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的世外桃源——小豐村

2020-12-20 鉛山九木哥

江西上饒市廣豐區,銅鈸山鎮——小豐村

大山深處有個一個古色古香,風景秀美,風土人情濃厚,竹林茂盛的小村莊。

廣豐縣城到村落大約63公裡,我們八點從廣豐出發去小豐村,看路程按正常行駛一個多小時就可以到達,但這裡因山路彎曲,陡坡我們驅車三小時才到達,在進入村莊,映入眼前是那些有年代的木結構的房屋,便搭建在高低錯落的山腰間,石板壘砌成的小道,曲折通向遠處!

這是一個古村子,裡面都是留守老人,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村子裡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在家裡做點筍乾,紅薯幹

據村民介紹 這裡上半年雨水比較多,去年6月14日那天,突然一場大水把兩段路基衝垮了,整個水泥路面都翻到河裡去了,路過這裡村民指著和我說,

去過的朋友沒有一個想去第二次的。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帶了一批朋友去,開了五輛車,平時他們開車都是很溜的,開去小豐村,因為彎太多了,他們開開停停一路吐了好幾次,正常時間1個多小時開去小豐村,那次開了三四個小時。

從廣豐縣城進小豐村有63公裡,到大寺古村更遠,有70多公裡,進村的山路非常的不好走,一路彎道開起來非常危險,有些村民一個月要出縣城2-3次買點家裡生活用品回來,去過的朋友都說太難了。

因為極少有人進村,村裡的老人每次看到年輕人都會拉著親切的打招呼,走的時候,村裡的婆婆都希望她能多留一會說說話。

每次進村大概要拐幾百個彎才能到村子裡,開車要三四個小時的,路很不好開,因為車子的底盤太低,進村一路上磕磕碰碰的磕到底盤,非常傷車。

今年64歲的村民廖清泉說,他一個人住在這裡,平時孩子們都在杭州,同時也在杭州安家了,他平時就靠山上挖竹筍,種紅薯幫別人種植鐵皮石斛為生。看到我們來,他拿出了從山上挖下的100多斤竹筍說放了肉進去燻,燻成了一斤六兩的辣筍了,非常好吃。

