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漫遊——宇宙中100個令人神往的目的地》的三位作者,既是天文學家,也是天文科普達人。除了出版科普書外,他們還是英國BBC電視節目《夜空》的主創人員。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派屈克·摩爾是知名的月球研究專家,是許多月面特徵的發現者,特別在難於觀測的邊緣區域,同時他也是《夜空》的主持人,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員克裡斯·林陶特是他的主持搭檔,英國皇家科學學院準會員、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員布賴恩·梅則是《夜空》的固定撰稿人。
「在國外,職業科學家做科普工作,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陳冬妮說,「歐美等國的各種科研基金,都有一定的比例是強制性用於科普工作的。因為基礎科學研究,一般使用的都是納稅人的資金,因此必須向全體納稅人解釋科研項目的必要性,這種解釋就是我們所說的科普。」
在陳冬妮看來,科學家做科普,優勢就在於科學家對所傳播科學的正確性和嚴謹性有相當的把握。「但在中國,科研基金沒有強制性的比例用於科普,專業的科研人員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從事科普工作。就拿在天文學領域來說,科研人員的大部分時間還是投入到專業的科研工作以及教學中。」
在科普形式上,陳冬妮介紹說,歐美各國、日本也都領先於中國。「他們的科普形式更立體,從電視節目,比如BBC、Discovery頻道等,到電臺廣播,從真人秀類的直播到公眾能直接參與的活動,還有互動主題講座等,不一而足。近年來,中國的天文科普活動有了可觀的進步,公眾參與類活動大大豐富,但在電視節目等視頻製作、可以讓中小學生動手的天文課堂活動等方面,差距還是很大的。」
目前,陳冬妮所在的北京天文館是我國唯一的大型專業天文科普場館,這個情況從1957年北京天文館建館就一直如此,估計要等到2018年上海天文館建館才會有改變。「與之相比,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甚至印度、巴西等國所擁有的天文館,無論從數量還是規模上,都遠超過我們。」陳冬妮說。
從2006年至今,陳冬妮從事天文科普工作已有十年。十年間,她看到的是,天文學是青少年兒童最感興趣的科學,但也是數理化天地生六大基礎學科中,唯一沒有被納入中小學義務教育的科目。「這不能不說是一大憾事。」
「天文學是最適合青少年兒童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學科,沒有之一。」陳冬妮說,「因為當你作為一個碳基生物的個體,能夠真實勇敢地面對浩瀚宇宙時,你的心胸必然寬廣,求真求源的意識就會被喚起。而且天文學入門沒有任何物質門檻,對於老少邊窮地區,沒有光汙染的漆黑夜空,繁星點點,恰恰是生活在燈火闌珊的繁華都市中的人們可望不可及的。」
陳冬妮呼籲,天文學基礎教育能夠被納入九年義務教育,至少可以以校本課的形式大範圍推廣。「北京天文館作為全國唯一的專業天文科普單位,對青少年兒童的天文普及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也願意與全國的中小學合作,願為少年兒童展開一片清朗星空,讓他們能在星空下快樂成長。」
《中國科學報》 (2016-04-22 第6版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