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日本飲食文化,除了我們大家熟悉的菸酒茶和會席料理,便當文化也是日本飲食文化中分量很重的一部分——雖然它其實起源於我們中國。
說起它的起源,最早在南宋時期就有俗語「便當」,意思是「便利的東西、方便、順利」。傳入日本後,曾以「便道」、「辨道」、「辨當」等表記。「便當」一詞後來反傳入中國是源於日語「弁當」。
形容詞怎麼就變成了一類食物呢?
最早出現在古墳時代(大約四世紀至六世紀之間),那時的便當還很簡單,就是把做好的米飯在陽光下曬乾,叫做「乾飯」,具有不易變質,便於攜帶,可以立即食用的優點。
日本主婦的這一「偉大發明」在戰國時代得以發揚光大,成為武士在戰場上的軍糧。
而真正做成盒子的形狀,就要追溯到桃山時代了(十六世紀下半葉左右)這時人們開始把飯菜擺在專門的便當盒子,並做出一些形狀——當時的貴族經常在賞花和看紅葉時攜帶便當。
除了浪漫的「花見便當」,日本還逐漸演變出了「暮之內「便當——方便觀賞歌舞伎表演時就餐;」鐵路便當「——專門提供給坐鐵路而沒時間去便利店買飯的人;」校園便當「——學生上學期間媽媽在家給做好的午餐。
時至今日,便當已經成為日本人最為樸實、實用的飽腹之法;而日本的巧手主婦和精明商人們,更是將便當玩出了無數花樣,讓便當文化深深烙印在了日本人心中。
即便日式便當重在冷食,吃完也總是能讓人幸福感滿滿!
鐵路便當——致親愛的旅人
在過去,賣車站便當的人會在胸前掛一個託盤,把便當放在託盤上賣。他們沿著站臺一邊走一邊叫賣,並在火車停下時通過窗子遞給顧客。
由於日本地域狹長,各地的特產與食材都不同,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他們也把這些美食都做成了車站便當。
這樣一來,現在日本的車站便當不僅是為了讓遊客飽腹,更成為了一種美食文化與旅遊文化。
無論是離家、返鄉的遊子,還是遠道而來旅行的客人,都能從便當小小的方寸之間吃到當地最富有特色的料理和味道。
尤其是對於遊客,極具地方特色的食材搭配極具地方特色的當地美景,旅途從此不再枯燥。更重要的是,對於舟車勞頓、爭分奪秒旅行的暴走族,在火車上果腹還可以大大提升旅行效率哦!
岡山至廣島僅1小時的新幹線車程裡,多虧了火車便當,讓飢腸轆轆的我們既飽餐了一頓美味日式brunch,又無需因專程覓食佔用旅行時間,一石二鳥!
甚至很多人到日本旅遊不是為了別的,就是為了吃車站便當,就像打卡景點一樣!
廣島縣宮島口站的鰻魚飯,鰻魚切成一口大小,搭配獨家秘制的醬料,和米飯一起入口,香味不斷蔓延;
廣島站限定的鐵道便當——生蠔自然是頭牌,連餐盒形狀都很獨特,共有3種口味,5隻廣島本地產生蠔,一咬爆漿;
群馬縣橫川站的峠之釜飯便當,使用當地的高級稻米越光米,用高湯煮製而成。加入當地的9種特產,鵪鶉蛋、牛肉、土豆、筍等,盛放便當的容器是充滿特色和儀式感的陶罐,也可以帶回家做紀念或煮飯。
松花堂便當——可以被稱之為執念的夢想
松花堂便當,隸屬於懷石料理,是專門為大戶人家發明的一人便當。
從茶道發展而來的懷石料理,就是人、食物、季節(時間)的美妙平衡。
方形的便當盒被分成四塊,分別放入開胃菜、魚生、蒸物、煮物,精緻的器皿也被一同放置其中,再配上米飯和湯,方寸之間,驚喜無限。
在日本的講究人家,松花堂便當是專門為茶道而生,一餐吃完,大家小姐們便會開始學習茶道,因此這小小的便當中也充滿著禪意,讓人回味無窮。
便當之與日本,不是一種食物,也遠遠超出了一類食物的界定,它飽含了日本人的處世文化和對生活的態度。
想了解日本,不如,先來一份便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