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各種類型的恐懼該如何應對?

2020-09-05 曲奇味的氟西汀

來源:十堰廣播FM92.0遠方 十堰柏和心理 曲鷂奇

遠方:抑鬱、焦慮和恐懼,是人類三大基本負性情感體驗。今天我們聊聊恐懼。恐懼是一種不愉快的感受,加上一個認知:糟糕的事情正在發生。它還可以被理解為身處危險情況下的無助感。有「援兵」的時候是不會恐懼的,這就叫有恃無恐。恐懼有許多種類型,有的人害怕死亡,有的人害怕被拒絕、失去、遭受背叛……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恐懼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它的存在讓我們本能地對一些可能受到傷害的情況提前進行規避,以保護生命。而有時候,恐懼會成為我們保護自己的藉口。

曲鷂奇:說到底,恐懼還是屬於情緒的一種,剛才說了三大基本的負性情緒就是恐懼、焦慮、憤怒。這三種負性情緒又會組成一些比較複雜的符合情緒,包括嫉妒、懷疑、內疚等。

很多人一聽到負性情緒,就恨不得避而遠之。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人類進化了這麼幾十萬年,不會進化出一種對人類沒有意義,還有害的情緒出來。 哪怕是所謂的負性情緒,對人類也有積極的意義。 剛才遠方老師說恐懼是為了保護我們自己。確實是這樣的,人類能從千百萬個物種中脫穎而出,一方面是因為人類的智力在生物中排第一,還有一點就是人類擁有恐懼的情緒機制,所以才讓人類種群一直進化到現在。

試想一下,如果人類沒有恐懼感,例如對蛇的恐懼、對黑的恐懼、對野獸的恐懼、對高度的恐懼等等,人類可能會在進化中受到很多傷害,甚至是死亡。

人類有文明以來,人類對權威、對自然、對分離、對法律也有恐懼。所以人們才能遵守法規和一些基本的生存經驗。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過猶不及。 就是說如果一個情緒是在適度的程度表現出來,就是對我們有益的,如果是表現的過度,就會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不利影響。 例如對考試恐懼、對特殊場景恐懼、甚至對人恐懼等等。

遠方:很多害怕社交的人,在恐懼心理的驅使之下選擇逃避。而一旦社交出現問題,例如被排斥、交不到朋友,他們反而可以安心接受這種結果,並暗示自己是恐懼造成的,而不是自己社交能力不行。藉此,他們躲在一個舒適的角落裡,繼續心安理得地逃避社交,而恐懼則日益加重,並且越來越難改變它。從結果來講,無論是現實的恐懼還是內心因為未知而產生的恐懼,那種驚慌無助的情緒體驗都是相同。

曲鷂奇:你說的這個現象屬於關係中的恐懼。這在我們心理諮詢工作中最常見的。 例如對權威的恐懼,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有這樣的體驗,就是面對一個領域的很有名的人、或者是一個地位很高的領導,我們會感到緊張, 甚至是害怕,在遇到這樣的權威時,我們可能連說話都說不好了。很多人會覺得挺苦惱的,自己一遇到高層領導自己就會發抖,這多影響工作啊。

這種權威的恐懼,有以下一些原因:

其一,你對權威感到恐懼,是因為你對權威負性移情了,也就是說這樣的人從小可能生活在很嚴厲的家庭中,父母不太溫和、容易挑剔、高要求,於是這樣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在成長中會把對父母的恐懼感,轉移到權威身上。但是權威會覺得莫名其妙,權威會覺得,我又沒傷害到你,你為什麼那樣害怕我呢?這是因為害怕的人,會下意識的覺得:權威可能會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對自己挑剔、嚴厲、苛責。

如果是小時候對父母不恐懼的孩子,他和父母可以融洽的相處,他長大後可能會發展出自來熟的性格,不管多大的權威,他也敢於去正常的溝通。 他還會覺得對權威感到害怕的人很奇怪,他覺得權威也是人啊,一樣說中國話啊,有事說事唄,為什麼要害怕呢?

