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榮祖先生:陳垣史學風格

2021-02-07 章黃國學


(1)Peter Gay,Style in History,New York:Basic Books,1974,p.3.

(2)Edward Gibbon,The Autobiography of Edward Gibbon,a new and revised edition,New York:Meridian Books,1961,p.27.

(3)許冠三:《新史學九十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6,第112頁。

(4)參閱Max Weber,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trans.by Ephraim Fischoff,Boston:Beacon Press,1964.

(5)見陳垣《元也裡可溫考》,《陳援庵先生全集》第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第19頁。

(6)見陳垣《元也裡可溫考》,《陳援庵先生全集》第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第38頁。

(7)錢大昕《元史·氏族表》曰也裡可溫「不知所自出」。

(8)陳垣:《摩尼教人中國》,《陳援庵先生全集》第3冊,第67~120頁。

(9)參閱陳垣《開封一賜樂業教考》,《陳援庵先生全集》第3冊,第201~246頁。《陳垣史學論著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第65~108頁。

(10)參閱陳垣《雍乾間奉天主教之宗室》,《援庵史學論著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第306~343頁。

(11)陳垣:《明末殉國者陳於階傳》,《陳援庵先生全集》第15冊,第139~146頁。

(12)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陳援庵先生全集》第9冊,第173~496頁。「逃禪」參閱第381~442頁。

(13)陳垣:《清初僧淨記》,《陳援庵先生全集》第9冊,第504~597頁。

(14)見陳寅恪函,載《陳垣先生來往書札》下冊,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第259~260頁。

(15)陳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陳援庵先生全集》第8冊,第2659~2774頁。

(16)陳垣:《回回教入中國史略》,《陳援庵先生全集》第3冊,第123~140頁。

(17)陳寅恪:《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金明館叢稿二編》,三聯書店,2001,第2頁。

(18)喬治忠、劉馨:《陳垣先生的歷史考據學》,龔書鐸主編《勵耘學術承習錄:紀念陳垣先生誕辰120周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第84頁。

(19)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編《陳垣先生往來書札》上冊,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第76~89頁。另見陳垣《關於四十二章經考》,《陳援庵先生全集》第15冊,第423~427頁。

(20)參閱牛潤珍《陳垣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第218、234頁。

(21)陳寅恪:《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序》,《金明館叢稿二編》,三聯書店,2001,第270頁。

(22)汪榮祖:《史學九章》,三聯書店,2006,第31~32頁。

(23)汪榮祖:《五四與民國史學的發展》,載汪榮祖編《五四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第221頁。

(24)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續編》,中華書局,1986,第167頁。

(25)語見岑仲勉《玉溪生年譜會箋平質》,《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五本,1948,第281~313頁。

(26)語見Leopold von Ranke,The Secret of World History,Selected Writings on the Art and Sciences of History,Roger Wines ed.,New York:Fordham University Press,1985,p.56.

(27)參閱劉起釺《顧頡剛先生學述》,中華書局,1996,第102~112頁。

(28)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三聯書店,1957、1979。

(29)韓儒林:《成吉思汗十三翼考》,《穹廬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第1~17頁。

(30)徐梓:《陳垣先生史學的總結性特徵》,《紀念陳垣校長誕生110周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第106頁。

(31)Chen Yuan,Western and Central Asians in China under the Mongols,trans.& anno.Ch'ien Hsing-hai and L.C.Goodrich.L.A.:Monumenta Series.1966.

(32)見牟復禮(Frederick Mote)評《元西域人華化考》英譯本,載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XXVI,No.4(August,1967),pp.690-692.

(33)見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陳援庵先生全集》第2冊,第1131頁。

(34)Henry Serruys,"Remains of Mongol Customs in China during the Early Ming Period," Monumenta Serica.16:1&2 (1957),pp.137-190.

(35)Igor de Raphael,"Turks in China under the Mongols," in Morris Rossabi ed.,China Among Equals,Berkeley & 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p.293.

(36)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陳援庵先生全集》第2冊,第1141頁。

(37)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陳援庵先生全集》第2冊,第1144頁。

(38)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陳援庵先生全集》第2冊,第1194頁。

(39)Ping-li Ho,"In Defense of Sinicization:A Rebuttal of Evelyn Rawski's Reenvisioning the Qing," i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57,no.1 (Feb.1998),p.139.

