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廈、河濱大樓...帶你追尋北外灘建築的往事

2020-12-10 澎湃新聞

你知道「S」型的河濱大樓

設計靈感由何而來嗎?

你知道曾經的

上海最佳觀景臺在哪裡嗎?

百年歷史滄桑的外白渡橋

又是誰題名的?

北外灘的建築裡

原來有那麼多的往事值得追憶!

快隨住建君

一起來了解一下

↓↓↓

「S」型河濱大樓

1931年初,清澈的蘇州河北岸,有一塊留存著殘磚碎瓦,斷壁殘垣的空曠沙地,此地原為廣東商人徐潤擁有。後負債低價售於英籍猶太人沙遜。沙遜購後造了石庫門寶康裡,見上海房產飆升,沙遜決計拆除寶康裡,騰出空地再造新大樓。

▲空中俯瞰河濱大樓

這塊面積7000平方米的空地,南朝蘇州河,北靠天潼路,東鄰四川路橋,西接河南路橋,無疑是一塊尺土寸金的好地皮。但問題是,這塊地的缺陷同樣明顯,它東寬西窄,不規則,而東西兩廂都是密集的民宅,根本沒有迴旋餘地。

▲上世紀20、30年代舟楫穿梭的蘇州河

設計者因地制宜,東騰西挪借空間,匠心獨運地將投資商沙遜名字的第一個字母「S」,作為建築平面的造型,構思奇妙。

▲河濱大樓外景

1935年,建築總面積5萬平方米,高7層的河濱大樓落成。設計師的建築平面「S」形布置,不僅容積率高,而且建築通風和朝向均好。從高處鳥瞰下來,整幢建築的頂部宛如一個橫躺著的英文字母「S」。建築立面位於四川路橋河南路橋的兩橋之間,一水盈盈,舟來舟往,風景殊佳。

▲河濱大樓的旋轉樓梯

河濱大樓建成後,英國、美國、西班牙、葡萄牙人紛紛包租入住,沙遜獲利甚豐。1938年,猶太難民湧入上海,作為猶太后裔的富商沙遜騰出許多房子無償讓出,遂成上海猶太難民所。

今天,河濱大樓傍水壁立的一面,依然倒映在流淌的蘇州河之中,而頂部的那個「S」型大字,依然在陽光下熠熠閃光。

曾經的上海觀景臺——上海大廈

你可否知道,在1980年代東方明珠電視塔建成前,眺望浦江兩岸的最佳觀景臺在上海大廈。

▲1940年代,屹立在蘇州河出口處的百老匯大廈

在蘇州河與黃浦江交匯處,有一幢體量巨大的高樓屹立在外白渡橋北堍,這就是上海大廈,它與外白渡橋組合在一起,一直是最有上海特色的地標建築。由於它的位置在蘇州河出口處,有空曠空間,站在上海大廈高處可一覽上海外灘建築群全景。

▲1959年從觀景臺眺望外灘

上海大廈作為上海最佳觀景臺,除獨特的地理位置外,還得益於其獨特的設計。1930年代,上海處於城市建設最興盛時期,大部分高樓大廈都在這個時期建造。蘇州河北岸因一河之隔地價便宜,英商業廣地產公司決定建專供英國僑民和商人居住的高層公寓,請英國建築師弗雷澤設計,公和洋行當顧問。這塊在蘇州河和黃浦江交界處的土地要建20多層的當時上海第一高樓。眾所周知,這是一塊泥沙衝積的軟土地基,1871年在造外白渡橋時,橋樁未打,樁就沉下去了,雖時隔幾十年,建築設計和營造技術提高了,但是在此地仍沒有建造高樓的先例。

▲百老匯大廈施工現場

建築師將建築體型設計為八字型,這樣四翼布局有三大優點,一是在蘇州河口如果採用傳統「一」字型,體形太單簿,必須有與空曠地形相匹配的大體形建築;二是建築容積率提高又可獲得較好的視覺朝向;三是對建築抗風荷載和垂直荷載有利,結構穩定性好。在結構上選擇鋁鋼框架形式,這種結構自重輕、剛性好。

