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生活中的壞事件

2020-12-17 三聯生活

如何應對生活中的壞事件

2018-07-19 09:50 作者:曹玲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8年第29期

「任何教育的效果,都不是來自於外部的,而是對人本身潛能的挖掘。」

五月初,在報導「汶川地震」十周年的時候,總是聽到心理學家提起「心理韌性」「心理彈性」「復原力」幾個詞。針對地震倖存者的研究表明,絕大部分人都有很強的心理韌性,發展成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人不到10%。在我們的實地採訪中發現,很多親歷者臉上並沒有我們想像的悲傷,反而展現出無窮的韌性。

「9·11」事件之後的6個月裡,美國心理學教授喬治·博南諾和同事以電話採訪的形式訪問了2700多名紐約居民。當時很多大眾媒體評論者都在大談特談,認為關於恐怖襲擊的電視報導可能會引發普遍的創傷後應激障礙。但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博南諾發現,他採訪的大多數人只表現出輕微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症狀。

遭遇車禍、恐怖襲擊、地震、親人死亡等事件之後,你寢食難安,可怕的形象在你腦海中重演,你被內疚或恐懼所折磨……這一切都是遭受創傷後的正常反應,並會在事件的數周或數月內恢復到相對正常的狀態。

諸多心理學研究表明,多數人都擁有足夠的心理韌性,承受生活拋給他們的厄運。心理韌性、心理彈性、復原力都是英文「resilience」一詞的不同譯法,通常也被稱為抗逆力、抗壓力。為了和學術研究保持一致,我們在後面文章中儘量統稱其為心理韌性。心理韌性這個詞在上世紀70年代首次被心理學家使用,用以描述一群成長於貧困和犯罪資深環境的兒童,最終突破逆境,成長為積極健康的青年。

心理韌性研究出現的年代,傳統的精神醫學還只研究痛苦,而非痛苦帶來的轉變。自20世紀中期開始,心理學對諸如抑鬱、種族歧視、非理性、逆境中成長等內容研究深入,但是對於力量、美德,以及如何獲得更高水平的幸福感卻鮮有進言。對於此種現象,有人形象的將心理學的功能比作從-8分到0分,卻不能讓人從0走到8分。

心理韌性最初提出時,人們視其為例外的、不可思議的,有意無意拒絕接受。第二個階段,逆境對發展影響的個體差異現象被日漸認同之後,研究界忽而轉向另外一個極端,人們開始認為真的存在堅不可摧、刀槍不入的兒童,「完全靠自己的能力恢復起來」,認為心理彈性的發展完全取決於個人能力。到了第三個階段,人們開始意識到「堅不可摧」的說法不符合實際情況,開始使用抗壓、彈性等詞語。

本世紀初,積極心理學運動迅猛開展。積極心理學是研究如何使人、群體或者組織活力向上,達到最佳功能狀態的科學。積極心理學創始人塞利格曼指出,已有的心理學不能提供讓生命更有意義和價值的知識。簡單來說,心理學給人以不能不快樂的理由,卻不能給人以快樂的理由。正因如此,一些心理學者大聲疾呼,是時候掀起一場旨在提高心理生活質量,以及推動心理學向前發展的積極心理學運動。

在積極心理學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心理彈性從新的視角聚焦人類的積極品質和能力,研究如何對應壓力、克服逆境,逐漸成為熱門的心理學研究課題之一。有人把心理韌性歸於積極心理學陣營,認為二者未來將會走向融合。正如塞利格曼所言:當一個國家或民族困於飢餓和戰爭的時候,社會科學和心理學的主要任務是抵禦和治療創傷;在沒有社會動亂的和平時期,其主要使命是致力於使人們生活得更美好。

事實上,韌性是一個平凡的魔法,它的神奇之處在於身處高危環境卻能扭轉局面,但更為重要的是,它很平凡,很常見,是一種很多人都會的魔法,它並非少數人獨有的超能力,而是人類普遍存在的發展現象。

臉書的「第一夫人」雪莉·桑德伯格曾深刻理解了韌性的意義。2015年,在她事業蓬勃發展之際,丈夫卻撒手人寰。桑德伯格悲痛欲絕,最終走了出來,寫了一本名為《另一種選擇》的書,分享了她對韌性的感悟:韌性源於每個人的內在,也源於他們獲得的外部支持;韌性源於對生命中的美好而引發的感恩,也源於在挫敗中學到的經驗;它既來自對悲傷的解析,也來自於對悲傷的接納。

在變化迅速,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心理壓力加劇的當今社會,很有必要了解什麼是心理韌性,如何增加心理彈性,如何發揮其應對壓力、克服困難中的積極作用。無論你是想做好一個家長、好領導或是優秀足球運動員,都會常常面臨逆境的挑戰。家長需要面對青春期的子女,管理者經常面臨一些看似無法完成的任務,運動員一方面得忍受傷痛進行訓練,另一方面還要面臨更激烈的競爭。所有值得追求的事情都不是輕而易舉可以獲得的,我們要翻山越嶺,克服重重困難。

