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中概股華米科技(HMI)公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財務數據:營收達10.88億元人民幣,同期增長36.1%;淨利潤1920萬人民幣,同期下降75%;總出貨量760萬,同比增長35.7%。
增收增量卻不增利的華米科技,到底是逆風上揚的幸運兒,還是快要跌落風口的豬?
(一)2014年7月11日,華米科技正式成立,十天後小米手環1代正式發布。此後三個月內,小米手環銷量就突破了100萬,之後能達到每月100萬臺的規模。
2018年,為小米生產手環的華米科技登陸紐交所,成為中國首家登陸美國資本市場的智能硬體企業。雷軍盛讚此事是"小米生態鏈模式的巨大勝利"。
不得不承認,華米科技一直活在小米的光環之下。
如果沒有小米,很難想像一家初創企業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如此成績。
據當年IPO招股書可知,小米不僅是華米科技的股東之一,也是華米科技最重要的客戶和分銷渠道。2015-2017年,小米的銷售額佔據了華米科技營收的97.1%,92.1%和82.4%。
2017年,小米手環總出貨量突破4000萬隻,華米科技由此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可穿戴設備廠商。
然而尷尬的是,眾人只知小米,鮮知華米科技。
為此,華米科技早在2015年就開始了自有品牌的嘗試,推出了Amazfit智能手錶。2018年,自有品牌收入在總收入中的佔比已提高至33.1%。
此外,今年4月小米公司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劉德退出華米科技董事行列,他曾是小米生態鏈負責人。而華米科技創始人兼CEO黃汪的持股比例從約 54.89% 變更為 99.40%。
儘管小米仍持有已發行股本的14.5%,第二大股東的位置沒有改變,但華米科技"去小米化"的信號愈發強烈。
更重要的是,今年10月將是華米科技與小米戰略合作協議到期的日子,也給"去小米化"定下了倒計時。
那麼,華米科技是否真的羽翼豐滿到可以獨自飛翔了呢?
答案恐怕是暫時還不能。
至今,小米手環仍是華米科技營收的最大貢獻者。2019年6月,小米手環4發布,創下了開售八天全球發貨量超百萬臺的紀錄,助推華米科技收入暴漲。
用數據說話,當年第三季度,營收達18.625億元,同比增長73.3%;出貨量更是首次突破了千萬大關,達1370萬臺,同比增長也接近七成。
對此,黃汪也表示,在他的計劃中,永遠不會存在"脫離小米獨立發展"的可能。但這並不意味著只指望小米手環這個單一產品盈利。畢竟大環境的風向已經變了。
(二)根據美國Meticulous Research調研報告指出,可穿戴設備市場在未來五年內年複合增長率可達11.3%,並將在2025年形成價值 628億美元的市場規模。
華米科技憑藉小米手環在可穿戴設備領域佔據了領先地位。
2019年前三季度,華米科技總出貨量達2760萬臺,同比增長50.8%,超過了2018年全年出貨量。前三季度實現營收超3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近53%,也超過了2018年全年營收。
2019年第四季度表現也不俗,營收21.114億元,同比增幅72%以上;淨利潤達近2.1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6%;其出貨量達1470萬臺,也取得了近60%的增長。值得關注的是,2019年華米科技的海外出貨量佔比超過50%。
可以說,2019年華米科技整體營收實現高速增長,已向高增長消費品公司成功轉型。不可否認,華米科技在過去兩年中實現了飛速的縱向企業成長。
然而,在同一時期,反觀全球可穿戴設備的行業發展,華米科技所交付的考卷卻不容樂觀。
2018年,小米智能可穿戴設備在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中佔據13.10%的市場份額。然而,2019年市場份額減少至12.4%,出現下滑。
與此同時,蘋果公司在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份額中由27%上升至31.7%;華為市場份額由6.3%上升至8.3%;三星市場份額也由6.9%上升至9.2%。
此外,華米科技的實際增速也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2018-2019年期間,小米旗下可穿戴設備全年出貨量增長幅度為78.80%,這本是一個令人滿意的增幅。然而,同年可穿戴設備全年出貨量的平均增幅為89%,高於小米增幅。同一時期蘋果公司可穿戴設備年出貨量增幅為121.7%,三星為153.3%,華為為148.8%。
