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寒門出孝子,豪門出敗家子」這一觀點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心裡,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逐漸發現這一觀點是錯誤的,為何這麼說呢?最近話題人物何猷君成為每個學生心目中的偶像,人帥、有錢、關鍵還有才華;近日郭晶晶一家參加了一場馬拉松親子跑比賽,賽後採訪霍啟剛爆兒子的料,跑步途中他勸兒子累了休息一下,霍中曦說:「不行啊,我停下來就會輸。」但是也有極端的例子,一名23歲小夥楊鎖,神志正常,四肢健全,居然活活餓死在自己家裡。為何豪門貴子那麼拼,寒門卻富養出敗家子?
01
寒門的孩子富養出以前富二代的毛病。
一位從教20年的資深教師說:二十年來,社會深刻巨變,學校裡的頂尖學霸們,也悄然地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最近幾年,升入頂尖名校的學生,大多是家境好的孩子。
而班級裡,表現最爛的所謂「雙差生」,往往不再是過去的「官二代」「富二代」子弟,而常是來自於低收入家庭。
這幾年做老師的都有共同的體會,越是中等以下階層的家長,對學校教育的配合度越低,而越是較高社會階層的家長,對學校教育的配合度越高。
一位公司的創始人,說到團隊建設,他困惑地說:「以前我覺得窮人家的孩子能吃苦、有責任心,現在簡直不敢招家境不好的員工,窮人家的富二代太多了!」
「富二代」,在人們印象中與好吃懶做、揮金如土、不求上進、行為乖張劃等號,顧名思義是因為家裡有錢、寵溺,造成孩子不懂事。
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城市新中產的崛起,言正行端、吃苦耐勞的富二代越來越多。相反,窮人家的孩子卻沾上了以前富二代的毛病。
02
越厲害的人越拼。
越厲害的人越拼,因為他周圍都是這樣的人,深知實現精神自由的前提是財務自由和遷徙自由;越不上進的人越懶,因為當一個井底之蛙,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差不多,就覺得日子過的蠻好的。
所以,這個世界的真相,有時候蠻殘酷卻也蠻勵志的:無論中外,原來那麼多比你有錢的人,一代一代的,都還比你努力啊。
在中國當下的社會中,富人的孩子是富二代,衣食無憂,生活優越。但是許多的工薪階層,收入並不高的家庭也把自己的孩子當富二代養,滿足孩子的奢侈要求:手機電腦非蘋果不要,衣服鞋子一定要耐克阿迪。
有個這樣的家庭,一家三口,父母經營著一家小店,女兒在上大學。由於電商的發展,小店生意很難做,有時候夫妻倆一個月忙下來連房租都出不來,兩口子平時中午吃飯,連個葷菜都不敢點。
但是女兒上了大學之後,第一個假期回來就找爸媽要蘋果手機,說自己的手機太掉價,在朋友面前抬不起頭。然後她父母硬生生地拖了一月的貨款,擠出來五千塊錢,給女兒買了手機。然而在虛榮心面前,對於父母的付出,孩子還是顯得理所當然!