相關焦點

  • 中國彎道最多的村——世外桃源小豐村現實版迷宮
    世外桃源小豐村進村視頻 銅鈸山小豐村4A級鄉村旅遊點
  • 探秘小豐村,品豐蒲茶馬古道上仙草之美
    在那遙遠的小豐村,每一寸土地都有詩和遠方。一條小路默默地伸向遠方,走進大山,把我們帶進了歷史,也帶走了我無限的思念。腳下這條小路就是大名鼎鼎的閩贛古道,這裡其中之一的豐蒲茶馬古道。它從江西廣豐到福建浦城穿越了武夷山崇山峻岭,它也是條充滿歷史烽煙的古道。隨著歷史的變遷,閩贛古道或已廢棄,或湮沒在歷史的荒野之中。
  • 貴州的大山深處藏了個世外桃源,不僅有山水美景,還有人文風光!
    即使在去過很多次貴州的情況下,遊客們還是會在這些旅途中,發現貴州更加深處的魅力,就比如這次給大家介紹的這個地方,它可是來自大山深處的美麗,集合了貴州山水和人文風景的好地方!這個集合了人文風景和貴州山水的好地方就是貴州的水上糧倉,這個神奇的水上糧倉位於貴州雷山縣的新橋村,周邊大山環繞,自然風景優美,但是很可惜的是因為位於大山深處,所以至今知道水上糧倉的遊客也不多。不過正是因為如此,新橋水上糧倉算得上是一個理想的世外桃源,貼近大自然的好地方。
  • 上饒小豐村做火鄉村旅遊 走出綠色脫貧路
    9月28日,記者從上饒市廣豐區城區驅車徑直往南,在群山中行駛60多公裡,穿過4個隧道,花費一個半小時,才到達了位於銅鈸山腹地的小村莊——小豐村。路迢、地僻、山旮旯,小豐村有著一段貧困的經歷,還掛上過省級貧困村的頭銜。不過,貧困村的頭銜,如今已被小豐村甩得遠遠的,4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均實現脫貧。
  • 浙江大山深處藏有一個世外桃源,被譽「幸福村」,遊客卻寥寥無幾
    人們一直在追尋,在尋覓的《嚮往的生活》,是否真的如電視中演的那樣,被青山環繞,被綠水包圍,回到了劈柴餵馬,茶米油鹽最簡單、最原始的生活,而在浙江大山深處就藏著一個世外桃源,被譽為「幸福村」,而每年來到這裡的遊客卻寥寥無幾,村裡的人們每天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小生活,小愜意。
  • 上饒仙境|封禁千年的古村落小豐村,未經擾動的「生態王國」!
    小豐村就是深藏在銅鈸山的一個世外桃源,它隸屬於上饒廣豐區銅鈸山鎮,是江西省最東邊的一個行政村,這裡英才輩出,綠蔭成林,氣候宜人,風景宜人。這個古村落已經絕世孤獨了一千年,原始的生態環境,清新脫俗鄉村泥土氣息,生態環境至今未遭到過任何的人為損壞。
  • 廣豐銅鈸山小豐村擬籌建作家村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江西省作家協會主席劉華帶領一批省內知名作家赴廣豐銅鈸山小豐村考察(一)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江西省作家協會主席劉華帶領一批省內知名作家赴廣豐銅鈸山小豐村考察(二)  中國江西網上饒訊 通訊員陳麗君
  • 大山深處,孩子們的「足球夢」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大山深處,孩子們的「足球夢」】9月7日上午,地處華池縣西北角的喬川鄉楊灣灣小學,陣陣歡呼聲和加油聲在小山村裡久久迴蕩。當全國青少年及社會足球發展調研「走進甘肅」採訪團走進這所大山深處的小學時,這裡正在進行一場精彩的五人制足球比賽。嶄新的籠式綠茵場上,孩子們奮力奔跑,盡情享受著足球帶來的快樂。
  • 大山深處這些房子用大塊巖石做瓦,相傳數百年,其中奧秘讓人驚嘆
    如果你行走到河南的太行山深處,你可能會被深秋的景色所吸引。但如果你走進大山裡的那一個個的村莊,你會被這裡的另外一種景色吸引。在這些村子,你會被村子的寧靜所吸引,更會被這一個個村子的特別民居建築所吸引。而這些在大山裡的房子更是凝聚了人們成千上百年的智慧。
  • 巡迴法庭開進大山深處
    福壽山鎮百福村位於福壽山深處,離平江縣城近60公裡。這起案件涉及到對土地的所有權進行確認,僅憑原、被告雙方的口頭表述,法官無法對涉案土地的實際情況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只有在現場進行調查才能有更直觀的感受。考慮到這種情況,法官和書記員來到百福村村委會,在現場進行調查、審理。
  • 致敬燃燈者 ▏大山深處的教書人
    日復一日,他們在大山深處陪伴著孩子們的成長,基礎全科教學樣樣不落;年復一年,他們在三尺講臺上見證著鄉村教育的變革,送走了一屆又一屆的同行與學生。他們,是鄉村教師,也是大山深處的燃燈者;他們,被稱為農村教育 「活的靈魂」,也是農村的孩子看向外面世界的「第一面鏡子」。
