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是2011年才正式獨立的南蘇丹,從曾經被埃及和英國共管半個世紀的非洲蘇丹共和國分離出來。然而,南蘇丹獨立後並沒有在基建或經濟方面超越蘇丹,反而越來越差,首都朱巴酷似偏遠縣城般的破敗不堪。
南蘇丹是個幾乎沒有文字記載流傳下來的國家,埃及1820年統治蘇丹期間找不到這個地區有關文化歷史的書面記載,過去的所有都依賴口口相傳。所以,多數史學家形容南蘇丹年輕,也有查不到歷史資料的無奈。
1955年-2005年的50年時間裡,蘇丹與南蘇丹一共打了40年內戰。曠日持久的戰爭後,兩國雙雙被列為全球最窮國家,南蘇丹首都朱巴甚至連公路都沒有,唯一能用的是通往烏幹達的土路,要麼泥濘不堪要麼遮天蔽日。
從地理上來看,南蘇丹位於非洲更落後的東北部,面積近62萬平方公裡,人口已超1200萬。但實際上南蘇丹的氣候、自然資源都很優越, 粘土質平原佔總面積83%,且中部還有大片的草原和溼地,簡單說就是土地肥沃又不缺水。
南蘇丹擁有大量原始森林和耕地,其中熱帶硬木的產量名列全球第四,阿拉伯樹膠年產量佔世界總產量1/3。耕地總面積2500萬公頃,人均可分得2公頃,是美國的4倍、俄羅斯的3倍。然而,南蘇丹還有40%的人口處於饑荒中。
南蘇丹外匯來源依賴英國人留下的農場畜牧業,每年數百萬噸肉製品出口至世界各國。但南蘇丹仍有300多億美元外債,這還不算欠商業銀行和企業的60億美元。以目前30億美元的GDP計算,全國人不吃不喝也要30年才能還完。
世界銀行曾經有過警告,如果不能改善基礎設施和拓寬貿易渠道的話,期待南蘇丹還完這些外債就是奢望,因為商業銀行的利息就接近於牛羊肉出口利潤。原因是南蘇丹的牛羊質量很低,收購商基本用來製作罐頭與肉腸。
戰爭帶給非洲最大的變化就是難民數量激增,南蘇丹也不例外,2013年的南蘇丹內戰導致230多萬難民出現,相當於每5個南蘇丹人就有一個逃離家園。其中逃往鄰國的就有65萬人,給周邊國家帶來極大難題和隱患。
根據聯合國公布的數據顯示,只有18.5萬難民被安頓在聯合國設立的臨時保護點內,因為這場內戰爆發的過於突然,各個國際救援組織都未來得及做準備,90%的難民都已經四下逃難,只能重點保護其中的老少婦孺。
在正常人的思維中,對一個國家最主要的援助應該是藥品和糧食,但對於南蘇丹而言,比嚴重缺糧還大的問題是淡水。在聯合國牽頭援助了數萬臺水泵後,又送去了1200臺挖井設備和兩千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技術員志願者。
挖了井又裝了抽水泵,南蘇丹人卻沒有蓄水的設備,超過一半的難民甚至連水桶都沒有。無奈之下,水桶第一次出現在聯合國的援助品名單內,僅2013-2014年就送去了20多萬個水桶,現在的每批援助物資也都會捎帶上水桶。
如今,籠罩在南蘇丹的陰影逐漸散去,與蘇丹籤署和平協議後的關係也在轉緩。這個人均GDP僅246美元、實際人均每天消費不足1美元的國家,也將目光放在了石油上,吸引了南非10億美元和馬來西亞、奈及利亞的8億美元投資。
值得一提的是,南蘇丹作為全球最年輕的國家,其國民年齡架構也很年輕,55歲以上國民只佔總人口的5.3%,24歲以下群體則佔65%。換句話說,只要能持續將20年石油從內陸運到海邊,年輕的南蘇丹未來潛力十分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