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
又譯:亨利·卡蒂埃·布勒松
(1908.8.22~2004.8.2)
法國著名攝影家
世界著名的人文攝影家
決定性瞬間理論的創立者與實踐者
被譽為 " 現代新聞攝影之父 "
" 在拍攝的時候
我總是閉著一隻眼睛
我用這隻眼睛觀察自己的心靈
我又總是睜著一隻眼睛
我用這隻眼睛觀察整個世界 "
「 今天,假如有所謂基礎攝影的ABC入門的話
那高級攝影就等於HCB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名字的縮寫)
攝影這一門,你進去是ABC,出來時是HCB 」
——厄恩斯特· 哈斯
他一生從事攝影半個多世紀
足跡遍及世界各地
拍攝了大量精彩照片
被譽為 「 當代世界攝影十傑之一 」
「人類喜劇的報導者 」
" 決定性瞬間 "
the decisive moment
卡蒂埃-布列松1952年在他的攝影集
《決定性瞬間》中提出的攝影美學觀念
特指通過抓拍手段
在極短暫的幾分之一秒的瞬間中
將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物加以概括
並用強有力的視覺構圖表達出來
這種抓拍的攝影思想同時也被
與布列松同時代的
德國攝影家愛瑞克·薩洛蒙博士
英國攝影家比爾·布蘭特
匈牙利著名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
等攝影名家所推崇
並成為新聞攝影最有效的手段
" 經過加工或導演的照片我沒有興趣 ……
相機是素描本,直覺與自發性反應的工具
是我對疑問與決定同時發生的瞬間駕馭
為了賦予影像意義
攝影者必須感覺得到自己
有涉入取景器中獲取事物
……
攝影者需憑藉極為精簡的方法
才能達到表現上的單純
……
必須永遠秉持對被攝者
與對自己的最大尊重! "
布列松提出了攝影史上最著名的
「 決定性瞬間 」 觀點
他認為,世界凡事都有其決定性瞬間
他決定以決定性瞬間的攝影風格
捕捉平凡人生的瞬間
用極短的時間抓住事物的表象和內涵
並使其成為永恆
《瑪麗蓮·夢露》就是如此
布列松在夢露不經意間抓拍了這張照片
從這一凝固的瞬間裡
人們看到了夢露的天生麗質和嫻雅風度
布列松認為,攝影作品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
每個攝影師都應深具尊嚴感,都應意識到:
無論一幅攝影作品畫面多麼輝煌、技術多麼到位
如果它遠離了愛,遠離了對人類的理解
遠離了對人類命運的認知
那麼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布列松的立意是高遠的
但他選取的素材通常都是微小的
「 在攝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為偉大的主題 」
因而,他的相機對準的都是我們
現實中可見的、熟悉的人和物
是他讓我們發現,在這習以為常中有美和感動
《男孩》(1958)就體現了這種風格
它的題材並不重大
卻是布列松的一幅膾炙人口的名作
一個男孩的兩隻手裡
各抱一個大酒瓶,躊躇滿志地走回家
好像完成了一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照片中的人物,情緒十分自然真實
顯示出布列松熟練的抓拍功夫
1964 Henri Cartier-Bresson by Ara Güler
為了更近距離的接近人群
布列松經常將照相機隱蔽起來
他的拍攝理念富創造性
非常善於用鏡頭捕捉生活中轉瞬即逝的畫面
他曾這樣描述自己對攝影的迷戀:
「 我整日在街頭尋找
隨時準備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
將活生生的生活完全記錄下來 "
他用黑膠帶遮住照相機的閃光部分
以便更好地融入到人群中
他堅持攝影師必須僅僅使用現有的光
不要在暗房裡剪輯
而更應該在"照相機"裡現場剪輯
1935 by George Platt-Lynes
布列松的照片所截取的瞬間
不僅是當下發生在他眼前的一瞬
更是事件此前此後整個過程中的一個波峰
他的作品集《決定性瞬間》
成為無數攝影愛好者的教科書
"決定性瞬間"攝影理念也為廣大同行接受和效仿
1955 Henri Cartier-Bresson with Leica M3
布列松使用的照相器材是最少的
這與他現實主義的風格有關
他不希望拍攝引人注意
其照片不依賴於專門的設備和技術
他通常使用35mm平視取景小型相機
使用50mmf2的鏡頭拍攝
拍攝方法仍然是以自然和真實為宗旨
他從不使用閃光燈等附加光源
當光線不足時,他寧可使用高速膠片
他總是力圖最大限度減少主觀性
把客觀存在的瞬間展現給人們
1968 Paris Riots
「 攝影家的眼睛
永遠都在評估出現在他眼前的事物
他只須移動1毫米的幾分之一
便可以把線條吻合起來
他只須稍微屈膝,便可以將透視改變
把照相機放置在離主體近一些或遠一些
他便可以刻畫出某一細節 ——
這細節,既可能相得益彰,也可能喧賓奪主
然而,對照片進行構圖所需的時間
幾乎是跟按動快門的時間一樣的短
因為兩者同是條件反射而已 」
1908
8月22日,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出生在
法國巴黎附近的香特魯小鎮
(Chanteloup-en-Brie)
Henri Cartier-Bresson and his parents
他的父親擁有一個紡織廠
母親的家族則世代經營棉花
並在諾曼第地區擁有一個很大的農場
亨利是他們的第一個孩子
所以他們希望亨利長大後能夠接管家族的生意
但不幸的是,亨利對做生意絲毫沒有興趣
由此,卡蒂埃·布列松家族的歷史上
少了一個也許會很出色的生意人
但卻增加了一個影響了整個20世紀攝影歷史的人物
——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這個名字通常被認為是「現代新聞攝影之父」
他是35毫米照相機的最早使用者之一
同時,他也是一個正直的攝影大師
他一生中到過世界各個角落,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
見證了20世紀眾多重大歷史事件
100年之後的今天,他的身後仍然擁有眾多追隨者
這無疑將帶給卡蒂埃·布列松家族永久的榮譽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兒童時代即酷愛美術
曾從師畫家戈登奈和安德烈·洛特
1920 Henri Cartier-Bresson with his camera
1922 ~ 1928
他在中學學習時間,有一架布朗尼照相機
起初只是為了拍些假期生活照片
以便豐富他的紀念相冊
不久開始認真地通過取景框觀察一切
從而為他心目中的小小世界逐漸變得寬闊起來
1926 Dieppe, France
1927 ~1928
卡蒂埃-布列松進入了
洛特學院(Lhote Academy)
師從安德烈·洛特
在那裡學習的兩年
卡蒂埃-布列松戀上了黃金分割、割圖秩序
「 沾染上了幾何學的病毒 」
安德烈·洛特
(André Lhote,1885-1962)