(40)參閱蕭啟慶《推陳出新的史學家陳垣》,《新史學》16卷3期,2005年9月,第104頁。

(41)見陳垣致方豪函(1943),《陳垣先生往來書札》上冊,第171~172頁。另見陳智超《陳垣來往書信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302頁。

(42)見陳智超《陳垣來往書信集》,第216頁。

(43)見諸鄭天挺《回憶陳援庵先生四事》,《陳垣校長誕生百年紀念文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0,第12頁。

(44)參閱陳述《回憶陳援庵老師的治學和教學》,陳智超編《勵耘書屋問學記》(增訂本),三聯書店,2006,第126~127頁。

(45)方豪:《與勵耘老人往返書札殘剩稿》,《傳記文學》24卷4期,1971年10月,第54頁。

(46)參閱蕭啟慶《陳垣傳》,《國史擬傳》,臺北「國史館」,第171頁。

(47)見陳其泰《中國近代史學的歷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第361頁。

(48)陳垣語,見陳智超編《陳垣來往書信集》,第216頁。

(49)如見郭預衡《援庵先生治學的方向》,《勵耘書屋問學記》(增訂本),三聯書店,2006,第199頁。

(50)R.G.Collingwood,The Idea of Hist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6,p.257.

(51)語見陳垣《通鑑胡注表微》,遼寧出版社,1997,「小引」。

(52)陳垣:《通鑑胡注表微》,第12頁。

(53)陳垣:《通鑑胡注表微》,第24頁。

(54)陳垣:《通鑑胡注表微》,第138~139頁。

(55)陳垣:《通鑑胡注表微》,第129頁。

(56)陳垣:《通鑑胡注表微》,第289~290頁。

(57)陳垣:《通鑑胡注表微》,第110頁。

(58)陳垣:《通鑑胡注表微》,第129頁。

(59)陳垣:《通鑑胡注表微》,第306頁。

(60)參閱陳垣《通鑑胡注表微》1957年重印版說明。

(61)陳垣:《通鑑胡注表微》,第137頁。

(62)陳垣:《通鑑胡注表微》,第76頁。

(63)劉乃和:《勵耘承學錄》,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第346頁。

(64)見陳寅恪《先君致鄧子竹丈手札二通書後》,《金明館叢稿二編》,三聯書店,2001,第286頁,另參閱陳寅恪《贈蔣秉南序》,《寒柳堂集》,三聯書店,2001,第182頁。

(65)許冠三:《新史學九十年》,第107頁。

(66)陳謝扶雅:《陳垣受洗入教問題》,《傳記文學》22卷5期,1973年5月,第73~75頁。

(67)參閱陳智超《陳垣來往書信集》,第709~710、774頁。

(68)閱陸鍵東《陳寅恪的最後20年》,三聯書店,1996,第110~113頁。

(69)蔣秉南有言,乃師續命河汾之嚮往,「雖僅于贈葉遐庵、贈蔣秉南序中偶一發之,實往來心目中之要事」,見《陳寅恪先生傳》,載蔣天樞《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增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234頁。