所以對於這種對權威恐懼的人,只要讓他理解:權威和父母是不一樣的,權威也不一定會像父母那樣對你嚴厲,這樣心裡就會踏實一些。

其二、對權威的恐懼,可能來自於討好。我接過一個諮詢,是一個學校的女老師,20多歲,她的反應的問題是:如果遇到校領導跟她談話,甚至還沒有批評她,她就會不爭氣的流眼淚,弄的領導倒是不知所措了,還得反過來安慰這個女老師。 她覺得自己的這個問題特別尷尬,而且自己控制不了。

我在諮詢當中,了解到她小時候因為父母在外地打工,把她自小放在小姨家生活。她知道小姨不是親媽,她自小也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於是她從小就很愛哭,小姨不能讓孩子受委屈啊,反倒是對她比對自己孩子還好一些。

這個案例就很明顯了,這個女老師下意識的用示弱來控制權威。還沒這麼說她,她就哭的梨花帶雨,這就是一種示弱,潛意識的功能是: 你看,我是這麼弱小的一個人,你再對我不好,你都不好意思了。 所以,她就是用這種方式下意識的控制了領導。 當我給了她這個解釋,她之後再遇到領導和她談話時,她就沒那麼明顯的恐懼感了。

其三、你莫名其妙的害怕一個人是因為你潛意識裡有想攻擊對方的衝動。只不過這個攻擊衝動隱藏的如此之深,當這個攻擊的衝動被你壓抑不住以後,你可能會把這種想攻擊對方的衝動投射給對方。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人總是懷疑自己的愛人出軌,但是他的愛人又很本分,沒有做出絲毫不忠於婚姻的行為,那麼可能這個懷疑者自己內心裡壓抑著出軌的衝動,只不過是壓抑在潛意識中,表面的意識覺察不到。但是出軌又是不道德的,於是他把這種自己想出軌的衝動投射給了自己的愛人,他會懷疑是自己的愛人想出軌。

那麼一個人總是莫名的害怕另一個人,可能是因為他內心裡壓抑著很強烈的想攻擊對方的衝動。但是道德感不讓他真的去攻擊別人,於是他會把這種攻擊衝動投射給別人,明明是他想攻擊別人,但是他會感覺到別人想攻擊他,於是他產生了害怕別人的主觀體驗。

說到這了, 生活中有的人會常常覺得對某個環境、或者事情、或者人有莫名其妙的恐懼,那麼就有可能是因為這個人壓抑了很多攻擊性。 所以我們會發現容易害怕的人總是那些老老實實的人,他們在生活中總是不敢拒絕、不敢維護自己底限、總是不敢競爭。 他們的內心裡的攻擊性是被壓抑的,於是他們壓抑不住時,就會把這個攻擊性的力量投射到外界,他會感到外界對他有傷害,於是他總是感到害怕。

這種壓抑攻擊性的人,還總是做夢,夢見自己被鬼、被怪物追逐。其實這個鬼和怪物就是他壓抑在內心的攻擊性。他不敢釋放這個力量,於是就向外投射成了所謂的夢中的鬼。 有人說鬼在人心裡, 心裡有鬼,就是這個意思。鬼就是我們內心的黑暗的、不敢被我們面對的攻擊性力量。

遠方: 二、異性恐懼

1、你賦予跟異性的普通接觸以性的意義,所以你恐懼。你恐懼的不是異性,而是你的欲望。

2、你的低價值感,跟眼前這個優秀的異性形成反差,使你覺得自己不配。其實有可能對方也覺得配不上你。互相暗戀很多年,後來聚會才互相表白的,就是這種情形。低價值感更多的與人格層面的自我攻擊有關,而與現實成就無關。有一無所有而自信的人,也有功成名就還自卑的人。

3、恐懼是喜愛的反向形成。你早年在喜愛他人(養育者)時沒有得到恰當的回應,所以喜愛本身成為了創傷的扳機點。

曲鷂奇:對異性的恐懼是青春期階段的人最容易出現的問題。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加速發展。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對兩性開始感興趣。他們對異性好奇、對長相、衣著、身材這些具有性吸引力的方面開始在意。 但是很多家長對「性」都是避而不談的,如果孩子實在是問的緊了,有的家長會擺出生氣的樣子,說小孩子不該問這個。 有的家長還從小教育孩子不能和異性走太近,不要和異性過於緊密,否則就會不好的事情發生。甚至是不道德的,是很羞恥的事情。這就是一種文化禁忌。

給孩子基本的性教育本來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把性問題禁忌起來、或者是上升到一個不能提、不能說、不能想的高度,這個孩子在青春期就會產生內心衝突。孩子的身體發育成熟了,他開始本能的對性有關注,但是道德感又告訴他:性是可怕的、不好的東西。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離異性遠一點,眼不見,心裡就不會糾結。

