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個日夜的堅守!雲南小夥在貴州大山深處從教6年桃李滿山鄉

2021-01-07 貴州都市報

遵義市播州區平正鄉野彪小學,坐落在一座大山半山腰上,海拔約1300米,這裡山莽莽林蒼蒼,雲霧繚繞。今年32歲的王得榮,祖籍在雲南省宣威市。2014年8月,他考上了特崗教師,來野彪小學任教,在這裡堅守了6年,2000多個日日夜夜。

2020年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走進野彪小學,了解王得榮老師在此堅守的故事。

為理想考上貴州特崗教師

9月8日早上,行駛了2個小時,途經盤山越嶺公路,記者終於趕到了平正鄉團結村野彪小學。小學地處在近乎與世隔絕的兩座大山的埡口,是附近十裡或者更遠村落孩子們所能上的唯一小學。

野彪小學有200多個學生,20多名老師,學校條件比較艱苦。學校依山而建,佔地面積較為狹小,三層高的教學樓,是當地的最高樓房。

王得榮家住在雲南省宣威市倘搪鎮法宏村,畢業於文山學院,2014年考取播州區(原 遵義縣)特崗教師,被分到平正鄉團結村野彪小學,擔任教務主任和一年級班主任,教語文科。

「這個字母,要寫在字格的中間,不要拖尾巴出格子。」一年級教師室裡,王得榮正在全神貫注地講著課,學生們也聽得很認真。

為什麼從遠山遠水的雲南趕來大山深處當老師呢?趁著下課時分,記者與王得榮聊起來。「大學畢業時,正趕上貴州這邊在招考特崗教師,我的理想就是當一名老師,便參加了考試,沒想到考上了。」王得榮笑了笑說,在他看來,在哪裡任教都無所謂。

6年前,通往團結村野彪小學鄉村公路,是布滿亂石的崎嶇山路,從平正街上坐客車需顛簸1個小時才能到達,「條件好壞並不重要,關鍵是能把自己所學傳授給學生。」面對這樣的條件,王得榮無怨無悔地堅守了下來。

寒暑假才回家一趟

野彪小學距離雲南宣威,700多公裡,除了寒暑假,王得榮會回一趟家外,其餘時間,他都是在學校裡度過的。

「每到雙休日、假期,大家都走了,自己獨自一人呆在學校,哪能不思念家。」王得榮只能通過電話和微信與家人聊聊,父親生病了,他只能在電話安慰幾句,母親想他了,他也只能讓母親在視頻裡看看。

而陪伴他自己的,也只有手機和課本。除了做飯,鑽研教材,下鄉家訪,他還把校園裡收拾得乾乾淨淨,一個人默默地守護著學校。

剛到野彪小學第一年,王得榮便把整個團結村每組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摸得清清楚楚,這是家住本地的老師都沒能做到的。

王得榮至今還單身著,聊起成家的事,他很尷尬地笑了,「女友也是老家那邊的,我做了無數次思想工作,才答應來遵義,先找個班上再慢慢選擇崗位考試。兩人結婚的事,一直不敢提。」

為人師者如父母

野彪小學是一所寄宿制的村級小學,最邊遠學生需走山路2至3小時才能回家,所以學生們都住校。

2015年3月一天晚上,學校一名住校生突發高燒,王得榮立即把學生送到村衛生室檢查,打針服藥。

這名學生是一名留守兒童,父母在省外打工,爺爺奶奶又腿腳不便,卻執意想趕來學校把學生接回家。「如果孩子爺爺一撅一拐走3個小時趕來學校,可能已經是晚上兩三點鐘了。」

王得榮想了想,乾脆自己背孩子送回家去。由於不熟悉路,在幾名高年級同學的帶領下,踏著泥濘的道路,打著手電筒,深一腳淺一腳往前走,與孩子爺爺奶奶接應上時,已是深夜12時許。

返迴路上時,手電筒又沒電了,只好用手機照路前行,回到學校已是凌晨2點多鐘。第二天早上6點,王得榮卻準時起床,和往常一樣按時走進教室。

一年級6、7歲的學生,洗漱、疊被子都不會,這些都得王得榮一個個手把手細心地教。

6年只是一瞬間划過,但對於王得榮來說,這大山深處2000多個日夜的堅守,需要常人想像不到的努力和付出。

如此辛苦付出和堅守,終於勞有所獲。2017年,王得榮獲播州區人民政府「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先進個人」、 「全區小學數學優質課一等獎」。2018年,獲平正仡佬族鄉政府表彰「先進教育工作者」 、「師德標兵」。2020年6月,獲中共遵義市播州區委員會「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9月,獲遵義市人民政府「優秀鄉村教師」。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姚強

編輯 武芮西

編審 李中迪 楊天雪

400多噸水去哪了?世紀城居民遇蹊蹺事:正常用水,水費卻陡增10倍

女子點了份外賣,看吐上萬網友:天吶,癩蛤蟆!