幸運的是,韌性並非一成不變,它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增強,但同時它也可能會失去,關鍵在於如何讓壓力和韌性達到一個很好的平衡。為了了解如何增強韌性,韌性如何習得,為什麼有人會有強大的韌性,我們採訪了幾個案例。其中一個名為「歌路營」的公益組織開發了一個叫「一千零一夜」的項目,通過廣播,每天為農村留守寄宿兒童提供15分鐘的睡前故事。他們計算,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住校生大概會在學校住滿1000個夜晚,因此項目命名為「新1001夜」。他們發現,故事的播放頻率對孩子心理健康影響很大,如果每天聽,效果很好;一周兩三次,效果一般;一周一次都保證不了,就沒效果,還可能倒退。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家庭生活中一些簡單的日常與儀式,比如家庭聚餐、睡前故事等,是培養孩子韌性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提供了一種和諧、穩定與歸屬感,可以在逆境中為孩子提供平衡。

我們還採訪了孩子有罕見病的一位父親以及紀錄片《禪門七日》的製片人諸葛虹雲。前者坦然面對從天而降的巨大不幸,依舊維持著明朗的堅定和愛的能力。孩子是他人生的挑戰,但他從不把這定義為痛苦。「真正塑造我們的,正是我們應對苦難的方式,並繼續積極地生活。」

《禪門七日》記錄了一些參加禪修夏令營的年輕人,他們手機被沒收、禁止交談、三餐吃素、四點起床,每日的生活就是打坐、誦經。年輕人開始自覺地關注自己的價值取向,許多煩惱看似來自於原生家庭,但當原生家庭被隔絕開時,年輕人反而發現了煩惱的根源,真實的自我有時候很難接受。「任何教育的效果,都不是來自於外部的,而是對人本身潛能的挖掘。」