法國立體派畫家,教師
他是卡蒂埃-布列松藝術創作上的啟蒙老師
除了繪畫方面的知識和技藝
卡蒂埃-布列松在1998年由Patricia Wheatley
指導的紀錄片《Pen、Brush and Camera》
稱他在攝影上所知的一切都是從安德烈·洛特而來
也許是為了讓他成為一個有鑑賞力的生意人
布列松的父母從小就讓他學習素描
但對他影響最大的卻是他的叔叔路易
—— 一個極具天賦的畫家
「 1913年的聖誕節
我第一次走進叔叔的畫室
當時我只有5歲
但馬上就被畫布和畫室的味道迷住了 」
1928 Tour de France found on The Guardian.
布列松由此開始跟隨叔叔學習油畫
但很不幸
不久之後路易就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
布列松1927年開始跟隨他的第二個重要的老師
——
立體派畫家和雕塑家安德雷·羅特(André Lhote)
羅特不僅帶著他的學生去羅浮宮研究古典繪畫
他們也會去最時髦的畫廊研究當代作品
當時超現實主義運動剛剛興起
布列松馬上就被迷住了
於是他常常光顧當時巴黎的超現實主義基地
—— 希拉諾咖啡館
並和一些當時的風頭人物有了密切的交往
1929 Max Ernst seated, Ermenonville
1930
22歲的布列松應召入伍
之前的兩年,他在英國劍橋大學攻讀英國藝術與文學
軍隊生活顯然讓布列松很難適應,他後來回憶說:
「 那真是一段艱難的時光
要知道,你的肩上正扛著來復槍 」
1930 Railroad Engineers
1931
回國以後
他參加了當時的超現實主義小組
並從事攝影活動
1930-31 Grand Lahou, Abidjan, Ivory Coast
退伍之後,布列松出人意料地去了
當時法國的非洲殖民地象牙海岸
雖然他很少談及自己的這段經歷
但一些研究者認為他受到了康拉德小說
《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的影響
小說以一次沿剛果河而上的航行
在布列松面前開啟了非洲神秘腹地的大門
1931 AUSTRIA. Vienna.
由于格裡菲斯的巨片《紐約的秘密》
斯特羅海因的處女作《破碎的百合花》
艾森斯坦的《猛禽》等電影的影響
加上不久他又結識了一些攝影家
並為他們的攝影作品所傾倒
從此產生了獻身於攝影藝術的信念
並以進行攝影、自己親手衝卷和
洗印照片等項工作為極大的樂趣
布列松真正從事攝影活動是在30年代初期
當時,22歲的布列松去非洲象牙海岸
並在那裡買了一架相機進行拍攝
但一年以後
當他正要回國時才發現這架相機的鏡頭已經發黴
結果所拍照片全部報廢
後來,他發現併購買了萊卡相機
從此這架萊卡相機成為他時刻不離的終生夥伴
1931 Belgium
布列松在象牙海岸以打獵為生
他獵殺野豬和羚羊
然後把獵物賣給當地的村落
在打獵中,他形成了貫穿他一生的攝影技巧
——準備,等待,等待,等待
最後扣動扳機或者按下快門
布列松一生都用全手動的相機拍照
他厭惡自動相機
因為 「 就如同用機關槍獵殺松雞 」
很多人所欽佩的布列松在巨大壓力之下的冷靜
也得益於打獵
法國導演路易·馬勒曾回憶
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時的布列松
當時巴黎學生暴動已經達到最高峰
到處一片混亂
但布列松仍能冷靜地面對事態
一小時只拍了4張照片
1931 Berlin
布列松在象牙海岸差點死去
因為他感染了「黑水病」
在持續的高燒中
他開始籌劃自己的葬禮
他寫信給自己的祖父
希望祖父可以把他埋葬在
諾曼第一處森林的邊緣
因為德彪西當年曾在那裡演出過
但最後,他還是掙脫了死神的雙手
他在象牙海岸時已經擁有了一臺照相機
不過,他的那段「非洲記憶」
流傳到現在的,只有7張照片
1931 Budapest
在非洲死裡逃生之後
布列松回到法國,定居在馬賽
他徹底放下了畫筆,拿起了照相機
對此他曾解釋說:
「 我當時突然領悟到,照相機可以在一剎那凝固不朽 」
他在馬賽購買的萊卡35毫米照相機和50毫米鏡頭
此後陪伴了他很多年
1931 Ivory Coast
1931 Léonor Fini Wearing Stocking Over Face
1931 Magnum. IVORY COAST
1932
他第一次在美國紐約
然後又在西班牙馬德裡展出了他的攝影作品
1932 France, Marseille.
1932 FRANCE. Normandy. Seine-Maritime. Dieppe.
1932 Hyères, France
1932 Brussels.
兩個男子,一個透過布幕縫隙偷看某演出
另一個撇過頭,警惕地張望,恐被人發現引起麻煩
「有一件不知道的事情正在發生」
卡蒂埃-布列松在這樣的角度
這樣的距離、這樣的一瞬間將其拍下
一幕平凡的景象瞬時有了一種
「什麼事都有可能」的深遠寓意
如此神來之筆,卡蒂埃-布列松「借最好的一剎那
來使事件產生全新的意義與境界」,甚是迷人
這是卡蒂埃-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
(the Decisive Moment)
