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師兩個娃:六安大山深處的堅守

2020-09-10 六安八卦小丸子

在安徽省霍山縣磨子潭鎮中心學校金巖教學點,58歲的項發權老師帶著2個學生奔跑嬉鬧,校園裡充滿了孩子純真的笑聲。


1983年,高中畢業的項發權被分到大別山深處的金巖小學,當時,學校裡有6名老師,120多名學生。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少孩子跟隨父母遷出大山,學校的學生和老師數量逐年減少,到2010年只剩下15名學生和項發權1位老師。


當身邊的同事一個個調離大山時,項發權選擇了堅守,「山裡的孩子們需要我,我要留下把他們教好。」


現在的金巖教學點雖然只有2個年級2名學生,但是硬體設施並不落後,電視、電腦、空調、遠程教學設備一應俱全。項發權一人教授各門課程,既當老師,又當保育員、炊事員。


還有不到2年時間,項發權就要退休了。「山裡條件苦,年輕人不願意來。」項發權擔心是否有人願意到教學點接班,「我現在身體還硬朗,如果沒有老師來,我會繼續堅守,一直教下去。」

↑9月7日,在霍山縣磨子潭鎮金巖教學點,項發權為兩個孩子準備午飯。

↑ 9月7日,項發權騎摩託車接三年級的孩子杜鈺軒上學。

↑ 9月7日,在霍山縣磨子潭鎮金巖教學點,項發權在午飯前幫孩子們洗手。

↑ 9月7日,在霍山縣磨子潭鎮金巖教學點,項發權在課間休息時帶著孩子跳繩。

↑ 9月7日,在霍山縣磨子潭鎮金巖教學點,項發權給兩個孩子上課。

↑ 9月7日,在霍山縣磨子潭鎮金巖教學點,項發權在早讀課時給學生批改作業。

↑ 9月7日,在霍山縣磨子潭鎮金巖教學點,項發權教一年級的彭杭豔寫字。

↑ 9月7日,在霍山縣磨子潭鎮金巖教學點,課間休息時一年級的彭杭豔向項發權問問題。

↑ 這是9月7日拍攝的霍山縣磨子潭鎮金巖教學點(無人機照片)。

↑ 9月7日,在霍山縣磨子潭鎮金巖教學點,項發權帶著兩個孩子升國旗。

↑ 9月7日,在霍山縣磨子潭鎮金巖教學點,項發權在課間休息時帶著孩子做遊戲。

↑ 9月7日,在霍山縣磨子潭鎮金巖教學點,項發權和孩子們一起吃午飯。

↑ 9月7日,在霍山縣磨子潭鎮金巖教學點,杜鈺軒(左)和彭杭豔在學校內奔跑玩耍。

↑9月7日,在霍山縣磨子潭鎮金巖教學點,兩個孩子在教室內午休,項發權在一旁備課。

↑ 9月7日,項發權騎摩託車送三年級的孩子杜鈺軒放學回家。

↑ 9月7日,在霍山縣磨子潭鎮金巖教學點,項發權給兩個孩子上課。

相關焦點

  • 一個老師兩個娃:大山深處的堅守
    一個老師兩個娃:大山深處的堅守新華網9月7日,在霍山縣磨子潭鎮金巖教學點,項發權在早讀課時給學生批改作業。
  • 六安一個老師兩個娃:大山深處的堅守
    在安徽省霍山縣磨子潭鎮中心學校金巖教學點,58歲的項發權老師帶著2個學生奔跑嬉鬧,校園裡充滿了孩子純真的笑聲。1983年,高中畢業的項發權被分到大別山深處的金巖小學,當時,學校裡有6名老師,120多名學生。
  • 大山深處的堅守:一個老師兩個娃
    在這個位於大別山深處的教學點,項發權是校長、是老師,也是保姆,還是門衛。不知不覺,他堅守在這裡已經37年了。他幾乎將自己一生的精力,全都奉獻給了這個偏僻之地的小小教學點,成為大山深處兒童的守護者。他只有一個簡單的想法,就是家長把孩子交到他手中,他就要認真負責,自己苦點累點不算什麼,不能讓學生受委屈!如今的金巖教學點無論是外部環境還是內部條件,都有了極大改善。校舍修整一新,添置了現代化教學設備。在這小小的教學點,孩子們通過在線課堂能享受到優質的教學服務。
  • 一個老師兩個娃:大山深處的堅守「圖」