第二個就是對自己的不自信,當我們見到喜歡的異性時會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反應,例如女孩會感到內心「小鹿亂撞」、會臉紅、會手足無措、心跳加快。男生會下意識的吞咽口水、臉紅、眼神不知道看哪、說話還會結巴。這就是一種身體的本能反應。但是當我們出現這種反應時,就會感到:完了,對方一定看出來我喜歡她了,我剛才表現這麼傻,她一定看不上我。 我身體的反應,讓她知道我喜歡她了,我在她面前就像是透明人,那麼我沒安全感,我為了不再被她看到我的內心,我就不見她了。也不見異性了。

剛才遠方所說的,恐懼是喜愛的反向形成。 這句話很經典。反向形成就是矯枉過正。 例如公司裡有一個年僅40的中年女性,長相不錯、身材也不錯,收入也不錯,但總是穿著50、60歲的婦女的衣著。 而且當公司裡新招一批年輕的女職員進來時,她很看不慣那些小年輕的女性穿的很時髦、很花枝招展。那麼一個身材長相不差的中年女性天天穿著老年婦女的衣服,可能就是一種反向形成。

可能她的潛意識裡也想穿著很時髦,很得體。但是她的家教很嚴,父母很保守,從小就給她灌輸「不比穿戴比學習」的觀念。 甚至還從小就灌輸她「穿的漂亮就是不正經、道德敗壞」的觀念。 那麼這個女性內心就會產生衝突,一方面女性都愛美,她潛意識也想穿著時髦,但是她內心的道德感又根深蒂固的認為這是道德敗壞的行為。於是當她越想打扮時髦,她就越會去攻擊別的打扮時尚的女性。同時她為了壓抑自己想穿著時尚的衝動,她會越去穿那些古板的、老土的衣服,因為她要強烈的打壓自己內心的欲望。

這就是越恐懼,就越喜愛的原因。

遠方:三、社交恐懼;

你賦予社交以背叛父母的意義,意思是跟別人玩就不跟父母玩了,由此導致的內疚感轉變為恐懼。內疚也許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懲罰,它如影隨形,使你無處躲藏。

曲鷂奇:有的孩子從小就交際能力比較好、有的孩子從小就交際不好。有的孩子從小學什麼東西都學的很快。有的孩子智力沒問題,但就是學東西學的很慢。 有的孩子從小就會自己坐車、自己買東西、自己做飯洗衣物。 有的孩子成年後還需要父母來幫助自己做家務。

我們知道,世界上所有的愛就是為了在一起,而只有母愛是為了分離。一個孩子越是學習好、交際好、生活能力強,就代表他和父母分離的越好。 因為這個孩子各方面能力越好,他就越是有遠走他鄉、成家立業的能力。 這種孩子的家長也是心理上發展比較好的人,因為他們可以忍受自己的孩子未來有一天離開自己。去過他們喜歡的生活。

還有一類家長,在內心會把孩子視為自己的財產,他們嘴上說喜歡孩子學業有成, 其實上在潛意識裡,他們會極度的控制孩子,讓孩子去過家長所期待的那種生活。這樣的家長也離不開孩子,孩子的一舉一動需要知曉。他們會打壓孩子的一切可以獨立的能力。

例如,生活中說的公主病、媽寶男。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依然不具備自己的獨立能力,他們需要家長參與到自己的婚姻中來。 還有一些孩子成年了,卻不具備生活能力。比如做飯、洗衣服、自己去看病等等。 這時候父母就會開心的責備道:你看看你,一直長不大,要不是爸媽在,你可怎麼生活啊? 還有的孩子離開父母開始接觸同學和同事時,發現自己格格不入、不會為人處世、不會察言觀色。

這些孩子之所以獨立能力差,有的人會說,是天生的,其實這是徹頭徹尾的謊言。 從心理學家華生的理論來看:你對孩子從小培養一個基本的能力,他就會掌握這個能力。除非你壓根就沒打算讓孩子習得這個能力。

為什麼家長會下意識打壓孩子生活能力、甚至學習能力?因為----分離焦慮。 一個不會交際、不會生活、智力沒問題卻學習不好的孩子。一輩子的宿命就是在心理和空間距離上離不開父母。這樣父母就感受不到孩子未來離開自己的痛苦。