1932 Leonor Fini and Andre Pieyre de Mandiargues, Trieste
1932 Madrid, SPAIN
1932 marseilles, france
1932 Paris. Place de l'Europe. Gare Saint Lazare.
這張照片是布列松抓拍藝術中代表性名作
在前景中跳躍的男子
其身影恰好跟背後招貼廣告中跳躍女郎相似
一前一後,互相呼應,相應成趣
1932 Paris
1932 The Allée du Prado in Marseille
在這張作品中
我們可以看到線條和形狀得到很好的展現
光禿禿的樹枝形成一個V字形
作為背景的消失點
戴帽穿鬥篷的男士恰好居其中
整體形成一個黑色三角形
構圖精緻巧妙
卡蒂埃-布列松回憶當時男子突然轉過身時
他正走在這位男士的後面
「 在生活中發生的每一個事件裡
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當這個瞬間來臨時
周圍的諸種因素會排列成
最具意義、最為協調的幾何形態
並顯示出某一事件的完整面貌
這個瞬刻即逝的瞬間,就是決定性瞬間 」
1932 Paul Strand, Mexico
1932 Quai St. Bernard, Paris
1932 saint-denis, france
1932 Salerno
1933
1933 Roman Amphitheater, Valencia, Spain
1933 Self-Portrait
1933 Seville
1933 Children playing in ruins, Seville, Spain
斷壁猶如一個鏡框,給人以電影之感
看戲、起鬨、打鬧、勸拉的孩子們倚牆形成兩條線
匯聚在一個柱著拐杖的瘸腿的孩子身上
形成一個V 字形
在嬉笑打鬧中,讓人迫切的關注著這個瘸腿孩子的命運
再看,圖中每個小孩都在視覺上與其他孩子們相抗衡
各自吸引著觀眾的注意力
尤以一男孩抱住惡作劇的小孩的瞬間,戲劇張力十足
「 對我來說,照相機就是一本寫生簿
捕捉即時靈感的工具
你要在瞬間對你所看到的一切提問並做出決定
通過一個有限的取景器向人們解釋這個世界發生了什麼
這是一種最簡單直接的表達
卻也需要你集中精力、訓練有素、敏感
並有幾何構圖的美感 」
在這個決定性瞬間中
無時無刻不滲透著卡蒂埃-布列松的情感與理智
「 我所拍的圖像
是我的內在和外在兩個世界交融的結果 」
卡蒂埃-布列松把他那一瞬間感覺通過照片表現出來
喚起了觀看者在感情上的迴響
1933 BARRIO CHINO, BARCELONA
1933 CORDOBA
1933 Firenze
1933 ITALY. French writer, Andre PIEYRE DE MANDIARGUES
1933 Italy
1933 Sienna, Italy
1933 Spain and Spanish Morocco
1933 Spain. Andalucia. Grenada. Gypsies.
1933 Spain
1932 ~ 1934
布列松拍攝了大量被彼特·加拉斯
稱為「現代藝術的主旋律」的著名作品
他開始注意一些
被早期法國、西班牙、墨西哥攝影記者選擇的主題
他們不只注重報導和製造新聞熱點
而且將瞬間與平凡的生活
融合成為一種視覺美感
他的著名作品《孤獨的法國騎車人》和
另一幅殘垣斷壁間嬉戲的兒童的作品
都具有這種感覺
1933 Leonor Fini, Italy
1933 Livorno
1933 Livourne, Toscane, Italie
1933 Madrid, Spain
1933 Tivoli.
1933 Trieste, Italy
1933 Untitled, Alicante, Spain
1933 Valencia
1934
他旅居墨西哥一年,從事攝影創作
1934 Calle Cuauhtemoctzin, Mexico City
1934 Juchitan, Mexico
1934 Mexico.
布列松結識了
波蘭攝影師西莫爾(David Chim Seymour)
然後通過西莫爾認識了卡帕(Robert Capa)
後來三個人成為大名鼎鼎的「瑪格南圖片社」的創辦人
卡帕曾對布列松說:
「 不要給自己貼上超現實主義攝影師的標籤
做一個攝影記者吧
否則你很容易落進自己的套路裡
把超現實主義暫時放在角落
向現實前進,不要猶豫 」
1934 Mexico.
1934 Prostituée, Calle Cuauhtemoctzin, Mexique
1934 Puebla. Targets for Maximilien's soldiers. MEXICO.
1934 Santa Clara, México
1934 Tehuantepec, Mexique
1935
在美國同保爾·斯特朗從事電影拍攝工作
1935 Paris
1935 Charles Henri Ford, Paris
1935 NYC
1935 USA. New York City. Manhattan.
1936 ~ 1939
布列松為讓·雷諾,阿雅克,貝克爾和安德烈·茲沃波達當助手
拍攝影片《生活屬於我們》《鄉村一部分》和《火的規律》
以及紀錄片《生命的勝利》
1936 with his wife Retna Mohini
1936 Bords de Marne
1936 First paid holidays
1936 Paris. Along the Seine.
1936 Sur les bords de Mame
1937
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
1936年7月西班牙爆發內戰
在法國知識界掀起了政治熱潮
年底,布勒松編導了一部為西班牙共和黨
集資解決藥品問題的紀錄片《再生》
在這一年的年初,他又開始拍了一些照片
Jacques Lemare, Henri Cartier-Bresson and Herbert Kline
此時的布勒松以一種緊迫感
而不是藝術家的敏感專心地投入創作
後來他在當時著名的超現實主義作家
路易斯·愛瑞根創辦的《共產主義日報》任攝影記者
他的作品也經常發表在
另一家共產主義者周刊《思考》上
那時和他一起工作的還有兩閏攝影家
羅伯特·卡帕和戴維德·西摩
他們成了親密的朋友
1937 Trafalgar Square on the Day of the Coronation of George VI
5月12日,卡蒂埃-布列松在倫敦拍攝喬治六世
(現任英國君主伊莉莎白女王的父親)加冕典禮時
卡蒂埃-布列松沒有選擇去拍攝加冕進行時的盛況
而是將注意力轉向了參加典禮的普通人物
這張作品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為了不錯過喬治六世的加冕儀式任何一個部分
人們在特拉法加廣場等了一宿
有的人睡在長凳上,有的蜷縮在報紙上
次日早上,一個疲倦的人睡在紙堆中
還沒醒來看他守了一宿的加冕典禮
報紙堆中睡得正酣者
與臺上正翹首觀望的群眾
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
這畫面幽默又耐人尋味
「 一個新聞記者的職責就是要認識什麼是重要的場景
當他的眼睛發現了現實生活中的特殊對象時
相機所作到的只不過是把眼睛所決定的固定在膠片上 」
1937 Coronation of King George VI, London
在現實世界中捕捉到超現實的另一面
正是超現實主義對他的影響
作為一個在20世紀初巴黎塞納河畔
資產階級社區成長起來的年輕人
布列松難免受到各種各樣時髦藝術潮流的影響
1937 Greece
布列松也嘗試"試驗電影"
於1937年製成第一部紀錄片
記錄西班牙內戰時期外國醫藥援助實況
他的電影作品還有
《野餐》《比賽規則》和《電影》等
1937 Hyde Park, London
1938
1938 Cardinal Pacelli, Montmartre, Paris
紅衣主教尤金尼奧·帕切利參觀聖心大教堂
人們在教堂外面翹首等候,如果可能的話
可以親眼見見他,甚至伸手撫摸他
人們高呼「萬歲「(」Vive Dieu「)!
