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三體2:黑暗森林》,你需要知道費米佯謬

2021-02-15 中科院物理所


《三體》封面 by Stephan Martinière

是時候談論些乾貨了:中國史詩級作家劉慈欣("大劉")的《三體》(Three-Body Problem)三部曲在人物呈現上有些固守成規,但我讀了後完全停不下來,這是因為它把所有關於物理和宇宙的偉大理論串聯成一個極其史詩般的、決定了全人類前程的故事。這就像有人寫了《我絕壁愛科學》的同人小說而且寫得牛逼。為了感受一下這種牛逼,有一件事情你需要提前了解。

# 下面有對劉慈欣的《三體》的輕度劇透


劉慈欣("大劉") via NYTimes

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會在2015年8月11日登陸英語市場,對於感興趣的讀者來說為了真正從中得到樂趣,你需要先熟悉費米佯謬,因為它就是那種挑戰你想像力深度的理論。好像宇宙本身就是一個把你困在鯊魚缸裡獰笑的惡人一樣,完全不知道你詹士邦模式全開能全身而退。(宇宙君,你的陰謀又失敗了!人類將在《死神永生》裡回歸。)

(PS. 「費米佯謬」,其實只是物理學家費米當年隨口說的一句大白話:如果地外文明存在的話,它們早就應該出現了。這話背後的含義是:如果我們不相信地球是宇宙間唯一的文明,或者說我們承認在宇宙間出現其他高等文明的概率不為零,那麼考慮到宇宙是如此的廣大,其年齡是如此的長久,則宇宙間必定已經有了許許多多高等文明。那麼,它們在哪兒呢?為什麼我們至今還沒有遇見一個呢?)

要理解費米佯謬,我們首先需要檢討德雷克方程(用以推算銀河系及可觀測宇宙能與我們進行無線電通信的高智能文明數目),這是一個估計在銀河系存在多少能與我們溝通的智能生命的思想實驗。

它是這樣的:

前方高數警告,但實際上不是很高。上述變量可以用一種幾乎詩意的形式表達。

1. N* 代表我們銀河系中恆星形成的平均速度。
2. fp 代表一顆恆星具有行星的比率。
3. ne 代表每個有行星的恆星中有支持生命潛力的平均行星數量。
4. fl 代表每顆能支持生命的行星在某個時間點實際發展出生命的比率。
5. fi 代表有生命的行星中實際發展出智能生命(文明)的比率。
6. fc 代表一個文明發展出向宇宙中釋放能被探測到他們存在的信號的技術的比率。
7. fL 代表這種文明向宇宙釋放可探測信號的時間長度。

如果這還太長,那就聽一下卡爾·薩根用他的甜美醇厚男中音把它哼哼出來吧。(卡爾·薩根,宇宙的木管器樂,芝加哥大學合唱團)總共就8分鐘。

誠如薩根所說,我們知道這個列表最頂上的那個數字,得益於持續不斷的探索,我們可以在第2、3、4條插入合理地準確數字。而剩下的只是猜測,但薩根指出,即使僅看這些猜測得出的數值範圍,銀河系中仍然存在數量巨大的可溝通的智能文明。最新估計描述為存在低至兩個,高至二億八千萬個不等的文明。想像一下,網上有多少條痛批喬治·R·R·馬丁「快回去寫!」的留言,你就能對智能文明在銀河系裡興起的頻繁程度有一個感受。

但是僅僅從沒有任何人出席過我的只邀請外星人的生日派對上來判斷,人類還沒有遇到過任何外星文明。我們甚至還沒有發現它們的任何證據。儘管有偽代碼寫成的德雷克方程思想實驗,我們在宇宙中依然孤獨。

費米佯謬在本質上就是這種矛盾。我們的推理得出了一個擁擠著可交流文明的星系,但擺在我們面前的物理證據卻沒顯示出這些文明的任何痕跡。費米佯謬不只是對德雷克方程的回應。它也是恩裡科·費米自己對銀河系中存在文明的推理的回應。因為費米推斷,即使你把星際旅行限制在以常規速度航行的世代飛船,殖民整個銀河系也只需不到一億年。地球成為一個理想的宜居行星的時間長度是這個的很多倍。那為什麼沒有發生殖民呢?


