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的堅守:一個老師兩個娃

2020-09-11 六安新聞網

9月1日上午,開學第一天。在霍山縣磨子潭鎮東流河村,磨子潭鎮中心學校金巖教學點裡傳出了悠揚的歌聲。58歲的項發權正在給他的兩個學生上開學第一課。

在這個位於大別山深處的教學點,項發權是校長、是老師,也是保姆,還是門衛。不知不覺,他堅守在這裡已經37年了。他幾乎將自己一生的精力,全都奉獻給了這個偏僻之地的小小教學點,成為大山深處兒童的守護者。

金巖教學點的前身是金巖小學,始建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位於霍山縣磨子潭水庫上遊,與安慶市嶽西縣交界,三面環水,一面靠山。隨著社會發展,許多學生跟隨父母外出就讀,學校由上世紀九十年代高峰期的120餘名學生6名教師,慢慢減少,如今,只剩下了項發權和2名學生。

在孩子眼中,項發權既是老師,也是親人。「這幾年社會發展越來越好,很多孩子都到鎮上中心校讀書了,但還有極少數家庭困難的留守兒童因為年齡太小,沒有到中心校寄宿的條件,就留在了教學點。」項發權告訴記者,現在的2名學生分別就讀1年級、3年級。孩子們居住分散,山區道路崎嶇,行走不便。項發權每天早上到孩子家接著孩子一塊上學。為了讓孩子少些勞累,中午項發權在學校為孩子們準備午飯。

這些年究竟接送過多少孩子,項發權自己也記不清了。他只有一個簡單的想法,就是家長把孩子交到他手中,他就要認真負責,自己苦點累點不算什麼,不能讓學生受委屈!

如今的金巖教學點無論是外部環境還是內部條件,都有了極大改善。校舍修整一新,添置了現代化教學設備。在這小小的教學點,孩子們通過在線課堂能享受到優質的教學服務。

儘管只有一個老師和兩名學生,但金巖教學點的日常教學和管理卻不馬虎,語、數、音、體、美等科目和課外活動等,全都正常開設。「現在條件好了,咱們教學點雖然小,但是現代化教學設備也有。」項發權告訴記者,利用電腦和電視,教學點每周會通過在線課堂為孩子們開設英語、美術、音樂等課程。

今年疫情期間,項發權戴著口罩,做好防疫措施,走兩三公裡的山路到孩子家中,為孩子講課。「兩個孩子不住一塊,每天我得兩頭趕。我辛苦點,孩子們能多學點,沒啥的。」項發權說。

「當身邊的同事、朋友一個個調離大山時,我也有過動搖,想離開學校多掙點錢,可是一想到孩子們,看著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我就不忍心離開。日子久了,我覺得這個教學點和這些孩子就是我的一部分了,離不開了。」項發權說。金巖小學的學生基本都是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由於長期親情缺失,這些孩子大都性格孤僻、敏感,感情脆弱。針對這種情況,項發權經常利用課餘時間與孩子談心,併到孩子家裡走訪,和家長一同關心這些孩子。

近年來,項發權先後被評為「六安好人」、「安徽好人」。「我今年58歲了,再過兩年就退休了。但教學點只要還有學生,我就會繼續留下來守護著他們。」項發權告訴記者。

每當坐在辦公室裡批改作業,聽著學生們唱著歌,一聲聲稚嫩的童音在大山裡迴響時,項發權就覺得自己像屹立在山巔的一棵樹,無論孩子們走得有多遠,他都日夜守望著,守望著鄉村的未來……(胡明 呂潔)