這種潛意識的打壓,在表面上會以以下幾種擔心呈現出來:孩子沒有家長管理、她生病了怎麼辦、她不會洗衣服怎麼辦、她被壞人傷害怎麼辦、別的孩子打他怎麼辦? 家長帶著這些擔憂,然後對孩子的很多事情親力親為,孩子就永遠學不會這個事情,然後家長還很無奈的說:我家孩子就是能力不行,所以需要我照顧。 其實家長真實的潛意識機制是:我離不開孩子,所以我想照顧他,不讓他發展出獨立的能力。

英國精神分析師溫尼科特的建議是:在孩子「拋棄」父母之前,搶先「拋棄」孩子。當然,也不能太搶先。不少父母以學習的名義,限定甚至禁止自己的孩子跟別的孩子玩,這就埋下了孩子社交障礙的隱患。對孩子來說,社交應該是最重要的學習。

遠方:

另外還有,演講恐懼,比如說你潛意識認為當眾說話等於當眾吃東西(甚至是吃奶),都是嘴巴和舌頭的運動,這激活了你的羞愧感。你賦予你的語言以攻擊甚至毀滅聽眾的力量,並且會遭到聽眾對等的報復。有一個人是這樣消除了自己的演講恐懼的:他反覆告訴自己,演講只不過是告訴別人自己的想法而已,別人怎麼反應跟我無關。這樣的「告訴」,就是在消除賦予語言的攻擊性。

你潛意識誇大了演講可能給你帶來的成功或聲譽,然後你被嚇著了。你不能覺察到你一直在尋求周圍人的高度關注,所以當你走向講臺,看到自己「夢想成真」的時候,也同時看到了自己對他人的需要。

曲鷂奇:演講恐懼多半還是和童年的一些經歷有關,很多孩子一開始對當眾講話是不恐懼的,因為家長在遊戲互動中,常常讓孩子自由的表達。 一個人在同學聚會中講話也不存在障礙,他可以邊吃邊侃侃而談。 但是為什麼在正式場合需要講話就會緊張呢?

我記得我小學一年級期末要開聯歡會,家長也一起參加。 孩子們每人準備一個節目,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背唐詩。 我被老師安排背一篇課文, 大約有個一百多字。 結果上臺後,我只記得課文的前兩句,後面就背不下來了,就這麼在臺上、眾目睽睽之下沉默了有1,2分鐘。 還有其他同學在笑話我。 這可能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對當眾講話產生這麼嚴重的挫敗感。我在想要是當時老師安排我背一首詩或者一首歌,也許我就很順利的表演完了,之後也不會有什麼陰影、

之後我好像一直在排斥當眾講話。後來在大學時,我當選學生幹部,但是出現一個嚴重問題:每周的升旗儀式和學校大大小小的晚會需要我去主持。我當時大腦裡小學時當眾出醜的記憶還在閃回。好在當時大學上臺講話可以拿個文件夾,說著說著話,可以看一眼議程。我主持過幾場上千人的活動後。我的童年陰影算是被克服了。因為每次我會想,上千人的活動我都講過話,現在幾十人、上百人的活動我還有什麼可怕的呢?

所以,家長要有意識的訓練孩子的上臺當眾講話的能力。 因為小孩子的羞辱感並不是那麼敏感,讓孩子有幾次當眾講話的經歷,以後孩子在內心裡就會有這個資源和體驗。這個體驗的成就感也會隨著孩子成長而擴大。

其次是當眾講話緊張的人,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你對你自己感到自信和滿意嗎? 如果你對自己都不滿意和自卑,於是你會投射外界的聽眾也是對你不滿意和不認可的。一旦這樣的投射形成,坐在下面的可是幾十、幾百、幾千人。你想像這麼多人都是不喜歡你的,你一定會緊張的想躲起來。 所以容易緊張的人還可以有意識的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讓你對自己的認可度提升,你投射的感覺就是,聽眾們也是認可你、喜歡你的。

同樣的道理,你如果喜歡你自己,你就會感覺到別人也喜歡你,你在別人的喜愛和仰慕之下去講話,就不會感到緊張。

遠方:

說到恐懼,不得不說說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當一個人處於極度恐懼中,就會退行到嬰兒期,對恐嚇者產生嬰兒對母親般的依戀和感激的情感,並可能主動幫助恐嚇者逃脫法律的懲罰。黑社會老大,就是利用這個原理使下屬就範的。

