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維探討兩岸關係發展

2020-12-16 華夏經緯網

   作者 馬康莊

    某媒體民調結果:如過只有「統一、獨立」兩個選項,選擇獨立的支持度有71%。這種民調的命題就十分可議,臺灣與大陸的關係,不能只提出「獨立或統一」二分法式兩個硬板板的選擇,因為「獨立」或統一都不可能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發生。「陸委會」發言人指出,選項中應列出;「不支持獨立」、「不支持統一」與「兩岸維持現狀」等。幾乎無一例外,在歷次民調中,接近七八成成的民眾都選擇維持現狀。這才是貼近臺灣民意最真實的情況。

    臺灣有許多民意調查,缺乏規範,調查結果往往受到問卷設計的左右,擬定問卷的人有很大的操弄空間。譬如將臺灣的前途,虛擬在只有「獨立與統一」兩個選項的框架之下,逼著受訪者選擇,刻意為贊成「獨立」的政黨製造民意,可謂用心良苦。

    兩岸關係終究不能永遠停留在維持現狀的情況下。馬英九在十月拋出與中國大陸洽籤兩岸和平協議的構想。臺灣指針民調公布了民調數據,68.3%的民眾認為,啟動和平協議要經過公投通過才可推動。

   數據顯示,與大陸進行和平協議談判,26.8%民眾認為應先舉辦公投得到多數民眾同意,17.1%認為可以先完成談判再交付公投,41.5%認為啟動與完成談判後都應交由公投決定,剩下14.5%未明確表態。

    茲事體大,臺灣民眾希望以公投來保障和平協議有足夠的民意基礎,這也是順理成章的想法。這項民調中也顯示,如果籤署和平協議代表臺灣必需接受統一為目標,有六成的臺灣民眾不支持。這也反映出現階段推動統一,在臺灣恐怕時機上尚未稱熟。

    臺灣大學「國發所」召開了「兩岸合情合理關係新思維」研討會,邀請藍綠紅不同立場的學者,面對面討論兩岸政治關係等敏感議題。有臺大副校長張慶瑞、政治系教授包宗和,綠營的「臺獨理論大師」林濁水、藍營的趙春山等人與會。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所長餘克禮、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嚴安林、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陳先才也應邀參加,可謂濟濟一堂。

    餘克禮所長直言,大陸對「一中框架」和「一中原則」的處理已展現善意,所謂框架是指擱置兩岸「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必須保有「都是中國人」這個認知;根本上要從「結束敵對狀態」著手, 兩岸不結束敵對狀態,就無法進到下一個階段,談什麼都很困難。餘所長舉出,臺「國防部長」嚴明仍以共軍為敵的說法,就顯示兩岸互信仍非常脆弱。臺灣結束動員勘亂時期,只將大陸從「共匪」叛亂團體調整為「敵對團體」。結束敵對關係,除了要讓兩岸領導人認同,也必須讓更多民眾接受,由法律和制度面切實地去調整,兩岸關係才可能由此突破,更理性地走到下一階段。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發言,國民黨兩項主軸,其一是「憲法」,其次是現實。趙春山認為,兩岸政治對話早就開始,但目前沒有急迫性非要以「談判」為手段,進入政治關係深水區。「為協議而協議」,就不很妥當了。除了事實、價值判斷之外,也要做政策的結果判斷,「習馬會」如果時機不成熟,急著見面,反而會製造出更多問題來。趙春山對兩岸樂觀,但對臺灣內部不樂觀;歷史不能切割,要解決「中華民國」與「臺灣」的關係。民進黨如果能改變現狀、制定「新憲」,人民也接受的話,他就絕對尊重,但是他覺得他們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兩岸有兄弟情,但還不是兄弟之「邦」,不是國與國的關係。

    這個「兩岸關係新思維」討論會,與會者的認知與看法有頗大的差距,各說各話,沒有結論。但是能共聚一堂,各抒己見已經是一項創舉了。兩岸關係必需要朝前邁進,認真的互相了解彼此的差異,也算是跨出一大步了吧!(馬康莊 臺灣民意調查基金會秘書長)

