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產能的「後效」:資產和債務呢?

2020-12-17 中國荷都網

帳目看起來不錯。事實上,有許多道路、設備和工廠設施無法核銷,難以實現,這相當於低效和無效的資產;大量貸款由集團公司借入和償還,由於不能單獨處置,本息負擔逐年加重;債權人不時上門,集團公司承擔連帶責任,法律糾紛持續不斷.在上述現象背後,他們都指向一個共同的原因:——資產和債務問題沒有同時解決,給煤礦產能下降留下「後遺症」。

記者了解到,2016年以來,煤炭行業關閉並退出了近9億噸的落後產能,產能過剩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市場供需基本平衡。但與此同時,由於煤礦資產處置難,與之相關的問題也逐漸積壓和凸顯。特別是,一些大規模停產的煤炭企業正面臨越來越大的債務壓力。隨著去產能的深入,資金從何而來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

資產債務問題被一拖再拖

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調查,煤炭產能「十三五」規劃目標有望超額完成,但關閉和退出煤礦的資產和債務遲遲未得到有效處置,主要表現在資產變現困難、債務負擔重、企業法律風險增加、資產負債率高。

壓力有多大?龍梅集團相關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帳:2016年至2018年共關閉11個煤礦,總產量932萬噸。截至去年年底,11個煤礦仍欠67.9億元的債務,包括經營債務和金融債務,以及未支付的社會保障和稅收。「礦井關閉後,沒有收入來源,難以承擔債務提取。它必須轉移到母公司。集團主體償債壓力大,資本運營風險加大,嚴重影響正常運營。」

據該人士透露,龍梅前期獲得了10.3億元的特別獎,但僅夠支付企業困難時期形成的員工生活費、取暖費等歷史欠款。「這筆錢真是九牛一毛,企業的工傷、退休和退休人員的費用必須定期支付,不能一兩年一次。為了防止意外情況的發生,派專門人員照看和維護礦井是一筆很大的費用。截至去年年底,這些支出總計近10億元。」

許多商界人士認為,實現資產也是一個大問題。上述龍梅集團人士表示,除了可收回和調整後的資產外,地下隧道和不可收回的回撤設備無法實現,也影響當期損益,難以用於清償債務。

「這些地下隧道和永久性設施不能再使用了,這相當於被廢除了。企業不能擅自處置它們,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將成為低效和無效的資產。」據某煤炭企業負責人介紹,該企業存在一系列資產和債務法律糾紛,集團公司承擔連帶責任,這大大加劇了訴訟風險。「法律糾紛越來越多,官司也一起輸了。真的沒有足夠的錢來拖放,我們別無選擇。"

政策制定與落地存在脫節

難處置的癥結是什麼?許多業內人士首先指出了「政策因素」。近年來,《關於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金融債權債務問題的若干意見》 《關於進一步做好「殭屍企業」及去產能企業債務處置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相繼出臺,但這些政策大多缺乏詳細的實施細則。在決策和實際著陸之間存在著一種脫節,即資產和債務都是去產能礦山的。

「截至2018年,已關閉和撤出的9個礦山涉及超過100億元的金融債務。這筆錢是從集團總部借來的或由母公司擔保的,債務的本金和利息全部由集團公司承擔,利息每年增加近10億元。定理

以遺留資產為例,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張虹表示,雖然這些資產在政策上可以核銷,但這些資產的金額相對較大。一旦實施,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將急劇上升,這將影響企業的經營和聲譽。「此外,怎樣才能合法實現道路和地下設施?一旦處置不當,還可能帶來國有資產流失等問題。」

記者了解到,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政府很難用去產能來彌補礦山的資產和債務,更多的是由企業自己解決。然而,現有文件中有許多原則性的內容,缺乏真正具體的、可操作的處理方法。許多政策出臺後甚至變成了「一個文化接一個文化」,企業遇到實際問題時沒有規定可循。

儘快明確可操作的實施細則

「去產能的過程應該形成一個閉環,但不能留有『口』,否則就會形成新的歷史遺留物。」龍梅集團負責人表示。

這位人士指出,企業自身在加快發展脫困的同時,希望國家統籌考慮,分類政策,出臺相應的實施細則,解決關閉和退出煤礦的債務處置問題,明確具體辦法和責任部門。「例如,註銷和減少哪些債務,哪些債務可以免除和給予特殊待遇的補貼,哪些部門帶頭執行這些事項,以及如何處理這些債務等。分別處理不同類型的債務,找到徹底的解決辦法,促使企業輕裝上陣。」

原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副校長蔣耀東也認為,應儘快研究制定處理關停煤礦資產和債務的操作性實施辦法。建議允許煤炭企業根據煤炭現有產能比例或關閉煤礦的資產比例劃分已停產煤礦的債務,並研究分階段免除相關債務的具體措施。屬於國有銀行貸款的,直接減收或統籌分配作為國家資本金;屬於私人金融機構的債務可以通過折價債轉股來處理。

