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上午,開學第一天。在霍山縣磨子潭鎮東流河村,磨子潭鎮中心學校金巖教學點裡傳出了悠揚的歌聲。58歲的項發權正在給他的兩個學生上開學第一課。
在這個位於大別山深處的教學點,項發權是校長、是老師,也是保姆,還是門衛。不知不覺,他堅守在這裡已經37年了。他幾乎將自己一生的精力,全都奉獻給了這個偏僻之地的小小教學點,成為大山深處兒童的守護者。
金巖教學點的前身是金巖小學,始建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位於霍山縣磨子潭水庫上遊,與安慶市嶽西縣交界,三面環水,一面靠山。隨著社會發展,許多學生跟隨父母外出就讀,學校由上世紀九十年代高峰期的120餘名學生6名教師,慢慢減少,如今,只剩下了項發權和2名學生。
在孩子眼中,項發權既是老師,也是親人。「這幾年社會發展越來越好,很多孩子都到鎮上中心校讀書了,但還有極少數家庭困難的留守兒童因為年齡太小,沒有到中心校寄宿的條件,就留在了教學點。」項發權告訴記者,現在的2名學生分別就讀1年級、3年級。孩子們居住分散,山區道路崎嶇,行走不便。項發權每天早上到孩子家接著孩子一塊上學。為了讓孩子少些勞累,中午項發權在學校為孩子們準備午飯。
這些年究竟接送過多少孩子,項發權自己也記不清了。他只有一個簡單的想法,就是家長把孩子交到他手中,他就要認真負責,自己苦點累點不算什麼,不能讓學生受委屈!
如今的金巖教學點無論是外部環境還是內部條件,都有了極大改善。校舍修整一新,添置了現代化教學設備。在這小小的教學點,孩子們通過在線課堂能享受到優質的教學服務。
儘管只有一個老師和兩名學生,但金巖教學點的日常教學和管理卻不馬虎,語、數、音、體、美等科目和課外活動等,全都正常開設。「現在條件好了,咱們教學點雖然小,但是現代化教學設備也有。」項發權告訴記者,利用電腦和電視,教學點每周會通過在線課堂為孩子們開設英語、美術、音樂等課程。
今年疫情期間,項發權戴著口罩,做好防疫措施,走兩三公裡的山路到孩子家中,為孩子講課。「兩個孩子不住一塊,每天我得兩頭趕。我辛苦點,孩子們能多學點,沒啥的。」項發權說。
「當身邊的同事、朋友一個個調離大山時,我也有過動搖,想離開學校多掙點錢,可是一想到孩子們,看著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我就不忍心離開。日子久了,我覺得這個教學點和這些孩子就是我的一部分了,離不開了。」項發權說。金巖小學的學生基本都是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由於長期親情缺失,這些孩子大都性格孤僻、敏感,感情脆弱。針對這種情況,項發權經常利用課餘時間與孩子談心,併到孩子家裡走訪,和家長一同關心這些孩子。
近年來,項發權先後被評為「六安好人」、「安徽好人」。「我今年58歲了,再過兩年就退休了。但教學點只要還有學生,我就會繼續留下來守護著他們。」項發權告訴記者。
每當坐在辦公室裡批改作業,聽著學生們唱著歌,一聲聲稚嫩的童音在大山裡迴響時,項發權就覺得自己像屹立在山巔的一棵樹,無論孩子們走得有多遠,他都日夜守望著,守望著鄉村的未來……(胡明 呂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