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馬康莊
某媒體民調結果:如過只有「統一、獨立」兩個選項,選擇獨立的支持度有71%。這種民調的命題就十分可議,臺灣與大陸的關係,不能只提出「獨立或統一」二分法式兩個硬板板的選擇,因為「獨立」或統一都不可能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發生。「陸委會」發言人指出,選項中應列出;「不支持獨立」、「不支持統一」與「兩岸維持現狀」等。幾乎無一例外,在歷次民調中,接近七八成成的民眾都選擇維持現狀。這才是貼近臺灣民意最真實的情況。
臺灣有許多民意調查,缺乏規範,調查結果往往受到問卷設計的左右,擬定問卷的人有很大的操弄空間。譬如將臺灣的前途,虛擬在只有「獨立與統一」兩個選項的框架之下,逼著受訪者選擇,刻意為贊成「獨立」的政黨製造民意,可謂用心良苦。
兩岸關係終究不能永遠停留在維持現狀的情況下。馬英九在十月拋出與中國大陸洽籤兩岸和平協議的構想。臺灣指針民調公布了民調數據,68.3%的民眾認為,啟動和平協議要經過公投通過才可推動。
數據顯示,與大陸進行和平協議談判,26.8%民眾認為應先舉辦公投得到多數民眾同意,17.1%認為可以先完成談判再交付公投,41.5%認為啟動與完成談判後都應交由公投決定,剩下14.5%未明確表態。
茲事體大,臺灣民眾希望以公投來保障和平協議有足夠的民意基礎,這也是順理成章的想法。這項民調中也顯示,如果籤署和平協議代表臺灣必需接受統一為目標,有六成的臺灣民眾不支持。這也反映出現階段推動統一,在臺灣恐怕時機上尚未稱熟。
臺灣大學「國發所」召開了「兩岸合情合理關係新思維」研討會,邀請藍綠紅不同立場的學者,面對面討論兩岸政治關係等敏感議題。有臺大副校長張慶瑞、政治系教授包宗和,綠營的「臺獨理論大師」林濁水、藍營的趙春山等人與會。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所長餘克禮、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嚴安林、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陳先才也應邀參加,可謂濟濟一堂。
餘克禮所長直言,大陸對「一中框架」和「一中原則」的處理已展現善意,所謂框架是指擱置兩岸「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必須保有「都是中國人」這個認知;根本上要從「結束敵對狀態」著手, 兩岸不結束敵對狀態,就無法進到下一個階段,談什麼都很困難。餘所長舉出,臺「國防部長」嚴明仍以共軍為敵的說法,就顯示兩岸互信仍非常脆弱。臺灣結束動員勘亂時期,只將大陸從「共匪」叛亂團體調整為「敵對團體」。結束敵對關係,除了要讓兩岸領導人認同,也必須讓更多民眾接受,由法律和制度面切實地去調整,兩岸關係才可能由此突破,更理性地走到下一階段。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發言,國民黨兩項主軸,其一是「憲法」,其次是現實。趙春山認為,兩岸政治對話早就開始,但目前沒有急迫性非要以「談判」為手段,進入政治關係深水區。「為協議而協議」,就不很妥當了。除了事實、價值判斷之外,也要做政策的結果判斷,「習馬會」如果時機不成熟,急著見面,反而會製造出更多問題來。趙春山對兩岸樂觀,但對臺灣內部不樂觀;歷史不能切割,要解決「中華民國」與「臺灣」的關係。民進黨如果能改變現狀、制定「新憲」,人民也接受的話,他就絕對尊重,但是他覺得他們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兩岸有兄弟情,但還不是兄弟之「邦」,不是國與國的關係。
這個「兩岸關係新思維」討論會,與會者的認知與看法有頗大的差距,各說各話,沒有結論。但是能共聚一堂,各抒己見已經是一項創舉了。兩岸關係必需要朝前邁進,認真的互相了解彼此的差異,也算是跨出一大步了吧!(馬康莊 臺灣民意調查基金會秘書長)
華夏經緯網專稿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