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雙重:理解多行星二元星系的天體物理學

2020-12-12 攀登的人

上個月,天文學家宣布首次發現多顆行星繞一顆恆星運行。二元恆星系統包括圍繞公共點旋轉的兩顆恆星,非常常見 - 大約一半的太陽大小的恆星被認為是雙星系統的成員。但僅在2011年,天文學家才報導了第一個確認的二元系統實例,即使是一顆行星。新發現的系統名為Kepler 47,由一顆大約有太陽大小的恆星和一顆由兩顆行星環繞的小伴星組成。

之所以花費這麼長時間才能找到圍繞雙星的系外行星,並不是因為它們很少見,而是因為我們很難從地球的有利位置看到它們。克卜勒47發現的數據來自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它繞太陽而不是地球運行,因此我們的星球不會阻擋它的視線。該太空船的任務是在太陽周圍的可居住區尋找行星,希望科學家能夠更好地了解有多少系統擁有可以支撐生命的行星。

克卜勒通過測量一顆恆星亮度的微小變化來探測系外行星,這顆恆星的亮度是由一個身體在它前面通過而引起的,就像金星在六月見證的 過境一樣。因此,克卜勒只能找到其軌道與其視線對齊的行星。否則行星不會從望遠鏡的角度改變恆星的光線。因此,科學家們可以找到他們能找到多少這樣的系統; 遙遠的星星不安排自己提供更好的視野。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天體物理學家丹尼爾·法布裡奇(Daniel Fabrycky)和該論文的作者之一 宣稱這一發現,他說,「一句話就是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行星也可以圍繞雙星形成。」

對天體運動的任何描述都始於經典物理學 - 特別是牛頓萬有引力定律。這項法律描述了另一個人對一個身體施加的力量。它表示力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因為力等於質量乘以加速度,所以可以使用這兩種不同的力描述來編寫微分方程系統,該系統將描述任意數量的物體的運動。描述它們的運動的問題被稱為n體問題,其中n表示系統中的主體數。一旦給出了一堆物體的質量和速度,實際上並不太難以推導出方程式。但只有2體問題才能得出明確的答案。n的其他值的解必須通過數值方法找到,這導致任意精確的近似,而不是通過找到方程的通用解。

具有兩個軌道行星的雙星系統是一個4體問題。但是,法布裡奇說,在克卜勒-47的情況下,這兩個行星比兩個太陽小得多,它們的質量可以假設為零。因此,對於兩顆恆星來說,4體問題變為2體問題,因為行星不會非常牽扯它們。這個2體問題的解決方案是每顆恆星圍繞兩個物體的質心處於橢圓軌道。這些軌道被描述為克卜勒,因為約翰內斯克卜勒 - 這位宇宙飛船被命名的文藝復興天文學家 - 首先注意到我們太陽系中的行星有橢圓軌道,而不是圓形軌道。

(左圖是圍繞質心,橢圓軌道的兩顆相似大小的恆星的模擬,紅十字。來源:Wikimedia Commons / Zhatt

然而,在克卜勒47系統中,兩顆恆星的軌道幾乎是圓形的,恆星非常靠近。它們的軌道長度約為7.5天,相距僅約1300萬公裡。(透視,大約是太陽和水星之間平均距離的四分之一。)研究人員使用都卜勒光譜測定這些參數,測量發射光以確定較小的身體如何在較大的身體上施加重力。

為了模擬行星軌道,研究人員使用數值模型找到最適合克卜勒採集的行星傳輸數據的軌道。內行星需要大約49.5天的時間才能繞恆星運行,離它們只有大約4400萬公裡; 外行星需要大約303天,離地球離太陽很遠。這使得克卜勒47的外行星處於可居住的地區,那裡可能存在液態水。有了這樣的位置,外星球可能會想起星球大戰世界塔圖因,但研究人員說,這個星球可能是一個天然氣巨頭,這對地球般的生活來說並不是一個好客的環境。但法布裡基指出,如果你在一個透過外星球大氣層的熱氣球中,雙重日落可能看起來像星球大戰中的東西兩個太陽在地平線上非常靠近。如果這個星球有月亮,那麼它有可能支持生命。

橢圓是行星路徑的良好近似,但它們並不完美,因為作用於世界的引力不是直接來自兩顆恆星的質心。法布裡奇說,「它們幾乎都在橢圓形上,但是由於星星在彼此周圍跳舞,它們會在它周圍擺動。」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力將導致行星的軌道 - 因此這個遙遠的太陽系的形狀發展。Fabrycky說,系統只需要一個世紀的時間就能大幅改變。(相比之下,在我們的太陽系中,這些變化需要數萬年的時間。)

展望未來,天體物理學家繼續使用望遠鏡尋找可能適合居住的行星,運用克卜勒定律來描述它們的運動。Fabrycky預計,在未來幾年內,研究人員將在單星系統和多星系統中宣布更多的外行星發現。天文學家希望克卜勒能幫助他們找到關於我們宇宙的大問題的答案。所有雙星系統都是平面的嗎?什麼不同的過程產生行星?當然,那裡還有其他人嗎?