   華夏經緯網專稿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黃楊

相關焦點

  • 專家:從「福州共識」探討兩岸關係發展趨勢
    臺灣樹德科技大學兩岸和平研究中心主任吳建德2日在華廣網刊文,從「福州共識」探討未來兩岸關係之發展趨勢。  全文摘編如下: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於2013年4月在博鰲會見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時表示,希望兩岸同胞團結合作,共同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逾百位學者探討新時代兩岸關係發展機遇與挑戰
    原標題:逾百位學者探討新時代兩岸關係發展機遇與挑戰  中新社青島7月25日電 (記者 楊程晨)以「新時代兩岸關係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為主題的第二十七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25日在青島舉行。  本次研討會為期一天半,來自兩岸及港澳的百餘位臺灣問題專家、學者共提交論文82篇,圍繞世界格局演變中的涉臺國際環境、臺灣政局走向及民意變化等議題進行交流。
  • 兩岸專家學者:和平統一是兩岸關係發展趨勢
    兩岸專家學者:和平統一是兩岸關係發展趨勢 2008年12月13日 22:41 來源:中國新聞網   「林森與近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十三日在福建福州舉行,一百多名海內外專家學者與會共同探討弘揚林森愛國主義精神、促進祖國統一,一致認為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就是和平統一。  前中央統戰部副部長田鶴年說,今天來這裡不僅僅是緬懷林森的歷史功德,更是讓大家知道林森生前致力於祖國統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祖國統一是所有海內外中華同胞所期待的,能夠在我們這一代人完成。
  • 國臺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既求同存異也聚同化異
    針對有記者提問,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時提出,兩岸不僅要求同存異,更應該努力聚同化異,請予解讀,國務院臺辦發言人範麗青5月13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應詢表示,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事實說明,兩岸雙方堅持共同政治基礎,務實面對,通過協商解決實際問題,推動兩岸關係改善和發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 兩岸和平發展論壇舉辦座談會探討習近平重要講話精神
    新華社臺北1月15日電(記者劉斐 章利新)15日,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在臺北舉辦座談會,探討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與會各界代表和學者就如何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如何進一步凝聚臺灣各界力量、推動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發表意見,展開討論。
  • 「務實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學術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海峽之聲上海7月21日訊(記者孫浩 程娟娟)由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和臺灣樹德科技大學兩岸和平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務實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學術研討會日前在上海市政協舉行,海峽兩岸的數十名專家智庫學者圍繞兩岸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合作等議題展開了廣泛探討,在各界關心的兩岸籤訂和平協議問題上,臺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所長翁明賢表示
  • 2020兩岸關係回顧(二):兩岸民間交流凝心聚力,助推和平發展
    臺當局加速推動「去中國化」,大肆破壞兩岸交流合作,同時加緊勾連國際反華勢力,向「臺獨」方向不斷邁進,嚴重衝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在兩岸日益複雜嚴峻形勢下,大陸始終堅持「九二共識」及一個中國原則不動搖,持續深入推動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兩岸融合發展取得新成效。在今年疫情最嚴峻的1至2月,有10萬多名臺胞到大陸交流。
  • 蔡英文應有大膽的兩岸新思維
    日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宣布,將捐出新北市長選舉補助款中的兩千萬,為黨創立第一個智庫,強化綠營兩岸政策論述,以提升和中國大陸直接交往的能量。此前,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先生曾向綠營方面提出警告:說你們若想重新取回政權,「中國政策」的轉型是不容迴避的議題。許信良先生所說的「中國政策」一詞,我想應該叫做「大陸政策」。
  • 學者關注兩岸關係新形勢新問題 議發展建良策