在生活中,騙子們也利用大家的恐懼騙取錢財。比如利用對疾病的恐懼,推銷一些並無治療價值的藥物或食物。還有人對科技進步滿懷敵意,因為他們的知識和人格不能與時俱進,所以製造關於新科技的謠言,使更多的人陪著他們仍然活在貌似更安全的「古老」時代。

人生而有免於恐懼的自由。當你恐懼的時候,請不要恐懼你的恐懼。這是邱吉爾對英國民眾說的話,以鼓舞抗擊法西斯入侵的勇氣。直面恐懼、而不是逃避恐懼,是解決恐懼的最好辦法。恐懼的時候,尤其需要思考以下問題:

我為什麼恐懼,誰需要我恐懼,以及恐懼消失了會發生什麼。有思考參與的恐懼,就已經不是原來那個恐懼了。

曲鷂奇:造成恐懼的還有一個原因是「未知」, 人們對未知的東西本能的會引發不安全感。例如人們怕黑,是因為黑暗就是一種未知,你不知道黑暗裡面有什麼。 當你可以用光線找到黑暗的地方,你可能就不那麼害怕了。

例如,初中化學中說白磷在常溫下會自燃。 而過去土葬的墓地裡,枯骨容易產生這種化學物質,就產生了自燃, 但是不懂這個原理的人,會覺得這是見鬼了。

你越是能了解你所恐懼的事情背後的實質,你就越不會感到害怕、因為你擴大了已知的範圍,那麼未知的範圍就縮小了。 有的人很害怕恐怖片,但是又喜歡看,有的人明明知道坐過山車會緊張,但是還是喜歡坐。 這就是因為恐懼也是一種快感,恐懼可以刺激腎上腺素的分泌,同時她又知道恐懼片和過山車本身不會有真實的危險。於是有的人對這種恐懼的刺激上癮。