「夜,沒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黑暗中
可能有一個站著的天使展開著翅膀
在等待著這個靈魂 」
至美至妙的一剎那
「 我站在人群中的位置
只能看見他的後腦勺
所以我把相機高舉過頭拍攝」
1938 First paid holidays , France
1938 FRANCE. The Pas-de-Calais 'department'
布列松30年代的作品
可以說是新聞攝影的經典之作
他拓展了攝影作為一種媒介的多種可能性
在他50多年的攝影生涯中
他用照相機拍下了不同民族的喜怒哀樂
和不同地域的民俗風情
以及上個世紀中一些最具象徵意義的時刻和人物:
從西班牙內戰到二次大戰中的解放巴黎
再到後來的柏林圍牆倒塌
1938 JOINVILLE-LE-PONT
1938 PICNIC ON THE BANKS OF THE MARNE
1939
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布列松加入了一個軍隊攝影組織
1939 New York
1940
夏,他被德軍俘瞄並送去服苦役
從製造裝炸彈的大板條箱到鏟肥料
他都幹過
這期間他曾兩次企圖逃跑都失敗了
1943年第三次逃跑終於成功
1940 Helen, Di Helen
「 做手工,修鐵路,在水泥廠、曲軸廠工作
在一口大鍋裡洗爛菜,制乾草垛
做這些所有事的時候,我腦中只有一件事,逃跑 」
1940 New York City - 2 kids dancing
此番遭遇,讓卡蒂埃-布列松
更能體會被佔領區人們的心情
之後更加關注難民和戰俘的遣返問題
1942 Italian children in Naples
1943
1943 prisoner of war in Germany
參加了支持反法西斯被捕人員的秘密活動
此間,他還拍攝了許多藝術家、畫家和作家
(如馬蒂斯、博納爾、布拉克、克洛代爾等人)的肖像
1944
1944 Henri Matisse, Vence, France
卡蒂埃-布列松去拜訪亨利·馬蒂斯
在其別墅Le Rêve中拍下了
這位大名鼎鼎畫家的肖像
翻看卡蒂埃-布列松拍攝的
亨利·馬蒂斯所有照片中
亨利·馬蒂斯一直在
在畫畫,畫鴿子、畫人,不望鏡頭
卡蒂埃-布列松就拿著他的相機
在亨利·馬蒂斯周圍走來走去
完全被當作空氣
「 他窩在角落裡一動不動,我們沒有交談
仿佛我們彼此不存在似的 」
與亨利·馬蒂斯相反的是
西蒙娜·德·波伏娃很是熱情
「 我見過你之前給我拍的那張照片
拍得很漂亮,這次你打算怎麼拍?」
「 讓我想想 」
「 需要多久?」
「 比看牙醫長,但比看心理醫生短 」
這次拍攝就這樣結束了
攝影在本質上是一種不介入的行為
1944 FRANCE. Alpes-Maritimes. Le Cannet.
1944 France. Paris.
1944 Lee Miller with Paul and Nusch Éluard in Paris
1944 Liberation of Paris, rue des Martyrs
1944 LIBERATION OF PARIS, RUE SAINT HONORE, PARIS
1944 Liberation of Paris
1944 Paul Eluard à la fenêtre de son appartement boulevard de la Chapelle
1944 PICASSO AT HOME IN THE RUE DES GRANDS-AUGUSTINS, PARIS
1944 Pierre Bonnard
1944 portraits of Albert Camus in Paris
1944 ~1945
他參加了一攝影團組
專門拍攝德軍佔領下的法國
他以攝影為手段,暴露法西斯的罪行
拍攝了巴黎解放的情景
記敘了法國人民的歡樂
1945 Le Retour
1945
1945 A YOUNG BELGIAN WOMAN IS DENOUNCED AS A GESTAPO INFORMER, DESSAU, APRIL
拍攝地點是一個位於美國和蘇聯勢力範圍內的中轉營
主要安排從德國的東部戰線被蘇聯遣返的
難民、政治犯、戰俘、苦力以及流離失所者
圖中為一個年輕的比利時女人
她被揭露與前蓋世太保有聯繫
並試圖進行匿藏,人們義憤填膺
尤以中間女士的憤怒為情緒爆發點
人物情緒的描繪,神態姿勢的抓取相當出色
但這幅作品卻珍貴在內容意義的表達上
1945 Dessau, Germany
1945 Destroyed Modern.
1945 French writer, Simone de BEAUVOIR. Paris, France
1945 Germany
1945 Near Strasbourg
1946
1946 Henri Cartier-Bresson, New York
他重新拿起相機是一次戲劇性的巧合
奉承偶然獲悉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正在籌辦一個他的創作展覽
當人們正沉浸在悲痛之中時
得知這位天才攝影家還活著
展覽便喜氣洋洋地變成了布勒松作品回顧展
那年8月,布勒松帶著他的囚犯生活
越獄經過和法國反法西斯地下活動的故事到了紐約
一向嗅覺靈敏的新聞界
對他進行了連篇累牘的報導
1946 Alberto and Anette Giacometti
1946 Chicago.
1946 Edith Piaf, France
1946 Lunchwagon, Uvalde, Texas
1946 Mohandas Gandhi with his secretary, Pyarelal Nayyar
1946 Pont des Arts,Jean-Paul Sartre
1946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USA
1946 Truman Capote, New Orleans, LA
1946 US photographer Alfred Stieglitz, New York City, USA
1947
布列松與著名戰地攝影師卡帕等人合夥
建立了世界最具影響力的「 馬格南圖片社 」
馬格南圖片社分別
在美國紐約和法國巴黎建立了總部
該圖片社的圖片大量刊載在
美國主要的圖片雜誌《生活》
以及《時代》《新聞周刊》《紐約時報》等
" 馬格南攝影師 " 這個稱號
是攝影師們仰望的最高爵位
是 " 天下第一的攝影團體 "
是個" 神聖的群體 "
