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跟恐懼是人類行為的出發點,你認為的愛情,可能是潛意識的恐懼

2020-12-22 了凡心療愈

愛跟恐懼是人類行為的根本出發點。真正的愛發自內心溢於言表,真正的愛不來自於恐懼,那好比是愚民對暴君山呼萬歲,真正的愛不自欺也不欺人,真正的愛不是佔有而是成全,如果你愛上一朵花不要摘下來,如果你摘了它就死了!你要做的就是將你的意識投射到它身上:去感知它迎風招展的姿態,去輕嗅散發出來的芬芳,去觀賞它嬌豔欲滴的顏色……

大部分人追尋的愛內在的心理動機就是潛意識層面的不安全感,不安全感來自於原生家庭,來自於成長的過程當中的限制性信念。當你認為自己是不安全的那麼你就是不安全的,所以當你體驗到某種不安全感的時候,你就會感到恐懼,就會驅使你向外尋求安全感,必須要對方時刻在你身邊,一個不夠再來一個,所以有人需要很多備胎,表現出對感情的不專貞。

你需要對方對你耳提面命俯首稱臣事無巨細向你報備,這樣好讓所有的事情在自己的掌控下發展進行,表現出來就是強烈的控制欲,如果對方不願意被你所控制,那麼你就會從人格上對對方進行打壓,踐踏對方的自尊,讓對方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如果兩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在一起會爭吵不斷,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安全感缺失的人獲得安全感的方式各種各樣,有可能會通過不斷的攫取金錢來獲得內在的安全感,發展出拜金主義,也有的會通過尋找年紀大的對象,來滿足自己內在的安全感需求,表現出來就是戀父情結或者戀母情結(厄勒克特拉情結和俄狄浦斯情結)!

一個安全感缺失的人,那麼他的價值感也會大打折扣,內在急需獲得別人的認可,眼巴巴地等待別人給自己安全感,內在的控制又讓他們顯得格外的自尊跟矜持,這樣就會陷入被動,表現在情緒上就是喜怒無常陰晴不定,讓別人去揣摩她/他的心思。

同樣的當你愛一個人的時候,你只是靜靜地欣賞對方的存在,而不是去幹涉他的思維,控制他的行為。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你要像陌路人一樣去跟對方相處,那樣愛也是不存在的,因為愛也是意識的投射,愛是真正的欣賞,愛是真正的允許,愛是真正的尊重,愛是要發自你內心意識的流動跟充盈!可見愛是主動的心理模式不是消極被動的等待模式。

同樣的恐懼也會產生類似於愛的心理體驗,當我們內心感到恐懼的時候,就會感覺到無依無靠,當我們認為自己是不安全的時候,就會刻意從外界尋找依靠。因為我們想讓自己安全就必須藉助別人的力量。所以女人會愛強大的男人。弱者會愛強者,看起來像是愛而實際上這只是出於對安全感的需求。受到最本能欲望的驅使,根據意識療法的觀點,欲望沒有持久的能力,會進一步加深內心的恐懼,變得愛無力(抑鬱性神經症之一)。

意識療法(TOC)認為所有的安全感並不能夠從外界獲得從別人身上獲得,不安全感只是頭腦的庸人自擾,那麼當你看穿頭腦的虛妄,你就已經獲得了安全感。所以你要改變的並不是控制的行為,而是內在的安全感,安全感沒有解決,就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行為困擾著你!兩個彼此缺乏安全感的人是貧瘠的,兩個貧瘠的人會相互索取,進而相互攻擊。只有彼此滿足潛意識層面的安全感,兩性關係才是穩定的豐盛的!

當然,每個人情感經歷各不相同,對愛情的認知也千差萬別,形成了愛情觀也五花八門。從剛開始的暈輪效應到最後的兩相生厭的7年之癢,在於對愛情的認知不同。這就好比當一隻狗搖著尾巴想討好一隻貓的時候,貓也會搖動尾巴。同一個行為表達的信號卻截然不同,狗搖尾巴是表示友好,貓搖尾巴表示攻擊,災難也就在所難免了,男女認知層面的愛情主要體現在男人不能原諒女人身體的出軌,而女人不能原諒男人精神的出軌。如同意識療法提到的那樣,相愛靠五官,相處靠三觀,怦然心動是一回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又是另外一回事。兩個愛情觀不同的人必定會勞燕分飛!

