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松是如何從一堆底片中選出「決定性照片」的?

2020-12-17 澎湃新聞

原創 吳棟 SCOP

Behind the Gare St. Lazare, 1932

© Henri Cartier-Bresson丨Magnum Photo

首先,從布列松那張「Behind the Gare St. Lazare, 1932」(上圖)開始。

布列松最初拍下這個場景時,左側被柵欄遮擋了,形成了一列模糊的陰影(下圖)。他在那個瞬間就決定要裁去這部分,之後的列印都按照裁切後的樣子進行。裁切使得畫面的幹擾元素被排除在外,讓視線更聚焦於眼前發生的事件本身。

SCARPBOOK 內頁翻拍

類似的構圖調整也能在布列松的另一張照片「Livorno, Italy, 1932」(下圖)中看到。布列松當時走在街上,看到一個站在門口讀報的人,臉正巧被打結的帘子擋住了。他拍下了一張,後來又湊近了兩步,捨棄了一些判定具體位置、環境、身份的元素,如地面、椅子和一部分背景,更聚焦於人的身體上。他之後更偏向選擇(下圖二)右邊那張照片。

Livorno, Italy, 1932

© Henri Cartier-Bresson丨Magnum Photo

SCARPBOOK 內頁翻拍

可以看到,布列松十分在意畫面信息的有效性,並且會精確地告訴觀眾他想說的,去除他認為「多餘」的部分。「Livorno, Italy, 1932」裡,布列松並沒有選擇拍後裁切,他於在場時就決定重新調整。這裡可以發現,儘管所有瞬間都是獨一無二的,但由於讀報人相對靜態的情況,使得布列松有了再次調整的機會。

他對畫面的趣味和故事性有著特別的偏好。在「Callejón of the Valencia Arena, 1933」(下圖)這張照片裡,眼鏡片正好出現的反光構成了一個獨眼監視者的嚴肅形象,背景裡,焦外隱約探身而出的人則預示著可能的發展。SCARPBOOK 裡顯示,布列松當時連拍了很多張,連續的影像構建了敘事。布列松最後選擇的照片裡,監視者、小窗框和門框位置都處於較為舒適的視覺點上,構圖更平穩,同時留給觀眾適當的想像空間。其他幾張則很少被人所知。

Callejón of the Valencia Arena, 1933

© Henri Cartier-Bresson丨Magnum Photo

SCARPBOOK 內頁翻拍

在「Seville, Spain, 1933」(下圖)的一系列底片裡,布列松在西班牙一處廢牆前把鏡頭對準了玩耍的孩子,他用橫幅和豎幅不斷調整拍攝。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布列松早年少數被攝對象清晰地表現出意識到拍攝者存在,並為他擺出各種姿態的照片。最後選擇的一張照片裡,每個孩子佔據合適的位置,使畫面向內的關係產生一定的秩序。他沒有選擇一些太過混亂,或是明顯誇張表演的照片。

Seville, Spain, 1933

© Henri Cartier-Bresson丨Magnum Photo

SCARPBOOK 內頁翻拍

另一張照片「Spain, 1933」(下圖)裡,布列松拍下了門欄後的父親和孩子。單看這張,很容易覺得布列松抓住了兩人沉浸在自己世界裡的一瞬。但看到 SCARPBOOK 中的其他底片列印照,你會得出一段不一樣的故事。父親似乎是假裝不去用眼神回應鏡頭,孩子時而四處張望,時而看著鏡頭,變幻莫測,直到母親出現,父親才瞥來一眼。布列松之後用豎幅框下三人,女主人落落大方和男人的緊繃狀態形成了對比。但最終,布列松還是更偏向於選擇元素簡單,且人物沉浸在自己狀態中的瞬間。