同時,加強政策支持和協調。「鼓勵金融機構推進市場化債轉股,支持金融機構、基金等機構與煤炭企業聯合設立基金,多渠道籌集資金,穩步推進債轉股,有效降低企業槓桿,有效控制經營風險。」江耀東說道。

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邢蕾表示,可以進一步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大力推進煤炭企業多元化融資,支持商業銀行通過向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一攬子轉讓、市場化債轉股等方式加快債務處置。並支持相應的政策機制。「去產能並不是簡單地拍腦袋設定目標,而是根據市場、供給和需求等實際考慮,避免產生更多不合理的債務。任何措施都不能一下子見效,需要全面推廣,因地制宜。」

相關焦點

  • 聚焦兩會:煤礦關閉後資產債務如何處置?兼併重組企業權益如何保障?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人大代表,冀中能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國佔建議儘快研究制定去產能煤礦資產與債務處置的具體辦法。例如,允許煤炭企業按煤炭退出產能比例或關閉煤礦的資產比例,分割去產能煤礦負擔的債務,並研究具體措施分階段免除去產能煤礦債務,屬於國有銀行貸款的,直接減免或統籌劃撥作為國家資本金;屬於民營金融機構的債務,可以研究打折債轉股的方式處理;在國家未出臺明確處置意見前,可允許暫掛帳免息,以減輕企業負擔。同時,儘快修訂和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規範和簡化破產國有企業,特別是整合小煤礦的資產處置程序。
  • 人員處置難度增大 多策待發力破去產能制度梗阻
    利益藩籬仍存 債務風險攀升 人員處置難度增大多策待發力破去產能制度梗阻年底前出臺殭屍企業處置等政策今年去產能從「量」上而言,完成目標任務問題不大,但在地方和企業層面還存在利益藩籬和制度梗阻下一步去產能的重點在於打破制度梗阻,加快殭屍企業出清。目前地方和企業已有所行動,而8月下旬國務院也將開展相關督查。在年底前將研究出臺有效處置「殭屍企業」、市場化債轉股、兼併重組等政策。2018年是鋼鐵去產能的收官之年。
  • 國企資產負債率分三類管理 結構性去槓桿為基本思路
    國企資產負債率分三類管理 結構性去槓桿為基本思路 主持人杜雨萌:4月2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出,研究打好三大攻堅戰的思路和舉措,並將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置於三大攻堅戰之首,其重要性緊迫性不言而喻。
  • 企業債務重組時採用資產清償債務時如何進行帳務處理?
    重組債權已計提減值準備的,應先衝減,衝減後仍有損失的,計入營業外支出;衝減後減值準備有餘額的,應轉回並抵減當期資產減值損失。例:企業當年3月初銷售材料給A公司,專用發票標註價款500000元,增值稅稅額65000元。合同約定,A公司應於3個月後償還貨款。由於A公司發生財務困難,無法按約定期限償還貨款,經雙方協商進行債務重組。
  • 粵泰股份進行債務重組 獲信達資產收購8.92億債務
    當日,粵泰股份與信達資產、遠泰投資、淮南恆升、淮南粵泰、廣東省富銀建築工程有限公司及江門市粵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籤署了《債務重組合同》,信達資產收購粵泰股份及控股、參股公司的部分債務合計為892,941,026.30元人民幣,並由遠泰投資承接,與信達資產進行債務重組。
  • 中央財政積極支持煤炭鋼鐵行業去產能工作(全文)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中央財政積極支持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相關工作:  一、安排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支持化解過剩產能  近日,報經國務院審定後,財政部印發了《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管理辦法》(財建2016253號,詳見附件),明確中央財政設立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對地方和中央企業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工作給予獎補,鼓勵地方政府、企業和銀行及其他債權人綜合運用兼併重組
  • 關於做好2020年重點領域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通知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為紮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鞏固去產能成果,現就有關工作通知如下:一、準確把握2020年去產能總體要求。
  • 20200810企業債務重組時採用資產清償債務外方式如何進行帳務處理
    相關稅費,按長期股權投資、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等相關準則處理。例:企業銷售材料一批給A公司,應收帳款1000000元,約定半年後結清。到期後,A公司發生財務困難,無法支付。經雙方協商同意進行債務重組。重組協議規定,企業同意A公司將債務轉為A公司的股份。企業已計提壞帳10000元。轉股後A公司註冊資本為10000000元,淨資產公允價值12800000元,抵債股權佔A公司註冊資本2%。
  • 引入東方資產操盤債務重組 加加食品債務危機解除
    華聲在線7月29日訊 經過數月的協調,湘股加加食品及其控股股東卓越投資的債務難題終獲妥善解決。7月27日晚,加加食品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卓越投資與資金方東方資產以及違規票據、擔保事項的債權人達成相關債權債務重組方案,並已取得東方資產內部經營決策委員會的審核通過。
