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去延慶看天鵝,在官廳水庫岸邊看到許多灌木一樣的枯草,果實從頂部炸裂成四瓣,可以看到裡面黑色的種子,外殼上長滿駭人的小刺。帶隊老師告訴我,這就是曼陀羅。
我採了兩枝小心翼翼地帶回來,把它們插在一個黑色的細口陶瓶裡。晴朗的冬日早晨,陽光灑進來,它們沐浴著陽光,就像在野外時一樣。同事看到了不免問,這是什麼?曼陀羅?這麼浪漫的名字!什麼?有毒?!
1.邪惡的入侵者
聽到曼陀羅,最先想到的是《天龍八部》裡的曼陀山莊,王語嫣的母親王夫人在那裡種了許多山茶花,用人肉做花肥。之所以叫曼陀山莊,是因為山茶花又名曼陀羅。[1]但這應當是借名,真正的曼陀羅與山茶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植物。
曼陀羅是梵語mandārava的音譯名,在史籍中又被譯作悶陀羅、它羅花,具有鮮明的異域色彩。李時珍《本草綱目·曼陀羅》引大乘佛教的早期經典《法華經》云:「佛說法時,天雨曼陀羅花。」又言:「道家北鬥有陀羅星使者,手執此花。故後人因以名花。曼陀羅,梵言雜色也。」但mandārava的本義其實是豆科的刺桐,dhattūra才是曼陀羅的
本名,曼陀羅屬的拉丁名Datura正由此而來。[2]
曼陀羅的花朵
曼陀羅屬(Datura)植物在全球約有11種,中國有4種。其中曼陀羅、毛曼陀羅、洋金花三種為草本植物,本文中所說的曼陀羅,是這幾種草本曼陀羅的統稱,這三種在北京的野外均可見。另外的一種則是木本曼陀羅,在北京植物園的溫室裡有栽培。
側面看,花朵似喇叭
同名字一樣,曼陀羅的花、果也與眾不同。其花漏鬥狀,花冠5裂,神秘又魅惑,看上去狂躁不安、即將飛速旋轉的五角星,在英文中又名撒旦的喇叭(devil's trumpet);而曼陀羅結果之後,外殼遍布鋒利的小刺,面目猙獰,英文名又叫做刺蘋果(thorn apple)。作為茄科植物,曼陀羅葉片與茄葉相似,是以古籍中曼陀羅又名風茄兒、山茄子、顛茄等。
曼陀羅未成熟的果實
既然曼陀羅一名由梵語音譯而來,它有沒有可能是從印度傳入我國的呢?不過,曼陀羅的原產地並非印度,而是遙遠的熱帶美洲。[3]起初,這種植物的種子主要靠鳥類傳播。後來,曼陀羅潛入了人類的田地中。通過將種子混入糧食,再通過糧食的全球貿易,曼陀羅得以傳遍世界。
曼陀羅這樣的潛入者並不受歡迎,其全株有毒,芝麻大小的種子混入農作物之後很難篩出,這將對人和家畜構成威脅;種子落到田地裡後也很難去除,這將直接導致農作物減產。
曼陀羅種子
據說羊吃了曼陀羅之後會中毒引起騷亂,故而曼陀羅又名「鬧羊花」,其別名「洋金花」可能就是「羊驚花」之訛。[4]在澳大利亞,不小心摻入曼陀羅種子的糧食會被降價處理,或遭到消費者拒絕。[5]
如今,曼陀羅已佔據除南極洲外的各大洲,成功紮根100多個國家,成為世界知名的入侵物種。
2.曼陀羅在北宋洛陽
遲至北宋,中國典籍中乃有曼陀羅的相關記載,這種「雜草」很可能在宋代才傳入我國。北宋周師厚(1031-1087)《洛陽花木記》「草花」部分錄有「蔓陀羅花、千葉蔓陀羅花、重臺蔓陀羅花」。[7]「千葉」、「重臺」應是曼陀羅的重瓣品種。
重瓣的曼陀羅花
據周師厚介紹,洛陽作為國都,「花卉之盛甲於天下」,這裡王公將相之宅第園圃鱗次櫛比,宦於四方者從窮山遠徼(jiào,邊界)帶回奇花異草,「天下四方所產珍藂佳卉,得一於園館足以為美景異致者,洛中靡不兼有之。」他結合耳聞目見,在參考前人著述的基礎上補錄「近世所出新花」,著成《洛陽花木記》。書中所錄曼陀羅花,很可能就是當時引入洛陽的新種。
洛陽當地詩人陳與義(1090-1138)家中的花園就種有曼陀羅,為此他還專門寫過一首詩,其《曼佗羅》云:
我圃殊不俗,翠蕤敷玉房。
秋風不敢吹,謂是天上香。
煙迷金錢夢,露醉木蕖妝。
同時不同調,曉月照低昂。
「秋風不敢吹,謂是天上香」所用當是《法華經》「天雨曼陀羅花」的典故。後兩聯將曼陀羅與金錢花、木芙蓉對比,它們花期雖然相同,但曼陀羅是晚上盛開。
曼陀羅不香,也無象徵意義可供託物言志,是以歷史上吟詠它的詩歌並不多,清代植物文化彙編《廣群芳譜》中所錄僅此一首。陳與義為何要寫曼陀羅?可能也是因為這種花卉為「近世所出新花」。得此異域之花,便可稱「我圃殊不俗」。