建築立面摒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繁複的裝飾圖案和線條,採用幾何體組合近代摩天樓風格。立面從十一層起四翼逐層收縮,形成一個個大露臺,十八層為最高最佳露臺。各層次牆簷口處有藝術裝飾派(Art Deco)花邊圖案,立面全部用咖啡色泰山面磚,立面中央部分突出豎線條,使建築外觀端莊穩重又高峻挺拔。建築佔地面積5225平方米,建築面積24569平方米,樓高22層,耗資500萬兩白銀。地下室為鍋爐和設備用房,底層為大堂和公共服務部分,二至九層四翼部分為大小公寓64套,中段部分為一般客房,十至十六層為客房,十七層為餐廳和廚房,十八層為業主住所,十九至二十一層為設備層。

▲百老匯大廈設計圖

1934年春季,大廈竣工,同年10月開業,因緊靠百老匯路故取名為百老匯大廈,是當時上海最高的建築,影響很大。香港滙豐銀行、怡和洋行、英美菸草公司、電力公司的高級僱員,字林西報、大美晚報的高級記者、編輯紛紛入駐。

1951年5月1日,百老匯大廈改名為上海大廈。許多外賓到上海大廈,都會登上十八層觀景臺瞭望上海市區。

▲整修後的上海大廈

禮查飯店的周末舞會

如果回到昔日的禮查飯店孔雀廳,周末舞會的盛況屢見不鮮。這裡帶起了交誼舞在上海的流行。

▲ 禮查飯店外觀

1897年5月的一個周六, 「電光影戲」第一次來到了中國。在禮查飯店的Astor大廳裡,燈光驟暗,屏幕上開始出現生動的人物畫面,臺下驚嘆聲連連,掌聲不絕,這一晚在禮查飯店的經歷就像做夢一般……

▲ 禮查飯店舊影

禮查飯店舊址位於黃浦路15號,創辦於1846年,英文名Richards』 Hotel,中文名禮查飯店。約1861年,由英國人史密斯(HenrySmith)接管,英文名稱改為「Astor House Hotel」,中文名稱不變,是上海資格最老的西式旅社飯店。20世紀初,上海開通有軌電車,需要建設外白渡橋鋼橋,禮查飯店獲得一筆拆遷補償款,在原址東側重建新樓,1907年竣工交付使用。新的禮查飯店由英商新瑞和洋行(Davies·Gilbert)設計,佔地面積4580平方米,建築面積1.57萬平方米。五層磚混結構,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坐北朝南,底層飾券式門窗,主入口有鐵架大雨篷。二層以上設挑出陽臺;三、四層之間貫以多立克式柱。西側轉角處作半圓形,頂部設穹頂塔樓。西翼後部立面頂層為尖拱窗,三層為挑陽臺。至今飯店老樓的中廳,依然存有1860年遺留下來的維多利亞時期哥特復興式旅館建築原貌。

▲禮查飯店主入口

禮查飯店在對面的俄羅斯領事館建造之前,南面直臨黃浦江,在樓上眺望黃浦江、外灘,一覽無餘。禮查飯店是上海最早和檔次最高的旅社飯店,卓別林、愛因斯坦、斯諾等國際名人訪問上海,曾下榻此地。

▲禮查飯店三樓船艙型中庭

1949年5月之後,飯店改稱浦江飯店。1990年12月19日,新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在飯店正式掛牌成立。

1999年9月28日,禮查飯店被公布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1996年11月20日,禮查飯店所在的「外灘建築群」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END –