劉(右)和三部曲第一、三部的翻譯者Ken Liu在一起

這是外星生命的佯謬,而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嘗試在幾個方面回答這個佯謬。在第一本書《三體問題》裡,答案是非常非常直接的。外星文明真的就在一星以外的比鄰星,只有4.3光年遠。在一顆圍繞三星系統的行星上。當兩者都跨過一個技術門檻(星際無線電通訊)後,我們發現了他們,他們也發現了我們。

此外,《三體》用一些精彩的篇幅勾勒出文明在智慧和溝通上能有多頑強。(說真的,讀一下描寫外星人母星的那章,酷斃了)在劉慈欣的三部曲中被稱為「叄陽系人」的(以下直接採用中文術語「三體人」表示),不只發展出文明一次,因為他們行星軌道的隨機性質,他們還被迫重複重複重複再重複地推倒重來。他們星系的三個太陽造成三體人行星的嚴重浩劫,有時用太陽烈焰把它燒個乾淨,有時把它遺棄在冰封紀元,這些毀滅性周期是完全不可預測的。他們的文明遭受三體問題極端本質的苦難。

「三體問題」是一個真正的數學問題;一個惡魔般簡單的情況卻創造了無盡的複雜性。設想兩個有引力的物體,預測這兩個物體如何相互作用是相當簡單的。但是,一旦你引入第三個物體,這三個物體之間的引力平衡就會不斷轉移,其中任何一個物體在很短一段時間以後的位置變得極端難以預測。

下面是它有多古怪的一個簡單描述。想像一個看不見的行星環繞著穩定的藍「星」。

BIU!即使行星以最穩定的軌道環繞恆星,因為那顆遠處的紅星,黃星仍然會最終趕上來把行星撞出軌道,燒焦它的表面,甚至完全摧毀它。要記住,上面的「星體」運動實際上是一個理想的和可預測的三體問題,因為藍星和紅星的路徑保持穩定。所以,即使在這個「穩定」 的模式裡,生活在這個恆星系統裡的文明仍然需要從頭再來至少一次,而且在文明毀滅的災難之前只有一個短暫的預警。而三體星的外星文明連這種「理想」版本三體問題的好處都沒有。

通過這個例子,劉慈欣的《三體》立足於銀河系裡的生命不但能倖存隨機的災難,而且在災後外星生命還能維持或重建其通信技術。在三部曲之二《黑暗森林》的開始已經很清楚,有交流能力的文明不但能從比地球嚴苛得多的環境中倖存,他們還可以開發出遠遠比我們自己更先進的航天和通訊技術。

這是對費米佯謬的一個答案,但也有其它答案,其中有些真的很迷幻。這裡有幾個:

1. 外星人已經在這裡了,在小行星帶。但他們是自我複製機器而且對接觸不感興趣

銀河系在僅僅幾百萬年之內被殖民的一種方式是,如果一個種族建造一個馮·諾依曼探測器艦隊。名字都牛逼哄哄的物理學家約翰·馮·諾依曼(就叫我約翰...馮·諾依曼好了)(冷笑話,類似「就叫我老王……大發財好了」),按照其理論,一臺馮·諾依曼探測器是一臺能夠自我複製的機器。探測器可以從一個外星世界被發射,在常規速度下航行數百萬年前往下一個恆星系統。一旦抵達,它會執行指令開掘原始原料(例如從太陽系的小行星帶),並建造一個能生產自己複製品的工廠。這些副本可以把自己發射去周圍的每一個恆星系統,並一遍又一遍重複這一過程,直到整個銀河系都被殖民。

