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便秘,是指糞便在腸管內通過困難,運出時間延長,排出次數減少,糞便硬結,排出痛苦的一系列症狀而言。中醫稱為便結、大便難、脾約、秘澀等。一般認為正常人由攝入食物,經消化到成為糞便排出體外大約需24~48小時,大便間隔時間平均為18-37小時,若超過48小時即可視為便秘。但隨攝入食物成分及數量、排便習慣的不同,間隔時間的差異很大。只要排出通暢、無痛苦,就不能視為便秘。當排便間隔延長,伴有大便乾燥硬結、排出困難、排便後有殘留感或不適感、腹滿墜脹等症狀時,才可為便秘。具上述症狀,即使每日排便1次或數次,也應列為便秘。【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便秘一症雖在大腸,但與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精神情志皆有密切關係,是人體陰陽、臟腑、氣血、情志失調的一種局部表現。如《濟生方》說:「素問雲: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平居之人,五臟之氣,陰陽二氣,貴手不偏,然後精液流通,腸胃益潤,則傳送如經矣。攝養乖理,三焦氣澀,運掉不行,於是乎塞結於腸胃之間,逐成五秘之患。夫五秘者,風秘、氣秘、溼秘、寒秘、熱秘是也」。陰虛則內熱, 陽虛則內寒。內熱伏於腸胃,播灼津液,食物殘渣變為燥糞,則形成「陽結」;內寒凝滯腸間,傳導遲緩,宿食留滯便結不出,則形成「陰結」。氣滯則胃腸塞塞,糞便停蓄,形成氣秘;血虧則津液枯乏,失濡潤滑利,形成排便秘澀。故《聖濟總錄》說:「陰陽之氣不平,寒熱相勝,或氣實塞而不通,或氣虛損而遺洩,或燥而結,或熱而秘皆陰陽不和之病也」。肺與大腸相表裡,肺實氣奎,氣機鬱滯或肺虛氣陷,升降失凋,致清陽不升,濁陰不能降,最易影響大腸傳導功能,形成_L竅塞而下竅閉。故肺病者,常有便秘或排便困難。肝氣鬱結、脾失運化、腎氣虧虛、久服瀉劑,也可引起和加重便秘。頑固性便秘,大多有腎氣不足之象。所以《沈氏尊生書·大便秘結源流》說:「大便秘結,腎病也。經日北方黑水,通於腎,開竅於二陰。益以腎主五液,津液盛,則大便調和。【 臨床表現】 1.弛緩型(低緊張性便秘):是慢性便秘中最常見的一型,找不到明確原因的便秘幾乎都屬此型。多由腹腔神經叢興奮低下所致,故又稱運動低下性或低緊張性便秘。該型一般無特殊痛苦和腹痛,以便意感淡漠或消失、3天或3天以上大便一次、排出困難、腹部脹滿不適、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狀為主。常伴有頭痛、眩暈、倦怠、疲勞、心悸、舌苔厚膩等全身症狀。有的可在左下腹乙狀結腸處們及膨大充盈的腸管。 2. 痙攣型(運動失調性便秘):一般認為該型便秘由植物神經系統失調,副交感神經 亢進而致腸運動異常所致,故又稱運動失調性便秘。臨床上較少見,以便秘或便秘與腹瀉交替進行,下腹部有不適感或鈍痛,排便後腹痛減輕,排出糞便如兔糞或山羊糞,另有食欲不振、暖氣等消化道症狀。可伴有頭痛、眩暈、心悸、疲乏、煩躁等全身症狀。左下腹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可捫及因痙攣變硬的索狀腸管或觸及發硬的糞塊。該型常見於過敏性大腸炎、腸結核、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及神經過敏症等。 3.直腸型:是指糞便進入直腸後排出困難或滯留過久。又稱直腸排便困難症。一般認為是由直腸壁的感受神經細胞應激性減弱,不能適時對進入直腸的糞便產生排便反射而致。以肛門下墜、排便困難、有排出不淨感和殘留感等為主症狀,直腸指診可觸及糞塊。-------------------------------本節以 氣機鬱滯型 為主。 【主證】糞便雖不結燥,但排出困難,雖感腹脹肛門下墜,但蹲廁後又無糞便或排不乾淨或排出後仍感墜脹。兼證;胸脅痞滿,納食減少,頭重昏悶,倦怠身困,腹脹腸鳴;排屁多,噯氣,舌苔多薄膩,脈象弦大。 【治則】理氣寬腸,祛風通便。
75%酒精常規消毒
大腸俞,平補平瀉【定位】 在腰部,當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四腰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三腰神經皮支,深層為腰叢。
支溝,平補平瀉【定位】 在前臂背側,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解剖】 在橈骨與尺骨之間,指總伸肌與拇長伸肌之間,屈肘俯掌時則在指總伸肌的橈側;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和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及掌側神經。
氣海,平補平瀉【定位】 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1.5寸。【解剖】 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淺動脈、靜脈分支,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皮支。
天樞,平補平瀉【定位】 臍旁2寸。【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九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分支。
足三裡,平補平瀉【定位】 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緣一橫指處。【解剖】 在脛骨前肌,趾長伸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為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分布處,深層當腓深神經。
【操作方法】平補平瀉法,留針10-20分鐘。 【 療程 】每日1次。7日一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