相關焦點

  • 科普達人告訴你什麼是天體物理學,宇宙中的你和我到底有多幸運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本書《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作者尼爾·德格拉斯·泰森是一位天體物理學家,還是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海登天文館的館長。但他更著名的身份則是科普達人,曾經主持過系列紀錄片《宇宙》但是你想想宇宙的起源,我們的幸運度其實比這要厲害得多——構成你身體的、周圍環境的每一個原子,都是這麼幸運。每一個原子身上的每一個質子、中子、電子,都是正反物質湮滅之後,十億分之一的倖存者。我們能有今天難道不是奇蹟嗎?不過,如果你是物理學家的話,你會更幸運。 比「存在」更幸運的是,我們不但存在,而且我們還可以回過頭去理解這個宇宙。
  • 宇宙中的天體大小排名:最大行星、最大恆星、最大星系都是誰?
    宇宙之大,無奇不有,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萬億顆星系,不計其數的恆星與行星,人類一直都想弄清楚宇宙究竟有多大,可是面對龐大的宇宙,人類又顯得無能為力,不說宇宙就是人類生活的太陽系已經很大,狹義的太陽系直徑長達200億公裡,廣義太陽系半徑則長達2光年(包括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 僅僅這樣的距離人類發射的旅行者1號等深空探測器飛行40
  • 學科前沿.2020 | 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
    物理學8.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9.數學10.信息科學11.經濟學、心理學及其他社會科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領域 Top 10 熱點前沿發展態勢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領域位居前
  • 為什麼這個世紀將屬於天體物理學?
    對於天體物理學它意味著什麼?為什麼希格斯玻色子的質量要遠遠小於普朗克質量?把這個問題重新表述就是:為什麼引力跟其它的基本力相比要弱那麼多?這個問題有許多可能的答案:超對稱理論、額外維度、希格斯玻色子是個複合粒子(擬色)等等。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證據支持這些理論。在某種程度上,應該有有一些更基本的東西存在:新粒子、新的場、新的基本力等等。
  • 哥本哈根大學 天體物理學
    天體物理學是研究空間/宇宙/宇宙現象的物理學分支,例如恆星、星系和它們之間的物質,既通過理論水平,也通過天文觀測。作為天文學的夢想之地之一的丹麥,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和國家長久以來的政策支持,如果有意求學,請將哥本哈根大學列入你的申請名單。哥本哈根大學,坐落於丹麥王國首都哥本哈根,是丹麥最高學府。
  • 古人對天體運動的看法和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
    人類自古就常常仰望星空,思考天上的太陽、月亮、星星等天體與我們的關係,歷代先哲對天體現象提出了很多看法。眾說紛紜,我們今天主要介紹西方自然科學的看法。一、古代人們對天體運動的認識:1.「地心說」:古代人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靜止不動的,太陽、月亮等各星體都圍繞地球做簡單而完美的圓周運動。代表人物:希臘人亞里斯多德(提出)、託勒密。2.
  • 看《三體》應該要懂的天文學,物理學知識!
    《三體》作為一部科幻小說,但是內容所涉及的天文學家和物理學知識真的超豐富。但是作為一個文科生,面對很多專業名詞,我表示很吃力。於是,我就把他們都整理出來,希望能給各位小可愛帶來方便!第一點:恆星、行星、和衛星。
  • 唯尋「定向專業」挖掘機|倫敦大學學院——天體物理學
    半個多世紀以來,火星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人們的目光,激發著人類的探測熱情。迄今為止,人類向火星發射了超過40個探測器,是除了月球外人類探測次數最多的太陽系天體。開設該學科的學校並不多,而UCL是英國G5中唯一單獨開設天體物理的學校,今天小編就帶你領略倫敦大學學院(UCL)的天體物理學吧!
  • 恆星都比行星大嗎?《自然》:小恆星比大行星小7倍的奇異星系
    #科學了不起#宇宙中最常見的天體莫過於恆星和行星,太陽系有一顆恆星和八顆行星。從體型來看,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最爭氣的就是木星了,它的半徑是太陽的十分之一。如果把太陽比作籃球那麼大,木星就像個桌球,地球則像顆小米粒。放眼整個宇宙,大多數星系跟太陽系差不多,恆星的質量一般都比行星大,才能約束周圍的行星,共同構成一個星系。
