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直招士官的「成長密碼」
■圖曉宇 解放軍報記者 劉建偉 牛 輝
近年來,在中央軍委和各級領導機關精心籌劃和大力推動下,直招士官成長的道路正不斷延伸。伴隨著強軍興軍的鏗鏘步伐,一批批直招士官走出了一條從莘莘學子到精武先鋒的跨越之路,匯聚成一首首動聽的戰鬥力建設交響樂。
前不久,記者走進第78集團軍直招士官集訓現場,聆聽他們成長成才的心路歷程,探尋直招士官的「成長密碼」。
某旅直招士官張一陽(右二)向教練員請教裝備操作原理。王浩宇攝
入伍動機越明確,越需要懷揣一顆平常心——
莫把閱歷當資本,腳踏實地走得穩
「與新兵相比,直招士官入伍動機更加明確,做人做事也相對成熟。」在第78集團軍新入營直招士官集訓隊,新訓班長們的看法比較一致。
作為新訓班長,某旅下士高成告訴記者,他自己就是一名直招士官。大學畢業後,他先到地方公司應聘幹了一段時間,對發展前景不太滿意,於是報名直招入伍。相對豐富的社會閱歷,讓高成很快融入了集體。尤其讓戰友們信服的,是他刻苦訓練的勁頭和令人羨慕的成績。
「直招士官普遍受過高等教育,有的還踏入社會受過歷練,年齡和閱歷上的優勢,決定了他們更加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集訓隊負責人、某旅副政委張忠博介紹說,從今年剛入營直招士官的現實思想看,想考學、提幹、轉士官長期幹的佔多數,同時他們又對能否適應部隊緊張的節奏表示擔心,說到底就是總愛拿過去在地方上學、工作的感受與部隊作比較,一旦感到在部隊有落差,就容易產生思想波動。
張豪祺是某旅無人機連航電檢測技師兼副班長,也是一名直招士官。回首3年軍旅生活,他坦言,入伍時主要是因為社會就業壓力大,聽說部隊待遇不錯就來了。得知所在的無人機連剛組建,許多戰友都是跨專業選調過來的,張豪祺更覺得有一種莫名的優越感。
這種優越感,來自他的閱歷和學識,因為他在大學學過有關無人機的知識。起初,身邊戰友並不「買帳」。直到他率先成為無人機飛行訓練的組訓骨幹,身邊戰友漸漸認可了他。
與張豪祺的「一炮走紅」相比,某旅修理連直招士官、四級軍士長項巖這些年是穩紮穩打。2008年,他滿懷憧憬來到部隊。結果,分配的崗位與他所學專業不對口,這無疑給他澆了一盆冷水。可他很快調整心態,在車輛維修專業一幹就是12年。
日復一日的點滴積累,使項巖成長為旅裡的「大腕」。去年5月,全旅組織車輛維修專業比武競賽,項巖發揮穩健,最終以優異成績獲得第一名。
「我曾經也有一個軍官夢,夢想沒有實現時也想過離開,但思來想去還是捨不得走。現在看,這個抉擇是正確的。」走下領獎臺,項巖說,對於直招士官來說,社會閱歷是把「雙刃劍」,用好了可以直面挫折、激發鬥志,用不好則會患得患失、瞻前顧後。
項巖的切身感悟,得到了許多戰友的贊同。去年夏天,某旅特戰三連中士張德昊從山東體育學院畢業後直招入伍。他本想憑藉出色的身體素質在部隊大展身手,沒想到身邊戰友都是特戰隊員,而且普遍比自己年輕。
第一次5公裡武裝越野,他拼盡全力才跑到全連中遊水平,這讓他倍感失落。如今,思想轉過彎來的他,既刻苦訓練提高體能素質,又把更多精力放在改進訓練方法上。
「直招士官大都有一技之長,到部隊後都想發揮優長,在短時間內脫穎而出。」該集團軍人力資源處副處長趙蓬說,直招士官想在部隊證明自身價值的初衷是好的,但不是所有人都能順風順水,應避免急功近利思想,否則一旦遇到困難挫折,就容易失去信心,甚至一蹶不振。
某旅機動通信營直招士官、中士陳少恆告訴記者,直招士官什麼時候能成功,不僅取決於腳踏實地的努力和堅持不懈的付出,還要有一顆平常心。