但這首詩並沒有提到曼陀羅之所以成為曼陀羅的重要用途:它是救病治人的妙藥;同時也是殺人越貨的毒品。
曼陀羅,圖自(日)巖崎灌園:《本草圖譜》,1828年,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本
3.麻醉劑與蒙汗藥
早在北宋,曼陀羅已用於麻醉術。[8]竇材(約1076-1146)《扁鵲心書》載「睡聖散:人難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傷人。」其配方就是山茄花和火麻花。山茄即曼陀羅,火麻即大麻。元代危亦林(1277-1347)《世醫得效方》中記載的麻醉劑「草烏散」也用到它:「治損傷骨節不歸窠者,用此麻之。然後用手整頓……傷重刺痛,手近不得者,更加坐拿、草烏各五錢,及曼陀羅花五錢入藥。」
之所以具有這樣的藥效,在於曼陀羅中含有的莨菪鹼、東莨菪鹼和阿託品這類生物鹼,其中東莨菪鹼可對大腦皮層及皮層下的某些部位產生抑制作用,使人意識消失,產生麻醉效果。[9]
曼陀羅,圖自《本草圖匯》
曼陀羅這樣神奇的功效也被用於旁門左道。早在曼陀羅傳入之初,湖南的官員杜杞(1005—1050)就用曼荼羅酒來對付南方蠻夷。司馬光(1019-1086)《涑水紀聞》卷三:
杜杞字偉長,為湖南轉運副使,五溪蠻反,杞以金帛官爵誘出之,因為設宴,飲以曼陀羅酒,昏醉,盡殺之,凡數千人。因立大宋平蠻碑,自擬馬伏波,上疏論功。朝廷劾其棄信專殺之狀,既而舍之,官至天章閣待制。
以金帛官爵誘之,灌以毒酒後殘殺。這種手段卑劣又殘忍,難怪杜杞邀功求賞時被朝廷彈劾「棄信專殺」。南宋周去非(1134~1189)《嶺外代答》卷八記載江湖強盜以曼陀羅置人飲食,使人醉悶後取其錢財:
廣西曼陀羅花,遍生原野,大葉白花,結實如茄子,而遍生小刺,乃藥人草也。盜賊採幹而末之,以置人飲食,使之醉悶,則挈篋而趍。南人或用為小兒食藥,去積甚峻。[10]
曼陀羅在強盜圈子裡應該是赫赫有名。明代萬曆年間重臣魏濬(1553-1628)的官印曾被盜賊以類似的方法取走,他將這個故事寫入《嶺南瑣記》:
予官農部河南司時,一日曹事畢,遣吏承印還寓,塗遇一人引去他處,飲以酒,吏即昏迷若寐,印為盜去矣。數日,捕得盜者,訊之,雲用風茄為末,投酒中,飲之即睡去,須酒氣盡乃寤。問從何得之,雲此廣西產,市之棋盤街鬻雜藥者,土人謂之巔茄。風猶顛也,一名悶陀羅。
以上兩則文獻都提到曼陀羅為廣西所產,它的確更適宜熱帶和亞熱帶氣候。也有可能曼陀羅經海路傳入我國後,首先在這些地方安了家,就和茉莉與素馨一樣。
這些筆記史料中有關曼陀羅的記載皆源自現實生活,其用法及效果與《水滸傳》等明清小說中的蒙汗藥幾乎一致。例如《水滸傳》第二十六回「母夜叉孟州道賣人肉,武都頭十字坡遇張青」,說武松殺了西門慶和潘金蓮為兄報仇,被縣衙發配孟州,途經十字坡,張青和孫二娘在那裡開了個酒店,「專幹黑道買賣,見那有錢的、肥胖的客商,用蒙汗藥麻翻了,圖了錢財,把肉剁餡包了包子。」
實際上,江湖上大名鼎鼎的蒙汗藥就是由曼陀羅做成的。明代梅元實《藥性會元》「羊躑躅花」條載:
其花似萱草花,甚不可服,誤則令人顫抖,昏倒一晝。如用,可拌燒酒蒸三次,即無慮矣。同它羅花、川烏、草烏合末,即蒙汗藥。
文中的「它羅花」就是曼陀羅。除此之外,製作蒙汗藥的其他三種植物都是著名的毒草:杜鵑花科的羊踟躕以羊食後躑躅而死得名;川烏、草烏都是毛茛科烏頭屬的植物,其塊根有劇毒,民間常用來製造箭毒以獵射野獸。以上毒草皆可用作麻醉劑和鎮痛藥。四種毒藥製成的蒙汗藥,「麻翻」一個壯漢自然不在話下。
4.宗教致幻劑
作為傳遍世界的雜草,很多國家和地區都發現了曼陀羅的上述藥效。例如印度的盜賊就使用了相同的手段來謀取錢財。據勞費爾介紹:
Garcia da Orta (1653)記有印度盜賊置此藥於被害人之飲食中,其效可延二十四小時;服此藥者,喪失知覺,常吪笑,甚慷慨,蓋其一任他人取其珠寶,只知歡笑,少言,如有言則皆荒誕不經語。現印度用Datura毒人之事,尚常見有之。
可見服用曼陀羅,能使人產生醉酒般的症狀,存在一定的致幻作用。因此,曼陀羅還在不少宗教中被用於接近神靈的致幻劑。
