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西寧市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城市。堅持服務型居家養老和託底性機構養老相結合,堅持滿足老年人需求和發展服務業相結合,不斷推動政府購買服務,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促進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融合,加大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具有西寧特色的 「9064」(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6%的老年人社區養老,4%的老年人機構養老)養老服務格局已初見成效。
從城市到農村,從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到農村老年之家,西寧市正在摸索可推廣、可複製、可持續的經驗模式,滿足絕大多數有需求的老年人在家或社區享受養老服務的願望,為在新的起點上加快打造綠色發展樣板城市,奮力開創新時代建設幸福西寧新局面打下堅實基礎。
村裡有個幸福老人農家樂
距離西寧市區40公裡左右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景陽鎮甘樹灣村的老年之家裡充滿活力。拱門上的「向幸福前進」字眼讓人讀罷心裡一暖。去年夏天,當地媒體走進這個幸福港灣時,老人們正在觀看電視上的「花兒」演唱節目。明媚的陽光下,幾個老人正在下著象棋。
71歲的王應臣就是其中的一位,「車馬炮」在他手裡如同有了生命,在棋盤上「殺」得對手措手不及。「只要天氣好,每天都來,中午飯只交一塊錢,吃完飯和棋友們下棋,開心得很哪!」剛吃完涼麵的王應臣告訴記者。
甘樹灣村黨支部書記崔發俊介紹,目前村裡有121名老人,每天大概有五六十名老人來老年之家吃午飯、消遣。
「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老人們在家裡閒著寂寞無聊。現在生活條件都不差,老人們最需要的是精神慰藉。每天早上六點到晚上九點,大家聚在一起,嘮嘮家常,共同吃飯,精神狀態都比以前好多了。」崔發俊說道。
70歲的薛小珍身板還比較硬朗,負責給大家做飯,「體力好的都來幫廚,每天都是大家一起商量吃點啥,吃的都是跟前菜地裡自己種的菜。」薛小珍說。
跟前的露地菜地和大棚裡種有大蔥、小蔥、大白菜、洋芋、蘿蔔、油白菜等蔬菜,要買肉和其他的菜就用大家每天湊的一元錢。
「我們健身保健室裡還有按摩椅呢,孫子來了也有兒童之家可以玩耍,連放碗筷都是一人一櫃。人老了,就希望能和大家熱熱鬧鬧地湊一起,你說這樣的日子好不好?」76歲的張桂反問記者。
文娛活動充實老人精神世界
西寧市城東區福康頤養中心是帶有民族特色的現代化養老生活區,營養廚房、餐廳、親情會客室、文娛活動室、安逸書屋、醫務室、健康理療室等一應俱全。
這是西寧市城東區民政局結合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於2017年8月建成的全市第一家以「租房入院養老」為主的頤養中心,以適老性、舒適性為建設原則,面積達到800餘平方米。
王保衛和王志紅夫妻倆家住八一路瑞景園小區,二人子女在昆明,身邊無人照顧,今年3月份入住福康頤養中心,自家房屋出租月租金為1600元,加上退休工資完全能彌補其它費用。
「人老了,就圖個熱鬧開心。這個地方住著很舒服,飯菜也合老年人的口味,衛生有專人打掃。沒事按摩一下,跳個舞,看個電影,打個麻將,我們都過得很開心。」剛按摩回來的王志紅告訴記者。
福康頤養老中心自運營以來,在做好入住老人基本生活照料的前提下,每天開展老年人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來充實老人的精神世界。每天早晨,以健康檢查及老年適宜性運動為主,每周一、周三下午開展老年舞蹈、合唱活動,每周二、周四開展樂器培訓活動,周五及周六主要以棋牌娛樂及手工製作為主。豐富的活動有效地帶動了老年文娛事業的發展,提高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質量。
85歲的楊月桂和79歲的陳冬榮,做了一輩子的閨蜜。楊月桂入住福康頤養中心後,陳冬榮隔三差五要前來看看,或者楊月桂請假去看陳冬榮,兩人的生活總感覺缺點什麼。後來陳冬榮說服了子女讓她也住進來,感情深厚的老姐妹倆從此生活形影不離。連楊月桂去西安看病,陳冬榮都是陪著一起去。
「當時孩子不太同意我住進來,認為別人會說他們不孝順。現在看我狀態這麼好,看到各種設施,尤其是房間鋪有地毯,還有安全扶手等,都對我的生活很放心。我們老人的養老觀念在變化,子女們的想法也在變化。」陳冬榮說。(豐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