資料:上海發布、上海虹口

編輯:周慧怡

責任編輯:饒斌

來稿請投:zjwxwxczx@163.com

上海市住建委新聞宣傳中心

往期精選

上海住房城鄉建設管理

原標題:《上海大廈、河濱大樓......帶你追尋北外灘建築的往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老上海彈格路回歸、河畔花園連起歷史建築……900米虹口北外灘亮點...
    蘇州河兩岸濱河空間項目實施充分考慮與沿岸優秀歷史建築相輝映風格銜接相統一依託沿線上海大廈郵政博物館等優秀歷史建築雲集的豐富資源打造「最美城市會客廳>上海大廈藍夢花園段充分利用兩邊地形形成林下與臺地花園上海大廈藍夢花園段中間廣場與垂直綠牆形成客廳與風幕花藝牆打通上海大廈段斷點開放整體空間形成「一建築、一廣場、一駁岸一碼頭」的碼頭景觀
  • 夜讀北外灘|曾經的上海觀景臺——上海大廈
    你可否知道,在1980年代東方明珠電視塔建成前,眺望浦江兩岸的最佳觀景臺在上海大廈。▲1940年代,屹立在蘇州河出口處的百老匯大廈在蘇州河與黃浦江交匯處,有一幢體量巨大的高樓屹立在外白渡橋北堍,這就是上海大廈,它與外白渡橋組合在一起,一直是最有上海特色的地標建築。
  • 【文史】河濱大樓:猶太人的救贖
    河濱大樓,鐵大橋的河濱大樓,這是我將敘述的又一個上海小小傳奇。 河濱大樓位於河南路橋的北堍東側。最初的擁有者叫徐潤,他是寶順洋行的買辦。 徐潤出生在廣東香山。15歲那年跟隨叔父徐榮村前往上海,那是1853年,大清國還沉浸在昏昏沉沉的長夢之中。
  • 百年北外灘:再次站上時代風口|發現北外灘①
    今年2月,北外灘最新規劃公布,舉世矚目。2020年歲末之際,記者跟隨虹口區方志辦主任陸健,來到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的北外灘,感受「世界會客廳」的歷史和現在。此時,蘇州河景觀步道即將竣工。站在蘇州河與黃浦江的交匯處,盡可感受上海百年風雲,展望上海璀璨的未來。
  • 夜讀北外灘|走向東南亞的「雙喜」牌香菸——南洋兄弟菸草公司
    上海不少紙菸店紛紛要求擔任南洋兄弟菸草公司的代理商。簡氏兄弟亦認為在滬設廠遠比從南方將捲菸運往各地方便。於是兄弟倆相繼來滬籌辦煙廠。經友人陳浦軒介紹,結識上海知名廣商勞敬修,在勞的協助下租得東百老匯(今東大名路)一所棧房,改為廠房,開設上海製造廠。後建造公司總部綜合大樓。
  • 北外灘見證了上海老碼頭的輝煌歷史
    1996年中遠集團推倒此樓及周邊其他建築物的基礎上,建造上遠的總部大樓,地圖上名為遠洋大廈。【1947年上海舊圖和現今的北外灘太平絡周邊對比圖】�� 如下圖所示,目前的東大名路378號遠洋大廈和388號舊上遠大樓(小紅樓),兩者前身是招商局第二碼頭和英商耶松船廠。
  • 上海北外灘向全球招人:年薪百萬以上!還有這些大動作,通通嗲得不得...
    【附近地標】建投書局地址:虹口區公平路嘉昱大廈1層北外灘的網紅書店,讓你深深愛上建投書局的可能不只是書海,還有他們家精緻的環境和放眼望去的美景。特色:寬闊的黃浦江景、現代化的上海建築隨手收入鏡頭。貼士:攝影點所在的岸線長度約400米的置陽段平臺,是北外灘區域風光絕佳的親水觀景平臺。市民遊客們來到這裡,可以把停靠於此的郵輪遊艇與對岸的上海天際線輕鬆抓入取景框內。
  • 熱播劇《三十而已》裡的魔都地標河濱大樓將啟動保護性修繕 85歲老...
    五年前,他花了400多萬買下了靠近河口的地方——虹口區北蘇州路400號河濱大樓裡的一套公寓。4年前,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徹底帶火了河濱大樓,今年的熱播劇《三十而已》又讓虹口的這座網紅樓火了一把,許多市民遊客紛紛前往打卡。今天,當河濱大樓啟動保護性房屋修繕的消息一出,這棟85歲優秀歷史建築的前世今生再度被憶起。
  • 上海北外灘向全球招人:年薪百萬以上!還有這些大動作,通通嗲得不得了