醉酒女子馬路上亂竄,被酒駕司機撞飛

相關焦點

  • 大山深處的堅守:一個老師兩個娃
    在這個位於大別山深處的教學點,項發權是校長、是老師,也是保姆,還是門衛。不知不覺,他堅守在這裡已經37年了。他幾乎將自己一生的精力,全都奉獻給了這個偏僻之地的小小教學點,成為大山深處兒童的守護者。隨著社會發展,許多學生跟隨父母外出就讀,學校由上世紀九十年代高峰期的120餘名學生6名教師,慢慢減少,如今,只剩下了項發權和2名學生。在孩子眼中,項發權既是老師,也是親人。「這幾年社會發展越來越好,很多孩子都到鎮上中心校讀書了,但還有極少數家庭困難的留守兒童因為年齡太小,沒有到中心校寄宿的條件,就留在了教學點。」項發權告訴記者,現在的2名學生分別就讀1年級、3年級。
  • 大山深處的「扶貧達人」——南山婆食品創始人、萬綠城集團董事長...
    從「閩中明珠」到貴州「蠟染之鄉」,從「產業村」到「產業鄉」,一直深耕扶貧一線的她,有著什麼樣的脫貧妙招?6月2日,CCTV-17農業農村頻道《遍地英雄》大山深處的「扶貧達人」,講述南山婆創始人、萬綠城集團董事長包愛明巾幗不讓鬚眉的扶貧奮鬥故事。
  • 「袖珍學校」裡的「保姆老師」,用堅守在大山裡播撒希望
    在萬源市青花鎮罐壩小學,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數十年如一日,默默堅守在大山深處,不僅要為人師表、育人樹德,還要無微不至地照顧寄宿學生的衣食起居,被孩子們親切的稱為「保姆老師」。作為土生土長的罐壩人,高小明從教生涯已長達27年,選擇回到老家長期任教,其中包含的是他對於這片鄉土的熱愛和對學生的摯愛。在全寄宿制的條件下,年近50的高小明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工作,成天圍繞著學生忙裡忙外。
  • 平山縣大山深處的堅守:一名教師一個娃
    今年28歲的樊香英作為平山縣楊家橋鄉九里舖教學點唯一的一名山區教師,已堅守在大山深處七載。如今,該教學點雖只有一名學生,她仍兢兢業業地教書育人。「義務教育,一個都不能少!」微黑的皮膚,消瘦的身材,樊香英有著異乎尋常的堅毅。她願一直堅守大山深處,秉承師者初心。
  • 為愛守望——記堅守在大山深處的「小」校長李有葵
    現在隆陽區瓦窯鎮老營小學任教,擔任校長職務,被評為「雲南省2020年度鄉村學校從教20年以上優秀教師」。「我是大山深處的一個小校長」,李有葵老師常常這樣介紹自己。50歲的他,總是愛說自己「小」,不是年齡小,是鄉村小學作為基層學校的「小」,是在教育探索之路上學無止境的「小」。而在認識他的人眼裡,他是一位有著守望鄉村教育情懷的校長,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小的成績。
  • 一所學校一名教師28個娃,35年大山深處的堅守,最幸福的回憶
    在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海拔1400多米的大山深處,有一所學校。如今,學校只有1名老師和28個學生。這所學校就是天星鄉木瓜村小學,老師名叫李德清25元工資起步、一個人的學校、35年大山深處的堅守……在這個廣元地區海拔最高的鄉村小學校,李德清把自己最好的年華獻給了這裡,他用自己的執著和信念書寫著大山深處的大愛堅守!
  • 六安一個老師兩個娃:大山深處的堅守
    1983年,高中畢業的項發權被分到大別山深處的金巖小學,當時,學校裡有6名老師,120多名學生。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少孩子跟隨父母遷出大山,學校的學生和老師數量逐年減少,到2010年只剩下15名學生和項發權1位老師。當身邊的同事一個個調離大山時,項發權選擇了堅守,「山裡的孩子們需要我,我要留下把他們教好。」
  • 一個老師兩個娃:六安大山深處的堅守
    1983年,高中畢業的項發權被分到大別山深處的金巖小學,當時,學校裡有6名老師,120多名學生。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少孩子跟隨父母遷出大山,學校的學生和老師數量逐年減少,到2010年只剩下15名學生和項發權1位老師。
  • 一所學校一個老師兩個娃:從小夥到大叔,深山37年的堅守
    今天,2020年9月10日,第36個教師節。中國現有各級各類專任教師1732萬人。在教師隊伍中,有個特殊的群體——鄉村教師,他們默默無聞卻又責任重大,他們堅守鄉村,也同時堅守激蕩青春。>在大別山深處的霍山縣磨子潭鎮,有這樣一所所學校,他只有一個老師兩個娃,這位老師從帥小夥到大叔,堅守大山深處37年。
