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目看起來不錯。事實上,有許多道路、設備和工廠設施無法核銷,難以實現,這相當於低效和無效的資產;大量貸款由集團公司借入和償還,由於不能單獨處置,本息負擔逐年加重;債權人不時上門,集團公司承擔連帶責任,法律糾紛持續不斷.在上述現象背後,他們都指向一個共同的原因:——資產和債務問題沒有同時解決,給煤礦產能下降留下「後遺症」。
記者了解到,2016年以來,煤炭行業關閉並退出了近9億噸的落後產能,產能過剩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市場供需基本平衡。但與此同時,由於煤礦資產處置難,與之相關的問題也逐漸積壓和凸顯。特別是,一些大規模停產的煤炭企業正面臨越來越大的債務壓力。隨著去產能的深入,資金從何而來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
資產債務問題被一拖再拖
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調查,煤炭產能「十三五」規劃目標有望超額完成,但關閉和退出煤礦的資產和債務遲遲未得到有效處置,主要表現在資產變現困難、債務負擔重、企業法律風險增加、資產負債率高。
壓力有多大?龍梅集團相關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帳:2016年至2018年共關閉11個煤礦,總產量932萬噸。截至去年年底,11個煤礦仍欠67.9億元的債務,包括經營債務和金融債務,以及未支付的社會保障和稅收。「礦井關閉後,沒有收入來源,難以承擔債務提取。它必須轉移到母公司。集團主體償債壓力大,資本運營風險加大,嚴重影響正常運營。」
據該人士透露,龍梅前期獲得了10.3億元的特別獎,但僅夠支付企業困難時期形成的員工生活費、取暖費等歷史欠款。「這筆錢真是九牛一毛,企業的工傷、退休和退休人員的費用必須定期支付,不能一兩年一次。為了防止意外情況的發生,派專門人員照看和維護礦井是一筆很大的費用。截至去年年底,這些支出總計近10億元。」
許多商界人士認為,實現資產也是一個大問題。上述龍梅集團人士表示,除了可收回和調整後的資產外,地下隧道和不可收回的回撤設備無法實現,也影響當期損益,難以用於清償債務。
「這些地下隧道和永久性設施不能再使用了,這相當於被廢除了。企業不能擅自處置它們,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將成為低效和無效的資產。」據某煤炭企業負責人介紹,該企業存在一系列資產和債務法律糾紛,集團公司承擔連帶責任,這大大加劇了訴訟風險。「法律糾紛越來越多,官司也一起輸了。真的沒有足夠的錢來拖放,我們別無選擇。"
政策制定與落地存在脫節
難處置的癥結是什麼?許多業內人士首先指出了「政策因素」。近年來,《關於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金融債權債務問題的若干意見》 《關於進一步做好「殭屍企業」及去產能企業債務處置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相繼出臺,但這些政策大多缺乏詳細的實施細則。在決策和實際著陸之間存在著一種脫節,即資產和債務都是去產能礦山的。
「截至2018年,已關閉和撤出的9個礦山涉及超過100億元的金融債務。這筆錢是從集團總部借來的或由母公司擔保的,債務的本金和利息全部由集團公司承擔,利息每年增加近10億元。定理
以遺留資產為例,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張虹表示,雖然這些資產在政策上可以核銷,但這些資產的金額相對較大。一旦實施,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將急劇上升,這將影響企業的經營和聲譽。「此外,怎樣才能合法實現道路和地下設施?一旦處置不當,還可能帶來國有資產流失等問題。」
記者了解到,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政府很難用去產能來彌補礦山的資產和債務,更多的是由企業自己解決。然而,現有文件中有許多原則性的內容,缺乏真正具體的、可操作的處理方法。許多政策出臺後甚至變成了「一個文化接一個文化」,企業遇到實際問題時沒有規定可循。
儘快明確可操作的實施細則
「去產能的過程應該形成一個閉環,但不能留有『口』,否則就會形成新的歷史遺留物。」龍梅集團負責人表示。
這位人士指出,企業自身在加快發展脫困的同時,希望國家統籌考慮,分類政策,出臺相應的實施細則,解決關閉和退出煤礦的債務處置問題,明確具體辦法和責任部門。「例如,註銷和減少哪些債務,哪些債務可以免除和給予特殊待遇的補貼,哪些部門帶頭執行這些事項,以及如何處理這些債務等。分別處理不同類型的債務,找到徹底的解決辦法,促使企業輕裝上陣。」
原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副校長蔣耀東也認為,應儘快研究制定處理關停煤礦資產和債務的操作性實施辦法。建議允許煤炭企業根據煤炭現有產能比例或關閉煤礦的資產比例劃分已停產煤礦的債務,並研究分階段免除相關債務的具體措施。屬於國有銀行貸款的,直接減收或統籌分配作為國家資本金;屬於私人金融機構的債務可以通過折價債轉股來處理。
同時,加強政策支持和協調。「鼓勵金融機構推進市場化債轉股,支持金融機構、基金等機構與煤炭企業聯合設立基金,多渠道籌集資金,穩步推進債轉股,有效降低企業槓桿,有效控制經營風險。」江耀東說道。
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邢蕾表示,可以進一步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大力推進煤炭企業多元化融資,支持商業銀行通過向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一攬子轉讓、市場化債轉股等方式加快債務處置。並支持相應的政策機制。「去產能並不是簡單地拍腦袋設定目標,而是根據市場、供給和需求等實際考慮,避免產生更多不合理的債務。任何措施都不能一下子見效,需要全面推廣,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