(70)牛潤珍:《陳垣學術思想評傳》,第304~322頁,書中列舉四五十名陳垣的學生,幾皆知名歷史學者。

(71)轉引自劉乃和《勵耘承學錄》,第60頁。

相關焦點

  • 學習陳垣先生治學的幾點體會
    陳垣先生去世已經50多年了,在21世紀,他所留下的豐厚的史學遺產可以斷言還是會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作為20世紀中國史學的高山,陳垣與陳寅恪並稱「史學二陳」,他們代表了那個時代中國史學的高峰。論述兩位先生學術的文章很多,我看過一些,這一篇寫的是有關學習陳垣先生治學的幾點體會,也是自己讀書思考之後的感想。一.陳垣先生治學的重要特色是「根柢之學」。
  • 紀念陳垣先生誕辰140周年(一) | 陳垣先生的家世與家庭
    陳垣先生的生父名維啟,是海學的第五個兒子,生於清朝鹹豐皇帝的第五年即1855年。維啟除了經營中藥材外,還做過茶葉生意,他曾到過廣東北面的湖南湘潭縣採辦過茶葉,因而陳垣在40年代曾為湘潭寧氏題詩曰:維啟的號叫「勵耘」,他對陳垣先生一生事業的發展、為人的態度,影響很大。
  • 曾慶瑛 | 陳垣先生的家世與家庭
    陳垣先生的生父名維啟,是海學的第五個兒子,生於清朝鹹豐皇帝的第五年即1855年。維啟除了經營中藥材外,還做過茶葉生意,他曾到過廣東北面的湖南湘潭縣採辦過茶葉,因而陳垣在40年代曾為湘潭寧氏題詩曰:維啟的號叫「勵耘」,他對陳垣先生一生事業的發展、為人的態度,影響很大。
  • 史學大家陳垣的北京足跡:拒絕與日偽合作 兩所大學的掌門人
    陳垣沒有海外留學的經歷,甚至也沒在國內大學讀歷史系的經歷,但他憑自己的刻苦自學,在中國宗教史、元史、中西交通史以及歷史文獻學等領域,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上世紀20年代,陳垣的史學名著《元西域人華化考》問世,在中外學術界引起巨大的轟動,蔡元培稱此書為「石破天驚」之作。
  • 陳垣為什麼被稱為「國寶」?
    每天有分享。
  • 從家書中看陳垣先生教子
    啟功和他的老師陳垣先生治學之道陳垣對陳約在學術上的引導與規勸甚至批評使他與陳約更像是師生而非父子。陳垣家書中有關為學、為人的話語足可以展示他作為一名偉大的教育家的一面。今北大史學系教授錢穆先生數年前亦教中學國文也。……餘意聖心是一立足地,不可騖外,專心教好之為要。陳垣希望陳約在學校為人平實謙虛,與其他教員能相處融洽,反覆告誡他「不可與人爭鐘點」。例如:在1936年5月7日陳約家書的批覆中陳垣反覆強調:萬不可與人爭鐘點,免招人恨。……不可爭人鐘點。
  • 陳垣先生談讀書
    我國傑出歷史學家、宗教史學家、教育家,時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的陳垣先生在1961年為北師大畢業生的深情寄語——《談談我的一些讀書經驗》。
  • 「樹人者」陳垣
    談起陳垣,似乎更多人聚焦於他的史學造詣,然而其教育家的一面卻多少被人忽視。1898年,廣州一家蒙館來了位小先生。這是陳垣第一次登上講臺,因為文採出眾,在書館裡常被「貼堂」,才被請來教書,那年,陳垣年僅18歲。這位小先生年紀雖輕,膽子不小。開講頭天,竟然貼出告示,不打板,不體罰。一言既出,語驚四方。自古以來,書館的學生背不下來書挨板子似乎天經地義。
  •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陳垣
    這裡是興華胡同13號,陳垣故居。推開院門,一尊陳垣的半身像矗立在庭院中,角落裡陳垣手植的兩棵海棠樹已經長成合抱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陳垣常以「種樹者」自居。書房中高懸的「勵耘書屋」牌匾,訴說著主人的一生。時光回溯到1951年的北京,中南海的一次宴會上,毛澤東熱情地向大家介紹一位年過七旬的學者:這是陳垣先生,讀書很多,是我們國家的國寶。「國寶」陳垣就此得名。
  • ​一代大師陳垣的思想改造之路
    1959年,頗善與時俱進的他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曾先後擔任過3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從此基本棄書擱筆投身革命運動,並絡繹不絕地應召出席各種各樣的大會、招待會、宴會或追悼會;轟轟烈烈「文革」開始後,他被有關部門「軟禁保護」,在范文瀾、翦伯贊、吳晗及陳寅恪等多位史學家不幸罹難後不久,陳垣先生也於1971年於軟禁中銜恨西遊了。
  • 「國家的國寶」陳垣,自述參加曹錕賄選是汙點,但學術貢獻無數!