  • 雲南大山深處,仍保留著刀耕火種的傳統習俗
    然而,在雲南的大山深處,至今仍有一些少數民族沿用著這一傳統的習俗。刀耕火種就是先把地面上的樹木等枯根朽莖砍去,再用火焚燒。經過火燒的土地就會變得鬆軟,不用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種後不再施肥,不過一般種一年後就要易地而種了。用棍先挖出一個個小坑,投入幾粒種子,再用土埋上,靠自然的肥力而獲得糧食。大山深處的野炊。
  • 「袖珍學校」裡的「保姆老師」用堅守在大山裡播撒希望
    在萬源市青花鎮罐壩小學,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數十年如一日,默默堅守在大山深處,不僅要為人師表、育人樹德,還要無微不至地照顧寄宿學生的衣食起居,被孩子們親切的稱為「保姆老師」。天剛微亮,高小明老師就來到了學生宿舍,挨個檢查學生的作息,一天的工作就在忙碌中開始。作為土生土長的罐壩人,高小明的從教生涯已長達27年,選擇回到老家長期任教,其中包含的是他對於這片鄉土的熱愛和對學生的摯愛。
  • 一個老師兩個娃:大山深處的堅守「圖」
    1983年,高中畢業的項發權被分到大別山深處的金巖小學,當時,學校裡有6名老師,120多名學生。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少孩子跟隨父母遷出大山,學校的學生和老師數量逐年減少,到2010年只剩下15名學生和項發權1位老師。當身邊的同事一個個調離大山時,項發權選擇了堅守,「山裡的孩子們需要我,我要留下把他們教好。」
  • 一個老師兩個娃:大山深處的堅守
    一個老師兩個娃:大山深處的堅守新華網9月7日,在霍山縣磨子潭鎮金巖教學點,項發權在早讀課時給學生批改作業。
  • 雲南鄉村教師
    矢志不移、默默奉獻是這些鄉村教師的一個共同特徵他們有的義無反顧在大山裡堅守了一輩子;有的積勞成疾卻仍拖著病體堅持在三尺講臺上;有的堅持不懈為鄉村教育事業任勞任怨第34個教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聚焦雲南鄉村教師走近大山深處那些辛勤耕耘的教育者傾聽他們的故事
  • 【堅守,是他們對大山最好的回報】
    陳洪兵回鄉任教已有23年了,他常說,堅守是自己對家鄉、對大山最好的回報。除他之外,這裡還有一群教齡20餘年的老師們。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守著大山裡的三尺講臺,放飛出了一個個年輕的夢想,任歲月染白了雙鬢,只為能讓鄉村孩子走出大山。
  • 平山|大山深處的堅守:​一所學校,一名教師,一名學生
    作為平山縣楊家橋鄉九里舖教學點唯一的一名山區教師,已堅守在大山深處七載她願一直堅守大山深處,秉承師者初心。  今年28歲的樊香英已在這一坐落於大山深處的教學點堅守了7年。如今,雖然該教學點僅有一名學生,樊香英依然認真地為學生講課。
  • 大山深處的「老師媽媽」張桂梅
    最近,2020年高考成績陸續公布,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中的159個考生裡,150個上了本科,其中70個考生過了一本線。這所女中的校長,是63歲的張桂梅。17歲時,她跟隨姐姐到雲南支邊,後考入麗江師範學校,畢業後成為一名老師。
  • 貴州的大山深處藏了個世外桃源,不僅有山水美景,還有人文風光!
    山水貴州,走近了才知道它多嬌的民族風情,美輪美奐的山水景色。即使在去過很多次貴州的情況下,遊客們還是會在這些旅途中,發現貴州更加深處的魅力,就比如這次給大家介紹的這個地方,它可是來自大山深處的美麗,集合了貴州山水和人文風景的好地方!
  • 【致敬,雲南鄉村教師】2019年特崗教師計劃
    矢志不移、默默奉獻是這些鄉村教師的一個共同特徵他們有的義無反顧在大山裡堅守了一輩子;有的積勞成疾卻仍拖著病體堅持在三尺講臺上;有的堅持不懈為鄉村教育事業任勞任怨第34個教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聚焦雲南鄉村教師走近大山深處那些辛勤耕耘的教育者傾聽他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