    (中國臺灣網 張潔 攝)  中國臺灣網7月28日成都訊 (記者 張潔)第二十五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於7月27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閉幕。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就民進黨執政後兩岸關係發展面臨的新形勢與新問題、島內的政治生態、國民黨未來的發展及兩岸經貿文化交流、青年體驗式交流等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探討,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
  • 「2016兩岸華語文系所師生北京秋令營——新時代新思維華語教學學術互動」研討會
    ——新時代新思維華語教學學術互動」研討會。本次研討會為國僑辦華文教育發展中心和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主辦,北京華文學院承辦。    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院長趙楊教授探討了信息化給國際漢語教學帶來的挑戰與機遇,並具體分析了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製作的漢語教學慕課。
  • 以文化認同凝聚共識,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岸同胞一家親,根植於我們共同的血脈和精神,紮根於我們共同的歷史和文化。這昭示我們,兩岸同胞血濃於水,增進文化認同是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一個重要層面。  增進文化認同,需要正視兩岸文化差異。過去海峽兩岸長期的分治與對峙,造成彼此陌生、疏離、猜忌,意識形態差距頗大。
  • 蔡英文:兩岸須建立全新互動與溝通模式
    華夏經緯網11月12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小英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蔡英文今天表示,金融海嘯後全球政經情勢劇烈變化,兩岸互動也須從舊思維和舊模式走向新思維新模式;必須建立全新互動與溝通模式。    據報導,臺灣創業投資公會今天舉辦「2013臺灣投資高峰論壇」,蔡英文應邀專題演講「臺灣經濟發展新思維新模式」。
  • 陳桂清:電視劇《原鄉》助力兩岸關係發展
    這部講述大時代小人物命運的藝術佳作,順應了兩岸關係發展潮流,還原了去臺老兵的滄桑故事和兩岸關係一段特殊的歷史,生動展現了「兩岸一家親」的血緣聯繫和民族感情,也啟示兩岸同胞應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發展局面,並繼續破除阻礙,推動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
  • 蔡英文拋兩岸關係「三新」主張 偏偏不提「一中」
    蔡英文還聲稱,中國大陸應該基於「新情勢」,重新思考兩岸關係,「如果仍按照舊的方法、思考來處理,兩岸關係需要的彈性與善意是不足的。」蔡英文表示,她一直在講「維持現狀」,是從她選舉期間,以及去年520上任以來的態度,一直沒有變,「它代表是臺灣社會最大的公約數,也是最大的善意」。
  • 涉臺專家探討兩岸政治對話前景:更加需要民間力量
    5月21日,兩岸二十餘位專家學者針對「兩岸政治對話前景」這一主題,展開深入探討。(中國臺灣網高斯斯攝)中國臺灣網5月21日北京消息由中國人民大學和臺灣漢青兩岸基金會共同舉辦的2013年度「漢青兩岸暨中美關係研究獎學金」頒獎儀式,21日上午在人民大學明德國際樓舉行。頒獎儀式後,兩岸二十餘位專家學者針對「兩岸政治對話前景」這一主題,展開深入探討。
  • 兩岸三地公共藝術研討會舉辦 探討公共藝術問題
    兩岸三地公共藝術研討會舉辦 探討公共藝術問題 此次研討會集合了兩岸三地多位專家與學者,共同探討公共藝術問題。  研討會通過對「公共藝術政策與運行機制」以及「公益組織建設與公共藝術發展」的探討,對兩岸三地公共藝術實踐的重要個案進行研究,梳理公共藝術與社會轉型的互動關係,探討公益組織在公共藝術發展中的作用;以個案分析與學理研究結合、藝術實踐與社會研究互動的學術路徑切入,共同探索和建立具有前瞻性和學術性的多地公共藝術政策和運作機制。
  • 兩岸探討服務業合作發展 臺電商望提高ICP持股比例
    兩岸探討服務業合作發展 臺電商望提高ICP持股比例2013-12-02 15:05     來源:中國臺灣網     編輯:郭慶娜  中國臺灣網12月2日消息 據臺灣媒體報導,「第二屆兩岸現代商業服務業合作發展會議」日前在青島舉行,商務部副部長高燕出席並致辭
  • 兩岸學者齊聚廈門 探討「兩岸融合視野下臺灣史」
    新華社廈門4月17日電(記者 許雪毅)「兩岸融合視野下臺灣史論壇」17日在廈門開幕。兩岸專家學者就兩岸融合發展的歷史文化,以及新時期兩岸融合發展等話題進行廣泛交流。此次論壇由福建社會科學院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聯合主辦。
  • 張華:歷史大勢與領導人共同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兩岸交流30年的...
    回顧兩岸關係30年的發展歷程,一個最基本的啟示就是歷史大勢決定了兩岸最終走向統一,但同時,不同領導人的不同抉擇也深刻影響著兩岸關係的發展進程。    歷史大勢決定了兩岸關係基本態勢     兩岸關係的大勢是什麼?一是大陸對臺灣的實力優勢持續擴大,二是國際社會一中格局越來越穩固。
  • 第二十五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在成都開幕
    蘇輝在致辭時指出,兩岸關係發展攸關兩岸雙方的共同福祉與切身利益。民進黨重新執政給未來兩岸關係發展帶來高度不確定性與風險,牽動著億萬同胞的心。一是兩岸互信基礎遭到破壞,雙方聯繫溝通機制與制度化協商難以為繼;二是兩岸經貿交流面臨嚴峻挑戰;三是兩岸民意對立衝撞的可能性增大;四是兩岸涉外涉海事務更趨複雜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