  • 產能過剩行業面面觀 | 信用新形勢下,如何修正鋼鐵企業信用分析邏輯?
    回顧本輪鋼鐵行業周期,鋼鐵企業內生動能提升,盈利逐漸由盛轉穩,2019年發債企業EBIT利潤率穩定在6.34%的較好水平;同時增量產能受限下,依託較好的現金流表現,行業去槓桿成果顯著,發債企業資產負債率中位數已由2015年末的75%降至2020年3季度末的58%。大部分鋼鐵企業藉助本次供給側改革的契機,已經進入良性發展周期。
  • 山西確定下半年去產能關鍵詞:找錢、減人
    ­  中新社太原7月27日電 (記者 李新鎖)2016年已過半,煤省山西雖然還未公布上半年經濟增速,但在「突出抓好煤炭去產能,做好職工安置工作」重壓之下,山西主力煤企正忙著「找錢」「安置職工」。
  • 加加食品引入東方資產實施債務重組
    加加食品7月27日晚間發布公告,公司控股股東湖南卓越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卓越投資」)與中國東方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東方資產」)和違規票據、擔保事項的債權人達成相關債權債務重組方案,並已取得東方資產內部經營決策委員會的審核通過。
  • 不良資產典型案例|債務方逃至境外,債權方竟能查實其境外資產!
    根據A公司所提供的有限信息,在初步了解並核實了案件相關情況後,福韻數據迅速展開了調查: 第一步,確認C某境內資產情況 (1)C某名下房產 經調查,C某境內名下房產 27處,其中 3 處為住宅
  • 中國東方資產對加加食品實行債務重組
    新京報快訊(記者張曉榮)7月27日晚間,加加食品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湖南卓越投資有限公司、中國東方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違規票據、擔保事項的債權人達成相關債權債務重組方案,且已取得東方資產審核通過。針對上述債務債權問題,加加食品最新公告顯示,在東方資產總部批准卓越投資債務重組方案並落實批覆條件的情況下,若卓越投資未向相關債權人足額償付違規事項所涉債務,將向卓越投資提供追加融資,清償違規事項所涉債務中的未償還部分。
  • 中金:啤酒行業關廠提效無法保證長期盈利提升
    原標題為「啤酒行業關廠提效無法保證長期盈利提升」。行業關廠提效有需求下降、低效產能過剩等倒逼因素。關廠期間可致盈利能力大幅承壓,關廠後可能短暫受益,但企業效率提升是盈利的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在短期,關廠帶來的資產減值損失及額外費用使淨利潤大幅承壓,潤啤2018年下半年虧損5.3億元。
  • 加加食品債務危機解除 董事長稱繼續推進重大資產重組
    公告稱,在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及債務重組方中國東方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東方)的共同努力下,上市公司存在的關聯方資金佔用、違規擔保、違規票據所涉債權均已得到償還,違規事項已全部消除。中國東方提供關鍵支持作為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之一,中國東方對加加食品的支持是後者走出債務危機的關鍵。中國東方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加加食品違規債務清償通過中國東方天津市分公司代償。根據債務清償協議,相關債權人將儘快解除對加加食品公司資產、帳戶的查封和凍結。
  • 鴻達興業集團10億債務違約,百億潮汕富豪爆發債務危機
    有息債務高企,加重鴻達興業集團財務費用負擔,2019年其利息支出為7.93億元,近兩年計提較多資產減值損失,對利潤造成較大侵蝕;另外其銷售和管理費用也不低,控費能力待提升。《小債看市》注意到,歷年來鴻達興業集團手中現金都不算充裕,2018年後隨著短期借款規模迅速增長,其自有資金與短債間的資金缺口進一步擴大。
  • 市場化債務危機化解樣本加加食品:穩步推進資產重組 未來金槍魚+...
    7月9日,卓越投資、東方資產天津分公司和違規票據、擔保事項的債權人籤署了《債務清償協議》。根據協議,最終確認加加食品違規擔保對應的債權本金1.53億元、違規商票對應的債權本金2.95億元,除一戶債權人債務已經清償外,所有債權人均已經籤署了債務清償協議,明確了債務關係和金額,並同意在本金得以清償的前提下,利息、罰息等款項予以免除。
  • 長城資產參與化解債務危機 中國鐵物一攬子重組圓滿收官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黃紫豪)上證報記者獲悉,1月8日,代碼為000927的上市公司「*ST夏利」正式更名為「中國鐵物」,標誌著中國長城資產重點參與的中國鐵路物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鐵物)一攬子重組圓滿收官,也標誌著這一曾引起社會巨大影響的首例央企私募債風險事件,在銀保監會、國資委等上級部門的正確指導和大力支持下,經過中國長城資產歷時
  • 範為:金融危機十年慎思 債務是如何演變成危機的
    此類危機通常是由於,起初國家通過金融抑制使得民眾別無選擇只能把錢存到銀行,政府再通過命令或窗口指導讓銀行為政府投資提供資金,並再通過設置利率上限及製造通貨膨脹來產生變相的稅收效果,而當金融抑制結束後,銀行業往往會面臨民眾的不信任或信心危機;2)資產價格泡沫危機,主要是指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價格泡沫破滅(參見Reinhart和Rogoff(2012));3)通貨膨脹危機,指持續的超過10%的惡性通貨膨脹所引發的國內持幣人對貨幣的信心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