在中國像這樣的父母實在太多了。不顧家庭資源的差異,百般努力,傾盡所有,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條件。
家庭不寬裕,他們覺得自己虧欠了孩子,擔心自己孩子被別人比下去,產生自卑心理,所以更加嬌慣、寵溺孩子,再苦再累,也捨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於是現在大多數的孩子都過著一種極其享樂的生活,用著最新的電子產品,穿著時興的大牌,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句話並不是空穴來風,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挨窮挨怕了的父母, 因不想孩子再步自己的後塵, 繼續窮下去,寧願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在孩子小時候,不讓孩子做家務活,只需專注讀書, 其他事情都不用理, 結果養出了白眼狼和啃老族。
03
這個現象最大的原因是家人的補償心理,越是家境不好,越覺得不能虧了孩子。
有一個員工,單親家庭,父母工作不穩定,他小時候跟爺爺奶奶長大。爺爺奶奶家裡也窮,但正因為窮,只要有10塊錢,就把10塊錢全花在他身上。
寧肯窮了全家,也不能窮了孩子,是他們的教育信念。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他,習慣了伸手討要,缺乏感恩心理,今天花明天的錢,消費遠遠超出他的能力。
更要命的是,責任心幾乎為零。我窮我有理、我弱我有理,這種心態讓同事對他意見很大。
離職前,老闆找他談話,他表情游離,忽然沒頭沒腦地說了一句:「昨天在路上看到有個人,特別像我爺爺。」
長大成人對他是一種凌厲的痛,因為寵愛過他的人再也幫不了他。
04
補償心理,是長輩的自我安慰。
10年前,窮人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在教育孩子問題上能夠保持清醒:我們家境不好,你要多扛責任,自強自立;
如今,各種創富神話衝擊社會各個階層,越來越多沒有創富的人,把責任推給機遇、社會不公、階層固化,因為看不到希望,只能傾盡所有對孩子進行補償:我不管你將來如何,至少小時候,別人有的你都有。
這就直接造成了一個惡果:家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當成吃苦,並以讓孩子吃苦為恥。
在一個賽艇俱樂部,有個14歲的男孩,他每天早晨6點起床,搭公交轉地鐵再步行來訓練。訓練完畢,幫教練收拾好器材,去另外一個地方打籃球。要去美國留學,他擔心體力跟不上,跟同學玩不到一塊兒,所以拼命練習。
晚上,他還要回家給父母做飯。他媽媽只會做西餐,他爸爸對吃沒什麼要求,他想吃什麼,就得做給全家人吃。
如果不是在賽艇俱樂部看到他,你一定會把「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安到他頭上。
但是他父親是上市公司高管,問他為什麼這麼捨得孩子吃苦。他驚訝地說:「怎麼叫吃苦。這不就是活著的日常嗎?」
如果你身邊有誠實的創業者,而不是像馬爸爸一樣會演講的,你可能同意這樣的觀點:富人都是真正苦過的,他們不會覺得讓孩子吃苦是很大的問題。
05
限於自己的眼界,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很容易在教育上犯第三個錯誤:認為只要學習好就行。
他們的孩子不管學習好不好,反正從來不洗衣服、不打掃衛生、生活慵懶、邋裡邋遢,見到陌生人不打招呼,好像成績以外的事情跟他沒任何關係。
這樣直接導致孩子的責任感差、生活能力差、做事能力差、社交能力差。工作後,成了團隊裡做事不動腦筋,出問題就想推卸責任的小公主小王子。
他們從沒把自己當成一個完整的人,可以對某個綜合性的項目負責,而是一枚螺絲、一個零件,幻想後面有為自己收拾戰場的家長。
富人穿100塊錢的衣服是節儉,窮人穿同款就是窮酸;你家孩子去咖啡館打工是賺零花錢,貝克漢姆的兒子去打工就是勵志。在這樣的社會現實中,貧窮的父母往往培養了孩子過剩的自尊。為了不讓別人說自己的孩子是窮人,乾脆不讓他們穿100元的衣服、去咖啡館打工。
然而,自尊是虛無的,生活是現實的,虛榮不能幫任何人撐過一生。
貧窮家庭的這種自尊教育,讓孩子特別「晚熟」或者「根本不會變的成熟」。當同齡人已經知道踏踏實實為一日三餐、十年後的生活搏命時,他們卻抱著熱乎乎的自尊心,幻想只要擺出成功人士的派頭,就能成功。
貧富差異,本質上是教育的差異。當富人已經轉變教育方向,開始培養能夠更好適應社會的複合型人才,窮人卻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彎路:無限度地寵溺孩子,只求成績,不求其它。
結果,富人家的「窮二代」越來越富,而寒門家的「富二代」越來越窮。
總之,現在很多寒門的孩子都是變的自私、冷漠、慵懶、遊手好閒、好吃懶做、不求上進、無責任心、無感恩心、虛榮心強,價值觀嚴重扭曲!
寒門父母不改變家庭教育的觀念,不改變孩子的那些劣習,哪怕在學校學習成績再好,後代也很難再出貴子,或者說根本不會出貴子,只能出寄生蟲和吸血鬼一樣的敗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