例如在靠近曼陀羅原產地的美洲加利福利亞中南部地區,當地的土著民會在一些神聖的宗教場合用到曼陀羅。他們吃下這種植物的種子以產生幻覺,在幻覺中看見神靈進而與神靈交流。這種致幻的效果有點像明代學者方以智(1611- 1671)《物理小識·迷醉術》介紹的:「莨菪子、雲實、防芩、赤商陸、曼陀羅花,皆令人狂惑見鬼。」印度教教派中的食人族(Aghori)也將曼陀羅作為致幻劑。有時,它還與大麻以及諸如印度烏頭這樣的劇毒植物一起來治療抑鬱,因為這些有毒植物能讓處於極度恐懼和不安情緒中的人暫時失去意識,從而獲得精神解脫。[12]
寫到這裡,腦海裡隨即不禁浮現一張世界地圖,仿佛跟著曼陀羅穿越到了歷史深處,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自然與人文之旅:從美洲到印度,再到中原,是田野邊的雜草,是大夫手裡的麻醉,是江湖強盜的毒酒,是美洲土著的致幻劑,是印度人的精神解藥………
不禁,對這枝被我當做插花的「雜草」肅然起敬~
[1] (明)王象晉《群芳譜》:「山茶,一名曼陀羅,樹高者丈餘,低者二三尺,枝幹交加。」
[2] 美籍德國學者託爾德·勞費爾發表於《通報》1917年號的《押不蘆》一文認為,《法華經》中的曼陀羅花(mandārava)是刺桐,後來mandārava也指稱曼陀羅。
[3] 英文版《中國植物志》認為曼陀羅原產墨西哥;國際應用生物科學中心(CABI)官網認為在美洲熱帶地區。
[4] 國家中藥管理局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1999年,第7冊,第255頁。
[5] 本段內容參考國際應用生物科學中心(CABI)官網:https://www.cabi.org/isc/datasheet/18006#7598DA08-C241-4681-A02A-9C44BDD0814C。
[7] 周師厚,字敦夫,鄞(今浙江寧波鄞州區)人,北宋皇祐進士,官至荊湖南路轉運判官。《洛陽花木記》乃元豐四年(1081)作者於洛陽為官時所作。該書參考唐李衛公《平泉花木記》以及範仲淹、歐陽修二人花譜,共一卷,記牡丹109品、芍藥41品、雜花82品,以及果子花、刺花、草花、水花、蔓花。其《敘牡丹》一節細論御袍黃、狀元紅、玉樓春等45種牡丹之形色、源流、掌故。另載有四時變接法、接花法、載花法、種祖子法、打剝花法、分芍藥法,以備庭館之植。
[8] 麻醉術古已有之。據《列子·湯問》,戰國名醫扁鵲(B.C. 407-B.C. 310)給魯公扈、趙齊嬰做心臟移植手術時就用到麻醉術:「飲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藥。既悟,如初。」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約145-208年)以麻沸散著稱於世,《後漢書·華佗傳》載:「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可惜麻沸散的配方並沒有流傳下來。有人懷疑曼陀羅就是這種麻藥的成分之一,但這種說法缺乏證據,曼陀羅很可能在宋代才傳入我國。
[9] 東莨菪鹼可興奮呼吸中樞,使呼吸加快,因而曼陀羅還可用於治療哮喘、咳嗽。《清稗類鈔·植物類·曼陀羅》:「其葉雜菸草中同吸,止咳嗽,過量則致死。」
[10] 此則文獻可能承襲自範成大(1126-1193)《桂海虞衡志》。明代郎仁寶《七修類稿》卷四十五:「又《桂海虞衡志》載:『曼陀羅花,盜採花為末,置人飲食中,即皆醉也。』」黃震(1213-1280)《黃氏日抄》錄《桂海虞衡志》此條云:「曼陀羅花,漫生原野,大葉,白花,實如茄,偏生小刺。昭州公庫取一枝掛庫中,飲者易醉。」《桂海虞衡志》明清傳本皆無此條。
[12] 本段內容的寫作參考了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tura_stramonium#In_culture。
作者簡介:江漢湯湯,企業職員 / 中國美術館志願者講解員 / 自由撰稿人,個人公眾號「古典植物園」,現居北京。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