Spain, 1933

© Henri Cartier-Bresson丨Magnum Photo

SCARPBOOK 內頁翻拍

事實上,布列松那廣為人知的理念「決定性瞬間」一定程度出自他年輕時的興趣和特長——打獵。1930年,布列松服兵役期間曾因沒有狩獵許可證打獵被軟禁;1932年,他遠赴法國殖民地象牙海岸冒險,在非洲,布列松也曾以打獵為生。某種程度上,「尋找獵物」的感覺引領了他之後的攝影觀念。

在無人關注的情況下偷偷地拍是布列松偏愛的情境。這些照片的選擇也印證了他的特點:布列松更偏愛簡練的構圖,傳達有效信息和圖片趣味,他更想要對象沉浸在自我世界中的狀態,至少相機的存在並沒有使他們臨時改變預想的行為。就像廣為人知的攝影書 The Decisive Moment(決定性瞬間)的法文原版標題——Images à la Sauvette(偷偷拍下的照片)那樣。

SCARPBOOK

(圖片來源:https://www.amazon.com/Henri-Cartier-Bresson-Scrapbook-Michel-Frizot/dp/050054333X)

SCARPBOOK(剪貼簿)是 Thames & Hudson 出版的一本攝影書。二戰期間,MoMA曾誤認為布列松在二戰中去世,準備為其舉辦回顧展。得知他仍倖存後,MoMA 決定繼續舉辦一場關於他的展覽。1946年,布列松帶著300餘張照片來到紐約,他買了一本剪貼簿,然後把照片貼在上面,給了MoMA的策展人。SCARPBOOK 是半個世紀後重新整理修復的版本,這些圖像現在已經成為紀念性的收藏品。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8月22日——2004年8月3日)是一位法國攝影師,他開創了街頭攝影的先河,提倡攝影應捕捉決定性的時刻。1947年,布列松與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等人成立了瑪格南圖片社。

SCoP Conversation

『 SCoP Conversation 影像對話欄目 』依靠有關攝影,攝影的歷史,現在和未來的廣泛觀點,來激發關於這個媒介的新對話。我們的欄目始於這樣一個信念:攝影是一種獨特的媒介,具有向世界投射直接的、不尋常的、動態視角的能力。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深思熟慮的觀點下,那些發人深省的作品。

「SCoP Conversation" draws upon wide-ranging ideas about photography, its history, its present and its future to inspire new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medium. Our conversations start from the belief that photography is a distinctive medium with the capacity to project direct, unusual and dynamic perspectives on the world. Here you find thought-provoking bodies of work underscored by thoughtful points of view.

