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微博上看到了這樣一條熱搜:
我大致看了一下,有好幾個就是我自己經歷過的。
所以,這引起了大家的強烈共鳴。
沒想到我們是這樣過來的,一起來看看大家吐槽的都有哪些。
01
不相信醫院!
寧願去相信偏方、土法、神婆、遊醫,也不聽醫生的,認為醫院都是騙錢的,小孩哪有什麼大問題,回家曬曬太陽/喝點草藥/針刺/火燒/放血就好了。
要是這樣,醫院和醫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02
睡後腦勺!
經常看見小區裡2-3歲的小孩子,被睡沒了後腦勺,扁扁呼呼的腦袋像是旗幟一樣迎風招展,顯示著那幫老太太的英明神武。
扁也就算了,後腦勺沒了也就算了,幹嘛還給睡偏頭了呢,一邊大一邊小,七扭八歪像是青茄子一樣。
圖A圖C為扁頭;圖B圖D為圓頭
平頭不僅影響寶寶頭型的美觀程度,還可能影響到寶寶的顱骨發育,進而影響到寶寶的智力發育。
所以,千萬不要繼續給寶寶睡平頭了!
03
把屎把尿!
上一輩人在用舊的觀念進行育兒綁架時,最自豪的一句話莫過於:你(或者孩子他爸)不就是我這麼給養大的麼?我看你們都挺好的,也沒啥毛病啊!
你就是我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早點給娃把屎把尿,省點尿布錢,也幫助娃早點學會自主排便。
這。。。
04
動不動就別人家孩子多好多好!
不讓我們跟別人家攀比物質,卻時時刻刻讓我們去跟別人家孩子攀比成績、聽話程度。
他們還有一套很神奇的比較邏輯:你成績好他們說你不如別家孩子會做家務;你做家務他們說你不如誰家孩子會交際來事;你上班掙錢他們說你不如別家孩子做生意掙得多。
反正不管你多努力上進,永遠比不上別家的孩子。
05
磕到椅子,很疼,怪椅子,然後打回去。
老實說,摔倒就是摔倒,最好告訴孩子是因為,你自己不小心所以摔倒才磕到了,下次注意就好了。
總是用打東西這種方式來安慰孩子,時間久了,孩子會有一種推脫責任的態度,什麼事情都怪別人,而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06
不信任孩子的能力!
老人的想法裡,孩子的一切事情都是需要大人代辦的,至於孩子什麼時候可以自己做「長大了自然就會了」。
孩子是不能進行溝通的,孩子的不良行為都要被原諒,所有的決定孩子只能執行,至於孩子何時長大到可以承擔責任,不知道。
07
0歲到5歲,該建立秩序的時候:
5歲到15歲,該建立自信的時候:
你永遠都不知道他們下一步會做出什麼
08
對孩子的吃穿特別上心,但是對孩子的心理幾乎完全漠視。
但實際上,孩子的吃穿不用那麼精細,反而能使孩子更健康,但孩子的心理卻是需要極精細的呵護的。
因為孩子的內心,有著人類最初的、強大的生命力。
而老一輩的很多行為,都是在破壞孩子的這種生命力,沒有最糟糕,只有更糟糕。
09
不停的告訴孩子家裡窮,她們有多辛苦。
所以,很多人因為小時候的這種自卑,跟隨了自己一輩子。
10
「孩子那麼小,ta能聽懂什麼。」
這是孩子奶奶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孩子哭的時候,不停的當著孩子的面,說孩子不聽話、長得不乖、膽小、愛哭......
有些爸爸也曾經在公共場合,當著孩子的面附和其他家長吐槽自家孩子:膽小、謹慎、不聽話!
這種隨意評價孩子,給孩子貼標籤的做法真的很蠢。
沒有一個成年人喜歡他人當面說自己缺點的,都喜歡被誇,孩子也一樣!
11
一邊過度寵孩子一邊又希望孩子聽話;一邊餵著孩子一邊又希望孩子主動吃飯。
他們根本意識不到,這些事情是有著內在的矛盾的,這根本就不是正確的反饋機制。
12
得什麼病都是上火,食用醋能治百病,各種毫無邏輯的養生知識。
而且你會發現,他們是什麼藥好用,不管得什麼病都吃這種藥。
是藥三分毒,想想還是蠻要緊的。
13
孩子哭不要抱,不然會習慣!
老一輩的女性,幾乎全都會語重心長的告訴我:
這。。。
孩子哭肯定是有某種需求,哭了叫了及時回應,給予充分的親密度,及時安慰及時滿足。
而且要經常抱抱拍拍貼貼臉,撫摸他,和他對話,經常對他說說媽媽愛你,給孩子充分的愛和關懷。
14
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
孩子不吃飯?打他!
哭個不停?再哭打死你!
跟親戚家孩子鬧彆扭?
盡給我丟臉!先打一頓再說!
……
在上一輩父母輩的教育中,「不打不成才」是天經地義的,打是親罵是愛是理所當然的,自己的孩子不管怎樣打都是合情合理的……
寫在最後:
其實,老一輩他們自己也是在這些經驗中被養大的,然後又把這些經驗沿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比起科學,他們更相信自己的經驗。
所以,他們很多時候並不是惡意,只是覺得這樣對孩子好。
但是,時代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很多老一輩的經驗在我們這一代人已經不適用了,我們要做的就是堅定地走科學的育兒之路。
在育兒方面和老一輩有分歧,這是避免不了的,就當打怪升級吧。
還有那些老一輩的育兒經驗是在我們這一代已經不適用的呢?快來給大家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