    11月12日,亞運會開幕當天,也是中國史學大師陳垣先生誕辰130周年紀念日。11月21日,國內數十位在陳垣研究、史學研究方面卓有實績的專家學者齊集中山大學,追憶研討這位廣東籍學人、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的學術貢獻。
  • 他是完全靠自學成才的史學大師,不僅著作等身,還當上了名校校長
    陳垣先生陳垣(1880.11.12-1971.6.21),字援庵,又字圓庵,與梁啓超先生是同鄉,也是廣東新會人。時人評價陳垣的史學貢獻和影響有句詩是:橫絕一世有此公。陳垣先生並沒有陳寅恪那樣的家學淵源。他也沒有受過較為正規的學歷教育,更讓人驚嘆的是他也從未受到過所謂名家大師的指點,完全是偶然得讀《書目答問》,遂由此入手,進而以《四庫提要》為門徑,勤奮自學而成為一代史學大師的。
  • 汪榮祖:讀史治史60年
    在美國教了30多年書,汪榮祖2003年提早退休,應邀回臺灣任教,講授20世紀世界史、中西史學史等課程。這一講就是10年。去年暑期,他結束了在臺灣的課程,這一年來,年近80的汪榮祖終於有較多的空閒,頻繁往來於大陸學界,作學術報告,開講座,講課。     和大陸的學風相比,汪榮祖覺得,臺灣小圈子很多,這些圈子掌控了臺灣的學術資源,形成派系。
  • 輔仁大學「甩手」校長陳垣:只攥緊兩件事,教學和師資
    「國寶」陳垣就此得名。談起陳垣,似乎更多人聚焦於他的史學造詣,然而其教育家的一面卻多少被人忽視。1898年,廣州一家蒙館來了位小先生。這是陳垣第一次登上講臺,因為文採出眾,在書館裡常被「貼堂」,才被請來教書,那年,陳垣年僅18歲。這位小先生年紀雖輕,膽子不小。開講頭天,竟然貼出告示,不打板,不體罰。一言既出,語驚四方。
  • 人物 | 陳垣的為學為師
    在陳垣看來,中學教員有批評學生不用心,或講話,或睡覺者,分明是教師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或者是不得法。「上課時,總要學生明白,寧慢莫快,總要他聽得懂,聽得有味。他在課堂上鬧,不用心,不能盡怪學生,先要反省自己講得清楚否,明白否?他聽得有味,自然不鬧了。」
  • 訪談|汪榮祖:戊戌變法為什麼失敗
    主要學術著作有英文專書A Paradise Lost, the Imperial Garden Yuanming Yuan等5種,中文專書有《史傳通說》、《史學九章》、《詩情史意》、《史家陳寅恪傳》等17種,中英文論文109篇、中英文書評44篇、散文集2種、編譯9種。
  • 牟小東:牟潤孫的史學師承|文史知識
    家兄說:只看陳先生將一位不求聞達於社會、苦讀《四庫提要》、終日伏案一絲不苟地給《提要》作辨證的餘嘉錫先生,請到輔仁大學做國文系主任,就可以明白其治學的態度多麼認真了。自列入陳垣先生門牆之後,家兄的目錄之學日益深入,涉獵史籍也更加廣泛。他說:援庵先生在輔仁大學開的《中國史學名著評論》、《中國佛教史籍概論》等課,都是教學生要從目錄開始。陳先生自己研究任何題目,必先羅列要讀的書目。
  • 私書︱天主教輔仁大學校長陳垣是基督徒嗎?
    陳垣是基督徒嗎?       陳垣(1880—1971)先後擔任過輔仁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的校長,是中國宗教史研究傑出的奠基者。關於陳垣本人的研究非常多,但長期以來陳垣是不是一名基督徒,卻一直是個存疑的問題。
  • 是學科基礎也是學科方法:史學史學科地位解析
    【10】  如果說中國古代史家的理論還不足以清楚說明史學史研究對於歷史研究實踐的重要性的話,那麼,如果再看看現代一些史學大家的學術實踐,就會對史學史學科在歷史研究實踐中的方法價值和意義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言及現代史學史中成就最突出的史家,王國維外又有史學「二陳」即陳垣先生和陳寅恪先生,這可以說是沒有人不同意的公論。
  • 「不好相處」的何炳棣先生
    2012年6月7日,著名歷史學家何炳棣先生病逝於美國加州。乘歷史學家汪榮祖先生來北京參加學術會議的機會,本報採訪了與何先生有著30餘年友誼的汪先生。從汪榮祖先生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何炳棣先生真性情的一面,以及他對學術的使命感和對故國故土的深深眷戀。    讀書報:前些年,大陸推出何先生的自傳《讀史閱世六十年》,很受讀者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