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臺「陸委會」公布例行性民調,有高達85%民眾主張兩岸關係「廣義維持現狀」,除了顯示馬當局維持現狀主張,仍掌握臺灣多數主流民意,同時這與臺灣人在面對環境變化、實力消長與制度變遷中的一種直觀性格的展現,那就是安定與保守的臺灣人性格。
所謂的維持現狀,是一種階段性的陳述,因為大環境會改變,人、事、地、物都會改變,維持現狀某種程度來說是以不變應萬變,因為找不出更好的方法,只能消極地保持現狀,但很清楚的事實是不可能永遠維持現狀,因為現狀也正不斷的產生變化當中,特別是遇到人類主觀的期待與想法時,更使得維持現狀充滿著可研究性與可操作性。
從這次例行性民調中也顯示,約40%臺灣民眾認為在兩岸交流速度上「剛剛好」;有超過70%臺灣民眾表態支持兩岸持續透過制度化協商來處理兩岸交流問題。這些數據等於肯定兩岸已經籤署之十九項協議的成果,但民眾卻仍有疑慮與困惑,恐怕與這些協議的落實與實施成果不如預期脫不了關係,倘若兩岸當局能夠在已籤署的ECFA及各項協議的實施結果上加把勁,那麼兩岸交流能夠更順暢,效果會更加突出,因為務實是臺灣人的重要性格之一。
另外,主張「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有34.3%的民眾支持,主張「永遠維持現狀」也有26.3%。「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超過「永遠維持現狀」,顯見臺灣民眾對於兩岸關係中的不安定性格與變動性格,民調結果都是希望臺灣能夠有更好的出路及發展的空間。
當然從民調中,仍看出多數臺灣民眾對於大陸政府對臺當局態度,認為「不友善」48%的比例高於友善的29.4%,這當然是透過各項事件及媒體報導所造成的,臺灣民眾透過這些資訊的吸收,做出直接的主觀判斷,也顯示出臺灣民眾習慣從發生現象中來判斷,常會隨著個別事件的發生而受到影響,這表示臺灣人性格中有容易改變的部分,當然也有不容易改變的部分,像是「統獨認同」與「國家認同」,就是很難改變的一項。
總之,民調是要看長期,看趨勢,特別是有關兩岸關係各項議題,臺「陸委會」長期有系統的委託相當具有公信力的政大選研中心進行民調,數字背後顯現出臺灣人的性格,或許有黨派、世代、地域、族群、性別及職業之別,但臺灣人總體性格的表徵與共性,例如安定、保守、務實、根據現象直觀判斷、易受單一個別事件影響及穩中求變等特點,卻處處展現在兩岸民調數據當中。
因此,當馬當局在面對兩岸各項議題時,不妨加入臺灣人性格作為政策制訂的參考,使在維護「國家主權」與保障民眾權益的落實及推動制度化協商,促進兩岸良性互動與交流上,都能更加順利,進而替兩岸和平穩定創造更有利的條件。雖然臺灣人性格往往使得兩岸關係政策推動的過程中產生程度不一的難度,但站在臺當局的角度來看,應該擔心的不是困難,而是不知道困難的爭點何在。
值得注意的是,民眾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恐怕難以改變,沒有經過相當大的衝擊或重大事件發生,民眾是不太可能改變既存認知,例如臺灣民眾對於大陸整體意象的認識,又如現階段臺灣民眾對於馬當局的信任基礎不足,使得兩岸各項政策推動備感艱辛,臺當局的說法往往也得不到民眾的諒解與支持,更談不上信任及期待,但在野黨切勿太過樂觀,畢竟當民眾對於臺當局的信任度一旦養成長期不信任感時,未來無論任何政黨「執政」,如果想要推動各項改革與兩岸政策,恐怕都會面臨到更大的阻力,這種情況與臺灣人性格亦有相當的關聯性。
職是之故,例行性民調的價值在於可以觀察出趨勢及方向,個別突發事件只是產生一時的變化卻無法改變整體的趨勢,而民調中特別是針對兩岸關係民調,除了主觀意識形態的認知及既有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政客的指引、媒體及輿論的走向,當然也是重要的關鍵,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忽略的變數為臺灣人性格即屬於臺灣這塊土地中的臺灣特色,倘若換了一塊地方換了一批人,自然產生不同的民調呈現結果。
至於民進黨人一再強調,中國大陸只是聽信一方面的聲音,隨著綠營政治人物、大老、學者、支持者紛紛登陸,就連柯文哲醫師都自稱親赴前線時,這些說法也慢慢不攻自破,這是否會使兩岸關係民調產生漸進式位移,恐怕還值得觀察,但我們絕對不能忽略臺灣人性格這項分析的因素,性格決定思維,思維決定行為,否則我們將無法全面看出兩岸關係民調所顯示的意義,也就無法真正了解民眾的想法與思維,對於民調也只能看出表面所顯示的意涵,而無法真正深入其關鍵的核心。
來源:中評社
責任編輯:孟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