END

相關焦點

  • 當你在生活中感到恐懼該怎麼辦
    命運不可琢磨,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想過得幸福快樂,都想趨吉避兇。安全感本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沒有安全感,人就會終日棲棲遑遑。在生活中沒有安全感,是人們患上心理疾病最重要的原因。生活當中誰都會有恐懼心理,恐懼心理極大影響一個人的成功。如果我們有恐懼心理,一味地消極對待,那麼不管在生活還是職場上都會特別失敗。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消除恐懼心理呢?
  • 大學生如何應對開學恐懼?高校教師支招
    中國青年網北京8月31日電(記者 李華錫)隨著開學的日子一步步逼近,很多同學開始出現開學恐懼的症狀。即將開學,大學生們該如何應對開學恐懼呢?近日,中國青年網記者採訪了天津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專職心理諮詢師王小玲,為大學生提供針對性建議,幫助大家儘快調整狀態,做好開學準備。
  • 如何應對生活中的壞事件
    如何應對生活中的壞事件 2018-07-19 09:50 作者:曹玲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8年第29期
  • 餘光恐懼該如何解決?
    於是陷入一種,忍不住看,又覺得自己不該看的衝突之中,這就是餘光恐懼產生的最根本最核心的原因。餘光恐懼者,通常內心充滿擔憂,顧慮,焦慮,不安等情緒。 在餘光恐懼中,同樣適用白熊效應理論。你越渴望消除它,你越會發現,餘光恐懼好像更強烈了。 這其中有兩個重要因素,與餘光恐懼的嚴重程度息息相關,一是消極情緒,二是不希望它存在的對抗情緒。
  • 職場色狼類型、識別與應對
    今天就來整理一下遇到這種情況該做出的應對方式。為了滿足自己不可告人的欲望,基於對一些齷蹉下流幻想的渴望,色狼必然會做出相應的舉動,其手段是乏善可陳無所不用。從言辭騷擾、身體騷擾到環境騷擾,從性別騷擾、性誘惑、性賄賂、性要挾到性侵害…...由於現在網絡上各種聊天工具的興起,更是增加了性騷擾的載體,在職場中,如果有人總是對你進行一些言語和手腳上的騷擾,比如聊天時葷段子和色圖片齊飛,色情音像製品的播放和展示,遇到以上這些情況時,你已經被職場性騷擾了!
  • 應對社交恐懼的心理準備
    開始找醫院,找醫生,找偏方,找方法,把每天的時間花在網上尋求各種治癒的契機和條件,每天羨慕著別人的成功,感嘆著自己的不幸,羨慕著別人的談話自如,唾棄著自己的命運,但一方面又用一些無聊之極的話鼓勵自己,說什麼要跟恐懼抗爭到底!各種奇思妙想橫空出世,各種奇怪的理論千奇百怪,學著,失敗著,羨慕著,不甘心著,每天依舊活在電腦面前,活在手機裡面,提不起精神,自怨自艾。不要相信社恐都是天才這種說法。
  • 公務員考試面試技巧:如何應對人際題目中的各種關係?
    公務員面試中有一類非常貼近生活的題目,就是人際題,這類題目中所涉及的主體是非常多樣的,面臨的問題相對複雜多變,最重要的是將工作處理好。正是因為人際題具備這樣的特點,所以很多考生在處理人際題目的時候,往往只注重工作,而忽視了人際關係,促使整體內容過於生硬不符合實際。
  • 如何應對圖文轉換類型的考試題
    圖文轉換類型的考試題目是語文綜合性實踐學習中的內容之一,考試時往往難倒一大批考生,以下通過例講幫同學們解決這些學習上的難題。例一:閱讀下面的表格後,得出結論,並針對小學生的消費傾向提出簡要的建議。三、漫畫試題類型:1)描述(說明)漫畫內容;2)解釋漫畫寓意;3)給漫畫擬寫標題。例二,如外省試題:請說明圖中的畫面內容, 並揭示其中的寓意,不超過55個字。答:畫面內容是說一個女子正在接水,水龍頭開到最大,流出的幾滴水是SOS狀。漫畫寓意是水在呼救,警示人們要節約用水。如何審讀漫畫的畫面呢?看標題。
  • 社交恐懼是什麼?該怎麼克服
    你是否因恐懼社交失去很多首先說一下社社交焦慮,社交焦慮(又稱作「社交恐懼」)就是指面對可能被他人審視的一種或多種社交情況時產生顯著的害怕或焦慮。基本症狀有在大街上走路,覺得別人都在觀察自己?社交恐懼的人會對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焦慮,害怕成為社交的焦點。患者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交或表演場合時,產生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出糗或難堪。社交恐懼不僅可能是工作交際的短板,還可能影響戀愛生活。如何正確看待社交恐懼,以及如何改善、應對甚至克服社交恐懼,也是現在生人社交需求社會和宅文化大背景下,越來越多人面對的問題。
  • 學生開學了,如何應對開學恐懼,了解這些讓學生開心去上學
    大學是很多人比較嚮往的地方,也有不少人說:「考上大學就輕鬆」,對於大一新生來說,大學充滿太多的好奇,同時也會有很多的疑惑和困難,畢竟來到一個心的環境,一個即將生活4年的地方,如何和宿舍相處好,面對種種又有太多的猶豫徘徊,面對大一新生,開學恐懼,怕開學,究竟是在怕什麼,若不能找到原因,就不能更好地解決。
