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偶然讀到趙高指鹿為馬的故事,故事如下: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
讀到這裡,心情難以平靜,並引發出對很多事情的思考:
1、在指鹿為馬事件中不肯阿順趙高而死難的群臣是否無辜?
2、如果我們是群臣中的一員,我們應當怎麼做?
3、是否好人不長壽,作惡活千年?
4、自古以來很多的忠臣、清官為什麼得不到善終?
5、不僅忠臣不得善終,為什麼很多奸臣、貪官也不得善終?
6、趙高這樣的人在我們身邊也是廣泛存在的,他可能是單位的領導、同事,或者身邊的親戚、朋友,如何和這些人交往?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我想到了兩個例子,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清晰的看清楚上述問題存在的一些邏輯錯誤,從而得出正確的答案:
問題一:一個好人和一個壞人比武,誰會獲勝?
問題二:一個忠臣和一個奸臣比賽射箭,誰會贏?
問題一和問題二是一致的,我們可以清楚的得出結論:這兩個問題的提問方式是錯誤的,好人和壞人、忠臣或奸臣,誰能贏,要看他們的武藝和箭術,和好壞忠奸無關。當然,如果考慮的再全面一點,除了武藝和箭術,還取決於臨場發揮、比賽環境等因素,因此有可能得出在某些情況下,武藝和箭術較低的人也能取勝,由此更加準確的結論表述為「武藝、箭術較高的人有更高的概率獲勝」。
如果明白了這個邏輯關係,對於好人不長壽,作惡活千年的問題就有了答案,即這種推論是錯誤的,好人也可以長壽,作惡也未必真的能活千年,答案應當是平安長壽與好壞無關,主要取決於是否採取了平安長壽的辦法。同樣,忠臣和姦臣能否善終,取決於他們是否具備高超的生存技巧,與忠奸無關。
為了證明我們觀點的正確性。我重新舉一個例子,假如趙高沒有把不順從自己的群臣殺掉,而是殺死了跟隨自己指鹿為馬的群臣,趙高的理由是「那些指鹿為馬的臣子,都是阿諛奉承之人,他們混淆是非,我今天這樣做就是幫陛下找出不忠的大臣,請陛下治罪。」於是指鹿為馬的群臣被殺掉了。這個例子是否就說明忠臣能有好結果,而奸臣不得善終了呢?
答案是否定了,從正反兩個例子,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是否善終直接取決於對趙高意圖的判斷,直接反映出大臣判斷局勢的能力,也即政治敏感性的問題。
於是再回頭看如果我們是群臣中的一員該怎麼辦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了。我們要看趙高想幹什麼,猜測他的意圖,進而預測自己採用不同回答策略有可能導致的後果,然後趨利避害,從而指導我們的行為。
這時候有人可能會說,那我們不也是奸臣了嗎?我們是否違背了自己的價值觀?
我認為不衝突,阿順趙高是權宜之計,保全了自己才能為將來清算趙高做準備。一時的憤慨,直斥權貴,雖然很痛快,但是失去了生命,同時也失去了將來伸張正義的機會。同樣,在邏輯上,阿順趙高不等於認同趙高,不直接面斥趙高也不表示就成了奸臣。
寫了這些,是覺得有了正確的思路,才可以指導我們的行動,那麼以後在生活中,遇到下列問題,我們就有了應對的辦法:
1、在工作中怎麼和領導、同事相處的問題。
在工作中怎樣和領導保持好的關係,和我們是好人壞人無關,直接取決於我們的技巧問題。熟練掌握溝通技巧甚至拍馬屁的技巧能取得領導的好感,從而讓工作順利。那些不願意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想法也可以收起來了,從而從思想上、從行動上我們就成為一個能辦事和會來事的人。
於是再遇到品德、脾氣不好的領導也就不會再耿耿於懷,整天心懷不滿,而是不斷打磨自己,調整自己,使自己具備應對複雜關係的能力。
和同事相處亦然。
2、在生活中怎麼和對象相處的問題。
同樣,我們的生活是否幸福,不取決於你是否愛對方,不取決於你心裡怎麼想的,而直接取決於你是否掌握了良好的溝通技巧,也即是否會哄女生的問題(這是站在男性的立場上說的,女性也同樣需要技巧,哄男生也是可以且必須的)。
就要知道對方想要什麼,討厭什麼,是否願意花一些時間,去調查研究一下呢?掌握了對方的心理需求和喜怒好惡,從而因勢利導,不做對方不喜歡的事情,多做對方高興的事情,對於原則性的問題無法妥協的,稍微委婉一些,這些都是具體的技巧問題,也是關係到夫妻和諧和家庭和睦的關鍵問題。
具本文,與正直的好朋友共勉。
(附:司馬遷在伯夷叔齊列傳中同樣存在關於善惡是否有報的疑惑,我覺得本文為他找到了答案,原文供參考: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蹠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餘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