆進博會首設室外展區,「象鼻子」得以在現場動態展示,由此吸睛無數——它的水平施工半徑最大可達120米,深度可達45米,但它的前段沒有鏟鬥,而是一根圓柱體吸管,能吸走沙石、泥漿、水等,且因其風機專利,可有效避免挖斷管網甚至擦出火花、引發爆炸等事故,適用於地下各類管道和供電電纜搶修任務。
今年8月,「象鼻子」通過「暫時進出境」監管方式申報入境,並按規定進行「單車認證」。所謂單車認證,主要適用於因搶災救險、應急指揮、體育競技、道路試驗、國家重點生產建設項目等特殊用途而進口的車輛,它們大多數量稀少、價格昂貴,但往往無法正常獲得我國強制性認證CCC證書。為滿足我國對這類特殊車輛的實際需求,國家認監委專門於2017年推出「單車認證」模式,以臺臺檢測、臺臺發證的特殊模式為這些車輛申請CCC證書。不過,由於特種車輛認證過程複雜,往往需要3個月甚至更長的認證時間。在等待認證期間,「象鼻子」參展了第二屆進博會並俘獲大量採購意向,待進博會結束時,「象鼻子」已不想再回家。
海關支招「入區」等同「出境」
然而,這輛挖掘車「護照」上的擔保有效期為6個月,此期限過後,它即便已敲定買家,若仍未完成單車認證,就必須復運出境,辦理新「護照」後方可再次入境。「象鼻子」物流方負責人邵元寧告訴記者,此臺挖掘車經海運進境、內陸運輸,物流費用已不菲,若按規定復運出境,挖掘車最近也必須去東南亞轉一圈再回來,用時多為2至4周,運輸、裝卸、碼頭、倉儲等費用加起來,成本可想而知。
彷徨之際,海關支招。根據今年年初《國務院關於促進綜合保稅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中第12條,「允許在汽車整車進口口岸的綜合保稅區內開展進口汽車保稅存儲、展示等業務」,再結合海關總署今年第13號公告,進境貨物進入綜保區即等同於「出境」,上海海關隸屬龍吳海關尋得依據,實施政策「組合拳」,在進博會一結束便將「象鼻子」引入今年1月升格的漕河涇綜保區(原為漕河涇出口加工區)。如此一來,「象鼻子」進區即被視為「出境」,不用真去東南亞,便在區內獲得了保稅存儲的庇蔭。
期間,福建僑龍應急裝備公司正式敲定購入此臺挖掘車。該公司負責人丁仰根透露,未來2至3年內,僑龍公司已為「象鼻子」安排了15臺以上訂單,進博會的巨大商機和展品各項政策紅利讓德國RSP公司信心倍增,已同中方成立合資公司。今後,「象鼻子」的底盤等部件有望在中國生產。
還有6輛車等著「入區」
昨天,歷經4個多月,「象鼻子」終於等來單車認證強制性認證證書。龍吳海關一刻不耽誤,加速為「象鼻子」辦理出區手續,完成其從展品變商品的最後一環。
龍吳海關副關長杜海華告訴記者,這是用足政策紅利、充分釋放進博會「6+365」效應、營造上海卓越營商環境的又一典型,進口汽車保稅存儲內銷業務有望在上海的綜保區內形成集聚效應。事實上,「象鼻子」已是上海關區第二票全流程保稅存儲汽車內銷業務。今年8月,一輛來自美國馬尼託瓦克集團的全路面起重機,同樣按此方法在區內完成全套進口流程並實現內銷,得以去執行中石化山東重大項目任務。接下來,還有6輛在廣州參加完展會的義大利阿爾法羅密歐車,也即將被運入漕河涇綜保區。這些車輛均已在中國找到潛在買家,它們都是在其「護照」有效期即將到期之前,選擇來上海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實現「出境」和保稅存儲,以定定心心走完它們內銷的各項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