    1層 北外灘的網紅書店,讓你深深愛上建投書局的可能不只是書海,還有他們家精緻的環境和放眼望去的美景。 貼士:觀景平臺設在彩虹橋前方,在這裡可以看到形如月亮的黃浦江彎道;還是和東方明珠、上海中心等地標建築合影的最佳位置;靠近北外灘的愛情地標「一滴水」,很適合情侶拍照留念。
  • 北外灘見證了上海老碼頭的輝煌歷史_城事_澎湃新聞-The Paper
    1996年中遠集團推倒此樓及周邊其他建築物的基礎上,建造上遠的總部大樓,地圖上名為遠洋大廈。【1947年上海舊圖和現今的北外灘太平絡周邊對比圖】�� 如下圖所示,目前的東大名路378號遠洋大廈和388號舊上遠大樓(小紅樓),兩者前身是招商局第二碼頭和英商耶松船廠。
  • 北外灘建築頂部燈光色彩竟能隨氣溫變化[圖]
    北外灘建築頂部燈光色彩竟能隨氣溫變化  近日,來自杭州的遊客李海峰和幾位朋友慕名來到虹口區北外灘地區遊覽,發現周邊的夜景非常漂亮,美不勝收,紛紛用相機和手機拍下美景,臨走時還不忘和陪同他們遊覽的上海朋友說,這景太美了,下次還要來「打卡」。
  •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李天綱:北外灘濃縮了上海近代史
    澎湃新聞:如果請您來做一天「北外灘」地區的文化嚮導,您會帶大家去看哪些地方?為什麼?李天綱:「下車看廟」,宗教場所總是最能記錄當地歷史的地方。2018年12月,我策劃了一個上海東區教堂建築藝術之旅,從北四川路的鴻德堂開始,走過崑山路的景靈堂、外灘源的新天安堂、江西路的聖三一堂,四川南路的聖若瑟堂。
  • 上海又一條老馬路成網紅打卡地
    為了讓北外灘獨有的歷史文化記憶與時光一同沉澱,今年三月,虹口區北外灘北蘇州路濱河空間貫通提升工程全面啟動。目前,濱河綠地改造項目已進入收尾階段,「最美河畔會客廳」初現雛形。上午,在北蘇州路工程現場,園林工人正在進行最後的花卉布置和綠化養護。
  • 部分女模特到河濱大樓拍攝衣著暴露私房照[圖]
    居民吐槽:大家都來拍安全怎麼辦  位於蘇州河北岸轉角的河濱大樓,在上了年紀的上海人記憶中有著「遠東第一公寓」的美名,建築本身屬於上世紀30年代的裝飾藝術風格。「河濱大樓在攝影圈中小有名氣,不僅是其建築別具一格,而且大樓也帶著濃重老上海的生活情趣。所以我挑選了這個拍攝地,模特也認可。整個拍攝過程沒有一個居民經過,所以我覺得談不上擾民。」至於居民質疑的此行為有傷風化,康先生更認為無從談起。「我不覺得照片有什麼出格之處,而且模特擺的一些動作,也沒有不堪入目,反正大家見仁見智吧。」康先生說,他個人覺得這兩組作品還是很藝術的,算不上人體攝影,更不能說低俗。
  • 看見北外灘丨一個人的六十年:翻天覆地變化都是我的回憶
    身後是白玉蘭廣場所在地塊,遠處是遠洋大廈。  國慶供圖至於什麼時候開始叫北外灘的,「以前就叫路名,隨口就說住長治路,老百姓開始叫北外灘是動遷以後近十年的事情」。國慶告訴記者。澎湃新聞此前了解到,67街坊將規劃建設250米和200米雙塔大樓,93街坊的建築限高是265米,出讓面積15525.2平方米,容積率11.5,含10%商業建築;91街坊則是浦西制高點480米高大樓的所在地塊,計容面積350158平方米全部為辦公用途。
  • 87條建築微旅行線路,帶你閱讀上海六大中心城區
    每天穿梭在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你是否曾細細品味她的獨特韻味?3 號(外灘三號)——中山東一路2 號(上海外灘華爾道夫酒店)——中山東一路1 號(亞細亞大樓)  No.5 「源」來如此——外灘源建築藝術之旅  上海半島酒店——外灘源33——外白渡橋——原新天安堂——原划船俱樂部——光陸大樓——真光大樓——廣學大樓——蘭心大樓——協進大樓——哈密大樓——女青年會大樓——圓明園公寓——安培洋行——益豐外灘源——中實大樓——外灘美術館——
  • 上海中心大廈攻略 上海中心大廈怎麼玩
    在陸家嘴核心地區,上海中心大廈可以稱得上是上海的地標性建築,而從這個大樓的外觀上看,外形類似一個吉他的撥片,每上升一層扭曲近1度,成螺旋式的外觀。那麼,遊玩上海中心大廈的最佳攻略到底是什麼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