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語文考情及變化分析!
☆2020高考考情及變化
一 信息類文本閱讀(論述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
1.注重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的適應性傳承。如全國卷Ⅰ論述家庭倫理中的「孝」文化在當代社會含義的變化;全國卷Ⅲ的《談談〈古文觀止〉》以現代眼光評價古代經典,立足高遠。
2.注重國家重大決策或事件,密切聯繫社會現實。如全國卷Ⅰ的「新基建」(被寫入《2020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全國卷Ⅱ的「脫貧攻堅」(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全國卷Ⅲ的「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
3.注重專業性,新增對學科研究性文本的考查。如全國卷Ⅱ的美術史的相關研究等。
4.體裁範圍擴大,注重考查文本特徵。全國卷Ⅲ的《談談〈古文觀止〉》有「書評」的影子,實用類文本閱讀選擇的是一則訪談,並從訪談主體(組織方、採訪者、訪談對象)的立場和關注點命制試題。
※※ 新高考題型變化 ※※
1.試卷結構改變。將全國卷的論述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合二為一,仍以非連續性文本的形式呈現。
2.主觀題增加。由全國卷的5道客觀題+1道主觀題變為3道客觀題+2道主觀題,在主觀題中考查了文本的論證思路等。
3.融合語用題。將「下定義」這一常在語言文字運用中考查的題型,放入閱讀題中。
二 文學類文本閱讀
1.側重名家經典。如外國文學大家海明威,當代文學新秀蔣子龍、葛亮、于堅。
2.凸顯核心價值。①傳播體育之美。越野滑雪》講述普通年輕人對運動的熱愛。②傳承工匠精神。《書匠》(節選)刻畫普通匠人對職業道德的堅守。③厚植家國情懷。《記憶裡的光》探討普通勞動者對信仰的追求、對國家建設的奉獻精神。④培養審美情操。《建水記》(之四)述說古城的「前世今生」,探討「詩意地棲居」。
3.遷移教材,落實新課標「任務群」學習目標。如全國卷Ⅰ第7題的D項,引入課文《老人與海》,在海明威作品群中比較閱讀。
4.引入文學理論,考查理解與運用。如全國卷Ⅰ第9題,題幹中給出海明威的「冰山」理論,讓考生運用這一理論分析小說的情節安排及其效果。
※※ 新高考題型變化 ※※
增加1道選擇題,考查內容更細緻。2道選擇題分別考查理解文本內容和分析鑑賞藝術特色,注重對細節的考查。
三 文言文閱讀
1.關注歷史名人傳記。如蘇軾、王安中等。
2.觀照時代主題。如蘇軾利用新法便民,並設法緩解災情、防治疫病,映射當下改革開放之大趨勢和新冠肺炎疫情之大事件。
3.古代文化知識考查範圍擴大。增加對文體知識的考查,如全國卷Ⅱ考查「四六之制」。
※※ 新高考題型變化 ※※
新增文本理解主觀題。通過對文本中某一事件所產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影響等的分析,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讀懂文本。
四 古代詩歌閱讀
1.注重名家作品。杜甫、王安石、陸遊皆為古代詩歌大家。
2.宣揚積極的價值導向,映射時代主題。如全國卷Ⅰ「戰勝疾病的信心」「對美好生活的展望」,全國卷Ⅲ魏徵的剛直方正等。
3.詩歌題材特徵突出且多樣化。和詩、詠物詩、讀史詩、贈別詩,題材豐富。
4.創設開放性試題。全國卷Ⅱ考查詩歌闡述的道理「對我們有何啟示」,切實聯繫學生的成長曆程,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五 名篇名句默寫
倡導美育勞育德育。如考查《離騷》中有關古代服飾文化的審美、白居易《觀刈麥》中對勞動場景的描寫、《論語·先進》中對子路治理飽經憂患的千乘之國的志向的描寫等。
六 語言文字運用
1.選材多樣化。如篆刻、殷墟甲骨文等傳統文化,有氧運動、噪聲的影響、膳食生熱作用等科普文學,湖北疫後重振發展、海南自貿港建設、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世界經濟論壇等國家大事和國際熱點。
2.考查範圍擴大。詞語辨析涉及虛詞,自此,成語、實詞、虛詞、短語都進入常考範圍。
3.考點延續,銜接教材。如全國卷Ⅰ和新高考卷Ⅰ繼續考查標點,選項多出自教材原文。
※※ 新高考題型變化 ※※
1.辨析題減少,主觀題增多。客觀題由全國卷的3道減為1道。
2.注重對高能力層級的考查,將語用落到實處。如分析修辭的特徵和作用、句式變換的表達效果屬於理解和鑑賞能力層級;病句題由客觀題變為主觀題,落實對語言的正確表達。
七 寫作
1.傳承傳統文化的時代精神。全國卷Ⅰ,需要考生用歷史和現代的眼光去審視歷史人物,就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時代意義表達自己的看法。
2.立足時代主題,思考個體使命。無論是全國卷Ⅱ的「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還是新高考卷Ⅰ的「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都將考生置於當今社會環境中,立足學生視角與現實對接。
3.關注自我成長,注重哲學思辨。如全國卷Ⅲ作文「如何為自己畫好像」,體現自我認識、自我認同的要求。
4.強化應用文體寫作。發言稿、演講稿、書信、主持詞,多種應用文體齊聚真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