    在安徽省霍山縣磨子潭鎮中心學校金巖教學點,58歲的項發權老師帶著2個學生奔跑嬉鬧,校園裡充滿了孩子純真的笑聲。1983年,高中畢業的項發權被分到大別山深處的金巖小學,當時,學校裡有6名老師,120多名學生。
  • 一所學校一個老師兩個娃:從小夥到大叔,深山37年的堅守
    在教師隊伍中,有個特殊的群體——鄉村教師,他們默默無聞卻又責任重大,他們堅守鄉村,也同時堅守激蕩青春。>在大別山深處的霍山縣磨子潭鎮,有這樣一所所學校,他只有一個老師兩個娃,這位老師從帥小夥到大叔,堅守大山深處37年。
  • 平山縣大山深處的堅守:一名教師一個娃
    今年28歲的樊香英作為平山縣楊家橋鄉九里舖教學點唯一的一名山區教師,已堅守在大山深處七載。如今,該教學點雖只有一名學生,她仍兢兢業業地教書育人。「義務教育,一個都不能少!」微黑的皮膚,消瘦的身材,樊香英有著異乎尋常的堅毅。她願一直堅守大山深處,秉承師者初心。
  • 大山深處,一師一校一生的堅守
    今年59歲高齡的楊進老師站在講臺上認真的講課,教室裡只有一名一年級學生郭思涵在認真聽課,教教室顯得空曠而和諧,一校一師一班一個學生的校園,在大山深處,演繹著徽縣教育事業「一個都不放棄」的堅守。像楊進老師一樣的山區教師還有很多
  • 平山|大山深處的堅守:​一所學校,一名教師,一名學生
    作為平山縣楊家橋鄉九里舖教學點唯一的一名山區教師,已堅守在大山深處七載她願一直堅守大山深處,秉承師者初心。校園由一棟二層小樓和一個小院組成,乾淨整潔。一樓的一間屋子用作教室,小院的牆上掛著一個簡易籃球筐,西側有一副單槓和一副雙槓。  今年28歲的樊香英已在這一坐落於大山深處的教學點堅守了7年。如今,雖然該教學點僅有一名學生,樊香英依然認真地為學生講課。
  • 大山深處的「老師媽媽」張桂梅
    17歲時,她跟隨姐姐到雲南支邊,後考入麗江師範學校,畢業後成為一名老師。在她教書的一所學校裡,學生大多來自偏遠山村,她發現很多女學生因為貧困而輟學。於是,她萌生了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想法。經過艱難的努力,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於2008年正式掛牌成立,目前已有1600多名女生從這裡考入大學。
  • 「袖珍學校」裡的「保姆老師」,用堅守在大山裡播撒希望
    在萬源市青花鎮罐壩小學,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數十年如一日,默默堅守在大山深處,不僅要為人師表、育人樹德,還要無微不至地照顧寄宿學生的衣食起居,被孩子們親切的稱為「保姆老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放棄走出大山為的是讓學生走出大山,他們沒有豪言壯語,卻將自己的愛化作點滴,融入孩子們的心靈。
  • 2000多個日夜的堅守!雲南小夥在貴州大山深處從教6年桃李滿山鄉
    遵義市播州區平正鄉野彪小學,坐落在一座大山半山腰上,海拔約1300米,這裡山莽莽林蒼蒼,雲霧繚繞。今年32歲的王得榮,祖籍在雲南省宣威市。2014年8月,他考上了特崗教師,來野彪小學任教,在這裡堅守了6年,2000多個日日夜夜。2020年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走進野彪小學,了解王得榮老師在此堅守的故事。
  • 大山深處,1名老師、2個學生便是一座學校……
    新學期開始,在安徽六安的霍山縣磨子潭鎮金巖教學點,只有兩名學生,項發權是唯一的老師,也是唯一的校長、保育員、炊事員。新學期開始,在安徽六安的霍山縣磨子潭鎮金巖教學點,只有兩名學生,項發權是唯一的老師,也是唯一的校長、保育員、炊事員。在大別山裡,他陪伴的學生已經換了三代人,面對新一代小娃娃的時候,給了項發權堅守深山的動力,「一想到娃娃們要去20公裡外上學,這麼小就要住校,太吃苦了啊」。