1947 NEW YORK, NY. by Arnold Newman
馬格南圖片社在二次大戰之後真正引人注目
戰爭時期,卡帕在前線與死亡鬥爭
創作出許多震驚世界的名作
二次大戰開始,布列松從軍後成為德軍的俘虜
三年中,他兩次試圖逃走,第三次終於成功
他返回巴黎,參加了抵抗組織
這一時期,他拍下了許多文化界、藝術界人士的肖像
畢卡索、馬蒂斯、布拉克、魯歐、撒爾託爾
等人的肖像都收集在他的《決定性瞬間》中
1947 Arizona, USA
1947 Arrogant Purpose
1947 Boston, Massachusetts
1947 Cape Cod Woman on the Fourth of July, Massachussetts
1947 Chicago
1947 Simone de Beauvoir
天至微明,路上行有三人,模糊不清
建築輪廓及高聳的路燈還隱約可見
西蒙娜·德·波伏娃雙唇微微張開
眼神斜向側上方
冷峻高傲似的闖入布列松的鏡頭
倚站在畫面的右下角落,背後道路丟失
她在看什麼
在這被刻意虛化又透有些曖昧的夢境中
我們無從所知
讓·呂克·南希認為
「 它一定是一種思緒,剎那間的頓悟
一個來自內心的、激烈而優雅的、調皮而溫柔的念頭
——一個刻意讓人充分享受思考過程的念頭
一個不需要理由或誰的恩典便可以自由暢想的念頭 」
「 卡蒂埃-布列松先生,你拍不拍自己的夢呀?」
「 拍 」
1947 Easter Sunday. Harlem.
1947 Edmund Wilson with son. US writer. Massachusetts, USA
1947 Firefighters in Front of NYC Skyline
1947 Games in a refugee camp, India
1947 Grand Street, Brooklyn
1947 Inde
1947 Independence Day
1947 John Huston
1947 Kashmiri boatwoman
1947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SA
1947 Louisiana
1947 Lynchburg, Virginia. USA
1947 Man in Front of Fruit Stand
1947 Manhattan, New York
1947 Michel Serres. El paso del Noroeste
1947 Natchez Mississippi
1947 New Orleans
1947 New York City, USA
1947 New York from Hoboken, New Jersey, USA
1947 Paris fashion house
1947 San Antonio
1947 SAUL STEINBERG, VERMONT
1947 Tennessee
1947 Truman Capote
1947 USA. NYC. Brooklyn. Grand Street.
1947 William Faulkner
1947. US writer, Henry MILLER.
1948
他曾親歷甘地被暗殺事件和甘地的葬禮
也曾記錄過西班牙內戰、巴黎解放
1948 Birla House, Gandhi Dictates Message Before Breaking Fast, Delhi, India
1948 Delhi.
1948 Gandhi, Funeral Pyre, India
1948 INDIA. Delhi. GANDHIs funeral.
1948 Kashmir
1948 pakistan. lahore.
1948 Pavement School, India
1948 Rangoon, Burma
1948 Srinigar, Kasmir
1948 The Forbidden City
1948 Untitled
1948 Beijing. Open air market
1948 Beijing. Reading newspapers.
1948 Beijing. Tai Chi Chuan in the Tai
1948 Beijing. The Forbidden City
1948 Beijing
1948-49 China
1949
1948-49 Shanghai Street
他還來到中國,親自記錄了毛澤東的軍隊
和平解放北平(現在的北京)這一歷史性事件
1949 Magnum Photos Shanghai.
1949 Nanjing, China – portrait of General Ma Hung Kouei
1949 Refugees.
1949 Shanghai China
他在中國期間所抓拍的上海搶購黃金風潮和
國民黨末日等照片是作者忠實記錄蔣家王朝覆滅
和中國人民鬥爭偉大勝利的歷史見證
這些作品現已成為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獻
1948-49 Last days of Kuomintang, Shanghai, China
1948年12月-1949年1月
由於通貨膨脹,紙幣貶值
國民黨決定每人可以兌換40克黃金
12月消息一經發布
數以千計的人排隊等待數小時
裝備著租界留下的武裝的警察
僅做了一個維持秩序的手勢
有十人擁擠致死
上海人稱之為「軋金子」
在鄭君裡的《麻雀與烏鴉》(1949年)中的
小廣播夫妻就老是想軋金子
夫妻倆為此還被痛打了一頓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麻雀與烏鴉》裡的委婉隱喻
與卡蒂埃-布列松攝影下的中國,相互呼應
讓人深思
「 你必須要在當地生活
去接觸了解當地人,並建立關係
你要將自己的心態調整到跟當地人一樣的狀態
你不應該評論任何人與事物,儘量保持和善
去喜歡他們,不要無禮,不要難搞
因為你的態度將會回到你自己身上 」
1949 A street view in Shanghai, China
1949 China
1949 Eunuco della corte imperiale dell'ultima dinastia - Pechino
1949 Europeans leave Shanghai, China
1949 Hong Kong
他分別在國民黨統治大陸最後的6個月
和共產黨取得政權後的6個月內
從事了大量拍攝活動
在北京記錄下了最後一批太監的影像
並見證了北京新政權的建立
1953 with Canon by Kryn Taconis, Paris
此後布列松又前往荷屬東印度
拍攝紀錄了印尼的獨立
最終,布列松的攝影之路引領著他
遊歷了世界 ——
墨西哥、加拿大、美國、印度、日本
等諸多國家和地區
1949 Bali
1949 Indonesia
1949 Java. Canal near Pati
1949 reparación de las jóvenes para la danza. Bali, Indonesia
1949 Sayan, Bali, Indonesia
1950 Belgien
1950 Cairo
1950 City of the Dead, Cairo, Egypt
1950 Henri, Iran
1950 India
1950 Pilgrimage, India
1950 Ramana Maharishi
1950 Rāmsar, Iran
1950 Sumatra, Indonesia
1950 Teheran, Iran
1950s landscape in Castile, Spain
1950s Sports Fans
1951 At Longchamp
1951 Barber shop, Rome, Italy
1951 BASILICATA, Italy
1951 Bettina Graziani
1951 Brianconfrance
1951 cats in a window
1951 Île de la Cité, Paris
1951 ITALY. Basilicata. Accettura
1951 La Madeleine, Paris
1951 London.
1951 Matera
1951 Paris
1951 Richard Avedon, Carmel Snow Paris
1951 Rome, Italy
1951 Rue de Turenne, Paris
1952 ~ 1953
布列松在歐洲工作
1952 BASTILLE DAY PARTY, PARIS, CIRCA
1952 Boulevard Richard-Lenoir. Paris, France
1952 Briançon, France
1952 Bullfighters, Pamplona
1952 Courses de chevaux, Thurles, Tipperary County, Munster, Irlande
1952 Dublin, Ireland
1952 Hamburg.
1952 Ireland
1952 Landscapes. ITALY. Campania. Ischia.
1952 LE MARAIS
1952 Paris
1952 Rue de Cléry
1953 An Attentive Cat
1953 Christian Dior fotografiat de Henri Cartier Bresson in anul
1953 France Charente-Maritime ,Saintes
1953 FRANCE. Paris.
1953 Hotel court, rue de la Boétie, Paris
1953 in Athens, Greece.
1953 Joan Miro in his studio
1953 Landscapes. GREECE. Attica. Ancient Eleusina.
1953 Le Cirque Fanni
1953 Madrid
1953 near linz, upper austria
1953 Near Pedraza, Castile And Leon, Spain
1953 opening of the cannes film festival
1953 Piazza del Campo
1953 Schoolchildren looking from the Top of Notre-Dame at the Seine River
1953 The Pont des Arts, Paris
1953 Torcello, Italy
1953 Trastevere
1953 Vienna
1953 Vilandry, Touraine. France
1953 West Germany. Hesse. Rüdesheim am Rhein. Assmannshausen.
1953 Zeibekiko dance in a café. Athens, Piraeus Greece
1954
他作為首位西方攝影師
在史達林去世後一年獲準進入蘇聯
1954 Agricultural show, Moscow, USSR
1954 Bresson Moscow
1954 Elementary School, Moscow, Russia
1954 Lenin’s and Stalin’s Mausoleum, Red Square, Moscow
1954 LILYA BRIK, MOSCOW
1954 Man holding two breads - Leningrad, Russia
1954 Rue Mouffetard, Paris
穆夫達街上,一個小男孩
左右手臂各夾著大大的酒瓶
兩眼彎彎,抿嘴一笑,昂首闊步地走著
看他臉上的驕傲神情
「 媽媽多麼相信我,讓我去買聚會上的酒!」
神情生動自然,愉悅之情躍然畫上
再看,女孩們在瞧著這位小小勇士!
