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S」型的河濱大樓
設計靈感由何而來嗎?
你知道曾經的
上海最佳觀景臺在哪裡嗎?
百年歷史滄桑的外白渡橋
又是誰題名的?
北外灘的建築裡
原來有那麼多的往事值得追憶!
快隨住建君
一起來了解一下
↓↓↓
「S」型河濱大樓
1931年初,清澈的蘇州河北岸,有一塊留存著殘磚碎瓦,斷壁殘垣的空曠沙地,此地原為廣東商人徐潤擁有。後負債低價售於英籍猶太人沙遜。沙遜購後造了石庫門寶康裡,見上海房產飆升,沙遜決計拆除寶康裡,騰出空地再造新大樓。
▲空中俯瞰河濱大樓
這塊面積7000平方米的空地,南朝蘇州河,北靠天潼路,東鄰四川路橋,西接河南路橋,無疑是一塊尺土寸金的好地皮。但問題是,這塊地的缺陷同樣明顯,它東寬西窄,不規則,而東西兩廂都是密集的民宅,根本沒有迴旋餘地。
▲上世紀20、30年代舟楫穿梭的蘇州河
設計者因地制宜,東騰西挪借空間,匠心獨運地將投資商沙遜名字的第一個字母「S」,作為建築平面的造型,構思奇妙。
▲河濱大樓外景
1935年,建築總面積5萬平方米,高7層的河濱大樓落成。設計師的建築平面「S」形布置,不僅容積率高,而且建築通風和朝向均好。從高處鳥瞰下來,整幢建築的頂部宛如一個橫躺著的英文字母「S」。建築立面位於四川路橋河南路橋的兩橋之間,一水盈盈,舟來舟往,風景殊佳。
▲河濱大樓的旋轉樓梯
河濱大樓建成後,英國、美國、西班牙、葡萄牙人紛紛包租入住,沙遜獲利甚豐。1938年,猶太難民湧入上海,作為猶太后裔的富商沙遜騰出許多房子無償讓出,遂成上海猶太難民所。
今天,河濱大樓傍水壁立的一面,依然倒映在流淌的蘇州河之中,而頂部的那個「S」型大字,依然在陽光下熠熠閃光。
曾經的上海觀景臺——上海大廈
你可否知道,在1980年代東方明珠電視塔建成前,眺望浦江兩岸的最佳觀景臺在上海大廈。
▲1940年代,屹立在蘇州河出口處的百老匯大廈
在蘇州河與黃浦江交匯處,有一幢體量巨大的高樓屹立在外白渡橋北堍,這就是上海大廈,它與外白渡橋組合在一起,一直是最有上海特色的地標建築。由於它的位置在蘇州河出口處,有空曠空間,站在上海大廈高處可一覽上海外灘建築群全景。
▲1959年從觀景臺眺望外灘
上海大廈作為上海最佳觀景臺,除獨特的地理位置外,還得益於其獨特的設計。1930年代,上海處於城市建設最興盛時期,大部分高樓大廈都在這個時期建造。蘇州河北岸因一河之隔地價便宜,英商業廣地產公司決定建專供英國僑民和商人居住的高層公寓,請英國建築師弗雷澤設計,公和洋行當顧問。這塊在蘇州河和黃浦江交界處的土地要建20多層的當時上海第一高樓。眾所周知,這是一塊泥沙衝積的軟土地基,1871年在造外白渡橋時,橋樁未打,樁就沉下去了,雖時隔幾十年,建築設計和營造技術提高了,但是在此地仍沒有建造高樓的先例。
▲百老匯大廈施工現場
建築師將建築體型設計為八字型,這樣四翼布局有三大優點,一是在蘇州河口如果採用傳統「一」字型,體形太單簿,必須有與空曠地形相匹配的大體形建築;二是建築容積率提高又可獲得較好的視覺朝向;三是對建築抗風荷載和垂直荷載有利,結構穩定性好。在結構上選擇鋁鋼框架形式,這種結構自重輕、剛性好。
