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桌子先生桌子的生活觀
1
誰也沒能想到,新冠疫情會發展到對我們的生活有如此大的影響。
截止到昨天,新冠疫情依舊在全球蔓延,目前累計確診的人數已經慢慢攀升到了251萬以上。
(圖片來源:
丁香醫生)
在這場愈演愈烈的全球疫情中,中國一直在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支援世界。
就在前幾天,鍾南山院士等醫療專家通過騰訊會議與歐洲、美國、非洲數萬名正在疫情一線鏖戰的醫護人員們視頻連線,開了一堂特殊的「跨國網課」。
在持續了一個多小時的會議裡面,鍾老和其他幾位專家為世界各國一線的抗疫人員解答了許多焦點問題,用各種各樣的PPT和資料圖生動地展示了中國的抗疫經驗。
通過騰訊會議的窗口,慷慨地將這些可以救命的信息共享給了每一個人。
有時候真的不得不感嘆科技發展的速度超乎了我們的想像。
誰能想到,以往在電影裡才能看到的那種迅捷又流暢的全球性線上會議,居然真的就發生在了大眾的眼前。
信息的互通,就是世界聯手擊敗新冠病毒的關鍵要素之一。
將有價值的信息不斷傳遞出去,就能有更多機會幫助那些正被疫情困擾的國家和地區,在防控疫情上面少走彎路,從而減少無辜生命的犧牲。
一場看似簡單的視頻會議,卻展現了我們人類在疫情之下更好的協作方式。
這次新冠疫情,我們會有各種各樣的擔憂,有這樣的擔心完全可以理解。
但沒有必要太過焦慮,其實你往前看看我們之前的經歷,每當天災出現,人類就會去改變協作方式求生存。
更好的協作方式出現,是人類度過危機的關鍵要素。
就拿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的時候來說,當時全球有十億人感染,死亡超過4000萬,是歷史上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傳染病。
按常理說,作為疫情發源地和重災區的美國,經濟應該是不斷下滑才對,可是他們反而進入了他們歷史上最繁榮昌盛的幾年。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科技所帶來的協作方式的進步。
比如當時因為疫情減產的美國福特公司,靈機一動地發明了工廠裡面的裝配流水線,改變了工人們的協作方式,工作效率也像火箭一樣噌噌往上漲。
之前福特公司一年只能裝配12輛汽車,而在建立流水線之後,這個數字變成了驚人的幾十萬輛。
而且不單單是工業方面,在醫學還有很多領域都出現了快速的復甦,這在歷史上被稱為:柯立芝繁榮。
當然,能夠促成這樣的繁榮,背後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協作方式的改變和革新在其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瘟疫會影響我們的生活,但瘟疫卻不會讓工業化的社會生病,更不會中斷人類探索新的協作和尋求生存的步伐。
2
出現危機,我們用更好的協作方式生存下去,這在中國同樣如此。
記得非典疫情期間,人們都因為這個新病毒嚇得不敢出門,更別提企業員工的出差和產品的展出了。
而網際網路商城的出現,讓當時的人們彌補了無法出門的窘境,成為了人與人之間,乃至企業與企業之間合作和開展貿易的新型方式。
像當年淘寶的第一單,還有賣刻錄機的劉強東轉型,都是在那個時候發生的。
而在那一年,非典也並沒有改變中國當時整體經濟上行的趨勢。
這次新冠疫情同樣也是如此,雖然面臨著無法出門的考驗,但我們的線上教育、遠程會議在雲技術、AI、音視頻技術、安全防護等科技的加持之下,改變得比十幾年前非典時期更加深入和硬核。
今年,在當前疫情形勢下,第127屆廣交會將迎來創新之舉——搬到網上舉辦,這也是中國首次完全以網絡形式舉辦廣交會。
騰訊成為第127屆廣交會技術服務商,為廣交會網上舉辦提供整體技術支持、平臺研發服務與雲資源支撐。
騰訊將基於20年來積累的技術和生態優勢,充分利用微信、騰訊雲、騰訊會議、企業微信、翻譯君、企點等產品和服務能力,聯合加強供採對接服務,在線舉辦專場對接活動,加大線上撮合力度,提升辦展成效。
這是對國際性貿易盛會的影響,而我們這些普通人的日常工作,也和這些改變息息相關。
大家在這次新冠疫情裡面,肯定對「上網課」和「遠程辦公」這兩個詞都不會陌生,網友們關於開視頻會議的段子也層出不窮。
數據顯示,在這次新冠疫情期間,中國有3億人在遠程辦公。
去微博上隨便搜一搜,你就能看到不管是政府應急指揮溝通、企業之間召開會議還是高校舉辦講座,騰訊會議等軟體都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
其實桌子之前有次出差,也因為一個緊急的工作任務開過線上會議。
