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儲蓄大國,截止2019年年底,儲蓄率高達45%,不少人都願意將錢放銀行內,這樣更安全一些,如果放家裡可能會被偷盜,放的時間長了也會有黴味。同時,放在銀行裡還能領取一筆利息。
不過很多老人將錢存銀行後,因平日裡不用錢,不到萬不得已並不會將錢取出來。且老人的年齡大了,行動不是太方便,總會委託兒女去取錢。只是銀行方面為了信息安全,通常都會要求本人來取錢,如果代取的話,那手續就會繁瑣很多。
案例:老人離世前,將錢放銀行卡中,並將密碼告訴家裡人,只是當家人去銀行取錢時,並沒有順利取出來。這讓很多人好奇,為何死者存款領不到呢?
對死者的存款處理形式,銀行會分2類情況處理:
1、家屬不知有存款
老人離世前,如果沒有將存款一事告訴家屬,銀行是不會主動通知的,畢竟它們是商業機構,並非慈善組織。作為一種盈利性的機構,銀行在「攬儲」上耗費很大成本,不會主動聯繫家人取出這筆錢,也沒義務去告知。
同時,銀行的系統並沒有那麼先進,不能實時更新用戶狀態。說白了,銀行不知道儲戶是否離世,沒理由再去聯繫儲戶。
2、知道這筆存款
老人離世前,告訴家人有這筆存款,如果死者是將錢存在銀行卡上,家裡人只要能知道密碼,那就可在ATM機上取出這筆錢。
但是在生活中,不少老人更愛將錢放銀行存摺上,這就要去櫃檯取錢。採取這種方式,需要的手續要複雜很多,就算是有密碼也不管用,還需要一種東西,那就是公證書。
公證書是當事人去申請辦理的,它具有法律效力。拿著這個東西,去銀行再去取錢就非常容易了。可能有人會說,有死者的身份證,難道還不能證明和其的關係嗎?
其實在今天這個資訊時代,犯人在技術的偽裝上更高明,可通過盜用信息將別人的錢取走。同時,如果家人拿著身份證就取走,還有其他繼承人要取這筆存款,銀行應該如何解釋呢?
老人離世後,留下來的錢就是遺產,繼承人想繼承需要提供不少證明材料,不然一分錢都取不了。等繼承人確定了後,如果繼承人之間對遺產分配沒達成統一約定,銀行也不會讓其取錢。
如果有公證書,以上的矛盾全部解決清楚,省去了不少麻煩,百姓們也希望能將錢放銀行內,畢竟銀行規定多、辦事嚴謹,儲戶的財產可更好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