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查詢、健康指導、養生經典、有病不求人
疾病查詢:
小兒發燒、小兒腹瀉、夜啼、小兒推拿、小兒常識、腰痛、腰間盤突出、強身鍛鍊、背痛、風溼、骨質增生、腿痛、B肝、肝病、養肝、解酒、胃病、胃疼、便秘、頸椎病、腎虛、減肥、宿便、失眠、高血壓、感冒、腹瀉、咽炎、補腎食療、男科、前列腺炎、婦科、痛經、月經不調、經期保養、乳腺增生、乳腺癌、坐月子、豐胸、美容、瘦腿、手腳冰涼、咳嗽、痔瘡、腦出血、血栓、癌症、糖尿病、心臟病、痘痘、白髮、脫髮、打呼嚕、皮膚病、酸鹼食物、溼氣、膽結石、痛風、牙痛、口腔潰瘍、鼻炎、近視、狐臭、秘方...更多!
公眾號:脈絡養身
在眾多的消風散同名方中,明代的醫學大家陳實功所著的《外科正宗》裡的消風散最為有名。
原文是怎麼記載消風散的呢:「治風溼浸淫血脈,致生疥瘡,瘙癢不絕,及大人小兒風熱癮疹,遍身雲片斑點,乍有乍無並效。」
概括一下:就是各種皮膚病,溼疹、蕁麻疹等等,其特點呢?就是一個字:癢!
消風散有哪些組成呢?
當歸、生地、防風、蟬蛻、知母、苦參、胡麻、荊芥、蒼朮、牛蒡子、石膏各6克,甘草、川木通各3克。
粗略一看,藥味還是比較多的。可以喝湯劑,也可以買成藥:消風止癢顆粒。
從《和劑局方》的消風散後,眾多的消風散皆以其為藍本,其制方的理論源泉直接來自於內經「風邪客於肌中」這一關於「癢」的成因的基本理論。
但陳實功沒有囿於這種學說。陳實功是可以與華佗比肩的大醫學家,尤其長於外科,實踐和理論都屬一流。
在創編此方時,他考慮了風疹、溼疹類疾病的成因的複雜性,組方更為全面、完備。
我們以溼疹為例,分一下類,這樣就更好理解。溼疹不是大病,但也不是小病,尤其是「癢」,嚴重時可以癢到心裡,怎麼著都不舒服。
老話講,痛可忍,癢不可忍,是不是這樣?
首先,溼疹溼疹,病位在哪兒呢?在表,正所謂四肢頭面皆屬於表,在表應該怎麼辦呢?
必然是解表的,所以,消風散裡用了荊芥、防風、牛蒡子、蟬蛻,疏風透邪,開發腠理,以祛散在表之風邪,有祛風止癢之功。
荊芥與防風可謂是祛風藥中的經典對藥。
在中藥世界裡,防風堪稱「祛風第一藥」。
藥聖李時珍對防風做這樣的解釋:「防者御也,其功效療風最要,故名。」防風的好處不僅能夠對抗外來的風邪,還可以把身體裡面遊走不定的風驅趕出去,從而達到熄風止癢的效果。
肺主皮毛,荊芥辛溫解表祛風的特性,除了治療感冒之外,也常用於治療各種瘙癢風團癮疹等皮膚病症。
所以兩藥合用能加強辛溫解表、疏散風邪的作用。很多祛風藥,比如風熱感冒的藥幾乎都有它們的影子。
蟬蛻是知了的殼,又叫蟬衣蟬殼,中醫取它散風熱,透脫之功。清代溫病學家楊慄山稱其「輕清靈透,為治血病聖藥。」
《本草綱目》言其:「治頭風眩暈,皮膚風熱,痘疹作癢,破傷風及疔腫毒瘡。」知了把殼脫掉,如同人把身體的煩熱脫掉一樣。
其次,有溼。蒼朮芳香化溼,蒼朮乃治溼聖藥,不管是裡溼還是表溼,它都能通治,在裡之溼可以便滌化之,在表之溼可以發散解之。
苦參清熱燥溼止癢,只要是有溼熱引起的皮膚熱毒症,都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苦參味苦。它是很苦的一味藥,號稱大苦藥,苦到什麼程度?名列四大苦藥之中。苦到你會皺眉,這麼苦的藥有什麼好處呢?它能夠降火。
所以口苦到極致,腸胃有溼熱,一味苦參一煮水喝下去,口乾苦就會消失。如果是皮膚的瘙癢呢,苦參也可以用,溼疹發生部位在皮膚,與五臟相關的就是肺,所以中醫的皮膚病多從肺治。
《內經》又說,「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因而與心也有關,第一,心布於表;第二,心屬火,火能生風,苦參清心火則癢痛消。
木通清熱利溼,眾所周知木通有關木通和川木通兩種,前者超量使用可導致腎功能衰竭。
而關木通和川木通不是一種藥,雖然我們使木通使得非常安全,但有些一知半解的朋友,心下惴惴,如此這般對疾病的治療非常不利,故稱之為「害」。
所以開消風散也可去掉木通,改用地膚子。地膚子與木通同為清熱利溼藥,且具有顯著的止癢效果,非常適合治療瘙癢劇烈的風疹、溼疹之症。
再次,有熱。石膏、知母清熱瀉火,白虎湯的格局,針對大熱大煩大渴。
然後,得治血。當歸、生地黃、胡麻仁養血潤燥。其用藥意義約有如下三端:一者因風溼熱邪侵襲肌膚,鬱結不散,每易耗傷陰血。
二者系方中諸祛風藥與除溼藥性皆偏燥,易損傷陰血;三者乃外邪浸淫經絡,氣血為之鬱滯,方中當歸兼可活血,有助於祛風除邪,所謂「醫風先醫血。血行風自滅」。
最後,再來一點甘草充當和事佬,調和諸藥。
經過這麼一理,我們發現,其實這個方子的思路還是非常清楚的,幾乎可以用於大部分皮膚病,而且中藥用的對,真是效如桴鼓,一點兒不比西醫差!
溼疹、蕁麻疹、皮膚瘙癢、過敏性皮炎、神經性皮炎......大家可以試試看,這肯定是一張治療皮膚病絕對好用的方子!
你若喜歡,為脈絡養身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