  • 恐懼,逃避不了,又該如何面對
    人的情緒隨時變換,恐懼也是情緒的一種具體表現。恐懼在人的一生成長的過程中如影隨形,未曾離開。恐懼對於人們來說與生俱來。小時候我們通過嚎啕大哭來應對恐懼,再大些我們因為恐懼避免了不必要的危險,長大成人後,因為恐懼的制約,我們儘量減少了衝動武斷盲目的想法和行為,讓我們的生活安穩平靜。
  • 我們唯一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恐懼的哲學》
    即便這個恐懼的來由是很荒唐的,經不起推敲的,但還是會有人相信,並被這種恐懼影響。就好像我們懼怕恐怖分子,但事實上,遭受恐怖襲擊並為此喪生的可能性並不大。我們會感到無聊,同時也會感到恐懼。不過一個深感恐懼的人無論怎樣都不會覺得無聊,無聊與恐懼是生活的兩個方面。「生活就是先感覺無聊,接著恐懼便會襲來。」恐懼是生活的一部分。那麼何為恐懼?
  • 小兒推拿李波:寶寶的各種常見問題和疾病,家長該如何正確應對?
    小兒推拿李波:寶寶的各種常見問題和疾病,家長該如何正確應對?寶寶身體嬌嫩,容易出現各種不適 。年輕的父母應多了解一些嬰幼兒常見疾病的知識,從而在寶寶患病時能從容應對 。小兒推拿李波:寶寶的各種常見問題和疾病,家長該如何正確應對?
  • 「媽媽我害怕」,如何應對兒童恐懼?大部分兒童恐懼都是階段性的
    0-6歲的孩子不會假裝恐懼,當他們說「媽媽我害怕」時,他們是真的很害怕。作為孩子最信賴的父母,我們應該認真嚴肅地對待孩子的恐懼,和孩子一起尋找解決方案,不要用一句「這有什麼好怕的」就忽略孩子的真實感受。 父母應該如何做?
  • 孩子憋在家裡,看手機電視、吵鄰居鬧家長,該如何應對?
    在超長假期中,不少市民選擇觀看電影、追劇的方式消磨時間,有關抗疫題材的影片也在一些朋友群傳播開來,有人認為看完之後增強了戰勝疫情的信心,還有人看完了覺得更加恐懼、害怕,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到底該不該看此類的影視劇?如果看完之後變得更加恐懼了怎麼辦?
  • 如何克服你對海洋的恐懼
    對一些人來說,對海洋的輕微恐懼是可以輕鬆應對的恐懼症會對你的生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由於恐懼症是一種焦慮症,海洋恐懼症的症狀與焦慮症中常見的症狀相同。這些類型的恐懼症可能由以下原因發展而來:遺傳因素。 有一個害怕海洋的親戚可能會增加您患海洋恐懼症的風險。環境因素。聽到其他的創傷性事件,如溺水或在海洋中的襲擊,可能會引起對海洋的恐懼。發育因素。如果大腦的恐懼反應區發育得不正常,那麼恐懼症就會更容易發展。
  • 狗狗受驚後主人該怎麼辦?如何讓狗狗從恐懼中恢復正常!
    那麼當狗狗受驚了之後,主人應該如何安撫呢?過年不但鞭炮可能會嚇到狗狗,有時候火光也會讓狗狗覺得恐懼哦!1、為了生存,狗狗必須隨時覺察外界新事物的平衡,並逐漸熟悉和適應。所以當狗狗因為恐懼而躲起來的時候,不要強迫它出來,而是等待它自己認為危險解除,恢復正常。
  • 學齡期孩子的恐懼和焦慮轉化為身體症狀的家長應對策略
    學齡期孩子的恐懼和焦慮轉化為身體症狀的家長應對策略家長群2020年第3本書《培養孩子的安全感》讀書筆記像學齡前的孩子一樣,學齡期孩子的恐懼和焦慮也會轉化為身體症狀,例如胃痛或頭痛。應對策略: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去認同、表達及釋放各種類型的情感。這樣會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壓力。父母要認可孩子對自己身體症狀的描述,同時仔細傾聽孩子說的話並從中尋找線索。比如孩子說:「我肚子疼的好像被人打了似的。」這也許暗指有人對他比較刻薄或有所冒犯。再比如孩子說:「我感覺好像有六個人坐在我的頭上。」
  • 佛法解讀人生;生活中當我們遭遇小人是該如何應對?
    文/般若禪心佛語,原創作品,抄襲必究我們生活在這婆娑世界,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有的人剛正不阿,有的人心懷鬼胎,有的人胸懷坦蕩,有的人心思猥瑣。但是都被衝到了一個荒島上,荒島上的生活非常的窮困,有一天在找食物的時候,他們看見了一個神燈,神燈髒兮兮,油呼呼。這三個人倒也沒嫌棄,拿起衣服照著燈這麼一擦,休的一聲,出來一個精靈。精靈說:「我可以滿足你三個願望」,但是因為你們有三個人,所以一人只有一個願望。第一個人想:我是開計程車的,可是開計程車太辛苦,不如多幾臺車,讓別人來開,我收租金。
  • 越親近的人,越懂得如何傷人最深,我們該如何應對?
    我們最親近的人,反而懂得如何傷我們最深,因為他們最知道我們的「死穴」在哪裡。生活中,是否有人對你說過下面類似的話:「你要真的在乎我,你就……」「你要是敢……,我就……!」蘇珊·福沃德博士是國際上享有盛名的心理學家,出版了多部心理學暢銷書,如《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執迷——如何正常地愛與被愛》、《依戀——為什麼我們愛得如此卑微》等。她的書中沒有艱深的心理學理論,只有貼近生活的實例,以心理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