瞬間細節抓得扣人心弦,還有點兒幽默
令人回想到自己的童年時光
卡蒂埃-布列松總是在適當的時間呆在了正確的地點
他走近某處,然後看到了某種戲劇性的可能
「咔嚓」,瞬間按下快門,在這不斷變化著的日常生活中
看清在那細微一瞬間中存在著的某種真相
「 我最渴望的就是要抓住
正展現在我眼前的某種情勢的全部本質
我深信只要一張照片就夠了 」
1954 Market in the Rue Longue, Marseille
1954 Moscow, Soviet Union
1954 Moscow. Red Square. The Kremlin.
1954 SOVIET UNION. Moscow. Gorky Park of Culture and Rest
1954 SOVIET UNION. Moscow. Textile factory.
1954 SOVIET UNION. Moscow.
1954 SOVIET UNION. Russia. Kolkhoz near Moscow.
1954 SOVIET UNION. Russia. Leningrad.
1954 SOVIET UNION. Russia. Moscow.
1954 SOVIET UNION. Russia. Young Pioneer camp near Moscow.
1954 Soviet Union
1954 Sports Gala, Dynamo Stadium, Moscow, USSR
1954 Stade Dynamo, Soviet Union
1954 Stage director Sergey Obraztsov at the rehearsal, State Central Puppet Theatre, Moscow
1954 Swan Lake, Bolschoi Theatre, Moscow
1954 THE PALAIS GARNIER OPERA HOUSE, PARIS
1954 Tretyakovsky Art Gallery, Moscow, USSR
1954 Worker and supervisor, car factory, Moscow, USSR
1954 Zis factory Henri Cartier-Bresson. SOVIET UNION. Russia. Moscow.
1954. Building a new line of Metro.
1954. Car race.
1954. Stade Dynamo. Every year in July delegations from all over the Soviet Union gather to celebrate the day of sports
1955
布列松在法國羅浮宮舉辦了
他的第一次個人影展
1955 Henri Cartier-Bresson
1955 Ascot, England
1955 At the Curragh Racecourse Near Dublin
1955 Cartier-Bresson, a visit to Portugal
1955 Cat on a Window Ledge
1955 Europeans
1955 Glyndebourne Inglaterra
1955 in Trastevere, Rome, Italy.