相關焦點

  • 一個老師兩個娃:大山深處的堅守
    一個老師兩個娃:大山深處的堅守新華網9月7日,在霍山縣磨子潭鎮金巖教學點,項發權在早讀課時給學生批改作業。
  • 六安一個老師兩個娃:大山深處的堅守
    在安徽省霍山縣磨子潭鎮中心學校金巖教學點,58歲的項發權老師帶著2個學生奔跑嬉鬧,校園裡充滿了孩子純真的笑聲。1983年,高中畢業的項發權被分到大別山深處的金巖小學,當時,學校裡有6名老師,120多名學生。
  • 一個老師兩個娃:六安大山深處的堅守
    在安徽省霍山縣磨子潭鎮中心學校金巖教學點,58歲的項發權老師帶著2個學生奔跑嬉鬧,校園裡充滿了孩子純真的笑聲。1983年,高中畢業的項發權被分到大別山深處的金巖小學,當時,學校裡有6名老師,120多名學生。
  • 一個老師兩個娃:大山深處的堅守「圖」
    在安徽省霍山縣磨子潭鎮中心學校金巖教學點,58歲的項發權老師帶著2個學生奔跑嬉鬧,校園裡充滿了孩子純真的笑聲。1983年,高中畢業的項發權被分到大別山深處的金巖小學,當時,學校裡有6名老師,120多名學生。
  • 一所學校一個老師兩個娃:從小夥到大叔,深山37年的堅守
    在教師隊伍中,有個特殊的群體——鄉村教師,他們默默無聞卻又責任重大,他們堅守鄉村,也同時堅守激蕩青春。>在大別山深處的霍山縣磨子潭鎮,有這樣一所所學校,他只有一個老師兩個娃,這位老師從帥小夥到大叔,堅守大山深處37年。
  • 平山縣大山深處的堅守:一名教師一個娃
    今年28歲的樊香英作為平山縣楊家橋鄉九里舖教學點唯一的一名山區教師,已堅守在大山深處七載。如今,該教學點雖只有一名學生,她仍兢兢業業地教書育人。「義務教育,一個都不能少!」微黑的皮膚,消瘦的身材,樊香英有著異乎尋常的堅毅。她願一直堅守大山深處,秉承師者初心。
  • 大山深處,一師一校一生的堅守
    今年59歲高齡的楊進老師站在講臺上認真的講課,教室裡只有一名一年級學生郭思涵在認真聽課,教教室顯得空曠而和諧,一校一師一班一個學生的校園,在大山深處,演繹著徽縣教育事業「一個都不放棄」的堅守。像楊進老師一樣的山區教師還有很多
  • 平山|大山深處的堅守:​一所學校,一名教師,一名學生
    作為平山縣楊家橋鄉九里舖教學點唯一的一名山區教師,已堅守在大山深處七載她願一直堅守大山深處,秉承師者初心。校園由一棟二層小樓和一個小院組成,乾淨整潔。一樓的一間屋子用作教室,小院的牆上掛著一個簡易籃球筐,西側有一副單槓和一副雙槓。  今年28歲的樊香英已在這一坐落於大山深處的教學點堅守了7年。如今,雖然該教學點僅有一名學生,樊香英依然認真地為學生講課。
  • 大山深處的「老師媽媽」張桂梅
    17歲時,她跟隨姐姐到雲南支邊,後考入麗江師範學校,畢業後成為一名老師。在她教書的一所學校裡,學生大多來自偏遠山村,她發現很多女學生因為貧困而輟學。於是,她萌生了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想法。經過艱難的努力,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於2008年正式掛牌成立,目前已有1600多名女生從這裡考入大學。
  • 「袖珍學校」裡的「保姆老師」,用堅守在大山裡播撒希望
    在萬源市青花鎮罐壩小學,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數十年如一日,默默堅守在大山深處,不僅要為人師表、育人樹德,還要無微不至地照顧寄宿學生的衣食起居,被孩子們親切的稱為「保姆老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放棄走出大山為的是讓學生走出大山,他們沒有豪言壯語,卻將自己的愛化作點滴,融入孩子們的心靈。
  • 2000多個日夜的堅守!雲南小夥在貴州大山深處從教6年桃李滿山鄉
    遵義市播州區平正鄉野彪小學,坐落在一座大山半山腰上,海拔約1300米,這裡山莽莽林蒼蒼,雲霧繚繞。今年32歲的王得榮,祖籍在雲南省宣威市。2014年8月,他考上了特崗教師,來野彪小學任教,在這裡堅守了6年,2000多個日日夜夜。2020年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走進野彪小學,了解王得榮老師在此堅守的故事。