「任何一個群體,有主角就有配角。我們要做的,就是讓直招士官這個群體中更多的人成為主角。」該集團軍領導介紹,今年的直招士官集訓,他們不僅指定各旅領導登臺授課,還選派優秀直招士官介紹成長曆程,就是讓大家擺正心態,以一顆平常心直面挫折,成長成才。
新入營的直招士官馬瓏瑞坦言,與部隊領導和戰友們推心置腹的交流,讓他漸漸明白一個道理:部隊裡更沒有走向成功的捷徑,只有放平心態、腳踏實地,才能真正圓夢軍旅。
某旅直招士官竇嘉偉正在進行通信訓練。肖 磊攝
成長道路越坎坷,越需要保持一顆進取心——
莫讓專業成羈絆,勇於挑戰路更寬
前不久,某旅一場迫榴炮專業比武落下帷幕,合成二營火力連直招士官、中士孟志成帶領所在班組一舉拿下多個獎項,成為最大的「黑馬」。
走下比武場,孟志成的師傅、中士熊武寧這樣評價:「短短兩年時間就能成為專業能手,這與孟志成超出常人的刻苦努力是分不開的。」
孟志成在校學的是汽修專業,分到連隊後面對的崗位是裝甲裝備維修。雖說都是維修,但輪式車輛和裝甲車輛構造差別較大,基本上是「從零起步」。兩年來,孟志成不僅拜與自己年齡相仿的熊武寧為師,還多次在大項任務中主動請纓錘鍊,自身業務能力直線上升。
「雖然直招士官的崗位大都能按專業分配,但他們在地方所學專業與部隊相應專業並非毫無差別。」某旅副參謀長宋恆哲說,能否按專業對口分配,是直招士官很關心的一個話題。原因主要有3條:一是擔心所學知識荒廢,一旦重新踏入社會將增加就業難度;二是擔心自己在部隊的優勢消失,沒有一技傍身很難走得更遠;三是擔心會延長在部隊的適應期,適應崗位需求勢必會面臨更多困難。
宋恆哲的話,道出了許多直招士官的心聲。某旅四級軍士長柳忠男入伍前學的是電氣工程專業,分到連隊後面對的崗位是某新型坦克的電氣設備。後來,部隊編制體制調整,柳忠男又隨連隊轉隸至某旅,雖說幹的都是與電氣專業有關的活兒,但業務上與當初在校學習的專業已相去甚遠。
兩度面臨改專業,柳忠男面對的困難和挑戰可想而知,但他從未駐足觀望。身邊的戰友都說,柳忠男工作起來有股拼命三郎的勁頭,休息日也時常捧著專業書看。正因如此,無論是在裝甲部隊還是在陸航部隊,他都是全連的「標杆」。
「每名直招士官都希望專業對口,但地方學到的知識和部隊列裝的裝備不可能完全契合,所以不能總糾結專業是否對口,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適應崗位需求上。」談起對改專業的看法,柳忠男說。
「直招士官普遍年齡偏大,要想在部隊站穩腳跟,就要付出更多汗水。」某旅本科畢業的直招士官何樹冰說,他在校學習的是印刷電路技術專業,可下連後卻要操作電子幹擾設備,專業與崗位相差甚遠。一邊從零起步學習新專業,一邊面臨荒廢老專業,他一度坐立不安,心緒難平。
「靜下心來好好想想,部隊為什麼要招直招士官?」面對連隊幹部的提醒,何樹冰陷入了深思。漸漸地,他從連隊其他老兵身上找到了答案。「看重直招士官有一技之長是一方面,最重要的還是學習能力強,很多專業一點就通。」經過半個月悉心觀察後,何樹冰想通了。
此後,何樹冰臉上少了對「另起爐灶」的不悅,眉宇間多了非幹出點成績的決心。兩年來,他經常一個人躲進學習室、操作間,學原理、識構造、背規程、記參數、練操作。如今,何樹冰已從「門外漢」成長為「內行人」。今年9月,何樹冰經過基層推薦和嚴格考核,順利考入國防科技大學電子對抗學院,成為了一名軍校學員。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在許多基層官兵眼裡,直招士官可謂特點鮮明:他們的優勢在於知識儲備和理解能力,劣勢在於年齡偏大,作風養成和身體素質不算出眾。能否在部隊幹出一番事業,取決於他們是否始終保持一股拼勁兒和韌勁兒。
集訓隊模擬一連指導員趙廷深說,今年的直招士官集訓,他們格外注重加強作風養成、紀律意識和體能儲備,瞄準的都是直招士官的弱項。
某旅直招士官孫崇惠(左一)帶隊進行刺殺訓練。郭華輝攝