1955 IVRY-SUR-SEINE
1955 London. Portobello.
1955 Museum at Eleusis, Greece
1955 Paris, France
1955 Porto
1955 The Soviet Union as seen
1956
1956 FRANCE. Paris.
1956 Mass, Warsaw
1956 Nancy Cunard
1956 Svezia di Henri Cartier - Bresson
1956 Sweden
1956 The Valley of the Seine. France
1956 Tug-boat pilots on the Rhine
1956 Varsovia
1956 West Germany. Rheinland-Westphalia. Düsseldorf.
1957 Bougival, near Paris
1957 Milwaukee, Wisconsin
1957 New Orleans, Louisiana.
1957 Paris
1957 Texas, USA
1957 USA, Washington DC
1957 Velodrome d'Hiver, Paris
1957 Baseball.
1958 ~ 1959
布列松應中國邀請曾訪華三個月
1958 China
1958 cristobal balenciaga in his atelier by henri cartier-bresson paris
1958 France. Paris.
1958 George Braque, París
1958 Paris France
1958 The Great Leap Forward, China
1959 (Saint-Tropez), France
1959 A couple kissing in Times Square, New York City, New Year's Eve
1959 Arles
1959 Café Le Flore Paris
1959 Citroën Car Factory, Paris, France
1959 Côte d'Azur, Var, Saint Tropez
1959 Gatti, Rome
1959 His face…priceless. Lorraine
1959 Jardin des plantes
1959 New Year's eve, Times Square
1959 New York
1959 Quais, Paris
1959 Queen Charlotte’s Ball, London
1959 Rome, Italy
1959 Saint-Tropez, France
1960
布列松去古巴訪問並進行攝影報導
後回到闊別30年的墨西哥逗留4個月
又去加拿大一段時間
1960 A.J. Liebling, New York
1960 At the Golden Nugget, Downtown Las Vegas
1960 Bankers Trust, New York
1960 Essay Bankers Trust Company, New York.
1960 Greenfield Indiana
1960 Italy, Naples.
1960 Los Angeles
1960 Marilyn Monroe on the set of The Misfits
1960 Morath, and Clark Gable on the set of 'The Misfits', Nevada, USA
1960 Mount Vesuvius in Background, Naples, Italy
1960 Naples, Italy
1960 Near Rennes, France
1960 Palais Royal Paris
1960 Taos, New Mexico, USA
1960 USA. North Carolina.
1960 Valley in Queyras, Hautes-Alpes, France
1960 Vermont, USA
1960 Une juene noire choisit un chapeau
1960 William Eugene Smith and his Cat
1960s Alberto Giacometti
1960s Italy
1960s Paris
1960s St. Tropez
1961
1961 Inge Morath
1961 Alberto Giacometti
1961 Beauce, France
1961 Carl Jung, Küssnacht, Switzerland
1961 Cats of the French painter, Leonor Fini
1961 Epirus, Grecia
1961 Greece, Cyclades, island of Siphnos
1961 Listening to Charles de Gaulle. Aubenas, France
1961 Marilyn Monroe
1961 Mississippi
1961 MUNICH, West Germany—Oktoberfest
1961 Ted Dexter
1962
1962 Berlin wall
1962 Cagliari, Sardinia, Italy
1962 Comté de Kildare, The Curragh, Hippodrome, Ireland
1962 Crowd Awaiting Charles de Gaulle, Germany
1962 Eaton
1962 Funeral of the Charonne victims, Paris
1962 GB. ENGLAND. Lancashire. Liverpool.
1962 Hanover, Germany.
1962 IRELAND. Province of Munster. Kerry County. Near Bantree
1962 Ireland
1962 Le Mur de Berlin
1962 Munich
1962 Orgosolo - Sardinia - Italy
1962 Pantry Work
1962 Trinity College Library, Dublin, Ireland
1962 West Berlin. The Berlin wall
1963
1963 Champagne
1963 CLAUDE LEVI-STRAUSS
1963 Cuba
1963 French writer and semiologist Roland
1963 Habana Cuba
1963 Liverpool
1963 Camagüey, Cuba
1963 Los Remedios, Mexico
1963 Manhattan
1963 Mexico
1963 Museum in Naples
1963 Oaxaca, Juchitan, Mexico
1963 Roland Barthes
1963 Spai
1963 the members of a Mexican country club
1964 Coco Chanel
1964 Mexico
1964 Samuel Beckett
1964 Street life, in Istanbul.
1964 Stud Farm South of Budapest
1964 Three Juveniles, Montreal, Canada
1964 Vegetable Market, Mexico
1965
去印度和日本
1965 Bass player on the way to play at a village festival, Serbia
1965 Boys and Dogs
1965 Couple, café, Paris
1965 Gifu, Japan
1965 Hibiya district, Tokyo, Japan
1965 Hokkaido, Japan
1965 JAPAN. Hokkaido. Hakodate.
1965 JAPAN. Kyoto. Daitoku-ji Temple.
1965 Japan. Mount Aso.
1965 Kabuki actor's Funeral
1965 Le moine bouddhiste Yamaguchi, Kyoto Japon
1965 Sarajevo
1965 Three Girls. Japan, Kyoto.
1965 Tokyo, Japan
1965 trogir, croatia, yugoslavia
1965 YUGOSLAVIA. Kosovo. Prizren.
1965 Yugoslavia. Serbia. Belgrade.
1966
布列鬆脫離了「馬格南」(Magnum)圖片社
但仍允許其使用自己的照片
這可能是由於經濟原因和電視對攝影的潛在威脅
1968 Paris Riots
1966 Ahmadabad, India
1966 AHMEDABAD, GUJERAT, INDIEN
1966 Ahmedabad, India
1966 At Le Mans auto race, France
1966 At the Le Mans Auto Race, France
1966 Au hasard Balthazar
1966 Automobile Show, Paris
1966 Bateau-mouche
1966 Gujarat. Ahmedabad, India
1966 Home Economics Show, La Défense, Paris
1966 INDIA. Gujarat. Ahmedabad.
1966 India.
1966 Isabelle Huppert
1966 Jacques Rivette filming Cinéastes de notre temps
1966 Meudon, France
1966 Street photographer in the old city. Delhi
1967
布列松與前妻Ratna 「Elie」離婚
1967 BBC Londres
1967 Beggar, Kerala, India
1967 Cape Kennedy Space Center Florida, United States
1967 Israël
1967 Jerusalem, Israel
1967 Londres, Angleterre
1967 Martine’s Legs, Paris
1968 AVENUE DES CHAMPS-ELYSEES, PARIS, FRANCE
1968 Brie, France
1968 Katze zwischen Mieder, Lille
1968 La Châtre, France
1968 Les Halles, Paris
1968 Man Ray e Marcel Duchamp a Parigi
1968 Marcel Duchamp et Man Ray, Paris
1968 Marcel Duchamp
1968 Paris – student protest
1968 Paris. 6th arrondissement. The Ecole des Beaux-Arts (Fine Arts School)
1968 PARIS
1968 Portrait of Jack Tworkov
1968 Rue de Vaugirard
1968 Student Demonstration, Paris
1968 The Sorbonne University under student occupation. 5th arrondissement, Paris
1968 Wall inscription:「 Pleasure without limits 「 Rue de Vaugirard
1969
布列松用了一年的時間準備他的攝影作品展覽
1969 Alpe d-Huez, France
1969 belleville and ménilmontant, the 20th arrondissement, paris
1969 Brasserie Lipp, Saint Germain des Prés, Paris
1969 Club Méditerranée, Santa Giulia, Corsica, France
1969 FAD Flashback
1969 France. Haute-Garonne. Toulouse. Municipal stadium.
1969 France. Normandy. Calvados.