相關焦點

  • 愛情中的親密關係恐懼
    愛,想要擁有卻又不敢接觸愛情是一種奇妙的東西,有的人,只需要看一眼就能墜入愛河,有的人即使朝夕相處,也很難擦出火花,很多單身的人們都很想擁有一段甜蜜的愛情,但是又不敢去接觸,他們又很恐懼愛情,怕遇到讓自己傷心的另一半,也怕自己因為另一半改變了自己,讓自己失去了自我和自由,甚至你都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牴觸了外界的接觸
  • 最大的恐懼,就是恐懼本身
    讓人最為恐懼的,並非某件具體的事,而是糾纏你的恐懼心理。很多時候,情境是一樣的,但看待情境的態度不同,導致每個人不同的反應。我們為什麼會產生恐懼?其實這是長期遺傳的結果。人類最初的恐懼,大致有兩種,一種是黑暗恐懼,一種是死亡恐懼。
  • 令人焦慮的「拖延症」:也許在潛意識裡,你的拖延,是在恐懼成功
    今天這篇文章,我就和大家談談「對成功恐懼」導致的拖延以及應對策略。01 對成功恐懼:被關注恐懼首先,是被關注恐懼。事實上很多人都有被關注恐懼,比如,讓你當眾發言,你會不會不自在?比如,你去餐廳,一般是選擇C位還是靠著窗戶?
  • 你也有社交恐懼嗎?
    超模Jessie Paege曾在其主頁上發表對於社交恐懼表現的看法:社交恐懼並不是,我喜歡電視劇/動漫/遊戲,我討厭每一個人類。6、不喜歡跟陌生人單處或相處;內心總覺得跟一群不熟悉的人呆在一塊比打架還累。會感覺很沒意思,沒有共同話題,沒有想要表達的東西。7、躲避心理,在遠遠的看到有認識的人的時候;就會無意識開始糾結是打招呼還是繞道走。有時候甚至會直接繞開,或有時候裝作沒有看見,或有的過激的會直接轉身走到一個不會被發現自認為比較安全的角落裡。
  • 生活中各種類型的恐懼該如何應對?
    只不過這個攻擊衝動隱藏的如此之深,當這個攻擊的衝動被你壓抑不住以後,你可能會把這種想攻擊對方的衝動投射給對方。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人總是懷疑自己的愛人出軌,但是他的愛人又很本分,沒有做出絲毫不忠於婚姻的行為,那麼可能這個懷疑者自己內心裡壓抑著出軌的衝動,只不過是壓抑在潛意識中,表面的意識覺察不到。
  • 恐懼的本質,竟然是宇宙生命進化的驅動力
    這是恐懼塑造行為的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們仔細的觀察生活,我們會發現,基本人類的所有行為,都可以歸咎到是恐懼驅動下形成的。這跟前面恐懼演化與傳承是相對應的。一切都是在它的驅動下形成,或者直接或者間接。甚至有可能你看到狗的圖片,你也會產生恐懼,你一想到那個場景,你就會恐懼,這個恐懼場景不斷的刺激你,它會深深的內置在你的身心中,當你長大後,你顯意識可能已經忘記了那件事,或者你的顯意識通過學習得知大多數情況下還是安全的,你在顯意識層面消除了恐懼,但是你的潛意識永遠不會忘記這件事。
  • 異性恐懼是什麼?教你如何克服異性恐懼
    異性恐懼症指患者一方面在潛意識裡有與異性接近的強烈願望,另一方面也因此有著嚴重的焦慮情緒,於是表現出在異性面前感到異常的緊張和恐懼的症狀,有的甚至出現異性關係妄想等心理症狀。、孤僻、害羞、沉默寡言、不愛交往和缺少知己;另一種是疑慮和刻板,表現為多思多慮、極為敏感、遇事優柔寡斷、清規戒律多以及過於克己。
  • 禪眼觀世界:恐懼與欲望是什麼關係?
    人類所固有的、世襲的、遺傳的心智運作結構隱藏於人類潛意識的最底層。那是經過了數百萬年的進化一層層沉澱下來的,可以把它想像成地殼深處的古生物化石。它們並非是我們平常容易察覺的思維情緒等意識狀態,它的運行來的更隱蔽化,更本能化。
  • 弗蘭肯斯坦,人類孤獨和恐懼的鏡子
    人類起源,靈魂從何而來,欲望和執念,愛與毀滅,科學與宗教、道德、倫理的關係……這些至今都困擾著人類的謎題,很難找到標準答案。《弗蘭肯斯坦》誕生的年代,歐洲正在經歷第一次工業革命,人們對科學的崇拜到達了近乎盲從的地步。科學技術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人類感受到了科學的極大裨益。瑪麗·雪萊卻深刻反思了痴迷科學的弊端:人類是否能夠真正駕馭科學?科學跨越倫理道德的界限是否會帶來災難?
  • 心理學:人為什麼會恐懼,你的恐懼從何而來
    原創 | 王曉金恐懼是人類存在的核心,它是所有其他情緒的刺激物。大自然或者宇宙設計出恐懼以確保身體的生存。當身體的生存受到威脅時,大腦就會產生戰鬥或者逃跑的反應。隨著人類文明的成長和社會的進步,人類的生活開始變得安全,對於身體的威脅減少了,此後的焦點轉向了心理層面。有著強烈個人身份感的大腦就出現了,創造出了「我「與"非我「的領域和分裂。人類頭腦是一種生存機制,以恐懼為中心發揮作用,幾乎每個頭腦活動都可以解釋為對生存的恐懼,它是所有情緒之母。
  • 愛與被愛的恐懼!