建築立面摒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繁複的裝飾圖案和線條,採用幾何體組合近代摩天樓風格。立面從十一層起四翼逐層收縮,形成一個個大露臺,十八層為最高最佳露臺。各層次牆簷口處有藝術裝飾派(Art Deco)花邊圖案,立面全部用咖啡色泰山面磚,立面中央部分突出豎線條,使建築外觀端莊穩重又高峻挺拔。建築佔地面積5225平方米,建築面積24569平方米,樓高22層,耗資500萬兩白銀。地下室為鍋爐和設備用房,底層為大堂和公共服務部分,二至九層四翼部分為大小公寓64套,中段部分為一般客房,十至十六層為客房,十七層為餐廳和廚房,十八層為業主住所,十九至二十一層為設備層。
▲百老匯大廈設計圖
1934年春季,大廈竣工,同年10月開業,因緊靠百老匯路故取名為百老匯大廈,是當時上海最高的建築,影響很大。香港滙豐銀行、怡和洋行、英美菸草公司、電力公司的高級僱員,字林西報、大美晚報的高級記者、編輯紛紛入駐。
1951年5月1日,百老匯大廈改名為上海大廈。許多外賓到上海大廈,都會登上十八層觀景臺瞭望上海市區。
▲整修後的上海大廈
禮查飯店的周末舞會
如果回到昔日的禮查飯店孔雀廳,周末舞會的盛況屢見不鮮。這裡帶起了交誼舞在上海的流行。
▲ 禮查飯店外觀
1897年5月的一個周六, 「電光影戲」第一次來到了中國。在禮查飯店的Astor大廳裡,燈光驟暗,屏幕上開始出現生動的人物畫面,臺下驚嘆聲連連,掌聲不絕,這一晚在禮查飯店的經歷就像做夢一般……
▲ 禮查飯店舊影
禮查飯店舊址位於黃浦路15號,創辦於1846年,英文名Richards』 Hotel,中文名禮查飯店。約1861年,由英國人史密斯(HenrySmith)接管,英文名稱改為「Astor House Hotel」,中文名稱不變,是上海資格最老的西式旅社飯店。20世紀初,上海開通有軌電車,需要建設外白渡橋鋼橋,禮查飯店獲得一筆拆遷補償款,在原址東側重建新樓,1907年竣工交付使用。新的禮查飯店由英商新瑞和洋行(Davies·Gilbert)設計,佔地面積4580平方米,建築面積1.57萬平方米。五層磚混結構,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坐北朝南,底層飾券式門窗,主入口有鐵架大雨篷。二層以上設挑出陽臺;三、四層之間貫以多立克式柱。西側轉角處作半圓形,頂部設穹頂塔樓。西翼後部立面頂層為尖拱窗,三層為挑陽臺。至今飯店老樓的中廳,依然存有1860年遺留下來的維多利亞時期哥特復興式旅館建築原貌。
▲禮查飯店主入口
禮查飯店在對面的俄羅斯領事館建造之前,南面直臨黃浦江,在樓上眺望黃浦江、外灘,一覽無餘。禮查飯店是上海最早和檔次最高的旅社飯店,卓別林、愛因斯坦、斯諾等國際名人訪問上海,曾下榻此地。
▲禮查飯店三樓船艙型中庭
1949年5月之後,飯店改稱浦江飯店。1990年12月19日,新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在飯店正式掛牌成立。
1999年9月28日,禮查飯店被公布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1996年11月20日,禮查飯店所在的「外灘建築群」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END –
資料:上海發布、上海虹口
編輯:周慧怡
責任編輯:饒斌
來稿請投:zjwxwxczx@163.com
上海市住建委新聞宣傳中心
往期精選
上海住房城鄉建設管理
原標題:《上海大廈、河濱大樓......帶你追尋北外灘建築的往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