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市播州區平正鄉野彪小學,坐落在一座大山半山腰上,海拔約1300米,這裡山莽莽林蒼蒼,雲霧繚繞。今年32歲的王得榮,祖籍在雲南省宣威市。2014年8月,他考上了特崗教師,來野彪小學任教,在這裡堅守了6年,2000多個日日夜夜。
2020年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走進野彪小學,了解王得榮老師在此堅守的故事。
為理想考上貴州特崗教師
9月8日早上,行駛了2個小時,途經盤山越嶺公路,記者終於趕到了平正鄉團結村野彪小學。小學地處在近乎與世隔絕的兩座大山的埡口,是附近十裡或者更遠村落孩子們所能上的唯一小學。
野彪小學有200多個學生,20多名老師,學校條件比較艱苦。學校依山而建,佔地面積較為狹小,三層高的教學樓,是當地的最高樓房。
王得榮家住在雲南省宣威市倘搪鎮法宏村,畢業於文山學院,2014年考取播州區(原 遵義縣)特崗教師,被分到平正鄉團結村野彪小學,擔任教務主任和一年級班主任,教語文科。
「這個字母,要寫在字格的中間,不要拖尾巴出格子。」一年級教師室裡,王得榮正在全神貫注地講著課,學生們也聽得很認真。
為什麼從遠山遠水的雲南趕來大山深處當老師呢?趁著下課時分,記者與王得榮聊起來。「大學畢業時,正趕上貴州這邊在招考特崗教師,我的理想就是當一名老師,便參加了考試,沒想到考上了。」王得榮笑了笑說,在他看來,在哪裡任教都無所謂。
6年前,通往團結村野彪小學鄉村公路,是布滿亂石的崎嶇山路,從平正街上坐客車需顛簸1個小時才能到達,「條件好壞並不重要,關鍵是能把自己所學傳授給學生。」面對這樣的條件,王得榮無怨無悔地堅守了下來。
寒暑假才回家一趟
野彪小學距離雲南宣威,700多公裡,除了寒暑假,王得榮會回一趟家外,其餘時間,他都是在學校裡度過的。
「每到雙休日、假期,大家都走了,自己獨自一人呆在學校,哪能不思念家。」王得榮只能通過電話和微信與家人聊聊,父親生病了,他只能在電話安慰幾句,母親想他了,他也只能讓母親在視頻裡看看。
而陪伴他自己的,也只有手機和課本。除了做飯,鑽研教材,下鄉家訪,他還把校園裡收拾得乾乾淨淨,一個人默默地守護著學校。
剛到野彪小學第一年,王得榮便把整個團結村每組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摸得清清楚楚,這是家住本地的老師都沒能做到的。
王得榮至今還單身著,聊起成家的事,他很尷尬地笑了,「女友也是老家那邊的,我做了無數次思想工作,才答應來遵義,先找個班上再慢慢選擇崗位考試。兩人結婚的事,一直不敢提。」
為人師者如父母
野彪小學是一所寄宿制的村級小學,最邊遠學生需走山路2至3小時才能回家,所以學生們都住校。
2015年3月一天晚上,學校一名住校生突發高燒,王得榮立即把學生送到村衛生室檢查,打針服藥。
這名學生是一名留守兒童,父母在省外打工,爺爺奶奶又腿腳不便,卻執意想趕來學校把學生接回家。「如果孩子爺爺一撅一拐走3個小時趕來學校,可能已經是晚上兩三點鐘了。」
王得榮想了想,乾脆自己背孩子送回家去。由於不熟悉路,在幾名高年級同學的帶領下,踏著泥濘的道路,打著手電筒,深一腳淺一腳往前走,與孩子爺爺奶奶接應上時,已是深夜12時許。
返迴路上時,手電筒又沒電了,只好用手機照路前行,回到學校已是凌晨2點多鐘。第二天早上6點,王得榮卻準時起床,和往常一樣按時走進教室。
一年級6、7歲的學生,洗漱、疊被子都不會,這些都得王得榮一個個手把手細心地教。
6年只是一瞬間划過,但對於王得榮來說,這大山深處2000多個日夜的堅守,需要常人想像不到的努力和付出。
如此辛苦付出和堅守,終於勞有所獲。2017年,王得榮獲播州區人民政府「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先進個人」、 「全區小學數學優質課一等獎」。2018年,獲平正仡佬族鄉政府表彰「先進教育工作者」 、「師德標兵」。2020年6月,獲中共遵義市播州區委員會「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9月,獲遵義市人民政府「優秀鄉村教師」。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姚強
編輯 武芮西
編審 李中迪 楊天雪
400多噸水去哪了?世紀城居民遇蹊蹺事:正常用水,水費卻陡增10倍
女子點了份外賣,看吐上萬網友:天吶,癩蛤蟆!
醉酒女子馬路上亂竄,被酒駕司機撞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