馮·諾依曼探測器將是不依靠超光速技術測繪一個星系內容的極佳方式,每個探測器前往一個太陽系並向母星回報該恆星系的組成和居民。一個馮諾依曼探測器將極有可能避開與生命形式的積極接觸,以避免被汙染或毀壞。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發現我們的太陽系或小行星帶已經被馮·諾依曼探測器訪問過的任何證據,但我們也沒有對小行星帶或太陽系中的其他天體仔細近觀過。我們所知道的就是,我們已經被只進行觀察的探測器訪問過上千次,而這就是Fitbit的真相。

2. 行星吞噬者

顯然,這是更瘋狂的、虛構的費米佯謬的答案,但它仍是可能的。對於那些不熟悉吞噬者的(你弱爆了),他是一個漫威角色,以吞噬整個行星維持他龐大的宇宙存在。在漫威宇宙裡,他在一個傳奇性的故事情節裡被神奇四俠拒之門外。但在我們的宇宙中?嗯…我懷疑地球上有任何人能有一個有效計劃說服一個穿短褲的神不要吃這個行星。

雖然那裡有一個戴著帥氣的帽子的存在正在那裡一個接一個催毀外星文明這種事不大可能,這仍然是費米佯謬的一個現實答案。如果有馮·諾依曼探測器艦隊在外面執行即將到來的外星文明的命令,對能維持生命的世界進行著預備殖民?如果有一種力量或文明擁有足夠強大的力量和手段正在積極地消滅文明以免其成長為威脅?這是挺牽強,但它不是不可能的。這是一個慘澹的想法,必須的。這意味著仰望天空看到的全是星際墓地。並且在某個時候我們會是下一個。

3. 我們科學得還不夠給力

我們正越來越擅於分析太陽系和周圍宇宙,但我們仍在黑暗中四處摸索。我去,我們三年前才得到最鄰近行星的清晰、細緻的高清畫面,我們仍然無法看到系外行星;我們只能通過它們使母星暗淡和擺動推斷它們的存在。我們還在通過探索地球上的極端微生物來檢測維持生命環境的極限。SETI不能以數據流或高能伽瑪射線頻率的形式探測向我們發送的外星信號,對於想把成噸的不會衰減的數據聚焦到我們行星的高級可溝通文明來說,兩者都是可能的選項。在許多方面,我們問外星人在哪裡,就像盯著書店地板問書都在哪裡一樣。僅僅因為我們現在沒有看到或聽到他們並不意味著他們不存在。

4. 銀河系探索起來太無趣了

當地球上已經有這麼多世界和外星生命(至少是外星思維),還何必去接觸外星人,甚或去搜尋他們呢?監測和把物品送入太空是一個昂貴和費時的過程,有可能一旦文明到達某一節點,因為變得更經濟,或資源變得太稀少,探索不同模式的人工現實會更有吸引力。在過去的幾十年人類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數百年前,我們就開始把世界放進書裡,幾十年前,我們把世界放進電影和電視中,一代人以前,我們開始把世界放進遊戲和網際網路。我們完全停不下來。用$15可以買到的《我的世界》可以在程序上生成八倍地球大小的表面。面本、微軟和谷歌都千方百計地想推出能把你從「現實」世界封鎖起來的虛擬實境。一個即將發行的PlayStation 4遊戲《無主的天空》能夠自動生成五千億個外星世界。充分探索它能用掉萬億年。

考慮到人工智慧的不斷發展,有理由說,未來百年的人類發展有望看到程序生成的虛擬世界,在裡面發展出自由思考的人工智慧。這些世界會自行發展,而且和我們能在銀河系裡發現的任何東西一樣外星。 他們更便宜,探索起來更安全。(在真實太空裡死了不會滿血復活) 我們所知道的是,我們就可能是程序生成的宇宙裡的人工智慧。

只要有少數的文明選擇向內而非向外探索就能使銀河系「安靜」下來。可交流文明必須在和我們傾聽、觀察相同的時間窗口裡廣播,我們才能夠相互檢測。地球已經有五十億年,而在這段時間裡我們只有一個世紀時間是可交流的。所以這些窗口可能非常小,而重疊也許是罕見的。所以,如果我們的溝通窗口現在正與其他兩個文明對齊,而其中一個卻選擇了內部探索,那就把我們發現外星文明的機會砍掉了一半!