原標題:《SCôP Conversation | 布列松是如何從一堆底片中選出「決定性照片」的?》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決定性瞬間 |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 決定性瞬間 "the decisive moment卡蒂埃-布列松1952年在他的攝影集《決定性瞬間》中提出的攝影美學觀念特指通過抓拍手段在極短暫的幾分之一秒的瞬間中將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物加以概括
  • 莫斯科街頭回眸: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1943年,卡蒂埃-布列松參加了地下抵抗運動,成為一名積極分子,他組織拍攝了德國佔領巴黎和巴黎解放的電影與照片,並且開始拍攝像馬蒂斯、布拉克以及博納爾這樣一些藝術家的肖像。他曾經被納粹關進集中營,歷經三次越獄得以逃脫。然而外界都以為他死在了集中營,以至於有一天,他出現在紐約的街頭,看到一幀巨幅廣告,上面寫著:亨利·卡蒂埃-布列松遺作展。這時候,他才知道自己出名了。
  • 布列松&卡什:他們拍誰,就是誰一生中最好的照片
    在開始今天的文章之前,先請大家看兩組照片: 第一組:卡什(Yousuf Karsh)拍攝的海明威和斯坦貝克,你偏愛哪張,左邊的還是右邊的?
  • 兩秒鐘的「決定性瞬間」
    2011年參加藝考,考官在等我做完自我介紹之後問我,來說一下你最喜歡的一個攝影師吧,於是,我在藝考培訓機構給的幾個必背攝影師中,選擇布列松,「淺談
  • 老底片翻拍,轉成電子照片,這樣給黑白照片上色
    我們上一篇文章《老底片沒地方洗,這樣翻拍,黑白還能變彩色》,有網友反映,步驟交代不清楚,上色太敷衍。想到這幾天準備做個自動發帖的腳本而去了解代碼,面對一堆字符號,完全看不懂,才明白隔行如隔山,對高手簡單得不值一提的問題,新人未必看得懂。
  • 他是「東方布列松」,29歲揚名世界,也是被誤解的攝影大師
    何藩是一個黑白照片攝影師,但是也拍過一些彩色照片。這次我們也收錄了一些之前從未面世的彩色攝影。何藩鮮見的彩色攝影▍29歲前拍完了一生中的大部分照片 何藩其實到26、27歲已經是非常著名的攝影師了。▍「東方布列松」 何藩被稱為「東方布列松」,他自己也很推崇布列松。 布列松說,拍照就是要捕捉那個「決定性瞬間」,也就是最高潮的一刻。何藩也會等,等光線,等人,等所有他需要的元素都齊備了,在那個正確的瞬間按下快門。
  • 一看就懂:衝洗底片和照片的原理
    定影之後,衝洗掉殘留化學品,再晾乾,底片就衝顯完成。4. 擴印照片接下來,就是用底片擴印出照片。相紙與膠片類似,也有一層滷化銀感光材料。相紙和膠片的區別,主要是支撐的片基不同。片基其實就是個「架子」。也就是感光乳劑塗布在了不同的「架子」上。
  • 家裡的老底片不要丟,這樣處理昔日影像再重現
    不少人家裡都還有年輕時候的老照片老底片,由於現在已經找不到傳統洗照片的地方了,家裡的一堆老底片都不知道該怎麼處理,丟又不能丟,洗又沒地方洗。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現在雖然找不到傳統洗照片的了,但是底片一樣是可以通過數位化轉換成電子版照片再洗出照片,還可以對電子版照片瑕疵修復、美化等後期調整。給電子版照片上色是對照片做二次創作,做出彩色照片,彌補那時沒有彩色照片的遺憾。那這些效果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 姑娘拍寫真入冊照片之外的底片該不該送?
    消費者在金華永康一家攝影店拍寫真,選片入冊後,剩餘照片的底片該不該免費送?答案當然是肯定的。近日,永康市市場監管局為此發布「拍照預警」,提醒消費者對攝影店可能存在的「照相底片不全部送、如果需要餘片的底片要另外收費」的「潛規則」,可以依法說「不」!
  • 「免費列印照片」有著怎樣的「底片」?
    如今街頭、遊園、廣場、校園出現了一批「免費列印照片」機器。可「免費列印照片」這張免費餡餅,也不是那麼好吃的。「免費列印照片」機器多為商家推廣微信公號所用,拍照者列印需要掃描二維碼、發送照片。目前全國市場日均免費列印照片80萬至100萬張,很多市民的個人隱私信息就這樣洩露了。呼籲市民:路邊的「免費列印照片」你不要睬?