  • 黑洞也能孕育行星但在上面尋找生命有點難
    吳慶文說,尋找更多系外行星,有利於理解太陽系形成、地球演化史及生命起源等謎題。近日,日本研究團隊表示銀河系中心黑洞周圍也可能存在大量行星,這一新觀點頓時引爆學術界。吳慶文介紹,此前科學家利用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望遠鏡陣列(ALMA),觀測到類似早期太陽系的形成過程。
  • 獵犬座旋渦星系M94,一個正在經歷狂暴恆星誕生期的「星暴星系」
    在我們所在的宇宙中,有很多各種類型的天體,包括恆星、行星、矮行星、小行星、衛星、彗星、流星、星際塵埃、星雲、黑洞等等。在我們的太陽系中「太陽」就是一顆恆星,「地球」就是一顆行星,「月球」就是一顆衛星,「冥王星」就是一顆矮行星,「灶神星」就是一顆小行星,「哈雷彗星」就是一顆彗星。
  • 天文學中的星座、星系、恆星系、行星系和星系旋臂,該怎樣區分?
    星系、恆星系和行星系都是指天體系統,是由於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和永恆運動,形成相互吸引、相互繞轉的運動系統。旋渦星系NGC 3370「星系」是指數量巨大的恆星系及星際塵埃組成的運行系統,我們地球所在的銀河系就是一個星系,銀河系的直徑大約為16萬光年,包含了大約1200億顆恆星,屬於巨型棒旋星系。
  • 《天體物理學雜誌》:「年輕版太陽系」擁有兩個小行星帶
    《天體物理學雜誌
  • 為什麼大多數天體都是球形的
    流體靜力學平衡是矮行星與太陽系小天體的現行區分標準,在天體物理學和行星地質學中還有其他作用。這種限定通常意味著物體被對稱地圓化成球體或橢球體,其中任何不規則的表面特徵是由於相對薄的固體地殼造成的。在太陽系中,目前具備該條件的天體有32顆,並已經得到觀測證實(除了太陽外),其中有7顆天體幾乎是可以確定的,但是還有100顆或更多的候選者。
  • 2020年QS物理學與天文學專業排名
    第一名:麻省理工 2021QS排名:1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麻省理工、MIT)並沒有單獨的天文系,而是將本科課程分別放在物理系(天體物理學)和地球、大氣和行星科學系(行星天文學)。
  • 宇宙中所有的恆星、行星、衛星,為何都是圓球體?這裡告訴你原因
    荒誕的地平說,至今還有人相信航天技術不僅讓我們看清了地球的全貌,也看清了宇宙其他星球的全貌,比如月球、木星、火星、太陽.....後來科學家經過總結,把宇宙中存在的天體從小到大歸為這幾類:隕石、小行星、彗星、衛星、行星、恆星、星系,如果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這些天體類別存在一個很有趣的規律,那就是比較小的天體,比如隕石、小行星
  • 阿塔卡馬陣列在手,發現行星衛星的半成品 - 環行星盤
    天文學家稱,該發現有助於確認行星形成的理論。圖解:藝術家印象圖:在PDS 70星系中一顆年輕行星周圍發現的環行星盤-NRAO/AUI/NSF,S.圖解:哈伯太空望遠鏡的WFC3相機於2014年所拍攝到木星的真實色彩影像,可清楚看見木星南半球的大紅斑人們通過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在PDS 70星系中的一顆行星周圍觀察到了它,這顆年輕的星體距地球大約370光年。
  • 馮端:漫談物理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馮端|牛頓|橢圓軌道|行星運動...
    假如你要計算行星運動的軌道,基本上可以按照牛頓所給出來的物理規律,加上用數學方法解運動方程就行了。根據現在的軌道上行星位置,倒推千百年前或預計千百年後它們的位置都是輕而易舉的,從而開拓了天體力學這一學科。海王星的發現史就充分顯示了這一點。人們發現天王星的軌道偏離了牛頓定律的要求,問題在哪裡呢?結果認為牛頓定律正確無誤,而是在天王星軌道外面還有一顆星,對它造成影響,並估計出這個星球的位置。
  • 系外行星和宇宙學研究先驅共享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們通過這顆行星對飛馬座51(51 Pegasi)微小的引力探測到了這顆行星。現在,人們仍然在使用這項技術研究已知的超過4000顆太陽系外行星。 James Peebles開發了一個理論框架。諾貝爾獎委員會評論該框架構成了「現代理解從大爆炸一直到今天的宇宙歷史的理論基礎」。
  • 物理科普 | 一張圖帶你讀懂物理學分支及之間的關係
    如果不能對物理有深刻的理解,無法繪製出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如果覺得這張圖看上去太複雜,他還錄製了一段8分鐘的視頻來解釋它們之間的關係。作者的解釋是其中包括了目前物理學家尚無法理解的內容,例如暗物質,這代表了物理學的未來發展目前比較熱門物理研究方向凝聚態物理學從微觀角度出發,研究由大量粒子(原子、分子、離子、電子)組成的凝聚態的結構、動力學過程及其宏觀物質性質之間的聯繫的一門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