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歸忙,勿忘六月黃,味道值得嘗一嘗」。今天上午,上海「六月黃」大閘蟹在松江田黃村黃浦江大閘蟹養殖基地起籠出水。「六月黃」大閘蟹指農曆6月份上市的「童子蟹」, 一般已完成3次蛻殼的雄性,體重在2兩以上,具有蟹黃足、外殼脆、內殼軟、肉質滑的特點,是秋冬季節品嘗大閘蟹的「前奏」 。
圖為起籠出水的黃浦江「六月黃」大閘蟹來啦
圖為養殖人員在蟹塘裡將黃浦江「六月黃」起籠出水
上海是全國大閘蟹消費歷史最悠久,需求量最大的城市。但上海的「六月黃」主要來自湖北、安徽等地,本土還沒有出產。近10年來,在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資助的上海市中華絨螯蟹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攻關下,解決了養大蟹問題,河蟹產業已從崇明一地,發展到崇明、松江、寶山和浦東四足鼎立發展,青浦和金山為尾翼,多區域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產生了黃浦江大閘蟹、崇明清水蟹、寶山湖大閘蟹等多個地域品牌。目前上海本地大閘蟹從外觀、規格、口感、品質等方面均不會低於全國其它地區的大閘蟹,為廣大市民提供了一年又一年大閘蟹盛宴。
圖為一籠一盆黃浦江「六月黃」大閘蟹
圖為蟹黃足、肉嫩滑的黃浦江「六月黃」大閘蟹
今年在市農業農村委的指導和支持下,中華絨螯蟹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開展了「上海地區河蟹「六月黃」的生產模式與技術研究」專題項目,該項目負責人、上海市河蟹產業化體系首席專家、上海海洋大學教授王成輝在現場接受採訪時談到,在力求成蟹養成規格不變、產量不降、品質不減的前提下,通過苗種規格選擇、密度調整、模式提升、技術優化等措施,達到養殖中期既能生產「六月黃」,養殖後期又能生產高品質成蟹的目的,同時為廣大市民提供品嘗上海本土「六月黃」大閘蟹的機會,並進一步增加養殖過程的經濟效益,服務鄉村振興。今年是閏四月,原來農曆六月份上市的「六月黃」變成了五月份上市。今天,松江、崇明、寶山等地養殖的「六月黃」統一起籠出水上市,上海市民首次在端午節就能品嘗到本土生產的「六月黃」大閘蟹,形成吃粽品蟹獨特風景。
圖為王成輝教授在現場展示青貝、白肚、金爪、黃毛黃浦江「六月黃」大閘蟹
圖為上海市科技興農項目創新基地、黃埔江大閘蟹養殖場
本報記者 郭新洋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