  • 為愛守望——記堅守在大山深處的「小」校長李有葵
    「我是大山深處的一個小校長」,李有葵老師常常這樣介紹自己。50歲的他,總是愛說自己「小」,不是年齡小,是鄉村小學作為基層學校的「小」,是在教育探索之路上學無止境的「小」。而在認識他的人眼裡,他是一位有著守望鄉村教育情懷的校長,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小的成績。
  • 一所學校一名教師28個娃,35年大山深處的堅守,最幸福的回憶
    在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海拔1400多米的大山深處,有一所學校。如今,學校只有1名老師和28個學生。這所學校就是天星鄉木瓜村小學,老師名叫李德清25元工資起步、一個人的學校、35年大山深處的堅守……在這個廣元地區海拔最高的鄉村小學校,李德清把自己最好的年華獻給了這裡,他用自己的執著和信念書寫著大山深處的大愛堅守!
  • 「袖珍學校」裡的「保姆老師」用堅守在大山裡播撒希望
    在萬源市青花鎮罐壩小學,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數十年如一日,默默堅守在大山深處,不僅要為人師表、育人樹德,還要無微不至地照顧寄宿學生的衣食起居,被孩子們親切的稱為「保姆老師」。天剛微亮,高小明老師就來到了學生宿舍,挨個檢查學生的作息,一天的工作就在忙碌中開始。作為土生土長的罐壩人,高小明的從教生涯已長達27年,選擇回到老家長期任教,其中包含的是他對於這片鄉土的熱愛和對學生的摯愛。
  • 大山深處孩子們的引路人
    勤奮敬業滿腔熱情為人梯今年33歲的張勇出生在攀枝花米易縣的一座大山裡,「記憶中老家的山很大很大,沒人願意來當老師,我8歲多才上學,去學校的山路綿延,要走好久好久。」張勇說,那個時候他就想,長大後要當老師,到大山深處最需要老師的地方去。
  • 致敬燃燈者 ▏大山深處的教書人
    日復一日,他們在大山深處陪伴著孩子們的成長,基礎全科教學樣樣不落;年復一年,他們在三尺講臺上見證著鄉村教育的變革,送走了一屆又一屆的同行與學生。他們,是鄉村教師,也是大山深處的燃燈者;他們,被稱為農村教育 「活的靈魂」,也是農村的孩子看向外面世界的「第一面鏡子」。
  • 【堅守,是他們對大山最好的回報】
    陳洪兵回鄉任教已有23年了,他常說,堅守是自己對家鄉、對大山最好的回報。除他之外,這裡還有一群教齡20餘年的老師們。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守著大山裡的三尺講臺,放飛出了一個個年輕的夢想,任歲月染白了雙鬢,只為能讓鄉村孩子走出大山。
  • 致敬燃燈者|大山深處的教書人
    日復一日,他們在大山深處陪伴著孩子們的成長,基礎全科教學樣樣不落;年復一年,他們在三尺講臺上見證著鄉村教育的變革,送走了一屆又一屆的同行與學生。他們,是鄉村教師,也是大山深處的燃燈者;他們,被稱為農村教育 「活的靈魂」,也是農村的孩子看向外面世界的「第一面鏡子」。
  • 致敬燃燈者 ▏大山深處的教書人
    日復一日,他們在大山深處陪伴著孩子們的成長,基礎全科教學樣樣不落;年復一年,他們在三尺講臺上見證著鄉村教育的變革,送走了一屆又一屆的同行與學生。他們,是鄉村教師,也是大山深處的燃燈者;他們,被稱為農村教育 「活的靈魂」,也是農村的孩子看向外面世界的「第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