5. 嚴禁向地球投食

在回答費米佯謬的徵途中讓我們造訪另一個極端。讓我們想像不僅有大量的可溝通文明在那裡,他們已經結交成為一個功能性組織/帝國/聯盟/什麼的。

任何這樣規模的銀河系組織將需要能夠超光速傳遞信息和物資,所以可能的是,他們對於哪個恆星系統含有哪個文明,還有那些文明處於什麼發展層次都一個很好的理解。還有理由說,他們出於人道主義或防禦為主的措施,有必要不去碰一個文明,直至其達到發展的「安全」階段。或許一旦我們弄懂如何消除戰爭和貧窮,地球會接到該組織的電話。或者也許,一旦確定遭遇另一種文化的衝擊不會弄壞我們自己的文化,地球將被聯絡。也許如果我們尚未弄明白如何變得非暴力卻已經折騰出了超光速旅行,我們會得到一個嚴厲的「不行!」

沒有辦法來檢測這種銀河系級組織。我們現有的望遠鏡技術不可能發現遙遠的飛船。我們甚至沒法用望遠鏡對準我們自己探測器。像旅行者1號和2號,儘管我們知道它們通過太空的路徑。這是一個距離和解析度問題。一個飛行器飛得越遠,望遠鏡找到它需要搜索的空間就越大,因為飛船還在不斷移動,我們沒法足夠快地搜索空間找到它。

現在你能自己證明這一點!在下面的星球大戰議會圖片裡我把一個像素弄得比周圍像素亮得多,看你能找到它麼。

如果你找到了它,好吧,壞消息是,在你找到它的時間裡像素/飛船已經移開了。如果像素/飛船可超光速行駛,這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這比飛船的位置信息抵達我們還要快。

基本上,我們可能被銀河系其他文明在動物園放養著,而且我們就沒有辦法能知道。我們最好的Netflix原創劇也不夠說服這個銀河聚合體來聯繫我們!(也許吧。《我本堅強》可是極好的。)

6. 《黑暗森林》裡發生了什麼

劉慈欣的《三體問題》對費米佯謬提供了一個巨大的解答,但三部曲並未停留於此。《黑暗森林》對此問題還有另一個考慮,非常的獨特而完全令人不寒而慄。

一旦我讀完它,答案也意想不到地讓我對人類充滿希望。我們不僅會弄清如何消除費米佯謬,而且我想,我們做到這一點的方式,沒有其他文明有能力做到!

這是劉慈欣在《黑暗森林》裡留給讀者的壓倒性的想法。作為智能生命形式,我們未必稀罕,但我們仍然特別。

[王丟兜 via Tor]

