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聽過,有一位媽媽為了讓孩子學好英語,給孩子報了培訓班,為了讓孩子學得更好,跟著孩子一起去上課,做筆記。本來不怎麼會英語的媽媽,學得比孩子還好,完全可以輔導孩子學習了。
我第一次聽時,覺得特別驚訝,一位媽媽怎麼會有這麼大的毅力和耐心去陪孩子上課,做自己的事情不好嗎?
後來知道越來越多的關於媽媽為了孩子陪讀、陪學的事情,原來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在生活中卻可以司空見慣。毫不誇張的講,媽媽為孩子做的可以沒有底線沒有上限。
原來,在很多媽媽心裡:孩子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把孩子的成就當作是自己的成就,把孩子的幸福當成是自己的幸福,把孩子的生活當作自己的生活。
從2010年到今天,我在當媽的這個角色上已經有十年了。在孩子與工作的抉擇中,最開始我選擇了工作,後來一邊帶孩子一邊工作,到二胎時多了一些選擇的空間,聽從了自己內心,暫時放下工作,自己帶孩子,最大的理由就是;為了心安和不留遺憾,孩子三歲前儘量帶在身邊。
努力工作,是為了孩子;放下工作,是為了更好的陪孩子。
跟我同樣處境的,是我的一個同事朋友,也是兩個孩子的寶媽,也是自己帶孩子,她說感覺帶孩子還比較輕鬆,特別享受與孩子一起成長的快樂,同時可以把生活過得井井有條。
我特別佩服她,因為我到現在為止都做不到。
從早上睜眼到晚上睡覺,幾乎都在圍著兩個孩子轉。老大早上要上學,做飯、準備 、量體溫。晚上作業、洗漱、睡覺。老二要喝奶、吃飯、午覺、出去玩。晚上老大回來了,老大和老二經常亂作一團。
於孩子而言,除了媽媽這個身份以外,還身兼數職:
孩子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自己像個巡邏員一樣,生怕孩子磕到碰到,擔心孩子之間動手;
孩子已經不小了,自己還像個生活保育員,照料他的吃喝拉撒;
孩子做作業時,自己又是個輔導老師,提供解決方案,甚至幫他做作業;
孩子忘了帶作業、書本,自己成了私人助理,趕緊跑到學校,生怕孩子被老師批評了。
在雞飛狗跳一片忙亂的生活中,不知道自己一天天都做了什麼?看不清自己到底是誰?
當「過度養育」這個詞出現在面前時,我才覺悟:因為過度養育,父母放不開手,自己圍著孩子團團轉。「過度養育」這個繩索牽住了孩子,也絆住了自己。
孩子要學著長大,讓他自己去解決問題,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學習生活自理,不好嗎?
如果我想讓孩子知道鍛鍊身體很重要,那我就應該去跑步。如果我想告訴孩子閱讀非常有價值,那我就應該拿起一本書來讀。如果我想讓孩子明白人際交往必不可少,那我就應該去跟朋友聚一聚,聊一聊。
而不是抱怨:為了孩子,我什麼時間都沒有,什麼都做不了。
我有我的生活,不是圍著孩子過生活。
每個人都應該走在由自己的選擇構築的生活道路上,我們的道路上包括孩子,但他們遲早會有自己的路要走,而我們的路還在延伸。
當我們和孩子一起去乘飛機時,航空公司是要求乘客先把自己的氧氣面罩戴好,然後再去幫助別人?這個指示就是在告誡我們:只有先照顧好自己,才最有能力照顧好別人,才對別人最有助益。
所以,無論如何,「先照顧好自己」。「對自己好點」絕不是矯情,是務實,是為了更好的幫助別人。
照顧好自己的情緒
臺灣心理學博士、腦科專家洪蘭女士在TED演講時說:「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自己的情緒穩定了,利於孩子和整個家庭。
關注自己的飲食、睡眠、運動
平時太注重孩子的飲食、睡眠和運動,而忽視了自己。別忘了,自己的健康至關重要,當精神恍惚、無精打採的時候,已經提醒自己該注意,得採取措施了。
做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
孩子總有長大的一天,再幸福的全職媽媽也是個臨時工,即便是現在不得不放下了工作,早晚要回歸工作崗位、做一份事業,做自己的事最重要,所以不能放棄職業發展的探索和選擇。
關於人生的思考
我到底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要追求什麼樣的生活?什麼對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最終,需要在這些思考中慢慢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學和個人價值觀,這樣才不會在生活中時常感到迷失和困惑。
還記得曾經那個女孩嗎?
沐浴在陽光裡的、走在花叢中的、躺在草地上的,對未來有憧憬、有嚮往、臉上帶著笑容、眼裡有光的孩子。
那個好久不見的曾經的自己!
願你當媽多年,心中永遠珍藏那個笑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