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討論勞動教育的時候,要在特定視域裡來分析,今天的孩子是在知識經濟時代成長起來的。對他們來講,勞動遠不是體力勞動這一窄化而狹隘的概念,在他們的認知裡,勞動更傾向於「腦力勞動」「知識勞動」。
有數據表明,64.7%的中小學生認為,所謂勞動教育就是社會實踐活動課,而社會實踐活動就是春遊、秋遊和參觀;70%的學生認為,勞動技術就是信息技術;只有6.8%的學生願意將來做一個有技術的工人或農民。隨著學段的升級,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小學佔11.29%,初中佔8.06%,高一佔5%,高二佔3%。如果我們還只是將勞動理解為「體力勞動」的話,那麼就無法理解他們為什麼不願意去工廠了。
如今,知識經濟時代的發達國家,最大的勞動者群體是知識型勞動者,而不是體力勞動者。一些先行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國家,勞動已經出現了不同於以往時代的新特徵,知識型勞動者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處在向知識經濟時代邁進的年輕一代,自出生之日起就在「字節」中浸泡長大,有意無意地接受了「知識勞動」的教育。手機、基於IP通信的語言交流、遠程會議、網絡會議、便攜電腦、個人數字助理、資料庫、電子表格、日曆和接觸軟體管理、電子郵件、簡訊、網站、在線合作空間、社交網工具……使他們意識到,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進步,隨著AI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未來社會需要運用腦力和數字工具將經過反覆檢驗的知識技能運用到日常工作中。隨著用於思考、學習、交流、合作和工作的數字工具越來越強大、越來越集成、越來越互聯化、越來越易用,完成知識勞動層面的任務(訪問、搜索、分析、存貯、管理、創建和交流信息與知識)也將會變得更加有效。
現代家庭長輩對孩子寵愛備至,只有學習要求,沒有勞動要求,許多學生連基本的家務都不會做,生活自理能力也不具備,更不用說勞動了。勞動即教育,勞動的缺失即教育的缺失。如果我們只是片面強調「體力勞動」而忽視「腦力勞動」「知識勞動」,在當今以及未來社會顯然是行不通的。
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基本出發點不能局限於體力勞動,至少要讓學生明白「體力勞動」「腦力勞動」「知識勞動」都是勞動。勞動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獨立生活、獨立學習的基本能力,在於培養學生的人生態度,在於引導學生如何創造美好生活。從生存與生活的立場出發,勞動教育有責任教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尊重他人的勞動,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勞動教育更要讓他們明白,無論哪種勞動,只要對社會、對人類有貢獻,至少能保障自己的生活,就會得到他人與社會的尊重。
知識經濟時代教育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今天學校必須為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培養知識型和改革型人才。如果我們還是用老眼光看待「勞動」,就有可能誤人子弟。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南通市金沙中學)
《中國教師報》2019年06月26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