地位作用越明顯,越需要懷揣一顆報國心——
莫因挫折甘平庸,千錘百鍊當先鋒
前不久,該集團軍舉行了「2020比武競賽先進典型事跡報告會」。聆聽戰友們的感人故事,某旅勤務保障營修理二連直招士官、中士姜濤陷入了回憶。
原來,姜濤雖然沒能作為參賽隊員登上賽場,可他以技師的身份參與了「坦克兩項」國際比武競賽的全程保障。「身處異國他鄉,才真正體會到為國出徵是多麼榮耀!」回憶在莫斯科執行裝備維修保障任務的點點滴滴,姜濤激動不已。
與姜濤隨隊出徵的榮耀相比,某旅地空飛彈一營直招士官、中士張永昭則沒那麼幸運。入伍以來,張永昭各項訓練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去年,他奉命參加跨區演習,帶領班組圓滿完成飛彈性能測試任務,他所在營隊也在實彈射擊中打出滿堂彩。雖然榮立了軍功,他卻與國慶閱兵擦肩而過。沒能站在閱兵隊伍中接受檢閱,成了他最大的遺憾。
「每名官兵心底都有一顆報國心,直招士官也不例外。這一顆顆拳拳報國之情,需要我們用心去點燃。」某旅領導感慨道,從走上戰位的那一天,直招士官就與犧牲奉獻緊密聯繫在一起,帶兵人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引導他們把個人發展願望與部隊現實需求統一起來,為戰鬥力建設貢獻力量。
在某旅,勤務保障營代理排長、四級軍士長趙俊龍一直被戰友們視為「傳奇人物」。直招入伍10多年來,趙俊龍不僅通過高級焊工和中級車工、鉗工等多項資質認證,還參加跨區機動演習、聯合演習等10餘次重大任務,各類獎章掛滿胸前。隨著任務和榮譽逐漸增多,趙俊龍越發覺得自己身上的責任重大。
「都說直招士官思想比較成熟,這種成熟距離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任務要求還差多遠?」該集團軍直招士官集訓隊的教育課堂上,某旅通信尖兵、直招士官孫金澤提出的一個問題,令在場人員陷入沉思。
孫金澤坦言,入伍13年來,他在原瀋陽軍區和集團軍組織的專業比武中拿過金牌,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二等獎,榮立過二等功。入伍前,他曾因工作不順心「破罐子破摔」過,也曾因處世不夠「成熟」心灰意冷過。入伍後,他「成熟」了,但兩種「成熟」截然不同。前者只不過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本能防衛」,後者卻給了他敞開胸懷、矢志報國的激情人生。
「穿上這身軍裝,就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是戰鬥員;走出國門,我們每個人都代表祖國!」
一個個身邊典型、一個個感人故事,再次將集團軍全體直招士官的心緊緊聚攏在一起。他們在交流心得中漸漸悟出一個道理:部隊不是躲避風雨的港灣,而是練兵備戰的校場。不論自己經歷過什麼,在部隊想實現什麼目標,都要時刻懷揣一顆報國心。這是因為,身為共和國軍人,理應肩負起使命責任,在千錘百鍊中當先鋒、打頭陣。
讓直招士官在火熱的實踐中茁壯成長
■楊軍艦 趙 蓬
士官作為士兵隊伍的主體,是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的重要力量支撐。他們既是信息化武器裝備的主要操作者、維護者,也是實現作戰決心意圖的執行者、實踐者。
