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大鑫
近日,2020年度ACL Fellow 名單出爐!
香港科技大學馮雁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黃錦輝教授兩位華人學者當選,成為繼百度CTO王海峰、字節跳動AI lab總監李航之後ACL史上第六/七位當選的華人Fellow。
自然語言處理(NLP)素有「人工智慧皇冠上的明珠」盛譽,而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ACL 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也最具活力的國際學術組織,成立至今已有 58年歷史,會員遍布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代表了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世界最高水平,ACL 會士(ACL Fellow)則是授予在本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ACL會員的一項傑出榮譽。
當地時間11月26日,ACL 在其官網上公布了2020年度的ACL Fellow名單,共計 9 位學者入選,其中華人學者有兩位,分別是香港科技大學馮雁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黃錦輝教授 ,他們二人也由此成為ACL史上第六/七位當選的華人Fellow。
此外,今年新入選的 ACL Fellow 還包括Openstream, Inc. Philip Cohen、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Iryna Gurevych教授、史丹福大學Dan Jurafsky教授、亞琛工業大學Hermann Ney教授、馬裡蘭大學Philip Resnik教授、薩塞克斯大學Donia Scott教授、華盛頓大學Noah Smith教授。
以下AI科技評論對馮雁教授和黃錦輝教授二人做簡單介紹.
馮雁(Pascale Fung) | 香港科技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
馮雁,香港科技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人工智慧研究中心(CAiRE)主任、中央美術學院訪問教授、IEEE Felllow(以人機互動的貢獻當選)、ISCA Fellow(對口語人機互動的跨學科領域的重大貢獻」、SIGDAT前主席。她與人共同創立了人類語言技術中心(HLTC)。她也是香港科技大學女教師協會的創始主席、全球未來理事會(世界經濟論壇智囊團)專家。她是IEEE信號處理協會的理事會成員、IEEE工作組的成員,負責制定IEEE標準-人工智慧組織治理的推薦實踐。其研究團隊在ACL、NeurIPS等大會、研討會上獲得了多個最佳論文獎和傑出論文獎。
馮雁教授出生於上海,父母是專業畫家,但是在她小時候對科幻小說感興趣的時候,就發現了人工智慧這一令人著迷的領域。如今,她的研究興趣在於構建可解釋和能理解人類的智能系統。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她的特定研究領域是使用統計建模和深度學習進行自然語言處理、口語系統、情感識別以及其他AI領域。
馮雁教授於1997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她曾在AT&T貝爾實驗室、日本京都大學和法國巴黎中央大學做過研究工作。馮雁教授精通歐洲和亞洲七種語言,對多語言語音和自然語言問題特別感興趣。
她曾擔任計算機語音和語言、IEEE/ACM音頻、語音和語言處理事務、ACL事務、IEEE信號處理信函事務的主編和副主編。還曾擔任六年的IEEE信號處理協會語音和語言技術委員會(SLTC)委員。
ACL Fellow獲選評語:
為統計NLP、可比較(comparable )語料庫,以及構建能夠理解和理解人類的智能系統做出重要貢獻。黃錦輝(Kam-Fai Wong)|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教授
黃錦輝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學創新科技的先鋒,並致力將創新科研成果商品化。早於90年代,黃教授憑著自然語言處理方面的研究,研發了首個電子中文報社——「慧科搜索」(Wiser),為傳媒界廣泛提供人工智慧服務,成為報章數碼化先驅。近年,他領導的團隊憑藉其「面向『兩文三語』的大規模社交媒體檢索與理解平臺研製及產業化」項目,獲國家教育部頒授2017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該系統能在港、澳、臺和內地使用的繁簡體中文、英語、粵語混雜的網絡環境中,快速搜尋指定的相關社交媒體信息,有助促進網際網路信息安全及跨境電子商務等產業。黃教授於2011年獲香港行政長官頒授榮譽勳章。
ACL Fellow獲選評語:
「對社交媒體處理,特別是中文信息檢索、opinion挖掘、microblog處理和謠言檢測做出重大貢獻。"歷屆華人 ACL Fellow
自ACL學會2011年開始評選 ACL Fellow 以來,ACL學會共迎來了66位會士,但包括今年入選的馮雁教授和黃錦輝教授在內僅有7位華人學者,其餘5位分別是香港科技大學吳德愷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黃偉道教授、谷歌高級研究科學家林德康和百度CTO王海峰博士、字節跳動AI lab總監李航博士。