  • 為愛守望——記堅守在大山深處的「小」校長李有葵
    「我是大山深處的一個小校長」,李有葵老師常常這樣介紹自己。50歲的他,總是愛說自己「小」,不是年齡小,是鄉村小學作為基層學校的「小」,是在教育探索之路上學無止境的「小」。而在認識他的人眼裡,他是一位有著守望鄉村教育情懷的校長,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小的成績。
  • 一所學校一名教師28個娃,35年大山深處的堅守,最幸福的回憶
    在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海拔1400多米的大山深處,有一所學校。如今,學校只有1名老師和28個學生。這所學校就是天星鄉木瓜村小學,老師名叫李德清25元工資起步、一個人的學校、35年大山深處的堅守……在這個廣元地區海拔最高的鄉村小學校,李德清把自己最好的年華獻給了這裡,他用自己的執著和信念書寫著大山深處的大愛堅守!
  • 「袖珍學校」裡的「保姆老師」用堅守在大山裡播撒希望
    在萬源市青花鎮罐壩小學,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數十年如一日,默默堅守在大山深處,不僅要為人師表、育人樹德,還要無微不至地照顧寄宿學生的衣食起居,被孩子們親切的稱為「保姆老師」。天剛微亮,高小明老師就來到了學生宿舍,挨個檢查學生的作息,一天的工作就在忙碌中開始。作為土生土長的罐壩人,高小明的從教生涯已長達27年,選擇回到老家長期任教,其中包含的是他對於這片鄉土的熱愛和對學生的摯愛。
  • 大山深處孩子們的引路人
    勤奮敬業滿腔熱情為人梯今年33歲的張勇出生在攀枝花米易縣的一座大山裡,「記憶中老家的山很大很大,沒人願意來當老師,我8歲多才上學,去學校的山路綿延,要走好久好久。」張勇說,那個時候他就想,長大後要當老師,到大山深處最需要老師的地方去。
  • 致敬燃燈者 ▏大山深處的教書人
    日復一日,他們在大山深處陪伴著孩子們的成長,基礎全科教學樣樣不落;年復一年,他們在三尺講臺上見證著鄉村教育的變革,送走了一屆又一屆的同行與學生。他們,是鄉村教師,也是大山深處的燃燈者;他們,被稱為農村教育 「活的靈魂」,也是農村的孩子看向外面世界的「第一面鏡子」。
  • 【堅守,是他們對大山最好的回報】
    陳洪兵回鄉任教已有23年了,他常說,堅守是自己對家鄉、對大山最好的回報。除他之外,這裡還有一群教齡20餘年的老師們。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守著大山裡的三尺講臺,放飛出了一個個年輕的夢想,任歲月染白了雙鬢,只為能讓鄉村孩子走出大山。
  • 致敬燃燈者|大山深處的教書人
    日復一日,他們在大山深處陪伴著孩子們的成長,基礎全科教學樣樣不落;年復一年,他們在三尺講臺上見證著鄉村教育的變革,送走了一屆又一屆的同行與學生。他們,是鄉村教師,也是大山深處的燃燈者;他們,被稱為農村教育 「活的靈魂」,也是農村的孩子看向外面世界的「第一面鏡子」。
  • 致敬燃燈者 ▏大山深處的教書人
    日復一日,他們在大山深處陪伴著孩子們的成長,基礎全科教學樣樣不落;年復一年,他們在三尺講臺上見證著鄉村教育的變革,送走了一屆又一屆的同行與學生。他們,是鄉村教師,也是大山深處的燃燈者;他們,被稱為農村教育 「活的靈魂」,也是農村的孩子看向外面世界的「第一面鏡子」。
  • 【今日頭條】「與蜂共舞」釀造「甜蜜生活」——堅守在蓋州大山深處的養蜂人鄭天升
    「與蜂共舞」釀造「甜蜜生活」——堅守在蓋州大山深處的養蜂人鄭天升鄭天升家住小石棚鄉的大山深處的鍋峪村。從小,父親就手把手教他養蜂的技術。父親常說,"蜜蜂用它們的辛勤勞動為人類釀造了甜美的蜂蜜,卻從不求索取,不圖回報。這種大無畏的奉獻精神,值得讚揚。"父親的話在鄭天升幼小的心靈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為了追逐蜜蜂這種奉獻精神,才使鄭天升與蜜蜂有了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