  • 致敬燃燈者|大山深處的教書人
    日復一日,他們在大山深處陪伴著孩子們的成長,基礎全科教學樣樣不落;年復一年,他們在三尺講臺上見證著鄉村教育的變革,送走了一屆又一屆的同行與學生。他們,是鄉村教師,也是大山深處的燃燈者;他們,被稱為農村教育 「活的靈魂」,也是農村的孩子看向外面世界的「第一面鏡子」。
  • 雲南大山深處,仍保留著刀耕火種的傳統習俗
    然而,在雲南的大山深處,至今仍有一些少數民族沿用著這一傳統的習俗。刀耕火種就是先把地面上的樹木等枯根朽莖砍去,再用火焚燒。經過火燒的土地就會變得鬆軟,不用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種後不再施肥,不過一般種一年後就要易地而種了。用棍先挖出一個個小坑,投入幾粒種子,再用土埋上,靠自然的肥力而獲得糧食。大山深處的野炊。
  • 致敬燃燈者 ▏大山深處的教書人
    日復一日,他們在大山深處陪伴著孩子們的成長,基礎全科教學樣樣不落;年復一年,他們在三尺講臺上見證著鄉村教育的變革,送走了一屆又一屆的同行與學生。他們,是鄉村教師,也是大山深處的燃燈者;他們,被稱為農村教育 「活的靈魂」,也是農村的孩子看向外面世界的「第一面鏡子」。
  • 全國「最美護林員」:大山深處護林人
    34年紮根大山,慶元吳曉青榮獲全國「最美護林員」稱號——大山深處護林人 34年來,慶元林場隆宮林區主任吳曉青堅守在大山深處,翻山越嶺,披荊斬棘,只為守護好這片鬱鬱蔥蔥的山林。在不久前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的全國「最美護林員」名單中,吳曉青榜上有名,他也是我省唯一獲此殊榮的護林工作者。
  • 大山深處奏響「放牛班的春天」
    閱讀提示在貴州六盤水大山深處,由11個孩子組成的兩支搖滾樂隊被廣泛關注。他們跟隨音樂老師組建樂隊,不僅改變了學校險被關閉的命運,也通過與音樂的相遇更加自信和樂觀。專家認為,未來鄉村學校也要補齊音樂教育的短板,讓鄉村孩子也能接受有質量的音樂教育。「暖慢慢飄進心窩,遠方傳來一陣風響。
  • 初秋遊河北,大山裡的「世外桃源」,感受大自然的悠閒和愜意
    初秋遊河北,大山裡的「世外桃源」,感受大自然的悠閒和愜意。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旅遊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如今天氣漸漸變涼,伴隨著秋天的來臨,人們開始尋找適合秋天旅遊的地方了。漫山花溪谷蘊藏著山水之間的靈韻,也深諳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雲岫薄霧,依稀山色,惶惑間還以為是誤入了人間仙境,仿佛是存在在大山裡的一個「世外桃源」。如果想在初秋的時候散散心,又不想去嘈雜的景點景區的話,這麼美麗的漫山花溪谷,可是一個不容錯過的好地方。
  • 14名警校師生把愛種在大山深處……
    這是來自大山的淳樸的夢想他們的夢想,樸素且美好他們的聲音,稚嫩且堅定興仁市大山鎮白墳小學開展扶貧支教活動他們把愛留在了大山深處用實際行動為孩子們的夢想插上翱翔天際的翅膀愛在大山深處
  • 大山深處的「老師媽媽」張桂梅
    如果培養出有文化、有責任感的母親,大山裡的孩子就不會輟學。數十年來,她不僅是這樣想的,更是這樣做的。實幹是夢想的起點。無論山區教育條件多麼艱苦,她都不知疲倦地一直工作著,為孩子們營造一個通過學習走出大山、走向未來的成長環境。張桂梅的身體瘦弱,卻猶如一盞明燈,點亮了孩子們的求學夢、騰飛夢。  治貧先治愚,扶貧必扶智。
  • 大山深處的堅守:一個老師兩個娃
    在這個位於大別山深處的教學點,項發權是校長、是老師,也是保姆,還是門衛。不知不覺,他堅守在這裡已經37年了。他幾乎將自己一生的精力,全都奉獻給了這個偏僻之地的小小教學點,成為大山深處兒童的守護者。「當身邊的同事、朋友一個個調離大山時,我也有過動搖,想離開學校多掙點錢,可是一想到孩子們,看著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我就不忍心離開。日子久了,我覺得這個教學點和這些孩子就是我的一部分了,離不開了。」項發權說。金巖小學的學生基本都是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由於長期親情缺失,這些孩子大都性格孤僻、敏感,感情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