可以看出,相比同行業的主要競爭對手,華米科技的增幅遠遠落後。雖然其自身漲幅可觀,但未來其在可穿戴設備領域發展所面臨的競爭規模卻令人喜憂參半。
(三)問題恐怕還是出在主營產品上。
2017年9月,蘋果發布了Apple Watch Series 3,憑此甩開了Fitbit和小米,出貨量排名全球第一。
相比功能單一的智能手環,功能強大的智能手錶雖然售價高,但更受市場歡迎。
雖然華米科技推出的智能手錶自主品牌Amazfit已經進入了78個國家和地區,並在俄羅斯、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國家排進了當地市場前三名,但面對蘋果智能手錶的崛起,還是有些相形見絀。
華米科技面臨的對手不僅是蘋果,還有華為和三星。2019年,蘋果、華為、三星的可穿戴設備增速都超過了三位數,而華米科技的銷售增速都沒有跑贏市場的擴張速度。
更微妙的是,小米也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手錶,要搶佔這塊市場蛋糕。雖然黃汪表示小米現階段還不是華米科技的競爭對手,但未來總歸避免不了爭奪市場份額。
而且,全球智能表市場的上升空間也並不如預期一樣在大幅擴張。
根據IDC Worldwide Quarterly Wearable Device Tracker,在2018-2019年,智能耳機在可穿戴設備市場中佔據的市場份額由27%增長至51%,年出貨量同比上升251%;與此同時,智能手環所佔市場份額從2018年的28%下降到2019年的21%,年出貨率同比上升37%;而智能手錶則由2018年的42%下降到2019年的28%,年出貨率上升23%。
可以看出,智能耳機在可穿戴設備市場中表現出了強勁上升的趨勢,這一點也從蘋果Airpods的銷售業績中可以得到佐證。而與此同時,智能手環、手錶均已表現出市場份額下滑。
一種產品在市場份額中下滑,所蘊含的不僅是對近期該產品盈利能力的預期,也體現出消費者產品選擇傾向的變化。
而在一個下行商品種類中投入重金進行研發推廣,其發展無疑會受到商品本身所在市場規模的限制。
雖然華米科技也推出了運動耳機和跑步機,但能否靠自己的力量實現小米手環當年的營銷奇蹟呢?還要打上一個問號。
不過,華米科技對於智能可穿戴產業還是有著自己的思考,在努力摸索未來的發力方向。
2019年12月30日,黃汪在全員信中表示,華米科技最終確定了"科技連接健康"的公司使命,將健康作為智能可穿戴產業的核心價值。
"未來十年,就是要在這條道路上堅定不移地走下來。以科技創新,成就健康使命,這個不僅對於公司,對於整個國家、全世界,都有非常巨大的價值。"
從相對垂直的智能穿戴產業切換到更寬廣的健康賽道,華米科技在漸漸走出小米的蔭庇,努力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四)如果沒有新冠疫情這隻黑天鵝,華米科技的轉型之路可能會更順遂一些。
受疫情影響,華米科技工廠在今年一、二月份暫停生產,影響出貨量。同時,由於新冠肺炎在全球範圍內持續影響各國經濟,華米科技預計海外市場需求將在第二季度繼續下滑。
此外,一季報財報同時指出,企業研發費用於第一季度同比增長63.5%,主要由於企業在第一季度增加了研發人員數量,並在醫療領域大幅投資。市場營銷費用同比增加147.2%,主要用於海外市場拓展。
這些因素導致其增長率和毛利率都低於最初的預期。
此外,在中概股連續爆雷遭信任危機之後,美國證監會主席Jay Clayton曾警告投資者慎重投資在美上市中概股,並指責中概股企業未能向美國投資者詳盡表述投資該企業所蘊含的風險。
在過去,對於非美國本土企業在美國的上市、財務報告、審計流程,美國證監會往往很難對其實行控訴決議,主要由於其隸屬監管機構 - 美國上市公司會計委員會 (PCAOB) 對非美國本土企業的重要會計底稿難以獲得取證。另一方面,美國近期受新冠肺炎肆虐影響,取證工作也因旅行禁令、居家令等一系列措施變得難上加難。
因此,美國證監會鼓勵財務分析師、證券經紀人等行業的從業人員在承銷、推薦中概股時全面評估其風險。在未來1-3年內,中概股或在美要遭受強監管,這為中國企業自身發展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大環境的不利因素也將對個股產生負面影響。這股情緒或許已經有所體現。
華米科技一季報出來後,因表現不如往期而股價下挫。截至上周四收盤價為10.54美元,是近半年來股價新低,已連續五個交易日下跌,累計跌幅達21.93%。
不過,疫情影響和中概股風波只是一時考驗,更重要的是華米科技未來能否抗住市場壓力,在離開小米後真正成長為一隻含金量高的獨角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