來源:煎蛋

相關焦點

  • 外星人來了,究竟是好是壞,費米佯謬真的只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嗎
    三體中的大名鼎鼎的「黑暗森林」理論被一眾人奉為經典,尤其是網際網路創業者,把三體中「隱藏自己」的準則奉為圭臬。網際網路時代,多少公司橫空出世,可能一項新的技術突破就可以瞬間造就一個新的騰訊,但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太早暴露自己科技突破的公司往往被大公司吞併,蠶食,成為大企業的附庸。
  • 三體:三體文明是什麼時候知道了黑暗森林法則
    劉慈欣用小說中的「黑暗森林法則」來對這個論題提出的一種解釋。當然,這個解釋同樣存在著邏輯上的悖論。黑暗森林法則的主要內容是:一旦某個文明被發現,就必然會遭到其他文明的打擊。因此,任何文明在發展到某個程度時,必然會隱藏。這也就是解釋了費米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發現不到其他文明在太空的痕跡。
  • 《三體Ⅱ黑暗森林》英文版上市!美國科幻迷熱捧
    這幾天,美國的科幻迷有點激動。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第二部《黑暗森林》英文版11日出版。《黑暗森林》英文版封面記者注意到,《三體》第一部英文版《三體問題》去年出版,在美國亞馬遜網站上收穫四星半評價,口碑相當不錯。
  • 《三體2黑暗森林》日文版來了 超帥封面、預售開啟
    《三體》小說第二部《三體:黑暗森林》日文版確認將於6月18日發售。《三體:黑暗森林》日文版分為上下兩部,日文版封面已於早先公開,現已上架日本亞馬遜開啟了預售。
  • 物理大牛楊振寧讀不下的三體,為何能被列入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
    《三體》的粉絲裡,甚至有像騰訊的馬化騰、小米的雷軍、360的周鴻禕等等商界的大佬。雷軍說:「這十年裡面,我推薦最多的書是《三體》,沒看過的真的可以看一看,看完你就知道網際網路的戰略。大家現在談的比較多的「降維攻擊」「黑暗森林」,基本都是《三體》講的。」
  • 通俗解釋《三體》的黑暗森林法則
    《三體》以三體星人攻佔地球為主線,描述構建了一個宏大的宇宙社會學。作品中建立的宇宙社會學基於兩條公理: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求;二、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物質總量保持不變。在宇宙社會學中有一條重要法則——黑暗森林法則:如果把宇宙比作一片黑夜下的森林,那麼每個誕生有文明的星球就像這個森林中踽踽獨行的獵人。假設一個獵人在黑暗中聽到某一方向上有聲響,那麼這個獵人在無法得知對方究竟是猛獸還是同類的時候,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就是朝那個方向上開一槍。因此每個宇宙中的文明都在想方設法隱藏自己,已不被其他文明發現,這也是費米悖論的解釋。
  • 《三體》中的社會學思考(一):黑暗森林理論
    (當然也可能是我文科生物理太🥦了吧…不管怎麼說,我相信大部分人和我一樣,不會覺得三體真正的精彩之處在於硬科幻,而是在於大劉構建了一個前無古人的宏大「宇宙觀」,思考了從人類文明到宇宙的意義等終極問題,從第二部的「黑暗森林法則」到第三部所謂殘酷的「宇宙真相」,這才是三體的高潮所在。
  • 三體中黑暗森林理論是什麼意思?
    劉慈欣的一部三體改變了世界科幻小說的格局,書中提到的黑暗森林法則是全書的基礎,因為這部法則,撐是了整部書的邏輯,那黑暗森林法則是什麼樣的法則呢?宇宙文明存在兩條公理:一是,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二是: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宇宙很大,但是生命更大,生命的生存需要資源。
  • 三體:黑暗森林到底恐怖在什麼地方?
    今天主要為大家介紹的是《三體》的一個理論,相信大家多這個理論是非常的熟悉,在《三體Ⅱ·黑暗森林》裡面提到了一個黑暗森林理論,當時這個理論出現的時候,引發了讀者的熱議。黑暗森林理論: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於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必須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
  • 費米如果不再有悖論,我們怎麼辦?劉慈欣:不要回答,隱藏好