2011年ACL Fellow 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吳德愷教授
吳德愷,香港科技大學任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多倫多大學博士後,曾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訪問研究員、曾在貝爾實驗室任訪問學者、還曾擔任過EMNLP-2004的聯合主席。吳教授是 AI Journal副主編、《Machine Translation and Journal of Natural Language Engineering》 編委會成員、ACL執行委員。2011年吳德愷教授當選為 ACL Fellow,其成就是「較早將中文分詞方法用於英文詞組的分割,並且將英文詞組和中文詞在機器翻譯時對應起來」。
ACL Fellow獲選評語:
對機器學習和反向轉換文法做出的突出貢獻,從而將句法和語義模型整合到統計機器翻譯範式中。值得一提的是,吳德愷教授與今年剛剛入選的馮雁教授為夫妻關係。
2012年ACL Fellow 新加坡國立大學計算機科學系黃偉道教授
黃偉道,新加坡國立大學計算機科學教務特聘講席教授,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他的研究重點是自然語言處理和信息檢索,精通於語義處理和語義語料庫的開發。他曾在SIGIR 1997 和 EMNLP 2011上獲得過最佳論文獎,並擔任過 EMNLP 2008、ACL 2005 和 CoNLL 2004 大會程序委員會的共同主席。
黃偉道教授於2012 年當選為 ACL Fellow。
2013年ACL Fellow 林德康教授
林德康,教授,奇點機智聯合創始人兼 CTO,曾任加拿大 Alberta 大學計算機教授、Google研究院高級管理科學家,是Google搜索問答系統的創始人和技術負責人。 林德康作為主要發明人申請了多項美國專利,在自然語言處理及理解領域發表 90 餘篇論文,被引用 14000 餘次,並多次擔任計算語言最高學術機構國際計算語言學協會 ACL 的領導職務,包括:ACL 2002 程序委員會聯合主席、ACL 2011 大會主席、ACL 北美分會執行委員等,並於2013年當選ACL Fellow。
2016年ACL Fellow 百度CTO 王海峰
王海峰,百度CTO,整體負責百度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安全等技術和生態,以及智能雲、地圖、輸入法等業務。並曾創始了百度語音、圖像、推薦及個性化、深度學習、度秘等多個技術方向。王海峰於2013年出任 ACL 主席(President),是ACL五十多年歷史以來首任華人主席。另外在他的大力推動下,ACL 學術年會於 2015 年登陸北京,首次在中國大陸召開。2018年7月,王海峰還曾出任ACL亞太分會AACL創始主席。王海峰還在多個國際學術組織、國際會議、國際期刊兼任各類職務。王海峰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一項,中國電子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五項,均為第一獲獎人。2017年榮獲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是唯一來自網際網路行業的獲獎人。2018年獲得首個吳文俊人工智慧傑出貢獻獎,並當選為人工智慧學會會士。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榮獲2020年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2016 年,王海峰當選 ACL Fellow,成為了首位獲此榮譽的中國大陸科學家。
ACL Fellow獲選評語:
「王海峰在機器翻譯、自然語言處理和搜尋引擎技術領域,在學術界和工業界都取得了傑出成就,並對ACL 在亞洲的發展也做出了卓越貢獻。」
2019年ACL Fellow 字節跳動AI lab總監李航
李航博士,現任字節跳動人工智慧實驗室總監,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客座教, IEEE Fellow、ACM傑出科學家、CCF 高級會員,研究方向包括信息檢索、自然語言處理,統計機器學習及數據挖掘。曾先後出版兩版《統計學習方法》,其第一版被大家稱作小藍書,對於機器學習入門者而言是經典之作,備受學術界和業界好評。
李航博士一直活躍在學術領域,曽出版過三部學術專著,並在國際頂級學術會議和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過上百篇學術論文,包括ACL、EMNLP、NeurIPS、ICML、SIGIR、SIGKDD、AAAI、IJCAI、WWW、WSDM等。
2019年,李航博士成為ACL史上第2位當選Fellow的大陸科學家。
ACL Fellow獲選評語:
「他對信息檢索,特別是排序學習做出了基礎性貢獻,在深度學習和對話生成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並且促進了中國自然語言處理(NLP)的發展和商業化。」
參考連結:https://www.aclweb.org/portal/content/acl-fellows-2020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直播間預約,避免錯過精彩分享!由於微信公眾號試行亂序推送,您可能不再能準時收到AI科技評論的推送。為了第一時間收到AI科技評論的報導, 請將「AI科技評論」設為星標帳號,以及常點文末右下角的「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