這些都是普通人的故事。他們並不像美國漫畫裡的超級英雄那樣,遭遇過巨大的逆境之後獲得新生。他們可能無法抵抗壓力,在逆境下變形,就像一棵被風吹彎了軀幹的樹,終其餘生都保持著災難後的模樣,但依然保持生長。這樣的人,可能是成長最多的人。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薦書 | 《逆商:我們該如何應對壞事件》閱讀筆記(附思維導圖)
    書中作者例舉了現實生活中大量的案例,為讀者全面展示了如何應對逆境的方法、如何重塑生活,從而向上攀登、超越自我、掌控我們未來前行的方向。1996 年5月10日星期五,來自五支探險隊的31名登山者在登頂珠峰時遭遇風暴。數小時後,一些人得以生還,另一些人則不幸遇難,其中甚至包括舉世聞名的登山嚮導。貝克·威瑟斯也倒在雪中不省人事,但數小時後,他從極寒中甦醒過來。
  • TED演講:如何應對生活中的沮喪和焦慮?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人受到抑鬱症和焦慮症的困擾,無法應對生活中的沮喪和挫折。 記者約翰·哈裡(Johann Hari)走訪各地,和世界各地的專家分享了有關抑鬱症和焦慮症成因的新見解,分析了造成沮喪和焦慮的原因,以及得出了一些應對和克服沮喪和焦慮症的措施。 下面,咱們一起來看一看這段非常實用的演講吧!
  • 佛法解讀人生;生活中當我們遭遇小人是該如何應對?
    文/般若禪心佛語,原創作品,抄襲必究我們生活在這婆娑世界,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有的人剛正不阿,有的人心懷鬼胎,有的人胸懷坦蕩,有的人心思猥瑣。但是都被衝到了一個荒島上,荒島上的生活非常的窮困,有一天在找食物的時候,他們看見了一個神燈,神燈髒兮兮,油呼呼。這三個人倒也沒嫌棄,拿起衣服照著燈這麼一擦,休的一聲,出來一個精靈。精靈說:「我可以滿足你三個願望」,但是因為你們有三個人,所以一人只有一個願望。第一個人想:我是開計程車的,可是開計程車太辛苦,不如多幾臺車,讓別人來開,我收租金。
  • 《破產姐妹第六季》兩姐妹如何應對生活
    《破產姐妹第六季》兩姐妹如何應對生活《破產姐妹第六季》是一部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首播的情景喜劇。本劇設定地點是在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的威廉斯堡,講述兩個身份背景完全不同的都市女孩的故事。下面,讓我們一起看看有哪些明星出演吧。
  • 工作生活中應該這樣應對「指鹿為馬」
    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讀到這裡,心情難以平靜,並引發出對很多事情的思考:1、在指鹿為馬事件中不肯阿順趙高而死難的群臣是否無辜?2、如果我們是群臣中的一員,我們應當怎麼做?6、趙高這樣的人在我們身邊也是廣泛存在的,他可能是單位的領導、同事,或者身邊的親戚、朋友,如何和這些人交往?為了解答這些問題,我想到了兩個例子,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清晰的看清楚上述問題存在的一些邏輯錯誤,從而得出正確的答案:問題一:一個好人和一個壞人比武,誰會獲勝?
  • 《「維」課堂2.0》丨第九期:遭遇生活危機,應如何應對
    世事無常,人生很少會一帆風順,每天會有不同意外事件發生,惶恐的同時,更應積極應對,下面來看看本期講師有何建議《遭遇生活危機,應如何應對》講師簡介● 內容要點回顧●女性在生活中常遇到的生活危機遭遇生活危機時,容易出現的應激反應女性該如何應對生活危機
  • 挽回感情中,如何巧妙的應對廢物測試?
    之前老師已經給小夥伴們科普了什麼是廢物測試,大家現在應該對廢物測試已經有了一些了解了,那麼如何應對挽回過程中的廢物測試呢? ▇ 如何應對主動廢測? 1 態度上的明確 她測試你是不是真的愛她,那你就拿出這樣的態度給她看。
  • 中高考在即,如何應對考試焦慮
    在比賽中被壓力淹沒,以至於動作變形發生失誤。⭐️ 小提琴演奏者在演奏前變得非常緊張。在表演期間,幾個關鍵段落都沒拉好。⭐️ 在工作演示中,一個人突然大腦空白,忘記要對領導和客戶說什麼。詳細了解考試焦慮?
  • 除了疼痛,疲勞也讓癌症患者喪失生活樂趣,如何應對?
    疲勞也是癌症常導致的症狀之一,雖然不像疼痛等症狀那樣令人痛苦,但也相當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當癌症患者遭遇CRF,該如何應對呢?什麼是CRF?疲勞是癌症患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從嚴重程度和持久性來看,CRF不同於其他類型的疲勞,它通常無法通過休息或睡眠得到緩解。
  • 公務員考試面試技巧:如何應對人際題目中的各種關係?
    公務員面試中有一類非常貼近生活的題目,就是人際題,這類題目中所涉及的主體是非常多樣的,面臨的問題相對複雜多變,最重要的是將工作處理好。正是因為人際題具備這樣的特點,所以很多考生在處理人際題目的時候,往往只注重工作,而忽視了人際關係,促使整體內容過於生硬不符合實際。
  • 如何應對強拆?
    現在拆遷可算是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說不盡的人喜歡牆上那個大大的「拆」字,但是實際上拆遷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和諧,生活中很多地方會發生強拆的現象,讓人很是氣憤,但是勢單力薄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下面來看一下如何應對。
  • 如何應對人際關係中的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中的悖論情感勒索如此毒害人們之間的關係,給被勒索者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和痛苦。那麼,如何才能從情感勒索中解脫出來?《情感勒索》中給出了兩條改變路徑:一是行為路徑,通過訓練學習一些不同的反應模式和溝通技巧,比如非防禦性溝通,與勒索者形成一種健康的關係。
  • 全球疫情之下,中國留學生如何應對生活學業難題?
    雖然ETS初步計劃中的試點區域並不包含中國大陸,但ETS託福項目執行總監Srikant Gopal表示,ETS將和中國大陸政府有關部門合作研究後儘快安排上線這項計劃。面對不斷被取消的考試以及捉摸不定的未來考試安排,對於心力交瘁難以靜心來專心備考的同學們而言,如果能在家進行考試,便可以省去很多擔憂和焦慮,放鬆心態爭取考出好成績。
  • 如何應對工作中的職業倦怠
    隱隱地我明白,是自己對工作的認知出現了負面的情緒,這個情緒沒有隨著時間推移慢慢消除,反而越來越明顯,我突然有點害怕了,因為我看不到工作的樂趣,工作佔了生活的大部分時間,如果從工作中感受不到快樂,那麼還會有幸福可言嗎?恰逢繼續教育補學,在選修課程上我看到了《職業倦怠的與正能量激發》這個課題,直覺告訴我這會對我有幫助,我便認真地學習了這個章節。
  • 回答有妙招,如何應對面試中的陷阱?
    下面就對面試官的套路進行詳細分析,為求職提前做好準備應對面試。在面試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面試官可以儘可能多地問一些題外話,比如「你為什麼辭職?」「為什麼離開原來公司?」「你怎麼看待我們這個行業(公司)?」等,通過分析應聘者的回答,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此類問題看似不經意的提問,其實是對面試中不足之處的了解。
  • 如何應對長輩的嘮叨
    生活中,長輩對晚輩總是疼愛有加,晚輩大多時候卻受不了長輩嘮叨。那麼當長輩又開始滔滔不絕的對晚輩進行關心的時候,作為晚輩該如何應對呢?下文將向晚輩提供一些應對嘮叨的方法。面帶微笑,認真聽清長輩說的什麼,如果又是重複的,學會傾聽的樣子,時不時點點頭。
  • 生活中,你如何應對負面情緒和不良習慣?
    我們們試圖去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慣,試圖想在生活中不去抱怨。就要時時的保持覺知。 但是當你覺知內心的時候,你會發現,在不知不覺中,很多時候是失去覺知狀態的。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學習了很多理論,但是在面對負面情緒和不良習慣時。就會變得束手無策。 那麼我們該如何持續的保持覺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