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進入幼兒園和學齡前的這段期間,他們最需要學會的除了要照顧自己之外,還要學會如何與他人和平相處。
對於很多獨生子女的家庭來說,孩子在家裡和到了集體環境中過的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生活。孩子之所以不願意上幼兒園很大程度上是不能夠適應與別人在一起的生活。
雖然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是除了家庭之外,更多的是要學會如何在社會中生活。所以從小教會孩子與他人相處,是非常重要的。
作為家長來說,孩子是自己的心頭寶但是在集體環境中,他們也是眾多同齡人中普通的一員。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能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這其中就必須要有培養他們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家長要讓孩子從小就懂得什麼是合作,什麼是奉獻,而不是總想著自己斤斤計較。
1.生活環境影響
孩子從小是照著父母的言行成長的,可以說父母的言行和生活環境能對孩子的價值觀產生重大的影響。
身為家長自己就缺乏謙讓意識,是無法教會孩子學會謙讓的,並且他們會從先模仿家長的行為再到影響自己的觀念,逐步建立起自私自利的性格。
2.過度溺愛
現在的孩子物質生活都是最好的,家長也想要通過物質來讓孩子感覺到愛,於是被過度溺愛的孩子越來越多,不管是不是獨生子女,都會受到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料。
過度的呵護和關愛極容易造成孩子養成自私專橫霸道的性格,孩子在家裡往往是唯我獨尊,不懂得關心和謙讓。
年幼的孩子很容易把已有的經驗,轉移到一個新的環境中去。所以上了幼兒園之後自私的特徵也會同樣展現在對待同伴的表現上,在家裡被溺愛的孩子往往很難學會與他人相處的技能。
3.自我意識的發展
學前階段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特徵十分明顯,他們的關注集中在自我感受和需要身上,尤其是四歲的孩子有了關於自己擁有物的最初認識。
他們未必知道擁有是什麼,只知道東西是自己的,拿給別人就會失去,所以當家長要求孩子與別人分享玩具的時候,孩子往往是難以接受的。
如果家長能讓孩子知道分享並不會讓自己失去什麼,反而能夠得到對方的喜愛和支持,這樣他們對玩具的佔有欲就不會太強烈。
謙讓不是一個人天生就能具有的品質,而是在後天的實踐中逐漸通過經驗被培養出來的。
1.學會謙讓
與他人共處的基礎就是先學會謙讓,這不僅是美德,更是一種情商高的表現。對於孩子來說,學會謙讓能夠更好地為他人著想,從而達成合作。
競爭不是搶奪,而是一個人綜合實力的展示。要讓孩子明辨是非,知道善惡,謙和善良的人才能獲得大家的尊重。才會具有競爭的實力。
家長不要認為競爭激烈的社會,凡事都需要爭搶才能成功,不然就會「吃虧」失去發展的機會。
2.謙讓不等於委屈自己
優秀是綜合能力的體現,謙讓不等於懦弱,孩子如果懂得謙讓家長應該高興而不是擔憂,如果僅僅考慮到當前的利益,顯然謙讓從表面看起來是「吃虧」的。從這個角度家長心存擔憂也是正常的。
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謙讓行為擁有積極的意義,當孩子因為謙讓而吃了「眼前虧」的時候,家長先不要急著否定他們,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看到謙讓的深遠意義和價值。
謙讓的品質終究會讓一個人從中受益。因為謙讓的人往往胸懷比較寬廣,不會斤斤計較,不會糾結於眼前的利益,從而更容易贏得朋友的支持。
但是提醒家長不能因為謙讓有好處,就處處強迫孩子在不願意的情況下謙讓。如果孩子不懂得禮讓別人的價值而被家長強迫著謙讓,很可能會讓孩子討厭謙讓產生消極的情感體驗,不利於孩子將來主動自覺地謙讓。
如果孩子在大人的強迫下為了父母的誇獎而違心做出謙讓的行為,有可能會讓孩子真實的意願被扭曲。久而久之會因為取悅別人而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從而形成討好型人格。
教育孩子謙讓本身是沒有錯的,這是傳統美德,不僅能夠反映一個人道德品質的高下,而且對一個人在社會中的生存與發展同樣至關重要。
有助於形成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係,創造和諧合作的良好氛圍。對一個人的人格發展,心理健康和事業進步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如果幼年的時候沒有養成謙讓的品質,總是想要什麼都爭搶,這種意志習慣就會變成終身的人格,成為人際交往和人生成功的障礙。
3.以身作則
身為家長想要讓孩子不小氣,家長首先就要以身作則做出榜樣,可以採取一定的措施淡化孩子唯我獨尊的心態,在孩子滿足需求的同時也要讓他們意識到別人的需求,這是培養孩子謙讓品質的關鍵環節。
4.鼓勵謙讓行為
在家庭生活之外,4歲之後的孩子有很多的機會去接觸社會,家長要鼓勵孩子發展人際關係,很多謙讓的行為都是在和別人相處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
要讓孩子學會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教會孩子懂得謙讓的意義。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不能一直強調謙讓的行為,而不告訴孩子謙讓的原因,教育孩子謙讓是一項需要智慧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