近年來,我軍士官隊伍學歷結構、文化素養不斷優化,士官隊伍建設知識化、專業化、綜合化、職業化水平穩步推進,這與一批批直招士官走進軍營、發揮作用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直招士官普遍學歷高、閱歷廣、思想活、學習和理解能力強,這是他們的優長所在。但也不能否認,少數直招士官學歷高卻能力低、閱歷廣卻實踐少、思想活卻顧慮多,如何讓他們思想作風更硬,適應能力更強,發揮作用更好,已成為各級領導和一線帶兵人亟需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在教育引導中端正直招士官的思想態度。要幫助他們走實「兵之初」。新訓期間,合理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和軍事基礎訓練內容,及時消除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心理落差,使他們充分認清不論學歷高低都是普通一兵,養成從小事入手、從點滴做起的良好習慣。要幫助他們走出「低谷期」。直招士官下連後,難免會因專業不對口、領導期望高、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等原因暫時陷入「低谷期」。要做好針對性教育引導,幫助他們及時擺正心態、緩解壓力、調整節奏、適應崗位。要幫助他們走好「岔路口」。直招士官入伍動機比較明確,軍旅目標比較現實,加之思想比較活躍,一旦目標難以實現,在面對進退走留容易產生顧慮。要引導他們正視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真正把個人目標與部隊需要統一起來,立足崗位做最好的自己。
在崗位實踐中校正直招士官的培育之法。要摒棄急功近利思想。直招士官雖然學歷較高、悟性較好,但對部隊賦予的崗位仍有一個適應過程,在對他們的使用和歷練方面,不能操之過急、揠苗助長,要給足他們成長和適應的時間和空間,堅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逐步把他們的自信心和創造力釋放出來。要注重量體裁衣培養。從整體看,直招士官有著相似的共性;從個體看,直招士官又都有著自己的專業、特長和不足。這就要求一線帶兵人要充分摸清每名士官的底數,切實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對適應能力強、轉變角色快的要多壓擔子、多給任務,對適應能力弱、轉變角色慢的要指定專人結成幫帶對子,促其儘快跟上節奏、跟上隊伍。要立足長遠形成梯次。直招士官與其他官兵一樣,也都會有面臨進退走留的一天。要堅持「老中青」相結合,堅持以老帶新,突出中堅力量和新生力量的培養和鍛鍊,形成梯次搭配、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格局。
在練兵備戰中完善直招士官的使用機制。要結合戰備訓練多給任務。在日常戰備訓練中多給他們一些嶄露頭角、啟發智慧的機會,對於能夠勝任軍事訓練任務的,要力排眾議、大膽啟用,揚長補短、人盡其才。要結合重大任務多壓擔子。在比武競賽、演習演練等重大任務面前,要善於把思想作風硬、能力素質好、責任意識強的直招士官放在關鍵崗位歷練,讓高素質人才早一點接受實戰的任務洗禮。要結合選人用人多給機會。堅持用備戰打仗標準衡量和使用人才,進一步完善直招士官業績考評機制,切實把思想端正、素質全面、作風過硬的直招士官選出來、用起來。對於優秀人才來講,符合考學提幹標準的,要多鼓勵多支持;不具備考學提幹條件的,要在轉晉士官、立功受獎等方面予以優先考慮;因年齡、軍銜、崗位等原因發展受限的,要勇於打破建制壁壘,本著「專業對口、交叉互選、單位互調」原則,盡力保留人才,切實把個人的成長成才與備戰打仗主業有機統一起來。
[ 責編:董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