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改革開放 年輕人一馬當先
今年年初,來自香港的城市規劃師廖自涵在北京開啟職業生涯新篇章:他以副總經理的身份加盟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大興)管委會旗下的一家平臺公司,負責50平方公裡的規劃、設計與開發。
37歲的廖自涵在香港、紐約和新加坡都有代表作,他在事業黃金期更換賽道,看中的是大興機場臨空經濟區有可能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試驗田。這裡承擔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和自貿區兩項改革開放任務,在全國絕無僅有。廖自涵和他的團隊要在政策、制度的設計上大膽謀篇布局,助力區域的高水平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再次吹響號角,提出要「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
在經濟學者、國家發改委原副秘書長範恆山看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改革開放進入新時期,改革從最初集中於經濟體制的單項突破,發展到涉及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多維度的全方位改革,經歷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過程,也正進入「啃硬骨頭」的階段。
中國改革的方位變了、場景變了,不變的是整個國家對年輕人敢闖敢試的鼓勵與期待。正如100多年前,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中的判斷:「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身。」
改革大潮中,總有年輕人乘風破浪
改革開放初期,大批年輕人丟下「鐵飯碗」,或奔向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或下海經商,只為闖出一片天地。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就是在40歲那年離開中國科學院,在一間傳達室裡開始創業。
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表彰的100位「改革先鋒」中,不少人物就是把個人奮鬥的青春寫在了國家改革的答卷上。
接力棒已交接,改革開放後出生的一代人成為改革開放主力軍。廖自涵是改革開放的同齡人,他正是循著改革開放的氣息從香港來到北京,跳出舒適區。對他來說,大興機場臨空經濟區充滿活力,「每一個版塊的發展都有可能站在世界之巔」。
廖自涵發現,在大興機場臨空經濟區,一切大膽的嘗試都被鼓勵,這讓他和團隊幹勁十足。他說,自己在香港的工作偏重城市地塊設計,在紐約的經歷則學習到如何運用金融財稅手段來撬動開發,而在北京,他有機會把過往的經歷結合在一起,嘗試推出更符合改革試驗田身份的創新制度。
39歲的齊俊桐也奔跑於新賽道。天津大學機器人與自主系統研究所的這位副所長,5年前吃下全校教師在崗創業的「第一隻螃蟹」,成立一飛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邁出這一步後,他和團隊打破各種約束,解決無人直升機自主飛行控制的技術難題,使我國該項技術躋身國際先進水平。
越來越多的領域在破除藩籬,鼓勵年輕人創造。不久前,天津大學「海燕」團隊自主研發的萬米級深淵滑翔機「海燕」創造了10619米潛深的世界紀錄,為我國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提供了先進可靠的新型無人平臺。團隊領軍人、天大機械學院副院長王延輝表示,近年來,學校用改革為人才鬆綁,平均年齡30多歲的「海燕」團隊,不用為發表多少篇論文或是獲得多少項目而發愁,只用在自己的崗位「深潛」。
在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鍾茂初看來,改革開放給社會帶來鬆綁效應,打破傳統思維和傳統制度機制對人的約束,釋放經濟社會發展活力,而年輕人恰恰是各種活力的承載者,能夠以創新思維一展身手,有所作為。
只有改革,才能讓青年獲得全面發展的紅利
11月底,北京理工大學智慧機器人研究所副所長石青參加了一場路演。面對投資人和廠家,這位37歲的年輕人介紹了自己團隊的機器人仿生學技術。
在此之前,石青一直沉浸在實驗室裡,沒有走出過象牙塔,在這場由北京中關村管委會組織的「實驗室概念驗證項目市場合作路演活動」中,石青和他的技術備受投資人青睞,原始創新走向市場近在咫尺。
中關村管委會組織這樣的路演,就是要「填平」實驗室基礎研究成果與可市場化成果之間的鴻溝,讓「躺」在實驗室裡的科研成果,加速走向生產線。
《建議》中有專門的段落來表述「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而在中關村這片改革的熱土上,管理者們也正試圖進行最大可能的改革創新,讓改革紅利惠及年輕人。中關村管委會主任翟立新說:「十四五」期間,中關村要在打造國際人才高地上取得新突破,留住優秀青年人才。
齊俊桐也是科研體制改革的受益者。近年來,中國不僅支持科研人員在崗或離崗創新創業,還對「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科研評價體系進行改革。這些改革讓他既能夠在大學任教,又能創立高新技術企業開展成果轉化,而成果轉化的成效還能作為職稱晉升的評價內容,極大地釋放了科研人員的活力與能力。
另一方面,政府「自我革命」,簡政放權打造服務型政府,也讓創業企業受益頗多。齊俊桐在創業的路上,連續獲得來自學校和政府的支持。為了解決人才的後顧之憂,當地政府在落戶、子女入學、人才公寓、人才補貼等方面營造了有益的環境,吸引了更多人才到天津工作。
鍾茂初認為,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程表明,只要是有利於國家發展和人民福祉的改革,在帶來經濟社會發展活力的同時,也必然給年輕人帶來更多發展機會。全面深化改革,將直接為青年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與社會環境,從而使青年的發展擁有更好的條件與基礎。
改革跋山涉水,仍需青年做時代搏擊者
《建議》中,有關改革的內容依然獨立成篇,「十四五」期間與改革相關的總目標是,要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近期,經濟學家頻繁發聲,暢談改革期盼。範恆山說,進入「啃硬骨頭」的階段,改革的複雜性、艱巨性、不確定性大大增強。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還要注重改革方法,通過創新制度安排,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增進和擴大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在鍾茂初看來,當下改革面臨的一大挑戰是,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與傳統管理方式之間的矛盾。比如,對新產業、新業態的監管,如何既能使之得到良性發展,又不至於因其野蠻生長而帶來重大風險。
鍾茂初主張,對這些領域的改革,應更多地吸納參與到新產業、新業態之中的青年群體的意見建議,同時也讓他們在認識到潛在風險的前提下去尋求合理的發展路徑,而不是以傳統的監管思維去束縛新產業新業態的成長。
他也注意到《建議》中有這樣的表述,「對新產業新業態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在他看來,這為年輕人提供了有利的契機和寬鬆的環境。
鍾茂初說,與改革同齡的一代年輕人已接過改革的接力棒,可以根據自身的人生目標、能力和價值偏好,既可選擇參與到與時代同步發展的領域,獲得國家整體進步的收益,也可選擇參與到符合總體方向但有所創新、有一定風險的領域,成為探索先行者,去獲取先行者的收益和貢獻。
在廖自涵看來,《建議》中很多表述都與他相關,「完善自由貿易試驗區布局,賦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權」「實施自由貿易區提升戰略,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等,都描繪著當下及未來他的舞臺。
在「十四五」開啟的新徵程中,王延輝看到,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科研環境會更加寬鬆優越。他和同事有信心放開手腳,作出更好的成績,掌握關鍵技術,讓「海燕」在創新的海洋中潛得更深。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世昕 胡春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