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五千點論」:讓長期牛市夢想照進「耐力投資」的現實
摘要
【「新五千點論」:讓長期牛市夢想照進「耐力投資」的現實】時隔五年,上證指數「五千點論」再度被提起,此次發布「五千點論」不是券商或基金公司,而是知名度極高的社科院。根據社科院發布的2021年「經濟藍皮書」,認為A股在「十四五」期間具備衝擊5000點的可能,而上一次社科院在藍皮書中提到「5000點」還要追溯到2014年末,當時在3000點附近預判2015年可望衝擊5000點,這被市場後來的走勢所證實。(證券市場紅周刊)
時隔五年,上證指數「五千點論」再度被提起,此次發布「五千點論」不是券商或基金公司,而是知名度極高的社科院。根據社科院發布的2021年「經濟藍皮書」,認為A股在「十四五」期間具備衝擊5000點的可能,而上一次社科院在藍皮書中提到「5000點」還要追溯到2014年末,當時在3000點附近預判2015年可望衝擊5000點,這被市場後來的走勢所證實。也正因為如此,此次的「新五千點論」引發投資者的關注熱議也在所難免,但如果細看此次「藍皮書」的表述,對五千點的預判並非是單純看好2021年的走勢,投資者在有「重上五千點」夢想的同時,也需要兼顧A股的現實情況,做好長期持久的「耐力投資」。
又見「五千點論」:參考價值幾何
相比券商等機構在年末對股市的預測,社科院每年的「藍皮書」在某些投資者眼中更有參考價值。除了社科院本身帶有「學術中立」的色彩,而券商和股市漲跌有密切的利益關係,因此社科院被認為更能站在相對客觀的角度看待股市波動。不僅如此,過去五年社科院對A股的預判看起來也有一定的準確性,除了2014年末在3000點關口前大膽預判來年上5000點獲得市場走勢證實之外,2016年的「震蕩築底論」、2017年的「穩中有升論」、2019年提出「市場底」被確認、2020年看好大科技和大消費的觀點,也都在相當程度上被市場走勢所印證。只有在2018年,社科院認為上證指數將在 3200-3700點之間波動,但當年的實際波動區間是在2449-3587點之間,出現了相當程度的落差。雖然百分之百的準確預測是不存在的,總體來說,社科院藍皮書的判斷對投資者的操作,有相當程度的參考價值,因此「新五千點論」提出之後再度引發關注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不過,今年的藍皮書表述和往年有所不同,以往側重於對下一年股市的看法,而今年則聚焦在「十四五」期間,認為衝擊5000點的可能性是在未來五年內。不僅如此,今年藍皮書對股市的看法還相對謹慎,認為2021年把握股市結構性機會的難度「正在加大」。一方面是未來五年衝擊5000點的「可能性」,一個是把握投資機會難度「正在加大」,而且這個機會還是「結構性」的。換言之,藍皮書雖然看好五年內A股長周期的表現,但對2021年的看法還是比較保守的,投資者在關注「新五千點論」的同時,需要全面認真解讀其中的邏輯。
既遠又近:「新五千點」非一蹴而就
換一個角度來看,五年內見五千點,這樣的目標高嗎?筆者認為可以分成兩個層次來看。如果是像2015年那樣,在半年內就從3000點衝破5000點,即使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提升,但也不可能和股市的大漲程度一致,出現一定泡沫在所難免,大起之後大落的壓力如影隨形,這樣的五千點算是難度大的目標。但如果將五千點的目標拆分到五年內完成,那麼每年平均上漲400點,年均複合增長率為8%出頭,和GDP增速、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相匹配,看起來就不會有太多的「恐高症」。而在社科院的藍皮書當中,這種「每年8%」的慢牛,才是未來五年可能性較大的走勢,「新五千點」並非一蹴而就。
在筆者看來,五千點是一個「既遠又近」的目標,短期之內看似遙不可及,但如果進行「任務分解」,也並不是不可完成的。正如過去十多年上證指數圍繞3000點整數關進行反覆震蕩,而目前已經有擺脫3000點向上展開新震蕩空間的趨勢。未來五年,如果上證指數把震蕩中樞從3000點抬高到4000點,應該說還是可以預期的合理目標。如果投資者能夠實現跑贏大盤或者和大盤基本持平的收益率,那麼股市成為資產保值增值的投資場所,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穩紮穩打進行「耐力投資」
投資者如果認同社科院預判的邏輯,那麼就應當選擇穩紮穩打的「耐力投資」。何謂「耐力投資」?首先是要立足於中長期,起碼是從五年為一個周期來規劃自己的投資,而不是中短期的波段操作,這就需要投資者用長期的「閒錢」來進行投資;其次是設定合理的年度盈利目標,保持良好的投資心態,既然上證指數五年見5000點對應的年化增長率是8%出頭,那麼每年取得10%的收益率就算是跑贏大盤,不必急於求成「一口吃成胖子」;第三則是選擇合適的「賽道」,發掘具備長期增長潛力的行業,從基本面的角度出發進行長期投資。
以上三點,對投資者最難的恐怕是第三點,藍皮書建議從「十四五」規劃入手,在符合國家戰略導向的行業中,選擇領軍企業和「隱形冠軍」進行中長期布局。這一方向固然潛力巨大,但恐怕更適合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如果中小投資者自行研究布局,將面臨選股難度大、股價波動大的雙重考驗。相比之下,選擇「緊貼大盤」的戰法,對無暇實時看盤的中小投資者更具有實戰意義。從A股主要指數來看,和上證指數波動節奏最接近的是滬深300指數,因為集中了兩市的頭部企業,滬深300的長期收益率又強於上證指數,最適合投資者進行「緊貼大盤」的確定性布局。目前,有40多隻公募基金追蹤滬深300指數,從今年的表現來看這些基金不僅實現了和滬深300指數一樣的波動節奏,大部分基金更收穫了相對指數的超額收益,最多甚至跑贏指數10個百分點以上。其中的差異,除了有成分股分紅的因素之外,基金通過打新來增厚收益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如果投資者選擇規模相對較小、管理費率相對較低的品種來進行布局,則有望將打新紅利發揮到最大化,實現「緊貼大盤、超越大盤」的收益,讓長期牛市的夢想更好地照進「耐力投資」的現實中。
附圖永贏300VS滬深300指數(2020.02-12)
(文章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責任編輯:DF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