    我渴望愛情,渴望婚姻,這樣的空窗期不是我想要的自由,可我好像卡住了,我緩慢熱愛對方的過程中,對方一旦對我流露出好感,我會很輕易的不喜歡對方。我控制不了這種情緒,甚至會在知覺之後產生厭煩,回歸單身,繼續無限渴望,對所錯過的人深深愧疚。」她坐在對面這麼描述著,環抱著雙膝一臉的驚恐和不解,她認為她的每一個選擇都無非是在遵從自己的選擇和感受,不想陷入委屈和妥協。
  • 演講恐懼、社交恐懼?10個控制焦慮和恐懼的有效方法
    1.想清楚控制焦慮和恐懼的意義。也許你想克服演講恐懼,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也許你想緩解社交恐懼,得到好的親密關係。寫下你想戰勝焦慮的原因。或者,寫下,為什麼你願意忍受不舒服,寧願選擇面對焦慮和恐懼。(因為戰勝焦慮和恐懼,首先要面對恐懼和焦慮。)
  • 我們唯一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恐懼的哲學》
    不過真要說到恐懼,並把恐懼進行深挖,大部分人還是對此雲裡霧裡。你真的了解恐懼嗎?你知道恐懼中蘊含著什麼有意思的道理嗎?如果你對此還不是很了解,那麼這本書值得你一讀。隨著書頁的翻動,讓我們一起透過恐懼,看到更多世界的真相。
  • 以愛療愈恐懼,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今天我們要一起共讀的書,名字叫做《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的副標題是:「以愛療愈內在的恐懼」,這是一本教我們如何療愈內心恐懼、如何將恐懼轉化為愛的書。在書中,心理治療師克裡希那南達和阿曼娜給「內在小孩」做了更詳細的解釋,叫做「深沉恐懼和缺乏安全感的內心」。你需要先把內心的恐懼想像成一個飽受驚嚇的小孩,他可能正蹣跚學步,可能剛剛開口說話。這個小孩可能會感受到的恐懼,比如,經常會感到不安全,覺得周圍都是威脅;總是難以安靜下來,常常焦躁不安等。
  • 孩子,當你害怕恐懼不知所措時,一定要看看媽媽的這封信
    你內心的那些擔心和恐懼不要試圖去掩飾它們,它們的存在有著自己特殊的意義,對你而言是挑戰更是機遇,克服它們,你將會擁有更廣闊的心胸,會站在更高的地方,那時再回頭來看就會發現這些根本就不是什麼問題。你現在的擔心和恐懼看起來是跟外在環境相關,你看到那些惡性新聞會害怕會自動帶入自己,其實問題的根本在於你的內心不夠強大或者你對自己的內心沒有足夠清晰的認識。
  • 孩子的問題是家長恐懼的開花
    ,透過孩子,觸碰了父母內在需要被療愈的部分,任何卡住的地方,都需要我們去愛,去連接覺察,如果潛意識不被呈現,我們就會一直重複自己的模式,甚至傳遞給下一代,代代輪迴。  導讀:如果你是一個恐懼的家長,你肯定有一個有問題的小孩。你的恐懼越大,你眼中小孩的問題就越多。恐懼導致掌控。
  • 人類成為野生麋鹿恐懼來源
    人類讓麋鹿感到非常恐懼(圖片來源:Simone Ciuti) 快走,有人——這讓麋鹿精神緊張。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當有人類在周圍時,麋鹿變得十分恐懼,因為它們將人類視為捕食者。 在過去的一年中,研究人員梳理了人類—野生動物動力學系統,來觀察和研究阿爾伯塔麋鹿。在公有土地、私有土地和受保護土地上,科學家追蹤了424群和870頭個體麋鹿。他們在一個安全距離內觀察這些動物的生活,並記錄下麋鹿的行為,例如進食、梳理毛髮和休息等。
  • 當你在關係裡苦苦掙扎,你的內在小孩滿了恐懼
    當我們失去了對自己的信任,失去了對自己的愛,我們就無法把愛帶入生命中,這會體現在我們跟家人的關係、親子關係、親密關係以及我們生命中其它的層面,也會令我們跟這個世界的關係失去和諧,無法獲得內心真正的喜悅。在共依存關係中有兩種相互依存的狀態,一種是依賴,依賴對方和索求對方的愛,需要透過對方的愛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但永遠無法獲得滿足。
  • 面對龐然大物,你是否有未可名狀的恐懼感?源自內心的巨物恐懼症
    而這類看到巨型雕塑,建築甚至是體量特別巨大的物品感到心慌,恐懼,血壓升高,周身不舒服的症狀就是巨物恐懼症。巨物恐懼症不是一種真實的病症,而是感官刺激形成的一種心理暗示。看過這類圖片你如果也有不舒服的感覺的話,很有可能你也有巨物恐懼症。
  • 如何克服恐懼心理?
         一個人,不論能力有多牛、意志有多頑強,但是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弱點,尤其是每個人都會有內心恐懼的對象,而這個「對象」可能以不同的形態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