    主流的解釋分為以下幾個觀點:1、宇宙中不存在別的文明;2、科技有一個瓶頸,星際航行永無可能!3、大過濾器理論。如果費米悖論如都印證:有外星人,我們知道他們在哪,我們該怎麼辦?但『;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會有自毀傾向,要知道地球就差點爆發核戰爭,那樣對於人類文明可是毀滅性的打擊。
  • 在三體中,所有文明都怕黑暗森林,為何歸零者一點都不怕?
    凡是讀過三體的人,肯定對黑暗森林法則印象深刻,這是一個纏繞了所有三體讀者心中夢魘的一個理論,他深刻的揭示了宇宙社會學的某種陰暗面,讓我們感受到了來自宇宙文明的惡意
  • 《三體》中的黑暗森林是現階段對「費米悖論」最好的解釋嗎?
    三體中有很多讓人拍案叫絕的想像,比如說三體遊戲,古箏計劃,階梯計劃,面壁計劃,智子,水滴,二向箔,引力波發射器等等等等,但是最讓我感到驚豔的便是撐起整部故事邏輯的黑暗森林法則!對於廣袤的宇宙中,地球是否是孤獨的,人類是否是宇宙中最高等的生物,為什麼千年的歷史文獻中沒有對地外文明訪問地球的有說服力的記載,為什麼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依舊沒有探測到外星生命存在的跡象等等一系列的疑問,黑暗森林法則給出了一種解釋,不得不佩服大劉作為一位科幻作家,對宇宙文明的思考是多麼的深刻,以至於得到了霍金這位頂級的物理學家的認可。
  • 中國史上最牛科幻《三體》,你們真的以為自己看懂了嗎?
    中國史上最牛科幻《三體》,你們真的以為自己看懂了嗎?03三體裡的科技與武器二向泊二向泊是三體裡介紹最有威懾的武器,屬於歌者文明使用,但是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種常見清理坐標的低等武器,它可以通過一種二維能量態
  • 花花公子羅輯用氫彈救了全人類:《三體》第二部黑暗森林縮寫
    (《三體》第二部黑暗森林縮寫,接《三體》第一部)三體人發射智子到達地球,人類世界在三體人眼中一覽無餘,似乎人類完全沒有了反抗的餘地。幸運的是,在地球三體組織與三體人的通訊中,發現了三體人的一個特點:思想透明,不會隱藏和欺騙。
  • 既然《三體》的黑暗森林法則存在,為什麼歌者文明還敢用二向箔?
    《三體》是我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作品,也意味著我國的科幻小說進入了國際頂尖領域。在《三體》小說中,有不少粉絲津津樂道於劉慈欣提出的「黑暗森林法則」,認為這個法則實在是衡量宇宙間不同文明相處模式的經典理論。
  • 《三體》真實的結局,比黑暗森林法則還壓抑,最終所有文明皆隕落
    有人說它在科幻小說中絕對是最能打的,正是憑藉著這種魅力,《三體》陪伴了多少科幻迷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深夜,又讓多少有趣的靈魂陷入對宇宙與未來的思考。很早之前就有朋友給我推薦《三體》這本書,但是直到現在我才開始閱讀,結果就沉迷其中,裡面的世界真的是太震撼,顛覆了人們的固有的思維。
  • 摘抄《三體2黑暗森林》經典臺詞「值得收藏」
    1、設想中「地球往事」的下一部暫名為《黑暗森林》,取自八十年代流行過的一句話:「城市就是森林,每一個男人都是獵手,每一個女人都是陷阱。」2、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於林間。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恆的威脅,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
  • 三體·黑暗森林,從褐蟻到春節兩千響,那早已暗示的結局
    《黑暗森林》序章的開篇,大劉是以一隻褐蟻的視角寫起的。在主角羅輯剛剛出場的時候,這隻褐蟻正在沿著楊冬墓碑上刻著的出生年份「1979」四個數字的凹槽爬行。「這種不平滑的、突然的轉向,往往意味著危險和戰鬥」,這不就是在預示《黑暗森林》後半段的——「春節兩千響」,即人類恆星級戰艦被三體探測器水滴以高速銳角轉向的路線撞擊而團滅的名場面嗎?碎片(即水滴)沒有從那裡掠過陣列,而是拐了一個三十度的銳角,速度絲毫未減,直衝「無限邊疆」號而來。
  • 一篇文章看完《三體2》:中國科幻的第一神作,讓你眼界大開
    今天,用5000個字,大概10分鐘,帶你看完劉慈欣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水平的《三體》第二部《黑暗森林》。看完你就知道,為什麼馬雲、馬化騰、李彥宏、雷軍、扎克伯格、歐巴馬,都把《三體》奉為枕邊必讀之書。一、人類艱難的求生之路:我們雖是螻蟻,但也有生存的權利!
  • 《三體2》日本發行4天後緊急加印,日本網友:請假也要一口氣看完
    但值得一提的是,有了去年的「前車之鑑」,這次日本出版社比去年多印了不少,不過6月18日發行出售4天後,《黑暗森林》又被賣光了,目前只支持預售,出版社又立馬啟動了緊急加印模式……有家書店還貼出海報表示:《三體2黑暗森林》現貨已賣光,現在只能進行預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