  • 衝洗照片後引出不少糾紛 數碼「底片」該留該刪?
    可在使用中,不少人忽視了衝洗時留存在衝洗店裡的「底片」,從而惹出不少事端。昨日,武昌的王小姐來電稱,她前不久在一家衝洗店洗了幾十張數碼照片。前日,她偶然間發現,這家衝洗店將她的一張半身照放大後,擺放在店內招徠顧客。她馬上與店方交涉。雖然店方最終把照片還給了她,可王小姐仍很擔心:「萬一他們還存有底片,過後再衝洗一張,怎麼辦?」
  • 回歸傳統 祿萊發布兩款底片及照片掃描儀
    如今的數碼影像時代中,大量的數碼化器材充斥著我們的世界,不過依然有些廠家依然在傳統膠片器材領域繼續推出新產品。而在上周末,德國祿萊就針對零售市場發布了兩款產品,型號分別為DF-S 290 HD和PDF-S 300 Pro,售價折合人民幣從1930元-2400元不等,大概的上市日期為5月內。
  • 銀鹽衝印丨讓照片保鮮100年的工藝
    銀鹽衝印的成像原理是:①在暗箱內用雷射把數碼相片或傳統底片投射至相紙進行曝光;②在顯影液中通過化學成像銀鹽顯影;③用化學藥水衝洗掉多餘物質,最終成像。②特殊的防水相紙在銀鹽衝印成像過程中,由於需要使用藥水衝洗,因此選用此成像方式的照片必須使用防水相紙,銀鹽相紙防水,水中短時間浸泡後晾乾,照片可以恢復原樣。正因為銀鹽衝印的這些原理,因此在理想環境下,銀鹽衝印的照片妥善保存可存放一百年以上。
  • 影樓拍完照片不給底片,合法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這樣規定!
    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攝影技術在我們生活中已經越來越常見,成為了越來越不可缺少的一項。比如說,人們外出旅遊,必做的事情是拍照,平常的生活中做美食、購物,必做的事情是拍照,課餘的學習、休息,必做的事情都是拍照。
  • 攝影技巧:膠片相機,底片轉電子版照片的方法,原來是這2種!
    將底片變成電子檔照片,有兩種方法。第一,使用底片掃描儀。底片掃描有專門的掃描儀,檔次也分高低,最早有非常專業的尼康9000ed等,掃描出的底片效果非常專業,並且可以最大程度解析底片。價格適中的中端底掃設備目前還能找到的有紫光FS7200ice等,也能獲得相對不錯的效果。當然還有更低廉的幾百元就能買到的掃描設備。不同檔次的掃描設備獲得的畫質效果也截然不同。如果只是為了能簡單轉化為電子檔,並不是專業玩家,低端的設備就能夠滿足需求。第二,翻拍。使用現代的數位相機可以對老底片進行翻拍。
  • 馬格南的攝影記者聚焦上海數十年 那些「決定性瞬間」再回看
    連結點進去看看Before & After決定性瞬間1946年馬格南在紐約MOMA成立1952年布列松為新聞攝影指明了方向加入馬格南有一個較為複雜和長期的考核過程。首先要向全體馬格南成員組成的評委會提交一份作品,如果半數投票通過,則可作為見習生開始工作。
  • 我今天看到的10張好照片(4)
    在你參觀照片之前,我不願意給照片加任何文字闡釋。這可能會是一種幹擾。 廢話不說,一起 逐相 : Filip Machac 經捷克攝影師 Filip Machac 授權,逐相君今天推送他的十張照片。
  • 影樓照相不給底片 消協:誰的底片誰做主!(圖)
    賀先生認為:這些多餘的底片是影樓為孩子拍照服務過程中產生的,影樓並未付出額外的勞動。底片都是我兒子的,憑什麼不給我?  影樓:  合約以外的底片得花錢買  影樓經理對此理直氣壯,咱們全煙臺市的攝影影樓,都不免費贈送多餘底片,不是他家的單獨規定。
  • 索要原始底片卻遭影樓拒絕 影樓拍攝的底片該歸誰
    浙江在線12月30日訊近日,市民盧女士在鳳凰印象視覺攝影機構(以下簡稱「鳳凰印象」)拍攝了婚紗照,在選片時卻因為底片問題與影樓發生了糾紛。對於底片的歸屬問題,盧女士認為店方應當無償提供套餐外的原始底片,但店方以與盧女士籤訂的訂單協議中註明「有償加挑照片」的條款予以拒絕。  那麼,去影樓拍照片,底片該歸誰?
  • 濟南「暗房師」:重拾塵封在膠捲、底片中的時光回憶
    宗傑熟練地打開放大機放入底片相紙,經過幾次遮光、放大,一張黑白照片漸漸在藥水中形成。宗傑正在工作室窗前整理衝洗的膠捲。1991年出生的宗傑十七八歲就離開家鄉做了北漂,2008年來到濟南,在山大路賣相機一賣就是十年。從膠片相機到數位相機,他從一個門外漢漸漸成了攝影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