1969 France. Paris. Courreges. Spring-Summer
1969 FRANCE. Paris
1969 FRANCE. Toulouse. Le Mirail.
1969 MULHOUSE, ALSACE, France—The Tour de France
1969 Paris
1969 Simiane-la-Rotonde
1969 Vaucluse, Avignon France
1970
與比他小30歲的女攝影師
馬丁·弗蘭克(Martine Franck)結婚
1970 Landscapes. FRANCE. Baie de Somme.
在法國巴黎大宮殿展出攝影作品
1971 Henri Cartier-Bresson in Italy
1971 Francis Bacon, London
1971 Italy
1971 Palermo, Sicily
1971 USA. Colorado. Aspen. Independance Day.
1972
5月,他們的女兒梅拉尼(Mélanie)誕生
1972 COSMONAUTS, LENINGRAD AVENUE, MOSCOW
1972 GEORGIA. Tbilisi
1972 Josef Koudelka
1972 LA DEFENSE, PARIS, FRANCE
1972 Lenin’s Mausoleum, Red Square, Moscow, USSR
1972 Martine Franck, Italy
1972 Near Irkutsk, Siberia, USSR
1972 SOVIET UNION. Azerbaijan. Baku
1972 Soviet Union. Moscow.
1972 SOVIET UNION. Turkmenistan. Ashgabat.
1972 SOVIET UNION. Uzbekistan. Samarkand.
1972 Suzdal, USSR.
1972 Telavi, Georgia
1972 Visitors at village on the Lake Sevan, Armenia
1972. Monastery Alavardi (XIth Century).
1973年以後,布列松逐漸退出職業攝影行業
1975後就鮮有他的攝影作品出現
相反的他將更多的熱情投入到個人繪畫中
據布列松所稱
他將自己的相機珍藏在家中
幾乎不再使用
1973 After mass, near the cathedral, Soviet Union
1973 Beach about The Peter & Paul Fortress, Leningrad
1973 Chelny, Russia
1973 Italy. Basilicata. Grassano.
1973 Leningrad, Russia, Building New Housing on Vassilievsky Island
1973 Leningrad
1973 Matera, Italy
1973 Pskov, Russia, Petchora Monastery (XVth Century)
1973 Pskov, Russia
1973 SATURDAY IN THE SYNAGOGUE, LENINGRAD, RUSSIA
1973 Sciopero delle officine Lip a Besançon Francia
1973 SOLDIERS IN FRONT OF SAINT ISAACS CATHEDRAL, LENINGRAD, RUSSIA
1973 Soviet Union. Estonia. Tallinn.
1973 Soviet Union. Pskov
1973 Soviet Union. Republic of Tatarstan. Naberezhnye Chelny.
1973 SOVIET UNION. Russia. Leningrad.
1974 Chinese-French painter, ZAO WOU-KI.
1974 Jacques Prévert
1974 Velosolex
1975
他在紐約Carlton Gallery
舉辦了自己的第一個畫展
1975 Belgian photographer Martine FRANCK.
1975 Bukovina.
1975 Church of Voronet
1975 Leesbury, New Jersey
1975 Maramures.
1975 ROMANIA. In a train
1975. Celebration of victory over the Nazis. Nicolae Ceausescu speech
1976 by Martine Franck
1976 France.
1977 Paysage Nord-Pas-de-Calais
1977 René Char, L'Isle-sur-la-Sorgue
1977 REPORTAGE SUL NORD E IL PASSO DI CALAIS
1977 Subway station 「Tuileries」. Paris
1978 England
1978 French actress, Jeanne Moreau
1978 Japanese photographer Hiroshi Hamaya and his wife, Japan
1978 Japanese writer Abe Kobo, Japan
1978 Melanie Cartier-Bresson with cat
1979
在應邀參加紐約國際攝影中心舉辦的回顧展時
布勒松拒絕一切採訪
儘管他偶爾也談些在記者們看來很「保守」的話題
但他基本上保持緘默
攝影對他來講只是一種下意識,對整個世界來說
他的作品卻是永不褪色且極其寶貴的珍品
1979 Couple embracing and nuns reacting
1980
夏,布列松正式退出攝影界
他一生從事攝影半個多世紀
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拍攝了大量精彩照片
但是,他從來不允許別人拍攝他本人的照片
他的意願似乎是
永遠躲在人們看不見的地方,描繪和刻畫芸芸眾生
1980 Henri Cartier-Bresson
1980 Martine Franck and Henri Cartier-Bresson
1980 French sculptor, Joseph Erhardy
1980 INDIA.
1981 Painter of a Paris building.
1980 Philippe Petit
1980s Isabelle Huppert
1981 Le Le critique d'art américain Michael Brenson
1981 Une plage sans portable
1982 Josef Koudelka, France
1982 Photographer Robert Doisneau, Paris
1984 Emil Michel Cioran at his home, Paris
1984 Julien Gracq, France
1984 Martine Franck in Switzerland
1985 FRANCE. Raymond Mason, British sculptor.
1985 Paris and the Eiffel tower
1986 Ferdinando Scianna
1986 SWITZERLAND. Canton of Vaud. Rossinière
1987 Henri Cartier-Bresson
1987 John Loengard
1989 Our cat Ulysses and Martine's shadow
1990 Balthus
1992
1992 Henri Cartier-Bresson Drawing his Self-Portrait, Martine Franck
戰前戰後,卡蒂埃-布列松走過
德國、美國、印度、前蘇聯
中國、印度尼西亞等地
又抓拍了20世紀重要的
作家、藝術家、科學家們的個人肖像
在他65歲時重拾畫筆開始畫畫
慢慢放下了跟隨了他四十年久的攝影
「 想在拍攝人像時捕捉到「獵物」
內心的寂靜是非常難的
因為你不可能把相機伸進他的衣服裡
但肖像畫就不同了,只要拿起畫筆
我們便能講述內心的寂靜 」
當有人驚訝卡蒂埃-布列松放棄攝影時
卡蒂埃-布列松的摯友山姆說:
「 如果他喜歡的話,就讓他畫畫吧
不管怎樣,他從來沒有停止過拍照
只是現在它並不是一個照相機,而是精神」
我們看見卡蒂埃-布列松在為自己畫肖像畫時
他不需要什麼動作,甚至不需要任何表情
就這樣靜靜在繪畫中
透過肖像畫凝視自己的內心世界,如夢一般的世界
也許卡蒂埃-布列松心中的摯愛是他最初的繪畫
而攝影是他的一本寫生簿,捕捉即時靈感的工具
一個記錄他所看到的東西的「物體」而已
1992 martine franck and henri cartier bresson
1993 Henri Cartier-Bresson admiring a painting by Goya, Prado Museum
1993 Henri Cartier-Bresson and Martine Franck
1994 Abbé Pierre
1994 Photographer Martine FRANCK.
1998 The Painter Balthus and his wife Setsuko in their wooden hut of Rossiniere, Switzerland
1999 Alpes De Haute-Provence, France
1999 Louis Pons
2004
8月2日,布列松逝世於
法國西南部的家中,享年95歲
據他的親友透露
布列松連續許多天都沒有進食
最終導致身體越來越虛弱
最後於8月2日不幸離開人世
於4日在法國普羅旺斯下葬
並舉辦了簡樸的葬禮
法國總統席哈克在獲悉布列松逝世的消息後悲痛地說:
" 法國失去了一位天才攝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師
他是20世紀最具天賦並深受世人尊敬的藝術家之一 」
布列松,這位羞怯、熱情的法國人
畢生用他小巧的、35毫米的徠卡照相機走遍全世界
見證了20世紀所有的重大事件
從西班牙內戰到德國佔領法國
印度的分裂、中國文化革命
1968年法國學生的起義
他的"瞬間美學"理論堪稱
影響了全球的媒體和影像
他創建的Magnum是
世界上影響力最大和時間最長的攝影機構
他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
及現代新聞攝影的創立人
他個性鮮明的攝影作品曾登上過
全世界最著名的雜誌和報紙
他讓拍攝新聞照片成為了一種藝術
布列松的作品具有
優雅、穩重、神奇、簡練的視覺語言
那種深層的美感是我用言辭所表達不了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
他的作品成為二次大戰後
衡量紀實攝影和新聞攝影的尺度
那種優美、魔幻般魅力的影響
體現在許多攝影家的作品中
甚至那些在情感、風格等不同於他的攝影家們
也不得不正視他的作品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攝影館
名譽館長約翰·薩克斯克
幾十年來,布列松塑造了攝影家的思想
對雜誌風格是「不可或缺」的形象
給人注入了這樣一個概念 ——
攝影是你能看到的一剎那
攝影家的本能是首先看到它
進入這個世界體驗它,並把它紀錄下來
1976 Henri Cartier-Bresson
布列松的偉大之處在於他能夠在產生美感的同時
突出時間和地點等新聞要素
當他把鏡頭對準世界政壇的風雲人物時
他所逼近的主題遠遠超過那些社會焦點所涵的內容
無論什麼題材
那種細緻的觀察、人性的包容和無與倫比的抒情
形成了他作品獨具一格的風格
「 你的前一萬張照片一定是最糟糕的 」
——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素材及圖片來自網絡
鳥人與魚 整理編輯
轉載文章請在文末帶上二維碼或
後臺回復 「 轉載 」 二字獲得授權
文章謝絕商用,朋友圈轉發隨意
微博:@鳥人與魚 | 主編微信:wwh1980
(下載iPhone或Android應用「經理人分享」,一個只為職業精英人群提供優質知識服務的分享平臺。不做單純的資訊推送,致力於成為你的私人智庫。)
作者:佚名
來源:鳥人與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