結果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體驗極差,很多想要做的事情都實現不了,甚至還因為酒店和車裡的網絡不好而中斷過好幾次通話。
這件事情之後,我一直都覺得線上開會就是麻煩和無奈的代名詞。
可是在這次疫情裡面,偶然使用到騰訊會議之後我才發現,線上會議居然也可以出人意料的方便。
第一個讓我驚喜的點就是,騰訊會議可以直接用微信無縫入會。
這一點看似簡單,但其實真的幫助非常大。
你想想,有很多上了年紀的老闆,不會研究新潮的軟體,但人人都有的微信他們肯定特別熟悉。
而騰訊會議可以直接通過微信秒入會議,這樣一來入會門檻就變得非常低,即便是跨企業溝通,也能快捷地分享與會連結並快速入會,省去了很多麻煩。
再來就是網絡問題,得益於騰訊自主研發的音視頻實時通信技術。
騰訊會議也為我們用戶持續提供了穩定可靠的視頻會議體驗,保證參會者在視頻丟包70%情況下不丟包不卡頓,音頻丟包80%情況下仍享自然流暢語音。
也就是說,不管我們是在農村老家只能用手機上網,還是待在家裡的電腦前,都能快捷流暢地參加會議,甚至在沒有網絡的地方,也能通過電話直接進入會議室。
軟體極具人性化,使用起來得心應手的同時,從實處為我們規避了許多因為身處異地而帶來的麻煩。
雖然我們公司現在已經復工了,但有時候不同部門的同事需要快速開個短會,或者需要和別的公司進行溝通甚至提案,我們還是會用騰訊會議,因為大家已經用得很習慣了。
其實這些協作方式,很早就已經出現,只是直到這次疫情的考驗到來我們才開始廣泛使用。
而這一次的深度體驗,為以後更普遍化的遠程辦公模式種下了一顆種子。
3
幾個月前,有朋友邀請我去他們內部講課,講關於新媒體方面的一些知識。
那個時候,他們就是把我拉到他們公司的微信群,一條語音60秒,效率很慢,群裡面發的信息也亂七八糟,互動的體驗不好。
一堂課上下來,根本接收不到什麼反饋,也不知道下一次如何改進。
而現在我用騰訊會議開會,可以清楚看到他們的臉,二十多個人同屏,從他們的面部神態、有沒有點頭,我就知道哪個部分講得很生澀難懂,哪個地方講得比較有共鳴。
就像是在真正的會議室面對面一樣,有了真實課堂的感覺。
不僅如此,一些輔助性功能給了我更多掌控會議進程的權限。
比如一鍵開啟全員靜音,那麼在我說話的時候,其他人就不會干擾或突然打斷我,可以極大避免拖慢整體會議的進度。
要是我想單獨邀請別人發言,還可以單獨對他設置開麥,非常方便。
而在講到一些很難懂、必須要用圖表和PPT才能更好解釋出來的內容,那我就直接使用屏幕共享功能,把我的圖表和PPT實時同步給所有參與會議的人。
如果需要做更細緻講解,還可以使用白板功能來輔助會議演示。
這樣一來,難懂的地方我就多花點時間,容易理解的地方就簡單帶一下,這樣對整個節奏有了很好的把控。
騰訊會議還省去了我很多發送或下載文件的麻煩,會議途中需要用到文檔和表格,可以在線創建或直接上傳到後臺,所有參會者可以一起協作編輯。
這個功能真的特別高效且方便,想想之前一個個收集郵箱地址再一波波發送郵件資料的場景,真的太崩潰了。
除了上面這些,我還感受了騰訊會議很多人性化的功能,比如說背景虛化和虛擬功能免去了很多開會環境上的尷尬;
美顏功能讓我們用更好的形象展示在其他人面前;音頻降噪功能更好的保證了交流的清晰度。
體驗過這一些之後,你真的會感到線上會議的體驗完全不亞於線下會議,甚至更便捷、更有序、更易協作。
這兩種感覺的轉變,前後不過兩個月,所以有時候我真的感嘆,科技的更新速度充滿驚喜,而這也恰恰是我們文明發展和度過危機的關鍵。
前段時間,騰訊會議的國際版VooV Meeting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線。
作為邁向國際的一款中國優秀網際網路產品,騰訊會議也秉持著科技向善的理念,讓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疫情期間免費使用,為全球抗疫出力。
當然,這只是一個起點,還會有更多更好的協作方式出現,我們人類發展的進程,一直會繁榮璀璨,生生不息。
所以桌子覺得,大家真的可以不用對世界經濟感到悲觀,因為團結的意志與更加高效的協作方式,永遠都是人類文明進步和經濟發展的主旋律。
記得美籍華人音樂家田志仁的音樂《BaBa Yetu》在獲得葛萊美獎時,網上曾有一句令人動容的評價:
「什麼是文明與協作?」
「一個美籍華人音樂家,用非洲古老的斯瓦西裡語作詞寫了一首歌,而歌詞的內容來自發源於中東猶太人,並在歐洲發揚廣大的基督教祈禱詞。這就是協作,這就是文明。」
這一次,面對來自新冠病毒的危機,全世界人類同樣也會更好地利用嶄新的協作方式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共同去迎接即將到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