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革命老區福建省長汀縣教師迎來一場研修活動。研修活動由福建教育學院與長汀縣教師進修學校、長汀一中、長汀三中等學校共同策劃實施,以「名師教學主張匯報與結對幫扶送教」為主題,既有省名師培養人選的教學主張交流,又有深入課堂的常態課,還有面對面的專家評課指導。
這次研修活動是福建教育學院深入推進教育扶貧攻堅行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福建教育學院充分發揮全國首批「國培計劃」中小學名師領航工程培養基地、省級中小學教師校長培訓主基地的高端平臺引領作用,整合省級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優質資源,圍繞「按需幫扶」與「引領提升」兩個導向,創新幫扶模式,精準靶向施策,走出了一條教育脫貧的新路子。
建立整體幫扶機制,有力保障教育脫貧攻堅行動。長汀縣是紅軍長徵出發地之一,被譽為「紅色土地和紅旗不倒的地方」。為打贏長汀縣教育脫貧攻堅戰,2018年福建教育學院與長汀縣人民政府籤訂了整體幫扶協議,從推動縣域基礎教育內涵發展的總目標出發,分別籤訂了師資隊伍幫扶、學校發展對口幫扶和名師結對幫扶三個層面的體系化幫扶協議,建立起以「項目合作、名師結對、科研專項、師資培訓」等為主要內容的幫扶機制,有力保障了長汀教育脫貧攻堅行動。兩年來,學院組織了140人次的省級名師名校長培養對象與長汀縣8所重點薄弱學校、153位骨幹教師進行「一對一」「多對一」結對幫扶,開設專題講座、公開課、示範課等60餘場,參訓教師達到2750人次……一系列有力舉措推動長汀縣中小學教師隊伍群體成長,促進基礎教育質量整體提升。
制訂協同推進方案,攻堅行動對準難點痛點。福建教育學院組織專家深入長汀縣調研,分析長汀縣教育發展實際,查找薄弱環節,以問題為導向制訂精準施策方案。一是建立持續攻堅基地,打破脫貧攻堅可能存在的「地域障礙」和「浮於表面」等重點難點問題。在長汀縣設立了「福建教育學院長汀培訓基地」和「名師工作室流動站」,作為學院名師團隊與長汀縣骨幹教師對接、幫扶指導的實踐基地,將省內優質教育資源精準集結到一線,並紮根一線。二是掌握有效脫貧攻堅的方法策略,打破教育脫貧攻堅項目零打碎敲的局面。注重教育幫扶的整體性和要素的協調性,探索從外部幫扶向內驅動力發展、從單一項目對接向整體幫扶、從單個學科提升向多學科均衡推進三大轉變的教育幫扶新模式,培育當地教育發展的內生動力。三是改進脫貧攻堅行動的具體措施,打破脫貧攻堅形式單一、效力不足等問題。通過「送教下鄉」「送培上門」「師徒結對」「進站研修」「外出跟崗」等形式,提供個性化、菜單式、可選擇的研修途徑,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類型教師的需要,提高攻堅行動的實效性。
培育內生發展動能,提高教育自主脫貧能力。教育脫貧的核心在於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而提高辦學質量的關鍵在於學校管理水平和教師素養的提升。為此,福建教育學院從長汀縣教育實際出發,重點在學校發展、教學能力、課題研究、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等方面發力,培育教育發展內驅力。
在學校發展方面,按照「統籌安排、以強帶弱、資源共享、緊密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選派11位導師和26位省名校長培養對象分別與長汀三中、濯田小學等8所學校開展對口幫扶,重點對學校辦學理念、育人方式、教學管理、課程建設、教師隊伍、校園文化等方面進行診斷和指導,促進幫扶學校均衡、協調發展。
在教師能力提升方面,安排51名省名師培養對象與長汀縣153位骨幹教師結對,幫助他們明晰個人發展規劃、更新教學理念、提升教學技能、開展課題研究等;組織由49名省特級教師、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組成的名師講學團赴長汀縣開展專題講座、同課異構、聽課評課等「送教下鄉」活動。此外,還利用省級名師工作室流動站吸收長汀縣骨幹教師進站研修,協調安排長汀多個學科教師到省內發達地區的優質學校跟崗研修。
在教研科研方面,邀請長汀縣教師進修學校參與培訓項目的需求調研、方案設計、教學實施、總結提升等工作,幫助提升長汀縣教師進修學校後續開展教研和培訓的能力。以《福建教育學院學報》和《福建基礎教育研究》兩個刊物為平臺,指導長汀教師申報立項省教育廳中青年教師基礎教育專項課題,並邀請長汀教師參與名師名校長教科研課題研究,提升長汀縣教師隊伍教學科研水平。
在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方面,組織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方面的教學名師到長汀縣開展學科信息技術應用策略、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研模式探索等培訓,提升長汀縣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此外,學院還根據幫扶學校的需求向當地中小學捐贈電腦、教學儀器等設備,改善部分學校硬體條件,為信息技術的普及提供基礎保障。
(作者系福建教育學院培訓管理處質量評估科副科長)
《中國教師報》2020年08月19日第14版
作者:黃澄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