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為我國第七個「國家憲法日」,11月30日至12月6日為我國第三個「憲法宣傳周」。4日,國新辦就全國「憲法宣傳周」活動安排及「七五」普法工作舉行新聞發布會。
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司法部部長、全國普法辦主任唐一軍在會上介紹,今年的「憲法宣傳周」活動形式多樣,並實現整體協同聯動。司法部、全國普法辦充分運用「報、網、端、微、屏」等全媒體,向全國12億手機用戶推送公益簡訊,於央視播出「憲法的精神 法治的力量」專題節目並揭曉2020年全國十大法治人物,在全國2300餘個車站、超2500趟高鐵列車播放公益廣告。同時,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推進憲法進農村、進企業、進社區、進校園,並開展進機關、進軍營、進網絡等主題活動。
提高普法工作針對性、實效性
全民普法即將走過35年曆程。談及其成就,唐一軍表示,「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明顯提升。」
唐一軍提到,普法工作服務大局、服務群眾,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司法部第一時間組織編寫有關疫情防控的法律法規電子書和宣傳掛圖,供全社會免費下載使用;「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廣泛推行,推動有關國家機關在法律法規規章及司法解釋起草制定過程中,積極發動公眾參與,廣泛聽取意見,及時進行發布;將加強法治鄉村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作,目前,已覆核全部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保留2899個,並實行動態管理;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自2016年起,全國在義務教育階段設立道德與法治課程,全國中小學普遍配備法治副校長、法治輔導員,已有15個省(區、市)實現100%配備。
針對即將開展的「八五」普法,唐一軍介紹,將以人民群眾需求為導向開展精準普法,運用新媒體新技術開展智慧普法,通過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和制度保障培養青少年的規則意識及法治習慣,把提升全民法治素養作為增強國家軟實力的戰略重點,實施公民法治素養提升行動。
在介紹民法典的學習宣傳及貫徹實施工作時,唐一軍表示,司法部、全國普法辦將其納入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普法等多個環節,推動形成高效協同、統籌聯動的工作體系。同時,堅持人民群眾關心什麼、民法典普法就講什麼,努力使民法典普法宣傳更接地氣、更有成效。此外,通過強化科學立法、執法司法及公共法律服務,「做好實施大文章」。
政法機關助力普法為民
在保證憲法貫徹實施及普法過程中,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責無旁貸。
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楊春雷介紹,檢察機關強化憲法意識,堅定落實「少捕慎訴慎押」司法理念,全面落實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促進建立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服務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截至2020年9月底,全國檢察機關共受理審查逮捕涉疫情刑事犯罪案件6393件8032人,審查批准逮捕5335件6480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針對重大疑難複雜案件,推進公開聽證工作,加大司法公開和監督力度,並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落實扶貧領域涉案財物快速返還機制。
「截至目前,中國裁判文書網公開的文書總量已經超過了10700萬篇,訪問總量超過了524億人次,日均新增裁判文書8萬多篇。」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二級大法官楊萬明指出,裁判文書上網,以公開促公正,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有力提升司法公信力。人民法院所公開的海量裁判文書為寶貴的司法資源,是全面依法治國生動實踐的體現。
楊萬明提到,為深化裁判文書公開、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務,接下來,人民法院將進一步升級完善中國裁判文書網,使查詢、檢索更加便利,界面更加友好,響應速度更快,服務更加智能化、人性化;推進裁判文書改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提煉案件的爭議焦點和法院的裁判要旨;同時,繼續堅持「大數據、大格局、大服務」理念,通過對海量數據的分析研判,促進類案同判和量刑規範化。(光明網記者 孔繁鑫)
[ 責編:李宜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